得民心卻失天下,深得民心的張士誠因什麼敗於朱元璋之手?

2020-12-11 騰訊網

把歷史變為我們自己的,我們遂從歷史進入永恆。

孟子云: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十分強調得民心得天下的概念,然而歷史卻總是恰恰相反,自古以來真正得民心而得天下的很少見,更多的卻是得天下者得民心。

例如元末諸雄中割據江浙的張士誠,可以說是元末諸多割據勢力中,最為得民心的。

甚至因為張士誠太得蘇州民心,氣的朱元璋加倍徵收蘇州的賦稅,在明代蘇州一個府收的稅相當於江浙一個省。

按孟子說的,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說法,似乎張士誠才是最有可能坐上皇位的人,但是為何這麼得民心的張士誠卻落得慘敗而亡的下場?

張士誠,原名張九四,泰州興化白駒場人,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年)七月三十日,張士誠出生於泰州白駒場的一個窮苦的「亭民」之家。長大成年後與弟弟士信、士德一起以販賣私鹽為生。

因為張士誠為人厚道仗義疏財,經常幫助周邊鄉鄰,故而在當地鹽民中樹立起很高的威信。當時有個叫丘義的灶長,為人刻薄兇狠,屢屢對張士誠兄弟及其他鹽民們盤剝勒索,鹽民們都對其恨之入骨,但是敢怒而不敢言默默忍受。

直到元順帝至正十三年(1353年)正月,當時的張士誠看到起義的紅巾軍攻城略地日益壯大,元朝的統治已經顯得岌岌可危。

因此他將自己的弟弟和心腹等共十八人聚集在一起,殺死平常欺壓百姓的丘義等人,舉起反元大旗起義。這就是後來史書記載的「鹽民十八條扁擔起義」。

張士誠樹起反抗元朝的大旗後,周邊飽受欺壓的百姓們紛紛來投,張士誠的隊伍很快發展壯大。當年,張士誠便率軍攻佔江浙的泰州和高郵等地,隨後在高郵自稱「誠王」,國號「大周」,年號「天佑」。

在張士誠佔據泰州城不久,就引起了元朝廷的高度重視,因為張士誠佔據的地盤是東南富庶區域,而且還是重要的鹽產區,張士誠佔據鹽產區,等於切斷了元朝的錢袋子,要知道當時,元朝的鹽課收入佔到財政收入的八成左右。

所以,在元朝末年抗元起義領袖中,有「(陳)友諒最桀,(張)士誠最富」之說。但是此時因為百萬紅巾軍在劉福通的率領下北伐中原,暫時替張士誠擋住了元朝廷的主力,元軍有些鞭長莫及。

無奈之下,元朝廷只好採取武力鎮壓和招撫並行的辦法,先後多次派遣使者,試圖以高官厚祿收買張士誠,以暫時緩解一下局面,但是都被張士誠拒絕,並扣押了前來招撫的使者。

眼見招撫無望,元朝廷只好組織地方地主武裝前去討伐張士誠,但是都被張士誠一一擊敗,並且張士誠還乘勝追擊,擴大了其在江淮地區的勢力範圍,並牢牢控制了運河,扼斷了元朝糧食和賦稅北運大都的通道。

雖然張士誠的反元鬥爭有聲有色,但是此時北方的反元鬥爭形勢卻急劇而下,紅巾軍的主力在元朝正規軍和地主武裝的強大攻勢下,節節敗退,被封鎖在河南境內,而各地其他義軍也基本被鎮壓下去。

此時佔據元朝財稅重地江浙地區的張士誠,成為元朝統治者的主要打擊目標。至正十四年九月,元順帝欽命右丞相脫脫親自掛帥徵討張士誠。脫脫招集全國的主力軍隊,共40萬人馬,號稱「百萬」,浩浩蕩蕩殺奔高郵。

面對元朝正規軍的瘋狂進攻,張士誠的起義軍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創,幾次出兵阻擊全部失敗,只得退守高郵城,脫脫的元軍趁機把高郵團團圍住。

