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敗紅巾軍、元軍、倭寇的主角模版:朝鮮太祖李成桂之崛起

2021-02-23 冷兵器研究所


李氏朝鮮做為中國明清兩代的藩屬國,它的對外關係,在大部分時間內都局限在了中國明清兩朝以及臨近的日本和琉球。然而這個看起來毫無亮點,甚至還因為自身的貧弱,給中國明清兩朝帶來大麻煩的小國,卻曾經也有著自己光芒四射的歷史。尤其是其開國者李成桂,他的一生徵戰對於當時兵禍連天的高麗來說,簡直堪稱傳奇。

▲李成桂

李成桂的早年身世可謂是能充分反應,當時在元朝統治下的高麗現狀。李成桂的父親李子春雖然是一個高麗人,但是同時也有一個蒙古式的名字「吾魯絲不花」。吾魯絲不花原本是元朝治下的斡東千戶所千戶和掌印,但是到了元至正十六年,這個行政單位早已名存實亡,加上高麗恭愍王趁機派兵攻取了元雙城總管府,李成桂的父親吾魯絲不花便乾脆帶著李成桂投靠了高麗。

▲高麗恭愍王

李成桂的出身雖然在李朝時代的兩班體制下來看,出身只能算是地方士族。然而作為將門之後,李成桂在這個動蕩的年代,註定將有自己發光發熱的機會。李成桂在1361年,擊敗了叛亂的萬戶樸儀。然而就在同時,原本在中原地區向元朝舉起反旗的紅巾軍起義,此時將戰火燃燒到了高麗。

▲紅巾軍起義

原本高麗與紅巾軍之間並無矛盾,但是作為元朝的屬國,高麗也得到了元朝要求協助剿滅紅巾軍的命令。為了緩和之前因為吞併雙城總管府所導致的元朝與高麗關係緊張,恭愍王派出了兩萬三千高麗士兵前往元帝國助戰,並且參與了元軍圍攻高郵的行動。但是這一戰元軍卻苦戰無果,高麗的大將李權也在這一戰中戰死。高麗軍隊之後依舊在黃淮作戰和四處劫掠,自然引起了紅巾軍的極大不滿,加上元順帝提出在高麗的濟州島建立行宮的舉措,更是讓紅巾軍將高麗人視為自己的另一個大敵。

▲元順帝

1359年,紅巾軍毛居敬帶領四萬紅巾軍渡過鴨綠江,紅巾軍第一徵高麗便由此開始。不過紅巾軍在高麗的行為,並不比蒙古和高麗人在中原的行為好到哪去。紅巾軍沿途的大肆掠奪和屠殺,迫使許多高麗人紛紛西逃。紅巾軍一路猛攻,先後攻克了高麗西北部的義州,麟州,宣州,定州和西京也就是平壤。整個高麗為之震動。不過在紅巾軍繼續前進時,卻恰好遇到了高麗的嚴寒,對寒冷的氣候猝不及防的紅巾軍損失慘重,只得被迫退回西京。之後第二年,也就是1360年的農曆二月,高麗軍隊趁機反攻,這才擊潰了紅巾軍的第一次入侵。當年的十一月,紅巾軍又一次展開了第二次對高麗的東徵。這一次紅巾軍的兵力幾乎達到了十萬以上。紅巾軍不僅擊退了高麗軍隊迫使主將出逃,甚至攻破了高麗首都開京,也就是今天的開城,恭愍王不得不出逃安東。但是與前一次紅巾軍東徵一樣,紅巾軍在攻破了開京之後,便開始四處燒殺劫掠。很快朝鮮半島的嚴冬再一次降臨,此時已經是萬戶的李成桂率領2000高麗軍隊,趁著紅巾軍烤火時不備,趁機殺入開京,再一次重創紅巾軍。殘餘的紅巾軍部隊一路北逃,之後在遼陽被元軍消滅。

