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得民心的藩王除了張士誠還有他,並且還跟現在的朝鮮有關係

2021-01-09 歷史公斷

熟悉元末起義那段歷史的人都知道,那時候最得民心者莫過於張士誠。但張士誠心性仁、胸無大志,最後他的一方政權被朱元璋部所滅。其實,在同一時期還有一個政權跟張士誠很像,也是深得民心,最後被朱元璋的明朝所滅。下面就由小山同志給讀者們講解這個元末地方政權——大夏國。

元朝末年,中原爆發了大規模的紅巾軍農民起義。其中,起義軍首領之一的 徐壽輝 派遣手下重將 明玉珍 向長江上遊一帶進擊,以圖酬及糧草、開闢根據地。很快, 明玉珍 帶領的一行人就在重慶、四川一帶佔穩了腳跟。

1360年,徐壽輝 被部下 陳友諒 殺害,自立漢帝。 明玉珍知道後非常氣憤,斷絕了與陳友諒的關係,不與相通,自稱隴蜀王。 並在重慶給徐壽輝立廟,追尊他為應天啟運獻武皇帝,廟號世宗。

1363年, 明玉珍 受部下眾人擁立稱帝。國號 大夏 ,以恢復漢族王朝的統治為號召,建元天統,定都 重慶 。明玉珍立妻彭氏為皇后,子 明升 為太子。明玉珍在全國混亂的形勢下成為了新一代的四川王。其控制範圍大約是今天的重慶、四川中東部、陝南、湘西、黔北一帶。

1366年,明玉珍 病逝,其子 明升 幼年繼位。 1371年,明太祖 朱元璋 派兵攻打大夏國,夏兵不敵,明升 投降, 夏亡,明朝統一西部。

在入主巴蜀後,明玉珍吸取前人教訓,積極改善民生,開科取士,定賦稅,以十分取一。其子明升即位後,亦繼續推行仁政,獲得了蜀地一致好評。

明升 投降明朝後,朱元璋怕他們受人盅惑,日後危及大明政權,洪武五年(1372年),派太監將 明升 以及其母 彭太后 等二十七人遣送到 高麗 ,並宣「不做官,不做民」。後來,明升 娶 高麗總郎 尹熙王之女 為妻,後育有四子。從此,明升一脈就在朝鮮半島代代相傳,據傳,至今已形成一個有四萬人之眾的旺族。

1982年,重慶江北上橫街的織布廠施工時偶然發現了元末 大夏國 明玉珍 陵墓。1983年,明玉珍陵墓 被重慶市人民政府列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自那以後,朝鮮、韓國的明氏後人每年都會回重慶祭拜他們的這位「先帝爺」。