為了脫困,張士誠試圖虛與委蛇假裝投降,然而脫脫鑑於張士誠以往的作為,拒絕其投降並且還發布命令攻下城池後必定屠城以儆效尤。

為了防止附近的起義軍救援高郵,脫脫又派兵攻佔了六合,鹽城和興化等地,高郵城內的張士誠頓時陷入孤軍作戰的境地。 然而此時的高郵城已無退路,在脫脫屠城的威脅下,城內的百姓在張士誠帶領下拼死抵抗,但是因為實力懸殊。脫脫圍困高郵月餘,攻破了高郵的外城,高郵危在旦夕。

就在起義軍生死存亡之際,戰場形勢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元軍的後院「起火」了。至正十五年初,脫脫的被朝中政敵彈劾,元帝下詔書解去脫脫兵權。詔書一下,元營軍心大亂,從各處徵集的「大軍百萬,一時四散」。

張士誠得知這個消息後真是喜不自禁,立馬率軍出擊,將元軍殺的大敗。接著乘勝把勢力擴展到了揚州一帶。張士誠率領的鹽民義軍孤軍奮戰,以少勝多,致使元軍主力傷亡過半,成為元末農民起義的一個轉折點。

高郵之戰,張士誠牽制了百萬元軍,對全國各地義軍起了極大的掩護。經過此役,張士誠聲名大振,一時間風頭無兩。張士誠挾獲勝之餘威,連克通州,常熟,平江,湖州,杭州、嘉興等地。

割據範圍南到浙江紹興,北到山東濟寧,西到安徽北部,東到海的廣大地區,此時張士誠達到其勢力最強盛的時期,他將治所從高郵搬到平江(蘇州),並自稱吳王。

此時的張士誠是最有得天下的人之一,是當時以集慶為中心的朱元璋無法與之相比的,時朱元璋的所轄之地,只不過佔有現在的安徽東南到江蘇西南,一塊不大的地狹糧少的地區,可謂是「論兵強莫若友諒,論財富莫若士誠」,況朱元璋又處於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的三面包圍之中。

此時的朱元璋無論在經濟上,還是在軍事上都遠不能與張誠相比。既然如此,那麼為什麼在經濟上、軍事上都佔有絕對優勢的張士誠最後卻敗於之手,落得個喪身「滅國」的下場呢?

其實主要原因就是張士誠的格局不夠,有爭奪天下的力量,卻沒有爭奪天下的野心。

雖然鹽民出身的張士誠,十分了解下層百姓生活的艱辛,因此,在他執政的前期,勵精圖治,致力於革除元朝的弊政,廢除元朝施加在農民和鹽民頭上的苛捐雜稅,減免農民賦稅,並把當年四成賦稅返還給農民。

其還把地主和富戶的糧食衣物賜給貧民和老年人,設立勸農使和勸農慰,帶領當地百姓興修水利,開墾荒地,發展農桑,鑄造痛痺「天佑通寶」,取代元順帝發行的至正鈔在江浙地區流通,有效地穩定了江浙地區的物價和市場,也因此深得江浙百姓的愛戴。

但是其格局不夠,想著小富即安,割據一方就好,根本沒想著憑藉自己的勢力去爭奪天下。在自稱吳王后,張士誠開始沉溺於享樂,把國家大事都交付給自己的弟弟張士信打理,而張士信又是個十足的小人。

而且,張士誠雖然在隆平府設立學士院,開辦弘文館,招納文人,提供飲食和津貼。設立禮賢館,招徠了像施耐庵、羅貫中、陳基、陳維先等元末名士。但是這些名士們大都是以文學成就出名,而非軍國謀略之才。

並且張士誠為人太過厚道,正是因為他的厚道故而能得到江浙百姓的民心,然而也是因為他的厚道,導致用人不當,賞罰不明。張士誠雖有養士之風,但是用人施仁而不當於理,施恩而不知施威,施賞而不能加罰,姑息將就,一味驕縱。是以可共富貴而不能共患難,一朝失勢,眾叛親離。

史載「士有至者,不問賢不肖,輒重贈遺。凡出兵遣將,邀求官爵、美田宅,即厚賜之。至軍則載妓歌舞,日命遊談之士,酣宴博弈。及喪師失地而歸,士誠亦不問,或復用為將」。導致真正有才視的人才反而難以出頭,於是這些人紛紛轉投他人。

而被士誠委以軍國重任的「國弟」、宰相張士信,貪財好色,重用腐儒,弄得朝廷上下猜疑,不肯用命。後來張士誠兵敗、吳政權覆滅之際,大批將士束手降敵,平時美官豐祿富貴顯赫的武將文吏竟無一人死難。就連同生死共患難十多年的心腹大將呂珍、李伯異、潘元明和他的女婿潘元紹等人也都背叛了他。

