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周恭帝柴宗訓、元末「小明王」韓林兒都是皇帝,為何結局卻不同?

2021-01-07 騰訊網

文:雪峰居士。雪峰居士出品必屬精品,歡迎批評指正、點讚、關注!

柴宗訓,後周世宗柴榮的兒子,恭帝。韓林兒,元末農民起義軍的皇帝,號「小明王」。他們兩人雖都貴為皇帝,但是結局卻截然不同。

柴宗訓所處的時代背景

趙匡胤建立宋朝當皇帝非常富於「戲劇性」,大年正月初一後周朝臣接到契丹(遼)大舉進攻的消息,大年初二趙匡胤率兵出徵。然而,當大軍在一個叫陳橋的地方駐紮休息時,諸將發動兵變,黃袍加身趙匡胤,擁立趙匡胤為帝,史稱「陳橋兵變」。

隨即,趙匡胤率大軍返回後周京城,舉行禪讓儀式,建立宋朝,史稱「北宋」,趙匡胤即為宋太祖。趙匡胤要求手下將士善待後周幼帝(即柴氏孤兒寡母、後周恭帝柴宗訓)及文武大臣,後留下遺訓,其中之一就是「賜予丹書鐵券,保全柴氏宗族」。

建立之初(宋初),趙匡胤之宋朝所有文臣武將皆後周文臣武將。

韓林兒所處的時代背景

韓林兒父親韓山童在元末曾以白蓮教組織群眾起義,曾傳言彌勒佛將會降世。潁州人劉福通等人則大力宣揚:韓山童是宋徽宗的八世孫,應當掌管中原。」圖謀起兵,並決定以紅巾為號,史稱紅巾軍起義。

元至正十一年,劉福通起兵造反、韓山童被元軍處死;同時,郭子興等人也起兵造反,也稱紅巾軍。元至正十五年,劉福通找到韓林兒,立為帝,號「小明王」。

元末各地起義軍多如牛毛,如劉福通、郭子興、張士誠等等,但是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皇帝」,即韓林兒。郭子興死後,朱元璋逐漸掌握郭軍大權。劉福通死後,朱元璋掌控「皇帝」韓林兒,可以說「挾天子以令諸侯」。雖然這個「皇帝」韓林兒沒有根基但是在當時誰抓著他誰的政治資本就強。

元至正二十六年,自立吳王的朱元璋迎「皇帝」韓林兒,途中船沉死亡,另說死於朱元璋謀殺,到現在也無法弄清。

韓林兒稱帝,被尊為元末各地農民起義軍共同的政治及精神領袖。

為什麼柴宗訓能夠得以善終

後周恭帝柴宗訓為什麼能夠得以善終,其實通過所處時代我們就知道原因了:

1、政治利益驅動導致。

趙匡胤還需要後周的文臣武將助其統一江山、結束自唐末以來的「五代十國」亂世。因此,不能殺後周幼帝,以穩固群臣之心。否則他趙匡胤可以黃袍加身,那麼明天什麼李匡胤、錢匡胤、孫匡胤都可以,此是其一。

2、個人利益驅動導致。

趙匡胤出身在「五代十國」亂世之中,深知如今的中原這幾十年來,皇帝和朝代是走馬觀花,完全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各種人性醜惡紛紛上演。趙匡胤處在這個局勢中,也必須會想到自己萬一失敗,那麼自己的家人及子孫會如何?因此,為家人及子孫著想,不殺後周幼帝以立榜樣,供大家效仿。意思就是萬一推翻他趙匡胤,也學學他留著其子孫家人。此是其二。

韓林兒為什麼會暴斃

「皇帝」韓林兒最大的作用就是元末農民起義軍的政治和精神象徵,這在元末紅巾軍起義之初,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夠凝聚人心。

但隨著紅巾軍各路諸侯大肆徵伐和逐漸吞併,劉福通、郭子興等老一輩人紛紛戰死,後起之秀朱元璋、張士誠、陳友諒等人紛紛崛起並逐漸擴大。「皇帝」韓林兒的政治及精神象徵作用已經不那麼明顯,而且反而處處顯得是個累贅或者是鉗制。

試問,我們不說朱元璋,換成是我們自己這時候容得下韓林兒嗎?自己當不好嘛,非要認個爹?況且這個爹從一開始就是個擺設,就是一個供奉而已。

如此,這也是朱元璋容不下韓林兒的原因,其實換成誰都一樣。至於韓林兒到底是死於意外還是被朱元璋謀殺,這屬於另外一個問題。就算謀殺又如何,以朱元璋之雄才大略殺個擺設又如何?

