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射死了七十餘名倭寇:朝鮮開國太祖李成桂的成名之戰

2021-02-23 冷兵器研究所

禑王六年(1380年)倭寇對高麗的攻擊屢屢被高麗軍隊所阻擊。同時,高麗水軍也越發活躍起來。八月,海道元帥羅世、沈德符、崔茂宣,領戰艦一百條,出海搜尋倭寇船隊。在鎮浦口這個地方,遇到了正在登岸劫掠的倭寇船隊,這支規模巨大的船隊有五百條船隻,用繩索相連,在港口中形成了一座用船組成的船城。倭寇所用船隻一般為二十餘人。如果以二十人為準,五百條船意味著就有一萬名以上的倭寇進入了下三道地區。

這種規模的入寇肯定不是當地守軍可以應對的。哪怕這幾年加強過城防,以倭寇絕對的兵力優勢來說,也是沒法抵禦的。因此周邊郡縣被其屠戮殆盡。如此空前規模的進攻自然伴隨著空前的收穫。在高麗的史料裡,倭寇轉運米谷上船絡繹不絕,中途灑下的米在道路上堆積了尺餘厚。如果沒有羅世、沈德符、崔茂宣的艦隊,此次的巨大收穫或許會讓南朝再次反擊北朝成功。如果沒有兩年前崔茂宣偷學到火藥製造和火炮技術,倭寇如此巨大的艦隊也不會遇到任何阻礙。但是歷史沒有如果,高麗的軍艦和火炮,及時的趕到了鎮浦。以以往冷兵器時代的高麗軍隊來說,攻擊這個巨大的海上浮動要塞難度很大。然而有了火器的高麗水軍,用艦炮輕易焚毀了這座巨大的船城,留在船上的倭寇被一焚而盡。逃到岸上的倭寇眼看退路斷絕,狗急跳牆之下,對此次劫掠中俘獲的高麗平民進行屠殺洩憤。被殺死的高麗平民屍體堆積如山,附近城鎮居民僅有三百三十多人生還。

退路已絕的倭寇破罐破摔,開始往高麗內地進發,沿著利山、永同、黃澗、禦侮、中牟、化寧、功城、靑利等縣一路突進,所過焚毀一空。倭寇隨後攻佔了慶尚道首府之一的尚州,將這座命名了慶尚道尚字的城付之一炬。由於擔心生路已絕的幾千殘倭狗急跳牆,也為了避免更大的損失,高麗方試圖招降這股沒了船的倭寇。當全羅道元帥的招降使節到達尚州的時候,在尚州暫時休整的這股殘倭已經飲酒七日了。待打發走以探得虛實的高麗使節後,倭寇殘忍的將俘獲的高麗二三歲幼女剖心挖腹,刷洗乾淨後置酒祭天。然後跳出高麗未能來得及合圍的包圍圈,奔襲善州,猝不及防的高麗守軍戰敗,善州也被焚毀。隨後倭寇進攻京山府,所過一片赤地。

在這種情況下,禑王以李成桂為楊廣、全羅、慶尙三道都巡察使,前往討伐這股殘倭,贊成事邊安烈為都體察使,作為李成桂的副將。評理王福命、評理禹仁烈、右使都吉敷、知門下樸林宗、商議洪仁桂、密直林成味、陟山君李元桂均為各部元帥,皆受李成桂所節制。當軍隊出來到長湍,天空之中白虹貫日。白虹貫日,是出徵大吉,象徵此戰必勝。

當李成桂所部白虹貫日士氣大振的時候,下三道原有守軍在斐克廉的帶領下,領著三道合計九個元帥,與這股殘倭在京山府的沙斤乃驛相遇。含斐克廉本人在內,這支倉促而來的軍隊一共有十個元帥。如此糟糕的指揮下的高麗軍隊碰到沒打算繼續活下去的幾千倭寇,自然不堪一擊。十個元帥當場戰死了兩個,士兵陣亡五百餘人,斐克廉退守南原山城。大勝之後的這股殘倭屠了鹹陽城,攻打南原山城未能成功,於是轉頭焚了雲峰縣,屯兵在引月驛,聲言北上。等李成桂到達南原之後,迎接他的是高麗軍屍橫遍野的慘狀。第二天李成桂打算出兵的時候,部將們已經不敢主動出戰了。大怒之下的李成桂強令各部出戰。在距離倭寇數十裡的黃山西北鼎山峰,李成桂判斷倭寇會從右邊的山谷險道進攻已方側後,於是他和部將約定,他從險道出發,其他人從正面大道牽制。

