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朝鮮做為中國明清兩代的藩屬國,它的對外關係,在大部分時間內都局限在了中國明清兩朝以及臨近的日本和琉球。然而這個看起來毫無亮點,甚至還因為自身的貧弱,給中國明清兩朝帶來大麻煩的小國,卻曾經也有著自己光芒四射的歷史。尤其是其開國者李成桂,他的一生徵戰對於當時兵禍連天的高麗來說,簡直堪稱傳奇。
▲李成桂
李成桂的早年身世可謂是能充分反應,當時在元朝統治下的高麗現狀。李成桂的父親李子春雖然是一個高麗人,但是同時也有一個蒙古式的名字「吾魯絲不花」。吾魯絲不花原本是元朝治下的斡東千戶所千戶和掌印,但是到了元至正十六年,這個行政單位早已名存實亡,加上高麗恭愍王趁機派兵攻取了元雙城總管府,李成桂的父親吾魯絲不花便乾脆帶著李成桂投靠了高麗。
▲高麗恭愍王
李成桂的出身雖然在李朝時代的兩班體制下來看,出身只能算是地方士族。然而作為將門之後,李成桂在這個動蕩的年代,註定將有自己發光發熱的機會。李成桂在1361年,擊敗了叛亂的萬戶樸儀。然而就在同時,原本在中原地區向元朝舉起反旗的紅巾軍起義,此時將戰火燃燒到了高麗。
▲紅巾軍起義
原本高麗與紅巾軍之間並無矛盾,但是作為元朝的屬國,高麗也得到了元朝要求協助剿滅紅巾軍的命令。為了緩和之前因為吞併雙城總管府所導致的元朝與高麗關係緊張,恭愍王派出了兩萬三千高麗士兵前往元帝國助戰,並且參與了元軍圍攻高郵的行動。但是這一戰元軍卻苦戰無果,高麗的大將李權也在這一戰中戰死。高麗軍隊之後依舊在黃淮作戰和四處劫掠,自然引起了紅巾軍的極大不滿,加上元順帝提出在高麗的濟州島建立行宮的舉措,更是讓紅巾軍將高麗人視為自己的另一個大敵。
▲元順帝
1359年,紅巾軍毛居敬帶領四萬紅巾軍渡過鴨綠江,紅巾軍第一徵高麗便由此開始。不過紅巾軍在高麗的行為,並不比蒙古和高麗人在中原的行為好到哪去。紅巾軍沿途的大肆掠奪和屠殺,迫使許多高麗人紛紛西逃。紅巾軍一路猛攻,先後攻克了高麗西北部的義州,麟州,宣州,定州和西京也就是平壤。整個高麗為之震動。不過在紅巾軍繼續前進時,卻恰好遇到了高麗的嚴寒,對寒冷的氣候猝不及防的紅巾軍損失慘重,只得被迫退回西京。之後第二年,也就是1360年的農曆二月,高麗軍隊趁機反攻,這才擊潰了紅巾軍的第一次入侵。當年的十一月,紅巾軍又一次展開了第二次對高麗的東徵。這一次紅巾軍的兵力幾乎達到了十萬以上。紅巾軍不僅擊退了高麗軍隊迫使主將出逃,甚至攻破了高麗首都開京,也就是今天的開城,恭愍王不得不出逃安東。但是與前一次紅巾軍東徵一樣,紅巾軍在攻破了開京之後,便開始四處燒殺劫掠。很快朝鮮半島的嚴冬再一次降臨,此時已經是萬戶的李成桂率領2000高麗軍隊,趁著紅巾軍烤火時不備,趁機殺入開京,再一次重創紅巾軍。殘餘的紅巾軍部隊一路北逃,之後在遼陽被元軍消滅。
▲高麗擊敗入侵的紅巾軍
李成桂的開京之戰很快令他名聲大噪。很快他就又一次迎戰從北方而來的敵人。不過這一次入侵的已不是紅巾軍,而是元朝遼東太尉納哈出。在入侵高麗的紅巾軍剛剛被剿滅,納哈出便已經親自領兵進入高麗,準備收復被高麗侵佔的元朝土地。李成桂利用了納哈出分兵的決定,先是消滅了他派出的先鋒部隊,之後又趁納哈出移兵之際發動夜襲。就這樣,李成桂不斷用運動戰的方式,成功削減了納哈出的兵力,並使得元軍士氣低落。對此大為惱火的納哈出下令布陣,正面迎擊高麗軍隊。可在納哈出和李成桂二人攜十幾人出陣相談時,李成桂率先發難,射殺了納哈出身邊的副將以及納哈出的坐騎。整個元軍因為主將納哈出的意外都陷入了混亂,高麗軍隊趁機發難。雖然兩軍最終互有勝負,但是卻著實讓納哈出狼狽不堪,之後自知兵力不足的李成桂也引兵後撤。
