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勢如破竹的紅巾軍,為什麼在攻陷開封之後,迅速分崩離析?

2021-02-13 楊角風發作

(楊角風談明朝大案第8期)

曾經叱吒亞歐大陸的蒙古人,最終在漢人的地盤翻了車,因為黃河泛濫,朝廷應對失策,加上腐敗盛行。「石人一隻眼,攪動黃河天下反」,韓山童和劉福通一聲吶喊,聲勢浩大的紅巾軍起義正式拉開帷幕。

但是我們看這段歷史,會很驚訝地發現,真正在打來打去的,其實大都是漢人,蒙古人此時卻成了配角,這是怎麼回事?

一、

元朝將治下的人民劃分為了四等人,分別是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和南人四個等級。

蒙古人毫無疑問是享受最高特權的,也是統治者;色目人主要是西域人,以及最早被徵服的東歐人,地位僅次於蒙古人;漢人,主要是原來金朝統治下的人民,其下也包括女真、契丹、高麗等,統稱漢人;南人則是地位最低的,主要以之前南宋統治下的人民為主,因為是最後被徵服的,所以處於社會的最底層。

由於蒙古內部對學習漢文化沒有達成一致,這也導致,統治漢族地域的官員,仍然是漢人。也就是說,如果不跟其他人對比,生活在南方的漢人,生活習慣並沒有太大的改變。

歷來老百姓很少有造反的,一般不把刀架到脖子上,他是不會有這個想法的。但元末起義軍領袖韓山童不同,他的祖祖輩輩都在策劃造反的事,他自己也是苦等著機會,果然這次黃河決口被他等到了。

他利用自己的白蓮教堂主身份,再加一句「石人一隻眼,攪動黃河天下反」的口號,成功「綁架」了部分老百姓。成為了首批跟著他造反的人,因為頭戴紅巾,起名紅巾軍。

其實一開始跟著起義的人沒有幾個,不然的話,當地縣令調來的幾個兵就能把領袖韓山童給逮了?但是隨後跟韓山童一同起義的,另一起義軍領袖劉福通連著做了幾件事,這幾件事做完就等於是把整個漢人綁上了戰車……

韓山童一死,本來劉福通就沒打算讓韓山童兒子當皇上,但是起義軍內部爭鬥不止,馬上要散攤子,不得已,劉福通搬出了韓林兒。就像後來的清朝順治帝能當上皇帝,就是因為皇太極的兄弟多爾袞和皇太極的長子豪格爭鬥不休,最終選擇了第三者福臨當了皇帝。

不過韓林兒估計是歷史上最沒有存在感的皇帝,甚至他活著,還沒有他死了後受重視。

二、

起義之初,元朝廷就派了軍隊前來鎮壓,這個軍隊呢,其實也是漢人為主。

歷史上出現過很多次,軍隊前去鎮壓起義軍,實際上殺的都是普通老百姓。東漢末年,董卓進了洛陽,面對十八路諸侯討伐,他也派出了軍隊前去鎮壓,可惜派出的軍隊跑到其他村子亂殺一氣,拿著老百姓的頭顱當戰利品,回去領賞去了……

元末的官兵是一樣的德行,他們突然就發現,鎮壓起義軍的過程,其實就是發財的機會:

比如,這一家人很有錢,你想要佔為己有,咋辦?

殺啊,殺了後,找出他的戶籍,改成暴徒,這下子,不僅被殺的人的財產歸了自己,還能拿著頭顱再回到朝廷領賞。這下子麻煩了,起義軍暴動的地方,老百姓全都倒了大黴!

作為窮人,面對經濟封鎖,連出去要飯都沒有路。富人,富人就是挨宰的份,就算沒被紅巾軍清算,也被官兵洗劫一空,說不定命還搭上。

官兵跟紅巾軍戰鬥?