▲影視太祖李成桂

李成桂軍事判斷能力相當不錯,他在險道上的確遇到了打算抄高麗軍隊後路的倭寇。然而他的友軍,在大道上遇到了倭寇之後,直接不戰而潰,把李成桂一路軍隊丟進了倭寇前後夾擊的包圍圈裡。孤軍直入的李成桂被友軍送到了十倍與其的倭寇面前。在這種絕對不利的情況下,一般人肯定望風而逃。而李成桂這個時候顯出了其能在整個高麗軍隊中脫穎而出的閃光點,狹路相逢勇者勝!李成桂走的是險路,道路狹窄。倭寇雖有人數上的絕對優勢,然而過於狹窄的道路使得倭寇的人員優勢完全沒法發揮。李成桂所部弓馬嫻熟,高麗軍隊所用弓箭學於中國的筋角複合弓,射程遠,勁力強。在威力和射程上要超過日本國內的竹木弓。

倭寇只能頂著高麗軍隊的弓箭攢射來打接近戰,然而地形的限制使得倭寇完全沒法展開軍隊,只能排成一路狹長的縱隊頂著箭雨前突。而更不巧的是,下雨之後的道路非常泥濘,人馬只能在泥地裡困難地挪動,根本跑不起來。打算撿便宜的倭寇被射了個落花流水。近乎活靶子的倭寇在三次突擊被李成桂所部全滅後,精銳盡喪、士氣已竭。丟下了一路的屍體退回了山上。而李成桂卻無一傷亡,陣前督戰的李成桂,一人就射死了七十餘名倭寇。

從戰術角度分析,李成桂在險路上碰到的是當作奇兵抄襲後路的那一部分倭寇,戰鬥力其實不容小覷。因為倭寇通常深入敵後的都是精挑細選的精銳士兵。然而再精銳的士兵面對天時不在——剛剛下過雨,道路雨後泥濘,突擊困難;地利不利——險道狹窄,能展開面積有限,人員優勢完全沒法發揮;人和完全沒有——退路已絕等不利條件,就算再蠻勇作戰,也無法扭轉敗局。反觀李成桂,天時有——雨後泥濘的道路限制了敵方的機動性,方便自己的弓箭手練習射擊活靶;地利得——狹窄的道路使得自己的人數劣勢完全消失;人和佔——李成桂身為全軍主帥親自在陣前連斃七十餘人。此消彼長,當精挑細選的倭寇奇兵被填進了山間小道的泥濘之中後,氣勢已洩的這股殘倭已經無野戰之心。放棄了自己的人員優勢,龜縮到山上,憑險自固了。

憑險這兩個字,意味著這個地形限制了進攻路線,使得進攻方無法發揮人員優勢一湧而上。而反過來,也意味著自己也無法發揮人員優勢。自己只需要很少的兵力就能防守,意味著對方也只需不多的兵力就可以對抗。這也就使得兵力遠不如倭寇的李成桂孤軍,有了以少攻多的本錢。以李成桂的兵力,如果倭寇不上山而選擇在平敞的地方作戰,這股擁有相當多騎兵的倭寇,並不是沒有翻身的本錢,甚至打贏的可能性相當高。然而倭寇蠻勇之氣一洩,拋棄了自己的優勢,登山而自投死路了。

倭寇據險,李成桂趁機直接把路口一堵,這票倭寇就成了自己進翁裡的甕中之鱉。趁著倭寇還沒反應過來,李成桂親臨一線南北夾攻,所乘戰馬三死三換,左腿中箭扔拔箭死戰。李成桂指天大喊:「怕死的就回去,我一個人死也要死在前面」。主將做到這份上,士兵只能皆殊死作戰向前,但是畢竟人員劣勢太大,一時難以取得進展。而倭寇的年輕主將也在陣前騎馬持槍,奮勇作戰,以激勵其部下。高麗軍用蒙古語來稱讚了這個年輕將領,「阿只」是朝鮮語的少年,「拔都」是蒙古語的勇士。這個在陣前騎馬持槍,激勵著士氣已頹的手下們的青年將領,就是倭寇史上赫赫有名的阿只拔都。

▲平安時代中期至南北朝時期騎馬上級武士所穿日式大鎧(東京國立博物館所蔵沢瀉縅大鎧)