相關焦點

  • 得民心卻失天下,深得民心的張士誠因何敗於朱元璋之手?
    十分強調得民心得天下的概念,然而歷史卻總是恰恰相反,自古以來真正得民心而得天下的很少見,更多的卻是得天下者得民心。 例如元末諸雄中割據江浙的張士誠,可以說是元末諸多割據勢力中,最為得民心的。 直到今天蘇州每年農曆七月三十日,民間虔誠供奉的九四香,紀念張士誠的。
  • 得民心卻失天下,深得民心的張士誠因什麼敗於朱元璋之手?
    十分強調得民心得天下的概念,然而歷史卻總是恰恰相反,自古以來真正得民心而得天下的很少見,更多的卻是得天下者得民心。 例如元末諸雄中割據江浙的張士誠,可以說是元末諸多割據勢力中,最為得民心的。
  • 羅貫中借三國演義寫元末三雄爭霸:他自比諸葛亮,誰是篡漢曹操?
    「有志圖王」的湖海散人羅貫中本人就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所以他描寫宏大的戰爭場面和巔峰權謀,駕輕就熟。 對照後漢三國和元末明初的歷史,我們會有一個有趣的發現:《三國演義》其實就是《元末演義》,羅貫中自比諸葛亮,那麼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誰是曹操孫權劉備?
  • 刀爾登:得天下者得民心
    還有格言:「得民心者得天下」——很動聽,然而可惜,是句謊言。 一天,朱元璋微服出行,走到三山街,在一個老太太門口歇腳。聽說老太太是蘇州人,便問張士誠在蘇州如何。老太太說,張士誠不戰而降,蘇州人不受兵戈之苦,很感念他的恩德。第二天朱元璋在朝中發牢騷:京師十萬人,怎麼沒有一個人能像這個老太太,背地裡說我的好?
  • 一代梟雄的落幕之戰:朱元璋圍困張士誠於蘇州,張士誠寧死不降
    張士誠在元末是非常強大的一股勢力,與陳友諒、朱元璋一起鼎立而立。他在全盛時所佔有的疆域南至紹興,北至濟寧,西至汝州、潁州,東達於海,沃野二千餘裡,擁兵數十萬。而且其所統治之地盛產糧米魚鹽,又有蠶桑之利,物產豐富,實力雄厚。朱元璋在吞併陳友諒後,便開始著手消滅張士誠這一巨大威脅。
  • 廣西桂林靖江王世代相傳,是中國歷史上傳襲時間最久的藩王
    正是因為"眾建宗親以藩王室"的國家政策,才有了靖江王定封於廣西桂林。公元1370年,即明朝洪武三年,朱元璋開始大封諸王子為各地藩王。而除了眾王子之外,朱元璋的侄孫朱守謙,也被封為靖江王。並且於公元1376年,即洪武九年,就藩於桂林。可以說靖江王是個實實在在的藩王,而並非僅僅只是個掛個虛名而已,而是有封地、有王城的。
  • 明朝最特殊的藩王——靖江王
    朱元璋建立了藩王制度,先後將二十四個兒子和一個侄孫分封為藩王。像大家比較熟悉的,朱樉被封為秦王鎮守;朱棣被封為燕王鎮守北京;朱元璋封藩王的二十四個人,都是他的兒子。這位侄孫被封為藩王,屬於明朝最特殊的藩王。今天咱們講講這位特殊的藩王——靖江王。靖江王為朱守謙,他之所以被封為藩王,和他的父親乃至與爺爺都有很大的關係。
  • 興化張士誠早期事略
    關於張士誠的生平事跡,除《明史》有所收錄之外,其他如《國初群雄紀略》《皇明平吳錄》,以及《隆平紀事》等書中也有詳細筆錄。不過多數立場都有所偏袒,書中過分誇張明太祖英明神武,而視張士誠如草寇蟊賊。之後又經數百年歲月侵蝕,各種野史雜記、傳說演義混雜其間,使張士誠的事跡漸漸變得晦澀而模糊。然而作為元末群雄割據時代的一位赫赫有名人物,張士誠的生平完全值得予以充分地研究。
  • 一代梟雄震撼登場:張士誠一怒起兵,以一萬兵馬抵抗元百萬大軍
    張士誠在中國歷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梟雄式人物。有史學家甚至將其與項羽相提而論。當然他有項羽的霸氣和悲情,卻沒有他的豪氣跟野心。張士誠自小便非常仗義,輕財好施,很得鹽丁及鹽販的信任。他經常往來於富人間售鹽,富家子弟及僕人經常欺辱於他,甚至有時明搶明奪,不付給他任何費用。其中有一名弓手丘義,對張士誠的欺辱尤其嚴重。有一次,張士誠實在無法忍受,於是率領他的幾個弟弟及李伯升、呂珍等十八人殺了丘義。這樣還不足以發洩他心中的憤怒,於是又帶人將附近眾多富戶滿門誅滅,並放火將其房屋、田宅全部焚燒殆盡。
  • 明朝建文帝為什麼那麼快就被當時為藩王的朱棣取代了?