▲高麗擊敗入侵的紅巾軍

李成桂的開京之戰很快令他名聲大噪。很快他就又一次迎戰從北方而來的敵人。不過這一次入侵的已不是紅巾軍,而是元朝遼東太尉納哈出。在入侵高麗的紅巾軍剛剛被剿滅,納哈出便已經親自領兵進入高麗,準備收復被高麗侵佔的元朝土地。李成桂利用了納哈出分兵的決定,先是消滅了他派出的先鋒部隊,之後又趁納哈出移兵之際發動夜襲。就這樣,李成桂不斷用運動戰的方式,成功削減了納哈出的兵力,並使得元軍士氣低落。對此大為惱火的納哈出下令布陣,正面迎擊高麗軍隊。可在納哈出和李成桂二人攜十幾人出陣相談時,李成桂率先發難,射殺了納哈出身邊的副將以及納哈出的坐騎。整個元軍因為主將納哈出的意外都陷入了混亂,高麗軍隊趁機發難。雖然兩軍最終互有勝負,但是卻著實讓納哈出狼狽不堪,之後自知兵力不足的李成桂也引兵後撤。

▲元代武士

之後,李成桂又幾次擊敗了其他幾位元將,並在數日後再一次擊敗納哈出。這次失敗讓納哈出放棄了繼續進攻高麗的想法,最後引兵退去,並向恭愍王修書和好。之後,在平定了國內親元的高麗將領叛亂之後,李成桂受命徵伐今天鹹鏡道北部的女真部落。這之後,李成桂更是帶領一萬五千高麗軍渡過鴨綠江,攻打元東寧府,迫使已是北元的東寧府同知離吾魯帖木兒出逃。李成桂的兵鋒更是一度直逼遼陽。不過高麗試圖在遼東的擴張野心,卻被自己的另一近鄰無情毀滅。

▲日本南北朝時代

14世紀,日本進入了社會大分裂的南北朝時代,整個國家也隨即陷入了內戰之中。其中處於劣勢地位的日本南朝,為了能夠獲得更多的戰爭資源,因此惡向膽邊生,派出了軍隊以倭寇的身份前往高麗劫掠。原本高麗並沒有太過把倭寇的威脅放在心上,畢竟此時對於高麗來說,對元朝趁火打劫才是更緊迫的事情。可倭寇如入無人之境的在高麗進行大肆破壞,使得恭愍王不得不結束對遼東的戰爭,而將李成桂調回國內與倭寇作戰。李成桂確實不負眾望,他先是在智異山全殲倭寇,之後在荒山大捷中,更是以一種近乎傳奇的方式,射殺了倭寇的首領,被高麗人敬畏的稱為「阿只拔都(少年勇士)」的武士。

▲射殺阿只拔都

在高麗的打擊下,倭寇對於高麗的威脅日漸降低,但是與此同時,李成桂與高麗王室之間也出現了嚴重的分歧。高麗王王禑執意要求李成桂北上,與剛剛成立的明朝交戰。這一舉動自然也有希望通過戰爭,消除李成桂越加強大的政治勢力的傾向。李成桂在行軍途中發現了糧餉難以維持,在上書請求退兵無果之後,便迅速回軍,之後迫使王禑退位。最後,他在洪武二十五年,正式登基稱帝,李氏朝鮮也由此建立。

本文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主編原廓,作者靜默之鴞,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高麗恭愍王悲慘的一生