笑話,戰鬥就要流血,流血就會有犧牲,真打起來,不光流紅巾軍的血,官兵的血也會流,哪裡有搶劫老百姓來的爽快?

這下子,老百姓沒轍了,一些富裕的財主,為了防止被殺,要麼自己起義當紅巾軍領袖,比如郭子興;要麼就資助起義軍隊伍,讓他們提供幫助,比如資助張士誠的那些財主;要麼就加入起義軍隊伍,好歹還能搶搶地主,填飽肚子,比如朱元璋。

正所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起義軍迅速就壯大起來,劉福通也攻佔了一些縣城。此時他做了一件在我們現在看來十分荒唐的事,那就是迅速讓韓林兒稱帝,國號大宋,宋朝就此復闢。

三、

劉福通此舉就造成一個嚴重的後果:

那就是把漢族跟蒙古人的仇恨一下子激化了,本來是黃河岸邊幾百號人吃飯的問題,迅速就上升成了民族問題。這時候,元朝廷的任何鎮壓行為,都會被人解讀為對漢族的屠殺。

這樣一來,元朝廷本來就緊張的神經一下子就繃斷了,該來的還是來了。從他們佔領南宋的那一刻起,他們最擔心的就是漢族起義,於是更猛烈的鎮壓就來了。

等到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紅巾軍之後,老百姓也會產生質疑,他們會思考,為什麼大家都加入了紅巾軍呢?想來想去,他們能得出的唯一答案,就是這個朝代是一個壞朝代,還不該反嗎?

人們一旦形成這個觀念,那麼起義就會從各地爆發,元朝廷必然也就應接不暇,一發不可收拾。

注意一點,起義是從黃河岸邊開始的,迅速蔓延到長江流域,長江上遊那裡出現了陳友諒勢力。下遊則是張士誠勢力,中間佔據南京的是朱元璋勢力,劉福通則一路向北進軍。

打到最北的紅巾軍甚至一度佔領了山海關,堵住了蒙古人的退路,可是浩浩蕩蕩地北伐紅巾軍,怎麼突然就敗了呢?

其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劉福通攻佔了開封,隨後起義軍領袖們,不走了……

想想歷史上那麼多次的農民起義,每次都是敗在這個上面,陳勝吳廣也罷,黃巢起義也罷,洪秀全也罷。都是面臨這個問題,一旦起義軍停止了前進,等待他們的命運必然是滅亡,正所謂「流寇無敵」。

韓林兒到達開封之後,不久這支起義軍就分崩離析了,投降的、自立為王的、內訌的、被招安的比比皆是。這支強大的紅巾軍,眼看就要打到元朝廷首都了,一下子就雪崩般的潰敗了。

四、

說到底,還是土地的問題,沒有土地的人們想得到土地,得到土地的人們又想保住土地。所以,一開始鎮壓紅巾軍的人也是以北方漢人為主,他們不希望紅巾軍勢力達到自己的家鄉,讓自己的家鄉父老受難。

而很多人跟著起義軍,其目的也是為了獲得一塊土地,而在開封,韓林兒分封眾人。要知道,僧多粥少,歷來如此,真正能分到土地的都是極少數,大部分還是最底層。不要相信有些起義軍說的鬼話,比如李自成「迎闖王、不納糧」,比如洪秀全的「無處不均勻,無處不飽暖」。

實際上就是一句口號,李自成的不納糧,闖王倒是迎進來了,可惜軍隊全靠搶,搶完了咋辦?洪秀全倒是想的挺好,敢情平均分配不包括自己,先把自己的老婆平均分了再說!

紅巾軍同樣面臨這樣的困境,沒有分到土地和財產、權力的人他會罵娘,白忙乎一頓,啥都沒撈到,心裡不爽。而分到土地的人,一開始是高興的,但高興不了多久,他就會陷入極度的恐懼之中。

為什麼會這樣?