可這個阿只拔都的親臨一線,卻也沒能扭轉戰局。李成桂第一箭射歪其頭盔,第二箭將其頭盔射落,頭盔一落,李成桂身邊的親兵李豆蘭跟著一箭射穿這個阿只拔都太陽穴。

主將一死,士氣全無的倭寇直接棄械而逃。登山據險而守的惡果淋漓盡致的表現了出來,從山下往山頂根本無路逃。高麗人當然不會放過這些在自己國家燒殺搶掠的亡命徒。除了一開始逃入深山的七十餘人外,其餘倭寇一個不漏的被砍了腦袋。此戰高麗軍大獲全勝,繳獲器械無數,馬一千六百餘匹,斬獲的倭寇首級堆積如山,附近川流盡赤,河水六、七日而色不變。

本文經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權發布,主編原廓,作者梁小天。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環首刀    漢劍    鞭鐧    陌刀    唐刀    鉤鑲     輕呂   

戰錘    石斧    西域鑌鐵大刀   兵馬俑青銅劍   清弓

中國傳統弓  明式小稍弓  英國長弓   國產刺刀大全   

中國騎兵軍刀   英國軍刀    空軍傘兵刀    海軍寶劍

中國板甲    山文甲    明光甲    歐洲騎士板甲   鱗甲

古埃及西臺彎刀   阿昌族戶撒刀   蒙古刀  保安腰刀

英吉沙小刀   西班牙Navaja折刀   芬蘭國刀    長鉞

睪丸匕首  印度軟劍   麟角刀  亞塔安刀   日式刺刀   

恰西克馬刀 日式刺刀 又鬼山刀   白堊紀魚骨劍   

伊斯蘭盔甲   匈人武器    突厥兵器      伊朗古兵   

喪屍武器   手擲類暗器  廚刀  世界盾牌    歐洲細劍

日本天皇佩刀  東瀛名刀譜  玉鋼神話 兵馬俑青銅劍 

趙雲亮銀槍   關羽偃月刀 張飛丈八蛇矛   呂布方天畫戟  

相關焦點

  • 連敗紅巾軍、元軍、倭寇的主角模版:朝鮮太祖李成桂之崛起
    很快朝鮮半島的嚴冬再一次降臨,此時已經是萬戶的李成桂率領2000高麗軍隊,趁著紅巾軍烤火時不備,趁機殺入開京,再一次重創紅巾軍。殘餘的紅巾軍部隊一路北逃,之後在遼陽被元軍消滅。▲高麗擊敗入侵的紅巾軍李成桂的開京之戰很快令他名聲大噪。很快他就又一次迎戰從北方而來的敵人。不過這一次入侵的已不是紅巾軍,而是元朝遼東太尉納哈出。
  • 【朝鮮古代君王譜】朝鮮王朝(四):朝鮮太祖1
    朝鮮王朝(四):朝鮮太祖19.朝鮮太祖朝鮮太祖(朝鮮語:조선 태조/朝鮮太祖 Choseon Taejo;1335年-1408年),諱李成桂(朝鮮語
  • 【朝鮮古代君王譜】朝鮮王朝(五):朝鮮太祖2
    (4)晚年生涯①第一次王子之亂朝鮮太祖元年(1392年)八月,即位尚未逾月的朝鮮國王李成桂立繼室康氏為顯妃(元配韓氏在朝鮮開國前病死,贈節妃),封長子李芳雨鎮安君、次子李芳果永安君、三子李芳毅益安君、四子李芳幹懷安君、五子李芳遠靖安君(六子李芳衍早卒)、七子李芳蕃撫安君、駙馬李濟(朝鮮語:이제 (1365년))興安君,以李芳果、李芳蕃、李濟為義興親軍衛節制使;同月,立八子李芳碩為世子
  • 都聽說過日本侵略朝鮮,但你知道朝鮮也曾入侵過日本嗎
    為了解決倭寇之患,朝鮮太祖李成桂率領朝鮮軍隊不斷四處徵討倭寇,最後在南原之戰中李成桂負傷指揮朝鮮軍隊英勇作戰,最後朝鮮大破倭寇,擊殺倭寇頭目阿只拔都,殺敵無數,俘虜倭寇600餘人。 上圖_ 李成桂(1335年-1408年),李朝開國之君 倭寇海患又起,朝鮮君臣決心討伐 李氏朝鮮建立後
  • 【朝鮮古代君王譜】朝鮮王朝(一):建國