相關焦點

  • 朱元璋是如何取代「小明王」韓林兒,成為明朝的開國皇帝?
    公元1368年正月,在徐達、常遇春率領的北伐大軍向元大都挺進期間,朱元璋在應天府(今江蘇南京市)正式登基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朱元璋也就成了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
  • 明朝之謎:究竟是誰害死了「小明王」韓林兒?
    接著,他從碭山夾河找到韓林兒,迎回亳州,立他為帝,號小明王(寓意「明王出世」),建國大宋,改元龍鳳。各地義軍於是紛紛尊其為正統,都打著「小明王」旗號,展開對抗元朝的鬥爭,這其中便包括佔領濠州,躊躇滿志的郭子興。後來,朱元璋取代郭子興,這支義軍在戰鬥中逐漸壯大,並渡過長江,佔領應天府(今南京),跟著鄱陽湖水戰是大敗陳友諒,朱元璋笑傲群雄,被左右大臣推舉為吳王,仍奉「小明王」龍鳳年號。
  • 小明王韓林兒有軍隊嗎?他為何能做皇帝?又為何成了朱元璋的傀儡?
    韓林兒能成為義軍領袖,也就是所謂的小明王,其實與韓林兒本人的關係不大,主要是他有一個好爹韓山童,以及一個貴人劉福通。韓山童,趙州欒城(今河北欒城),出生於一個信仰白蓮教的家庭。成年後,韓山童一邊務農,一邊傳播白蓮教,宣傳「彌勒降生、明王出世」,後來見元廷腐敗,便產生了利用宗教推翻元朝統治的想法。這一點,韓山童和太平天國的洪教主頗有幾分相似。
  • 【歷史】元末農民起義領袖小明王韓林兒或許是重慶市大足人
    元末合州大足縣民韓蕤,至元三年(公元1337年)四月在渝州自稱南朝趙王,五月兵敗負傷就義,至今已680周年。為紀念這位農民起義領袖韓法師,特寫此文,供方家和關心此事的讀者參考和討論。  我們經過民間調查,認為韓山童是韓林兒寄父,楊氏是韓林兒寄母。大足元末農民起義領袖韓法師,自稱南朝趙王者韓蕤才是韓林兒親生父親。
  • 小明王真的是被朱元璋害死的?為什麼當時他不選擇主動讓位呢?
    龍鳳皇帝韓林兒,他的父親韓山童在元末以白蓮教組織群眾起義,說:「天下正當大亂之時,彌勒佛將降臨於世。」得到了江淮一帶不少百姓的擁護,韓山童偽附自己是宋徽宗八世孫,為恢復宋朝江山為名起義,號稱紅巾軍。但起義開始後不久,韓山童即遭元朝官吏拘捕處死。元至元十五年(1355年),劉福通在碭山夾河尋得韓林兒,將他迎入亳州擁立為帝,號小明王,建國號宋,年號龍鳳。
  • 趙匡胤能善待前任皇帝柴宗訓,為何朱元璋容不下前任皇帝韓林兒
    趙匡胤奪取了柴榮的後周江山以後,對柴榮的所有兒子都寬大處理,都讓他們得到了善終。尤其是原先的小皇帝柴宗訓,趙匡胤一點兒也沒有為難他。而且還給他丹書鐵券,讓他出藩房州,而不是留在京城裡拘押起來,對他非常放心。 但是朱元璋對待韓林兒,卻一點兒也不客氣。
  • 五代十國皇帝關係表
    ,被唐王朝招降,唐僖宗為其賜名朱全忠,後鎮壓起義軍有功,進封梁王,長期統治河南等地,成為唐末最大的割據勢力,公元907年,朱溫逼迫唐昭宣帝退位,登基稱帝,建立後梁政權,是為後梁太祖。後唐閔帝李從厚李存厚:後唐第三位皇帝,後唐明宗李嗣源第三子,在位五個月,被潞王李從珂殺害,後晉時追諡為「閔帝」。
  • 韓林兒有強大的輿論支持,大家都找他當皇帝,為何最終失敗了