其實就是紅巾軍的特性決定的,本來起義就是「打土豪,分田地」,現在一些起義軍將領成了所謂的土豪。那麼他為什麼還要跟著這群窮鬼幹,哪一天打到自己的頭上咋辦?

所以,這些人的想法就變了,他們的第一目的不再是推翻元朝廷,而是先保住自己的土地。要想保住土地,那麼就得尋求保護,一種是找元朝廷保護,另一種則是找一些實力強大,且保境安民的起義軍或地方武裝保護。

有些人就會被招安,成為元軍,反過來鎮壓起義軍,有些人則投奔陳友諒、張士誠或者朱元璋。而劉福通的這支起義軍,一下子就喪失了戰鬥力,面對蒙古人的反攻,毫無招架之力,迅速敗亡。

退到安徽的韓林兒還沒有喘口氣,被元朝廷招安的張士誠就打過來了,再次兵敗,劉福通戰死,韓林兒在被朱元璋派人接走的船上溺亡。

再回過頭來看看元朝定的四等人制度,人,自古就沒有平等過,所謂的平等,不過是個幌子罷了。紅巾軍之所以失敗,就是多年來的等級觀念束縛,窮人想打破不平等,變成富人後又想維護這份不平等,到頭來,鬥來鬥去,不過是在漢人的地盤,爭奪漢人的土地,並且是漢人與漢人之間的爭鬥罷了。

而蒙古人,拿著漢人的土地當誘餌,坐山觀虎鬥,反而成了元末農民起義浪潮中的配角。只待跟最後的贏家朱元璋,開展一場大戰,一決雌雄,當然這是後話,本次不提。

楊角風談明朝大案第8期,到此為止……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看明史,你會發現不一樣的樂趣,原創文章,喜歡就關注吧!