    1362年,李成桂襲父職,在圖們江、鴨綠江方面參與抵禦女真族和蒙古殘餘勢力入侵的軍事行動。不久,他調京任職,後到南方抵禦倭寇。1380年、1385年大破倭寇,威名日盛,參與軍機中樞。在威化島,李成桂以江水泛濫渡江困難、糧食不足為由,再次要求禑王撤軍。但是,撤軍要求再次被拒絕,李成桂於5月22日自行決定開始撤退。這就是威化島回軍事件。
  • 朝鮮國王李氏,老子李耳的後裔,遼東李氏一支,都不是外人
    後來,李子春積極支援高麗閔恭王徵伐倭寇有功,被授予大中大夫,官至司僕卿,成為高麗末年朝中之權臣。至此,誰也不會想到遼東遷往朝鮮半島的李氏,會在朝鮮半島建立一個新的王朝。這一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就發生在了李子春次子李成桂的身上。李成桂,自幼智力超群,射術高強。1356年,高麗恭愍王朝起用其為大將。
  • 朝鮮民族與古代朝鮮3
    倭寇在李成桂當政期間基本不敢再騷擾朝鮮。李成桂去世後,倭患再度興起。(2)政變與鞏固自從李成桂開創了朝鮮王朝之後,與明朝政府保持著十分親密的藩屬關係。並且在前期一系列比較開明的政策之下,社會呈現出勃勃生機。儘管也發生過多次內亂與黨爭,大部分情況下政治狀態尚算穩定。所以朝鮮王朝的前期被公認是朝鮮王朝的發展期,尤其是世宗大王的統治時期被認為是朝鮮王朝的黃金時期。
  • 【朝鮮古代君王譜】朝鮮王朝(六):朝鮮定宗
    (1)生平朝鮮王朝開國之君李成桂次子。生於高麗恭愍王六年(1357年)七月,官至高麗三司右使。朝鮮太祖元(1392)年八月,封為永安君,拜義興親軍衛節制使。太祖二年(1393年)十月,拜三軍府中軍節制使。
  • 朝鮮王朝的變革(1)
    作為朝鮮半島最後一個王朝,自從1392年太祖李成桂(이성계)威化島回軍廢黜高麗國王以來,朝鮮王朝歷經了五百餘年的風風雨雨。
  • 歷史上朝鮮27位國王,韓國人為何唯獨尊崇世宗大王呢?
    談起朝鮮的歷史,很多人了解的其實並不多,朝鮮國的歷史追溯到明朝時期,最早朝鮮太祖李成桂想了兩個名字:「朝鮮」和「和寧」,讓明太祖朱元璋來定奪恩賜,朱元璋最終選定了朝鮮作為他們的國號。令韓國人處處「掩藏」的朝鮮歷史其實並不光鮮,因為他們一直活在宗主國中國的陰影下,只是現在的韓國人不承認罷了,假如承認了就有損「宇宙最強民族」的尊嚴呀!其實朝鮮歷史上並非一無是處,朝鮮的很多國王還是比較強的,比如:開國國王太祖李成桂、世宗大王李祹等,今天我們說下世宗大王李祹,為什麼他能在今天的光化門廣場上立有雕塑?
  • 朝鮮歷史最後一個朝代——朝鮮王朝歷代君主,只有七位有傳世畫像
    經過後世努力,僅僅能還原七位朝鮮朝鮮王朝君主的畫像,他們是開國國王太祖李成桂、第三位國王太宗李芳遠、第四位國王世宗李祹、第七位國王世祖李瑈、第二十一位國王正祖李祘、開國皇帝高宗李熙、 亡 國皇帝純宗李坧。
  • 朝鮮曾進攻過日本,結局如何?
    朝鮮與韓國位於朝鮮半島,朝鮮在北部,韓國在南部。日本陸地面積約37.8萬平方公裡。朝鮮面積12.3萬平方公裡,韓國面積約10萬平方公裡。縱觀日本的歷史,很少看到有外來勢力能夠威脅到日本本土,畢竟以古典時期的生產水平和軍事能力,奈何不了遠離大陸的島國。而日本受困於孤島的狹窄和貧瘠則總想對外拓展空間,這也是日本人頻頻向海外用兵的原因。
  • 明明是朝鮮王朝龍興之地,為何鹹鏡道卻被官方歧視400多年?
    上面一段關於鹹鏡道的介紹是不是非常令人困惑:首先,既然這是朝鮮王朝開創者李成桂的家鄉,怎麼可能會是朝鮮王朝最後納入疆土的地區,難道李成桂出生之時這裡不是朝鮮疆域嗎?其次,既然是李成桂出生的地方,那應該是「龍興之地」,地位尊高啊,又怎麼會成為朝鮮半島地位最低的地方呢? 其實,出現這種情況,和鹹鏡道的特殊歷史淵源有關。