朝鮮環刀的興衰史


環首刀    漢劍    鞭鐧    陌刀    唐刀    鉤鑲     輕呂   戰錘    石斧   馬槊   殳  西域鑌鐵大刀   樸刀   兵馬俑青銅劍   鐮刀   清弓   中國傳統弓  明式小稍弓  英國長弓   國產刺刀大全   中國騎兵軍刀   英國軍刀  空軍傘兵刀    海軍寶劍   山文甲    明光甲    歐洲騎士板甲   鱗甲   古埃及西臺彎刀   阿昌族戶撒刀   蒙古刀  保安腰刀   西藏武備   英吉沙小刀   西班牙Navaja折刀   芬蘭國刀   印度虎爪   長鉞   睪丸匕首  印度軟劍   麟角刀  亞塔安刀   日式刺刀   恰西克馬刀 日式刺刀 又鬼山刀   白堊紀魚骨劍   伊斯蘭盔甲   匈人武器    突厥兵器      伊朗古兵   喪屍武器   越南弩   手擲類暗器  廚刀  世界盾牌    歐洲細劍   日本天皇佩刀  東瀛名刀譜  玉鋼神話 兵馬俑青銅劍    趙雲亮銀槍   關羽青龍偃月刀   張飛丈八蛇矛   呂布方天畫戟   豬八戒九齒釘耙   唐僧毗盧帽