    從清朝官方評價來看,明朝無疑是很有閃光點的。比較遺憾,無法親歷這段輝煌歷史。對明朝有這麼糟糕的印象,說到底還是跟人性是有很大的關係。我們應該聽說過「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裡!」今天啊,在這裡我們就談一談為什麼,建文帝會被叔叔燕王朱棣給取代了呢?不去探討明朝的整個歷史啊。
  • 明朝唯一非朱元璋直系的藩王,5歲養在宮中,10歲與皇子同時封王
    大明王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就確立了"眾建宗親以藩王室"的政策,並於洪武三年(1370)、洪武十一年(1378)、洪武二十四年(1391)分三次封了25個藩王。明朝的分封有個顯著特點,那就是不設異姓王(中山王徐達、黔寧王沐英等都是追封,不是真正的異姓王),25個藩王全部是朱家子孫。
  • 當朱元璋集中兵力攻打張士誠時,元將王保保為什麼沒有趁機南下?
    王保保未必想學曹操,不過他與元順帝的關係卻曾一度惡化,給了朱元璋可乘之機,使之能集中兵力進攻張士誠。元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九月,王保保被元順帝封為中書省左丞相,與孛羅帖木兒的內鬥以王保保的勝出告終。然而,王保保的地位並不穩固,在朝中備受排擠。
  • 江蘇600位村民集體改姓,拿出祖先牌位翻出族譜,稱是張士誠後人
    江蘇一村子中六百位村民提出要集體改姓,他們拿出祖宗牌位,翻出族譜,說自己是張氏的後人,就這樣塵封的六百年前的故事逐漸清晰浮現出來——元末明初,社會動蕩,朱元璋勢力擴大後,其他的起義勢力要麼主動投靠朱元璋,要麼被朱元璋直接清理,張士誠就是其中一支。
  • 最厲害的文職,官職不大藩王門閥卻都怕他,有王爺嚇得抱頭痛哭
    此時的劉裕開始了他窮苦的上半生,最後在底層的流轉下逐漸起勢,成為東晉的最有權勢的將軍,代晉建宋,劉裕是草根,所以平時穿麻衣布鞋,宮裡掛著農具,自己的後代到第二代就已經開始對自己祖父表示不解了。由於自己的經歷,所以劉裕還刻意打壓門閥,提拔寒門。可惜劉裕去世之後,天下大勢就出現大變了,宋文帝開始大用門閥中人。
  • 朱元璋知道西漢時期七國之亂,為什麼還要大封朱姓藩王?
    可見,朱元璋本身並不認為分封藩王的制度有錯。 一、廣磐石之安 元朝覆滅之後,儘管蒙元貴族已經盡皆被驅逐北上,成不了多大的氣候,但元順帝的繼承者仍然使用「大元」國號,自稱為大元皇帝。彼時,明朝北方諸多勢力中,「大元」仍舊是威脅最大的一方。 當時,大元皇帝經常出兵騷擾通州,並且威脅北平。
  • 王朝的累贅——明朝的藩王制度
    看似很美好的事物往往都是有缺陷的,筆者覺得朱元璋給予藩王獨立的軍事權和財政權造成了藩王們有極大的獨立性,為後來的藩王起兵留下了巨大隱患。後來,在朱允炆和朱元璋的對話中,爺孫們也想不出對付藩王起兵有什麼特別好的辦法。很快在朱元璋去世之後,咄咄逼人的燕王朱棣就瞬間起兵,著實給朱元璋打臉。對於建文帝朱允炆的性格,《明史》描述「惠帝天資仁厚。
  • 元末勢如破竹的紅巾軍,為什麼在攻陷開封之後,迅速分崩離析?
    也就是說,如果不跟其他人對比,生活在南方的漢人,生活習慣並沒有太大的改變。歷來老百姓很少有造反的,一般不把刀架到脖子上,他是不會有這個想法的。但元末起義軍領袖韓山童不同,他的祖祖輩輩都在策劃造反的事,他自己也是苦等著機會,果然這次黃河決口被他等到了。他利用自己的白蓮教堂主身份,再加一句「石人一隻眼,攪動黃河天下反」的口號,成功「綁架」了部分老百姓。
  • 張士誠對上朱元璋為何難逃一敗?錯失良機只因為這個「豬隊友」
    文:李廣公元1363年,歷經鄱陽湖一戰,朱元璋以少勝多大敗陳友諒,第二年,攻破武昌,殲滅陳餘部。
  • 對待明朝鐵桿小弟 朱元璋欽定了朝鮮國號 卻為何不肯封李成桂為王
    但是,一開始,朱元璋的洪武朝時期,同樣都是新建國的大明與朝鮮的關係卻並不融洽。至少在朱元璋這邊,就一直毫不掩飾自己對朝鮮的不滿。朝鮮的國號是朱元璋定的,可是朱元璋就是不封李成桂為王,而且還屢次威脅要發兵討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