相關焦點

  • 劉福通的紅巾軍有多強?一支殘軍兩破高麗,打得高麗國王逃亡海島
    一個月之後,劉福通率眾起義,迅速攻克潁州城,點燃了元末農民大起義的烽火。 與朱元璋「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不同,劉福通奉行的是一鼓作氣。起義四個月後,劉福通攻克數十座城池,擁兵20餘萬。第二年,劉福通連戰連捷,大敗元軍主將赫斯虎赤,斬元大將鞏卜班,擊敗帖木兒30萬精銳之師,屢戰屢勝,威震元廷。
  • 連敗紅巾軍、元軍、倭寇的主角模版:朝鮮太祖李成桂之崛起
    為了緩和之前因為吞併雙城總管府所導致的元朝與高麗關係緊張,恭愍王派出了兩萬三千高麗士兵前往元帝國助戰,並且參與了元軍圍攻高郵的行動。但是這一戰元軍卻苦戰無果,高麗的大將李權也在這一戰中戰死。高麗軍隊之後依舊在黃淮作戰和四處劫掠,自然引起了紅巾軍的極大不滿,加上元順帝提出在高麗的濟州島建立行宮的舉措,更是讓紅巾軍將高麗人視為自己的另一個大敵。
  • 蘄水傳奇 《徐壽輝紅巾軍起義及其「天完」政權 》《天完國紅巾軍始末》浠水人應該知道但卻很少浠水人知道的故事
    徐壽輝紅巾軍起義及其「天完」政權 元末農民大起義,從根本上動搖了元朝統治,為最終推翻殘暴的元王朝奠定了基礎,充分顯示了人民群眾反對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的巨大力量。徐壽輝領導的紅巾軍及其天完國是元末農民大起義隊伍中重要的一支。 1、興兵反元號天完 至正十一年(1351年)的一天,湖北羅田縣的一座大山中,有一個高大魁梧的布販在路途中偶獲鑑鐵十斤,此人就是徐壽輝。壽輝,一名真一,羅田人,姿狀龐厚,無他長,生平以販布為業,往來蘄、黃間(今浠水縣、黃岡縣一帶)。壽輝次日攜鐵過江,請鐵匠、麻城人鄒普勝為他打一個鋤頭。
  • 元末起義期間,為何同屬紅巾軍陣營的豪傑,卻存在各自割據狀況?
    繼而到了元至正年間,各種規模不一的起義活動已然是遍及元朝全境。就好比當時的京南一帶,據不完全統計,剛到至正初期,其起義活動就已經到了三百餘起左右。也正是在這段時期裡,湧現出了一大批諸如朱光卿、彭和尚、周子旺、劉福通、郭子興、張士誠、方國珍、陳友諒等歷史上有名元末豪傑。
  • 元末的紅巾軍起義為何能顛覆元朝?為何能「挑動黃河天下反」?
    起義發動後,雖然初期遇到很大挫折,連韓山童都被元軍俘殺。但在逃出生天的劉福通的領導下,依舊將起義迅速擴大至河南、安徽兩省的廣大地區,聚眾達數十萬人。河南、安徽兩個省份一起動亂,還直接影響到山東、河北、江蘇等地區。
  • 紅巾軍小明王的死,是朱元璋私下授意,還是廖永忠擅自做主?
    大樹底下好乘涼,朱元璋倚靠的這棵大樹是紅巾軍的精神領袖韓林兒,以此來維護這支軍隊的正統性。這一年的農曆二月,北方紅巾軍的統領劉福通,親自迎接韓林兒到安徽地界的亳州,準備著手收編分散雜亂的義軍。朱元璋勢力圖如果沒有「龍鳳朝廷」去應付死而不僵的元軍,朱元璋很有可能在群雄蠶食的艱難處境下日趨消亡,這是朱元璋堅持奉小明王為紅巾軍正統的緣由。
  • 羅貫中借三國演義寫元末三雄爭霸:他自比諸葛亮,誰是篡漢曹操?
    對照後漢三國和元末明初的歷史,我們會有一個有趣的發現:《三國演義》其實就是《元末演義》,羅貫中自比諸葛亮,那麼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誰是曹操孫權劉備? 要看三國演義與明末演義的異同,請先看一段《擋諒》
  • 後周恭帝柴宗訓、元末「小明王」韓林兒都是皇帝,為何結局卻不同?
    韓林兒,元末農民起義軍的皇帝,號「小明王」。他們兩人雖都貴為皇帝,但是結局卻截然不同。 柴宗訓所處的時代背景 趙匡胤建立宋朝當皇帝非常富於「戲劇性」,大年正月初一後周朝臣接到契丹(遼)大舉進攻的消息,大年初二趙匡胤率兵出徵。
  • 趙匡胤為什麼要把都城建立在華北平原腹地的開封,前因後果是什麼
    趙匡胤為什麼要把都城建立在華北平原腹地的開封,前因後果是什麼文/經典小說分享 圖/網絡眾所周知,宋代立國之時,北宋一朝的天敵遼國,就已經存在了五十多年。而燕雲十六州也早已被石敬瑭送給了遼人,河北、山西的北部都在遼人的控制之下。