相關焦點

  • 【朝鮮古代君王譜】朝鮮王朝(四):朝鮮太祖1
    朝鮮王朝(四):朝鮮太祖19.朝鮮太祖朝鮮太祖(朝鮮語:조선 태조/朝鮮太祖 Choseon Taejo;1335年-1408年),諱李成桂(朝鮮語
  • 一人射死了七十餘名倭寇:朝鮮開國太祖李成桂的成名之戰
    ▲影視太祖李成桂李成桂軍事判斷能力相當不錯,他在險道上的確遇到了打算抄高麗軍隊後路的倭寇。然而他的友軍,在大道上遇到了倭寇之後,直接不戰而潰,把李成桂一路軍隊丟進了倭寇前後夾擊的包圍圈裡。孤軍直入的李成桂被友軍送到了十倍與其的倭寇面前。在這種絕對不利的情況下,一般人肯定望風而逃。而李成桂這個時候顯出了其能在整個高麗軍隊中脫穎而出的閃光點,狹路相逢勇者勝!李成桂走的是險路,道路狹窄。倭寇雖有人數上的絕對優勢,然而過於狹窄的道路使得倭寇的人員優勢完全沒法發揮。李成桂所部弓馬嫻熟,高麗軍隊所用弓箭學於中國的筋角複合弓,射程遠,勁力強。在威力和射程上要超過日本國內的竹木弓。
  • 對待明朝鐵桿小弟 朱元璋欽定了朝鮮國號 卻為何不肯封李成桂為王
    朝鮮可謂是大明朝的模範「小弟」,一直通過定期向中國朝貢來維持與中國的宗藩關係,而且在明朝覺得藩屬國朝貢太頻繁空耗錢糧後,原本命朝鮮二三年一朝貢就行,但是朝鮮卻仍堅持一年朝貢一次。後金崛起之後,朝鮮也全力配合明朝與女真人作戰。
  • 【朝鮮古代君王譜】朝鮮王朝(五):朝鮮太祖2
    朝鮮王朝(五):朝鮮太祖2 ②北拓1384年,明派女真千戶白把山率70餘騎至北青州,意欲接管故元合蘭府轄區,由於兵力單薄,被高麗軍擊退
  • 劉福通的紅巾軍有多強?一支殘軍兩破高麗,打得高麗國王逃亡海島
    一個月之後,劉福通率眾起義,迅速攻克潁州城,點燃了元末農民大起義的烽火。 與朱元璋「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不同,劉福通奉行的是一鼓作氣。起義四個月後,劉福通攻克數十座城池,擁兵20餘萬。第二年,劉福通連戰連捷,大敗元軍主將赫斯虎赤,斬元大將鞏卜班,擊敗帖木兒30萬精銳之師,屢戰屢勝,威震元廷。
  • 【朝鮮古代君王譜】朝鮮王朝(六):朝鮮定宗
    (1)生平朝鮮王朝開國之君李成桂次子。生於高麗恭愍王六年(1357年)七月,官至高麗三司右使。朝鮮太祖元(1392)年八月,封為永安君,拜義興親軍衛節制使。太祖二年(1393年)十月,拜三軍府中軍節制使。
  • 朝鮮國王李氏,老子李耳的後裔,遼東李氏一支,都不是外人
    後來,李子春積極支援高麗閔恭王徵伐倭寇有功,被授予大中大夫,官至司僕卿,成為高麗末年朝中之權臣。至此,誰也不會想到遼東遷往朝鮮半島的李氏,會在朝鮮半島建立一個新的王朝。這一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就發生在了李子春次子李成桂的身上。李成桂,自幼智力超群,射術高強。1356年,高麗恭愍王朝起用其為大將。
  • 都聽說過日本侵略朝鮮,但你知道朝鮮也曾入侵過日本嗎
    為了解決倭寇之患,朝鮮太祖李成桂率領朝鮮軍隊不斷四處徵討倭寇,最後在南原之戰中李成桂負傷指揮朝鮮軍隊英勇作戰,最後朝鮮大破倭寇,擊殺倭寇頭目阿只拔都,殺敵無數,俘虜倭寇600餘人。 《三國志·魏書》 每逢災荒之年糧食歉收,為了解決生計問題,大批島民便會成群結隊地前往朝鮮海岸進行劫掠,再加上對馬島離日本本土較遠,離朝鮮又如此之近,久而久之對馬島便成了倭寇襲擾朝鮮的聚集之地,一度成為了倭寇的大本營。
  • 朝鮮曾進攻過日本,結局如何?
    朝鮮與韓國位於朝鮮半島,朝鮮在北部,韓國在南部。日本陸地面積約37.8萬平方公裡。朝鮮面積12.3萬平方公裡,韓國面積約10萬平方公裡。縱觀日本的歷史,很少看到有外來勢力能夠威脅到日本本土,畢竟以古典時期的生產水平和軍事能力,奈何不了遠離大陸的島國。而日本受困於孤島的狹窄和貧瘠則總想對外拓展空間,這也是日本人頻頻向海外用兵的原因。
  • 【朝鮮古代君王譜】朝鮮王朝(一):建國
    1392年,李成桂廢黜恭讓王,在松京(後改名開京,今開城)壽昌宮自立為王,改國號「朝鮮」。1395年遷都於漢陽(今首爾),將國都更名為漢城。1398年,第一次王子之亂後再度遷都開京;1400年,第二次王子之亂後最終定都漢城。朝鮮以儒教治國,儒家思想取代佛教成為國家統治理念。世宗大王時期,朝鮮經濟、文化、軍事、科技等各方面都得到長足發展。諺文的發明也為朝鮮平民的文化普及提供條件。