  • 我只是說說而已,說你是「不徵之國」就不徵?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明太祖令禮部將「祖訓條章」「頒行天下諸司」,書中將朝鮮國、日本國、大琉球國、小琉球國、安南國、真臘國、暹羅國、佔城國、蘇門答剌國共計十五個國家列為「不徵之國」。 一些人認為「不徵之國」就是單純的和平、友善的外交政策,然而事實真的這樣麼?
  • 對待明朝鐵桿小弟 朱元璋欽定了朝鮮國號 卻為何不肯封李成桂為王
    《高麗史》稱高麗軍「累戰六合城」,「血戰淮安城」等大小二十七戰 。淮安之戰是高麗軍在中原打的最兇的一戰,「御賊淮安路,累戰於八裡莊,又泗、和等州賊八千餘艘圍淮安城,晝夜力戰,卻之。賊復至,瑩身被數槍奮擊,殺獲殆盡」——《高麗史·崔瑩傳》提到的和州就是朱元璋搶佔的地盤,當然《高麗史》是朱元璋死後才由朝鮮人寫的,不然知道自己在朝鮮史書中被稱為「賊」,按照朱元璋最怕人揭短的脾氣真能發兵去打一場滅國之戰。
  • 明朝倭寇為什麼如此猖獗?
    倭寇指13世紀至16世紀左右侵略朝鮮半島、中國沿海和南洋各國的日本海盜集團的泛稱。倭寇主要活躍在明朝早期和中晚期,在不同時期倭寇組成成分也有所不同。「倭」是古代中國對日本國通稱,《史記·夏本紀》引正義括地誌雲「又倭國,武皇后改曰日本國,在百濟南,隔海依島而居,凡百餘小國.此皆揚州之東島夷也。」
  • 李氏朝鮮:國祚519年,歷經26位國君,興於崇武,衰於崇文
    本篇文章要談的是朝鮮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李氏王朝,也就是建立在大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的朝鮮政權,李氏王朝是一個很特殊的王朝,他們的興衰和國家政策息息相關,李氏王朝國策偏向武備之時,國家就強盛起來,而一旦偏向文治方面,國家就不斷的衰敗;那麼,李氏朝鮮的命運為何和文武息息相關?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李氏王朝的開國皇帝李成桂。
  • 朝鮮王朝太宗李芳遠,一個堪比唐太宗李世民的國王
    朝鮮王朝又稱為李氏朝鮮,其太祖是李成桂,(1335年-1408年)。李成桂的始祖是朝鮮南方新羅司空李翰,到李成桂的高祖父李安社時,因為與當地官員爭奪官妓的風波而弄得在當地無法容身,於是就舉家遷徙到朝鮮北方。從其曾祖父李行裡開始就世襲元朝斡東千戶所千戶。
  • 朝鮮最厲害的五位國王,對朝鮮歷史貢獻卓越,有個被韓國人捧上天
    現在小編再來介紹一個國家歷史最厲害的五位君主,就是朝鮮。朝鮮歷朝歷代都是中國曆朝歷代的藩屬國,跟越南君主有本質不同的是,朝鮮君主誠心臣服中國君主,所以稱王不稱帝,朝鮮只有國王沒有皇帝。言歸正傳,小編認為朝鮮歷史最厲害的五位國王是新羅王朝善德王金德曼、新羅王朝武烈王金春秋、高麗王朝太祖王建、朝鮮王朝太宗李芳遠、朝鮮王朝世宗李祹,這五位國王對朝鮮歷史都有著卓越貢獻。
  • 為什麼開國皇帝的第二代都很厲害?
    任用魏徵,房玄齡等人使得大唐國力蒸蒸日上,親手開創「貞觀之治」。對外戰績他更是了不起,不管是突厥還是高麗,都不是李世民的對手。2: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弟弟趙光義繼承事業宋朝的開國皇帝是宋太祖趙匡胤,他本人的能力以及人格魅力沒的說。繼承了周世宗柴榮的事業,並且發揚光大。不單單統一了南方,還設立了一系列政治制度保證了皇權的合法性。燭影斧聲千古謎案,不知道宋太祖是不是死在弟弟宋太宗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