    (小明王韓林兒劇照)一是彌勒佛轉世。彌勒佛轉世的目的,就是為了把落入水火之中的老百姓救出來,而韓山童就是彌勒佛轉世降臨人間的那個人。二是天命所歸。而且韓山童說自己是宋徽宗的後人,而不是說自己是宋高宗、宋理宗這樣的皇帝的後人,是非常巧妙的。只有宋徽宗的後人,才可能為了隱姓埋名而不姓趙。同時,由於宋徽宗是被北方少數民族擄去,並受盡折磨的。元朝又屬於中原地區被北方少數民族佔領後建立的朝代,把宋徽宗抬出來說,很能挑動那些中原老百姓的神經。再有一點,說自己是宋高宗的後人而不是宋理宗的後人,還因為隔得比較遙遠,不容易被揭穿。
  • 紅巾軍小明王的死,是朱元璋私下授意,還是廖永忠擅自做主?
    朱元璋勢力圖如果沒有「龍鳳朝廷」去應付死而不僵的元軍,朱元璋很有可能在群雄蠶食的艱難處境下日趨消亡,這是朱元璋堅持奉小明王為紅巾軍正統的緣由。《劉基行狀》記述了朱元璋對韓林兒的禮遇:「中書省設御座將奉小明王以正月朔旦行慶賀禮,意如今郡國歲時設龍亭拜賀之儀。」雖然韓林兒從未實際來過南京城,但朱元璋可謂給足了「龍鳳朝廷」無限風光。十餘年的生涯裡,朱元璋傾盡全力逐鹿中原,韓林兒則在與元軍的交鋒中失去軍隊,淪為一個沒有實權的擺設。
  • 趙匡胤篡奪柴家皇位後,為何不斬草除根,卻反而善待柴家後人?
    公元960年,點檢趙匡胤篡位當了皇帝,這在當時屬於常規操作。在這個有兵就能當老大的年代裡,50多年來,中原已經換了好幾姓的皇帝。當然,趙匡胤也是個要面子的人,他沒有像其他人那樣把曾經的主子,小皇帝柴宗訓給暗地裡做掉,而是給他封了一個王爵,而他的母親也被尊為周太后。
  • 為什麼中國皇帝數量有多種說法,到底有多少個呢?
    比如漢文帝是在周勃、陳平等剷除諸呂勢力後才登上皇位,為了表明漢文帝繼承的合法性,就污衊說前兩任小皇帝(前少帝和後少帝)並不是漢惠帝的兒子,因而並不承認這兩任皇帝的尊號。 東漢建立後,並不承認篡漢的王莽為皇帝,史書上也並沒有把王莽當作皇帝作傳。
  • 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接小明王,途徑瓜步時,突然翻船,小明王被淹死
    元至正二十六(公元1366年)十一月二十五,徐達率軍到達平江,採用鎖城法圍攻張士誠的都城。已經失去淮東、湖州、杭州、紹興、嘉興等大片領地的張士誠,已經無力和朱元璋對抗,朱元璋軍隊攻佔平江指日可待。十二月十二,朱元璋接受群臣的建議,「以明年為吳元年」(《明太祖實錄》);此前,小明王韓林兒突然淹死在江中。
  • 張無忌的原型,朱元璋的金字招牌小明王,是如何失去利用價值的?
    所以,雖然他本人死了,他的兒子韓林兒卻依舊可以繼承他的衣缽,領導各地義軍反元起義。也就是在韓山童被殺的四年後,韓林兒在劉福通等人的幫助和擁戴下,在亳州建立了一個國號「大宋」的政權。之所以選用這樣一個國號,是因為他還有他父親都聲稱自己是宋徽宗的子孫後裔,所以要反元復宋。就這樣,圍繞在韓林兒周圍的勢力開始割據江淮,成為元末最重要的一股反抗勢力。
  • 小明王的悲劇人生,得了漢獻帝的病,卻沒有漢獻帝的命
    事實上,小明王韓林兒是一位悲劇人物,作為元末起義軍的名義領導人,很多人將其比作秦末楚懷王熊心,或東漢末漢獻帝。這兩個人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花瓶。但是與楚懷王、漢獻帝相比,韓林兒的境況其實更慘,畢竟他沒有所謂的血統,影響力也不大。
  • 在鄱陽湖戰勝陳友諒後,朱元璋自稱吳王,為何仍奉小明王為帝?