而張士誠的西鄰老對手朱元璋卻是個雄才大略,知人善任的絕世梟雄。在元末群雄中,朱元璋是始終奉行唯賢是用、唯才是舉的用人原則的。朱元璋用人都要親自考察,詢問方略確認其是否真有才學,而非只看重其清名。

並且早在剛起兵的時候,就詢問李善長「四方戰鬥,何時定乎」,充分展現了自己要一統天下的雄心。並且朱元璋治軍強調法制,嚴肅軍紀。有功必獎有過必罰。不以自己的喜好隨意任命官員。

其還接受名士朱升的建議,厚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只求實利不務虛名。而且朱元璋本人的戰略眼光和軍事才能也是無人能及的。當時在選擇攻先打陳友諒還是先打張士誠時,大家都一致認為,先打張士誠,因為張士誠富而弱,打他一來容易二來能獲取大量財富以補充軍需。

但是朱元璋提出了反對意見,他認為,張士誠器小,器小無遠見,陳友諒志驕,志驕好生事。

如果先攻打張士誠,志驕的陳友諒必然會抓住這個時機來生事,到時候雙線作戰,兵力不夠的情況下,生存就變得很困難了。但是,如果攻打陳友諒,器小的張士誠就不會有任何動作,小富即安的他會坐觀山虎鬥,卻不會有實際軍事上的動作,單線作戰對於朱元璋更有利一些。

事後的發展也驗證了這樣的結果,攻打陳友諒時,缺乏戰略遠見的張士誠,只是坐觀虎鬥,失去良機,最終被各個擊敗。

由此看見,得天下的成敗與否,不能單單指望民心的向背,更在於戰略和戰術的得當,自身組織力度的強弱,制度建設的完善與否,以及用人是否合適。這些才是決定勝敗的關鍵,至於民心與否,自古以來不是最重要的,只是成功後的點綴。