  • 【朝鮮古代君王譜】高麗王朝(二十九):高麗恭愍王
    倭寇問題也越來越嚴重,從恭愍王即位到至正十九年(1359年)時,倭寇已騷擾高麗沿海24次,恭愍王在至正十七年(1357年)、至正十八年(1358年)兩次因倭寇入侵宣布開京戒嚴。對高麗最大的打擊來自中國紅巾軍入侵,當時紅巾軍龍鳳政權組織三路北伐,中路軍潘誠(破頭潘)、關鐸(關先生)等沿太行山北上,攻陷元上都(今中國內蒙古正藍旗),又轉入遼東,威脅高麗。
  • 明朝倭寇為什麼如此猖獗?
    倭寇指13世紀至16世紀左右侵略朝鮮半島、中國沿海和南洋各國的日本海盜集團的泛稱。倭寇主要活躍在明朝早期和中晚期,在不同時期倭寇組成成分也有所不同。「倭」是古代中國對日本國通稱,《史記·夏本紀》引正義括地誌雲「又倭國,武皇后改曰日本國,在百濟南,隔海依島而居,凡百餘小國.此皆揚州之東島夷也。」
  • 蒙古帝國治下的東北亞,是如何被紅巾軍起義所傾覆的?
    被集中用以工程建造的大批青壯勞力,成為秉持白蓮教千年末世思想的紅巾軍的傳播對象。元朝統治者也很倒黴,當時的中國(甚至歐亞大陸的其他許多地區)都出現了旱災、饑荒、瘟疫以及因為災害泛濫、治理失敗導致的暴亂,這是白蓮教末世思想的最佳詮釋。 元朝朝廷一度遏制了紅巾軍的快速崛起,並將後者的主力堵截在高郵,並有望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 歷史上朝鮮27位國王,韓國人為何唯獨尊崇世宗大王呢?
    談起朝鮮的歷史,很多人了解的其實並不多,朝鮮國的歷史追溯到明朝時期,最早朝鮮太祖李成桂想了兩個名字:「朝鮮」和「和寧」,讓明太祖朱元璋來定奪恩賜,朱元璋最終選定了朝鮮作為他們的國號。令韓國人處處「掩藏」的朝鮮歷史其實並不光鮮,因為他們一直活在宗主國中國的陰影下,只是現在的韓國人不承認罷了,假如承認了就有損「宇宙最強民族」的尊嚴呀!其實朝鮮歷史上並非一無是處,朝鮮的很多國王還是比較強的,比如:開國國王太祖李成桂、世宗大王李祹等,今天我們說下世宗大王李祹,為什麼他能在今天的光化門廣場上立有雕塑?
  • 朝鮮民族與古代朝鮮3
    1392年,李成桂建國,定都於漢陽。朝鮮王朝的國土大體上相當於今天朝鮮和韓國的總和,北方以鴨綠江和圖們江同中國為界。朝鮮王朝的首都初在高麗王朝的故都開京(今開城;又稱松都),1395年定都於漢城。1398年,第一次王子之亂後再度遷都開京;1400年,第二次王子之亂後最終定都漢城(今首爾)。李朝歷經27代君主共五百餘年。1896年,高宗李熙稱帝改國號為大韓帝國,1910年日本侵吞朝鮮半島,李朝滅亡。
  • 朝鮮王朝的變革(1)
    作為朝鮮半島最後一個王朝,自從1392年太祖李成桂(이성계)威化島回軍廢黜高麗國王以來,朝鮮王朝歷經了五百餘年的風風雨雨。
  • 明明是朝鮮王朝龍興之地,為何鹹鏡道卻被官方歧視400多年?
    上面一段關於鹹鏡道的介紹是不是非常令人困惑:首先,既然這是朝鮮王朝開創者李成桂的家鄉,怎麼可能會是朝鮮王朝最後納入疆土的地區,難道李成桂出生之時這裡不是朝鮮疆域嗎?其次,既然是李成桂出生的地方,那應該是「龍興之地」,地位尊高啊,又怎麼會成為朝鮮半島地位最低的地方呢? 其實,出現這種情況,和鹹鏡道的特殊歷史淵源有關。
  • 我只是說說而已,說你是「不徵之國」就不徵?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明太祖令禮部將「祖訓條章」「頒行天下諸司」,書中將朝鮮國、日本國、大琉球國、小琉球國、安南國、真臘國、暹羅國、佔城國、蘇門答剌國共計十五個國家列為「不徵之國」。 一些人認為「不徵之國」就是單純的和平、友善的外交政策,然而事實真的這樣麼?
  • 朝鮮王朝太宗李芳遠,一個堪比唐太宗李世民的國王
    朝鮮王朝又稱為李氏朝鮮,其太祖是李成桂,(1335年-1408年)。李成桂的始祖是朝鮮南方新羅司空李翰,到李成桂的高祖父李安社時,因為與當地官員爭奪官妓的風波而弄得在當地無法容身,於是就舉家遷徙到朝鮮北方。從其曾祖父李行裡開始就世襲元朝斡東千戶所千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