    影視劇中的朱元璋朱元璋踐行「緩稱王」的策略,在元末群雄中,朱元璋稱王的時間是最晚的。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十月,徐壽輝在蘄水被擁立為皇帝;七年後,陳友諒在江州自稱漢王。元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張士誠在高郵自稱誠王。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春,韓林兒在亳州登基稱帝。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閏五月,陳友諒 弒主奪位,在採石五通廟登基稱帝。元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三月,明玉珍在重慶稱帝,國號大夏。
  • 漲知識:中國曆朝歷代皇帝列表大全
    )、烈祖/明皇帝曹睿、齊王曹芳、高貴鄉公曹髦、元皇帝/陳留王曹奐10、三國蜀:烈祖/昭烈皇帝/先主劉備、仁宗/孝懷皇帝/後主劉禪11、三國吳:*始祖武烈皇帝孫堅、太祖/大皇帝孫權、廢皇帝/會稽王孫亮、太宗景皇帝孫休、末帝/烏程侯孫晧12、西晉:*高祖/宣皇帝司馬懿、*世宗/景皇帝司馬師、*太祖/文皇帝司馬昭、世祖/武皇帝司馬炎
  • 小明王韓林兒死得冤?他為何不提早禪位給朱元璋?
    畢竟朱元璋後來當上了皇帝,皇帝乃天選之人,怎麼會有人能夠成為他的上司?二人的關係應該算是一種合作關係,是一種利益的結合。但是朱元璋畢竟是一位野心家,不甘久居人之下。當龍鳳政權風頭正勁的時候,手下一眾大臣還能聽從號令,當龍鳳政權敗退安豐的時候,曾經的手下各個大臣都已然成為了一方諸侯,即使朱元璋不搶,別人也會幹這種事。縱觀小明王韓林兒的一生,也是比較悲劇的一生。
  • 羅貫中借三國演義寫元末三雄爭霸:他自比諸葛亮,誰是篡漢曹操?
    「有志圖王」的湖海散人羅貫中本人就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所以他描寫宏大的戰爭場面和巔峰權謀,駕輕就熟。 對照後漢三國和元末明初的歷史,我們會有一個有趣的發現:《三國演義》其實就是《元末演義》,羅貫中自比諸葛亮,那麼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誰是曹操孫權劉備?
  • 劉福通戰死後,朱元璋委派廖永忠護送小明王卻沉舟致死,是意外麼
    在朱元璋建立明朝前,他名義上還是大宋政權韓林兒的勢力,也就是被稱為小明王。然而韓林兒卻在朱元璋建立明朝前,意外的死於沉舟,而護送他的將軍正是朱元璋最信賴的廖永忠,此人也是非常擅長水戰。卻在此次護送韓林兒到應天的途中,在江中沉舟了,滿船只有一個活口,就是廖永忠自己。就這樣,韓林兒不明不白的死去了。小明王沒了,朱元璋順理成章成為了首腦,也就建立了後來的大明。這些年對於韓林兒的死一直是存在爭論的,甚至說是一個疑案,他究竟死於意外?還是死於蓄意?
  • 都是禪讓,為何趙武靈王和李淵結局不同?乾隆的禪讓為何最成功
    趙武靈王的禪讓結局那是偏心導致的,李淵的禪讓那是被兒子逼的,只有乾隆的禪讓是比較體面的,所以三人在禪讓以後,只有乾隆的結局是最好的。趙武靈王的偏心,最終害得他餓死在沙丘。趙武靈王偏愛小兒子王子何,可是他的大兒子王子章已經是法定繼承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