相關焦點

  • 得民心卻失天下,深得民心的張士誠因何敗於朱元璋之手?
    十分強調得民心得天下的概念,然而歷史卻總是恰恰相反,自古以來真正得民心而得天下的很少見,更多的卻是得天下者得民心。 例如元末諸雄中割據江浙的張士誠,可以說是元末諸多割據勢力中,最為得民心的。 直到今天蘇州每年農曆七月三十日,民間虔誠供奉的九四香,紀念張士誠的。
  • 張士誠對上朱元璋為何難逃一敗?錯失良機只因為這個「豬隊友」
    文:李廣公元1363年,歷經鄱陽湖一戰,朱元璋以少勝多大敗陳友諒,第二年,攻破武昌,殲滅陳餘部。
  • 一代梟雄的落幕之戰:朱元璋圍困張士誠於蘇州,張士誠寧死不降
    張士誠在元末是非常強大的一股勢力,與陳友諒、朱元璋一起鼎立而立。他在全盛時所佔有的疆域南至紹興,北至濟寧,西至汝州、潁州,東達於海,沃野二千餘裡,擁兵數十萬。而且其所統治之地盛產糧米魚鹽,又有蠶桑之利,物產豐富,實力雄厚。朱元璋在吞併陳友諒後,便開始著手消滅張士誠這一巨大威脅。
  • 刀爾登:得天下者得民心
    古代,帝王得天下,總要說上膺天命,下饜民心,而非智競力爭而來。天命如何,人不知鬼不覺,你說什麼便是什麼好了;至於民心,似乎是有些準兒的事,所以不但帝王藉此來合成王朝的合法性,老百姓也跟腔學調,拿它來增加自己的幸福感:瞧啊,我就是天視天聽的民!我就是載舟覆舟的水!
  • 元末,得民心的藩王除了張士誠還有他,並且還跟現在的朝鮮有關係
    熟悉元末起義那段歷史的人都知道,那時候最得民心者莫過於張士誠。但張士誠心性仁、胸無大志,最後他的一方政權被朱元璋部所滅。其實,在同一時期還有一個政權跟張士誠很像,也是深得民心,最後被朱元璋的明朝所滅。下面就由小山同志給讀者們講解這個元末地方政權——大夏國。
  • 朱元璋說:「元以寬仁失天下」?那么元朝「寬仁」到什麼程度?
    元朝給我們的印象是蒙古貴族統治殘暴,窮兵黷武,瘋狂欺壓其他民族,尤其是漢民族生活在社會最底層,怨聲載道,到了元朝後期,受壓迫最深的漢族紛紛揭竿而起,反抗暴元的統治,朱元璋就是其中的一支起義隊伍,到了朱元璋成功驅除蒙元奪得天下後,卻說「元以寬仁失天下」,讓人匪夷所思,應該是元以殘暴失天下才對
  • 得天下一大半的陳友諒為何會迅速輸給朱元璋?朱元璋親自給出答案
    陳友諒一度實力強大,大有吞併天下之氣,然而為何稱帝四年後便被實力並不如自己的朱元璋消滅?穿過那些泛黃的歷史資料來看,陳友諒是怎樣的一個人?他的成敗到底是因為什麼?這些將成為本文描述的重點。友諒居上流,且名號不正,宜先焉」 , 「得漢,天下之形成矣」 , 「陳氏滅,張氏勢孤,一舉可定」 。劉基把打擊矛頭首先指向陳友涼的建議,就成為朱元璋翦滅群雄的基本戰略。
  • 朱元璋做主把他兩個女兒嫁給朱文正和徐達,謝再興卻叛降張士誠
    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四月二十六,朱元璋的諸全守將謝再興叛降張士誠。 謝再興原是朱元璋長槍軍的將領,能徵善戰,有勇有謀。 元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正月,胡大海、謝再興率兵攻佔諸暨,張士誠的守將華元帥戰敗而逃;朱元璋下令改為諸全州。 同年二月,朱元璋在諸全州設立樞密分院,設置明海翼元帥府,提升謝再興為院判,鎮守此地。
  • 決定全力攻打張士誠後,朱元璋為何下令先攻取他佔據的淮東地區
    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 )十月,朱元璋以張士誠屢犯邊境為理由,派徐達統率水陸大軍渡過長江,直奔張士誠佔據的淮東地區進發。自此,朱元璋開始集中兵力攻打張士誠,直到張士誠的勢力被徹底消滅。張士誠沒有一統天下的志向,只想保住現有的地盤,尤其是富庶的浙西地區。為了確保浙西地區的安全,張士誠把大部分兵力部署在這裡。在朱元璋集中力量對付陳友諒時,張士誠多次發兵長興、諸全州等地,但都無功而返。張士誠南重北輕的兵力部署給了朱元璋可乘之機。
  • 明太祖朱元璋
    一次,朱元璋外出,看到一個小孩在哭,朱元璋問他為什麼哭,答說是等父親。朱元璋仔細一詢問才知道,原來孩子的父親和母親都在軍營,父親在營中養馬,母親和父親不敢相認,只好以兄妹相稱。朱元璋意識到,部隊軍紀存在問題,他們攻破城池後,擾民滋事,擄掠婦女,這樣下去,部隊將失去民心。於是,朱元璋召集眾將,申明紀律,下令歸還軍中有夫之婦,讓城中許多被拆散的夫妻團圓。此事廣為傳頌,朱元璋深得民心。
  • 都是農民起義,朱元璋和洪秀全一勝一敗,究竟是為何?