▲元代武士
之後,李成桂又幾次擊敗了其他幾位元將,並在數日後再一次擊敗納哈出。這次失敗讓納哈出放棄了繼續進攻高麗的想法,最後引兵退去,並向恭愍王修書和好。之後,在平定了國內親元的高麗將領叛亂之後,李成桂受命徵伐今天鹹鏡道北部的女真部落。這之後,李成桂更是帶領一萬五千高麗軍渡過鴨綠江,攻打元東寧府,迫使已是北元的東寧府同知離吾魯帖木兒出逃。李成桂的兵鋒更是一度直逼遼陽。不過高麗試圖在遼東的擴張野心,卻被自己的另一近鄰無情毀滅。
▲日本南北朝時代
14世紀,日本進入了社會大分裂的南北朝時代,整個國家也隨即陷入了內戰之中。其中處於劣勢地位的日本南朝,為了能夠獲得更多的戰爭資源,因此惡向膽邊生,派出了軍隊以倭寇的身份前往高麗劫掠。原本高麗並沒有太過把倭寇的威脅放在心上,畢竟此時對於高麗來說,對元朝趁火打劫才是更緊迫的事情。可倭寇如入無人之境的在高麗進行大肆破壞,使得恭愍王不得不結束對遼東的戰爭,而將李成桂調回國內與倭寇作戰。李成桂確實不負眾望,他先是在智異山全殲倭寇,之後在荒山大捷中,更是以一種近乎傳奇的方式,射殺了倭寇的首領,被高麗人敬畏的稱為「阿只拔都(少年勇士)」的武士。
▲射殺阿只拔都
在高麗的打擊下,倭寇對於高麗的威脅日漸降低,但是與此同時,李成桂與高麗王室之間也出現了嚴重的分歧。高麗王王禑執意要求李成桂北上,與剛剛成立的明朝交戰。這一舉動自然也有希望通過戰爭,消除李成桂越加強大的政治勢力的傾向。李成桂在行軍途中發現了糧餉難以維持,在上書請求退兵無果之後,便迅速回軍,之後迫使王禑退位。最後,他在洪武二十五年,正式登基稱帝,李氏朝鮮也由此建立。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主編原廓,作者靜默之鴞,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高麗恭愍王悲慘的一生
朝鮮環刀的興衰史
環首刀 漢劍 鞭鐧 陌刀 唐刀 鉤鑲 輕呂 戰錘 石斧 馬槊 殳 西域鑌鐵大刀 樸刀 兵馬俑青銅劍 鐮刀 清弓 中國傳統弓 明式小稍弓 英國長弓 國產刺刀大全 中國騎兵軍刀 英國軍刀 空軍傘兵刀 海軍寶劍 山文甲 明光甲 歐洲騎士板甲 鱗甲 古埃及西臺彎刀 阿昌族戶撒刀 蒙古刀 保安腰刀 西藏武備 英吉沙小刀 西班牙Navaja折刀 芬蘭國刀 印度虎爪 長鉞 睪丸匕首 印度軟劍 麟角刀 亞塔安刀 日式刺刀 恰西克馬刀 日式刺刀 又鬼山刀 白堊紀魚骨劍 伊斯蘭盔甲 匈人武器 突厥兵器 伊朗古兵 喪屍武器 越南弩 手擲類暗器 廚刀 世界盾牌 歐洲細劍 日本天皇佩刀 東瀛名刀譜 玉鋼神話 兵馬俑青銅劍 趙雲亮銀槍 關羽青龍偃月刀 張飛丈八蛇矛 呂布方天畫戟 豬八戒九齒釘耙 唐僧毗盧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