  • 朱元璋創建明朝最該感謝的一個人 他幫朱元璋消滅了大部分元軍
    1351年,鑑於元朝統治者的殘忍暴虐,劉福通與韓山童共同發起了著名的紅巾軍起義,點燃了元末農民大起義的烽火。劉福通天生就是一塊打仗的好材料,在他的率領下,紅巾軍多次打敗元軍。1352年,劉福通率部擊敗元軍大將帖木兒率領的30萬精銳部隊,威震一時。由於紅巾軍的名聲太響了,以至於後來的各路起義軍,如郭子興、芝麻李、彭大等人,都打著紅巾軍的旗號。
  • 金秋迎菊、古都開封鐵塔一日遊特價59元
    小宋城位於河南省開封市大梁路西段,由原「東京藝術中心」改造而成,改造建築面積約50000平方米,其中特色民俗餐飲商業街區面積約20000平方米,於2013年11月18日開城營業,主要經營開封特色小吃及全國各地風味,並先後獲得「開封人的待客廳」、「外地遊客的首選地」、「開封市的新名片」、「文化旅遊新地標」等美譽。
  • 元末,得民心的藩王除了張士誠還有他,並且還跟現在的朝鮮有關係
    下面就由小山同志給讀者們講解這個元末地方政權——大夏國。元朝末年,中原爆發了大規模的紅巾軍農民起義。其中,起義軍首領之一的 徐壽輝 派遣手下重將 明玉珍 向長江上遊一帶進擊,以圖酬及糧草、開闢根據地。很快, 明玉珍 帶領的一行人就在重慶、四川一帶佔穩了腳跟。1360年,徐壽輝 被部下 陳友諒 殺害,自立漢帝。
  • 從包青天到蘇東坡:為什麼北宋有點名氣的人,都當過開封府尹
    為什麼宋朝有點名氣的官員都做過這個職位?這個職位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大宋宰輔的「黃埔軍校」開封,又叫東京汴梁,是北宋的首都,也是整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北宋有3個陪京,也稱「京府」。即南京(商丘)應天府、西京(洛陽)河南府和北京(大名)大名府。然而,只有東京開封府才是北宋真正的「京府」,遠非其他州府可比。
  • 朱元璋滅元之戰——力克大都建萬世之功
    元末明初,在紅巾軍等反元武裝的沉重打擊下,統治力量大為削弱。朱元璋在攻滅陳友諒和張士誠等江南割據政權後,迅即遣軍北上滅元。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十八日,朱元璋召集諸將商討滅元大計,並打出旗號「驅除胡虜,恢復中華」,天下各路紛紛響應。
  • 唐朝黃巢起義攻陷廣州,下令殺光所有外國人
    唐僖宗乾符六年,公元879年,黃巢農民起義軍攻陷廣州,對城內的居民展開了屠殺,城內的包括伊斯蘭教徒、猶太教徒、阿拉伯人等外國人共計12萬多人被屠殺殆盡,製造了震驚世界的慘案。
  • 遊開封鐵塔公園
    我是在黃昏時分來到開封鐵塔公園的,陪我前來的當地朋友告訴我:「這裡歷史上曾是一座寺院,早在北齊時期這裡就建有獨居寺,唐代時唐玄宗前往山東封禪泰山時曾夜宿於此,故改名為封禪寺。到了宋代,北宋王朝建都於開封,宋太祖於天寶年間賜名天寶寺,故而開封鐵塔的真正名字應叫做天寶寺塔。1127年金兵攻陷了北宋都城,一把大火將天寶寺燒個淨光,只剩下了這座寶塔還佇立在暮色之中。」
  • 元末暴政,白蓮教大起義
    這麼多憤憤不平的民夫聚集在一起,一旦發生譁變,官軍勢必難以迅速制止。白蓮教中的「異見分子」們就瞄準了這個起義的好機會,決心甩開膀子,大幹一場!  出生於白蓮教世家的韓山童就這樣順應時代的潮流而被推到了風口浪尖。韓山童本是外來戶,其祖父因傳播白蓮教觸犯禁忌而被朝廷從河北趙州欒城流放到廣平永寧縣,從此便在他鄉紮下了根,繼續秘密幹起傳教的老本行。
  • 老餅講開封黃河故事——開封與黃河
    我受開封騎行天下群的邀請,要在黃河岸邊給大家聊聊開封與黃河的關係,這可是個大話題,有說不當的地方請大家批評指正。我覺得縱觀開封的發展歷史,最讓我們引以為豪的是戰國時期的魏國大梁城和北宋時期的東京城。然而,這兩個朝代的興衰都與黃河有著直接的關係。可以說開封因河而生,開封也因河而衰。在《史記·魏世家》中有這樣的記載:「惠王三十一年(公元前340年),徙治大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