    這其中,要數朱元璋和洪秀全的案例尤為典型。先看一下二人的人生履歷:明太祖朱元璋,安徽人,識字不多,但是社會閱歷豐富,同時兼職眾多------幼年放牛,16歲入皇覺寺當和尚,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在消滅陳友諒、張士誠等割據勢力後,40歲在南京登基當皇帝。
  • 為援救淮東,張士誠攻打朱元璋的宜興、安吉、江陰,均以失敗告終
    元至正二十(元1360年)正月,張士誠的部將李濟攻佔濠州(《國初群雄事事略》)。雖然李濟名義是張士誠的濠州守將,但是對於朱元璋軍隊攻奪淮東的行動,他持觀望態度。朱元璋於是令李善長給李濟寫信,勸他投降。李濟收到信後,卻不予回復。張士誠見淮東形勢不妙,派兵攻打宜興,打算圍魏救趙,減輕淮東壓力。
  • 陳友諒勢力那麼強大,怎麼就被朱元璋打敗?
    張士誠此時雖自恃富足,輕視朱元璋實力,殺朱方派來通好的使者,但因軍事上屢戰屢敗,故也不敢輕易向西進犯。對西面的陳友諒,在軍事上採取防禦態勢,以守為攻,不輕出冒進。在東西兩側都有強敵威脅的險惡形勢下,如果兩線同時出擊,以朱軍當時的實力而論,則必敗無疑,唯一可行之策是集中兵力,各個擊破。
  • 張士誠派李伯昇猛攻諸暨新城,朱元璋的浙東守將李文忠將其擊潰
    元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 )正月,胡大海率兵攻取諸暨,朱元璋下令改為諸全州,諸暨與張士誠佔領的紹興接壤。此後,張士誠曾多次派兵爭奪此地,均無功而返,但他並不甘心,一直對諸全虎視眈眈,想伺機攻取。影視劇中的朱元璋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 ),朱元璋的諸全守將謝再興叛降張士誠後,胡深認為諸全是浙東的一面屏障,建議在離諸全五十裡的五指山下修築新城,分兵戍守。
  • 朱元璋派徐達、常遇春發兵淮東,和張士誠軍隊鬥智鬥勇,攻克泰州
    消滅了陳友諒的勢力,也初步完成了對軍事系統的整頓後,朱元璋決定集中兵力攻打張士誠,制定出先攻淮東,剪其羽翼,然後專攻浙西的進攻策略。朱元璋囑咐他們:如果擒獲張士誠的將領,把他們送回來,交給我處置。十月二十一,徐達率兵直奔泰州,疏浚河道,以便舟師通行;與張士誠軍隊撞個正著,將其擊敗,俘獲三十匹馬,二百艘戰船,然後駐屯於海安壩上。十月二十三,徐達統兵圍攻泰州新城,張士誠急忙從淮北調來援兵,但是被徐達擊敗,元帥王成被擒。
  • 為何李淵造反敢於立刻稱帝,而朱元璋造反要廣積糧,緩稱王?
    畢竟皇帝都能被幹掉,老百姓對隋王朝僅存的一絲敬畏之心自然是不會有了。 第三件事是當年四月,南梁後裔蕭銑在兩湖地區稱帝,置百官,恢復梁室舊制,實力最大時曾一度擁兵四十萬。這件事情相當於是坐實了前一件事。即隋朝沒民心了,隨便一個有身份的人出來都能號召百姓擁護自己。
  • 當朱元璋集中兵力攻打張士誠時,元將王保保為什麼沒有趁機南下?
    元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十二月,朱元璋把元順帝派來的招降使者接到應天府,明確表示不會投降元朝。不久,王保保的使者尹煥章走海路來到應天府,把先前察罕帖木兒扣留的朱元璋派去通好的使者送回。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 )正月,朱元璋令汪河帶著書信送尹煥章回汴梁,在信中表達了願意與之保持往來的想法,但王保保扣住了汪河。
  • 徐達圍攻泰州,張士誠舟師佯攻江陰誘其分兵,朱元璋會中計嗎?
    消滅了陳友諒的勢力,也初步完成了對軍事系統的整頓後,朱元璋決定集中兵力攻打張士誠,制定出先攻淮東,剪其羽翼,然後專攻浙西的進攻策略。
  • 朱元璋能得天下,多虧有這三個人
    朱元璋親自率軍徵伐,李善長多半居守後方,他能讓將吏帖服,居民安居樂業。轉運調撥兵餉無虧乏。設立鹽、茶法,制錢法,定魚稅,開鐵冶,使國庫更加富饒,而民不貧困。明初官制、律令多出自善長之手,並監修元史,編《祖訓錄》及《大明集禮》諸書,制定天下刑獄,封諸王及功臣爵賞,事無巨細,都有他的籌劃和參與。洪武三年,李善長被封為左丞相,魏國公,居百官之首。朱元璋常把他比作自己的蕭何。
  • 「名人百科」乞丐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意識到,部隊軍紀存在問題,他們攻破城池後,擾民滋事,擄掠婦女,這樣下去,部隊將失去民心。於是,朱元璋召集眾將,申明紀律,下令歸還軍中有夫之婦,讓城中許多被拆散的夫妻團圓。此事廣為傳頌,朱元璋深得民心。此年三月,郭子興病逝,小明王韓林兒任命郭子興的兒子郭天敘為都元帥,妻弟張天為右副元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