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的累贅——明朝的藩王制度

2020-12-16 歷史真鑑

隨著朱元璋將他的最大競爭對手陳友諒、張獻忠和元順帝變成背景而登基上位,這個曾經的「淮右布衣」在南京建立起了最後一個漢人王朝。作為開國皇帝,朱元璋以勞模般的工作狀態為他自己的皇朝方方面面添磚加瓦。其中為了保衛自家皇權的核心地位的不可動搖性,老朱模仿前朝進行了分封的制度,企圖以七大姑八大爺所連帶的血緣關係作為紐帶和基礎,藉助分封的諸王在危難時刻來拱衛京師。但是,為子孫們從頭到腳都考慮到了的朱元璋,卻沒想到他這個制度成為了明朝巨大的累贅。

皇權和藩王們的衝突

朱洪武在建國之初,考慮到特別是邊境線一帶,殘存的元朝勢力依舊對著中原虎視眈眈,基於此因素,朱元璋把他的各個兒子分封到各地。分封範圍東起遼東,西到陝西甘肅,沿著長城的走向依次設置了數位藩王,藉此來抵禦元朝殘餘勢力。看似很美好的事物往往都是有缺陷的,筆者覺得朱元璋給予藩王獨立的軍事權和財政權造成了藩王們有極大的獨立性,為後來的藩王起兵留下了巨大隱患。後來,在朱允炆和朱元璋的對話中,爺孫們也想不出對付藩王起兵有什麼特別好的辦法。很快在朱元璋去世之後,咄咄逼人的燕王朱棣就瞬間起兵,著實給朱元璋打臉。

對於建文帝朱允炆的性格,《明史》描述「惠帝天資仁厚。踐阼之初,親賢好學,召用方孝孺等。典章制度,銳意復古。」甚至曾經得病不上朝,大臣都來勸告他,他對無法上朝感到深深的內疚,並且通令全國,讓全國百姓都知道。他還又削減人民的負擔,都與民得利。這樣一位好皇帝,面臨藩王勢力壯大的問題,為了維護中央的權威性開始實行削藩。朱允炆的削藩一時三刻之間也端掉了不少的藩王。

但是卻碰到了朱棣這個硬茬子,一邊是為了自己的統治權,一邊是為了造反也要完成自己的理想,於是雙方將倫理道德置於一旁,開始大打出手。結果都知道,朱棣打著「清君側」的旗號,依靠卓越的指揮能力黃袍加身,走進了南京城。其他藩王本以為朱棣會顧及自己的藩王出身,善待藩王。沒想到入主南京城的朱棣繼續為了保衛自己的統治而削藩,他的不守信用也為後世的寧王之亂埋下了禍根。在這期間,皇權和藩王們的衝突對抗還是不少的,雙方的著眼點都是能不能使得自己的權力進一步擴大化。

筆者覺得,老朱的想法出發點還是挺好的,但是他沒想到的是人都是有野心的,在高高在上的皇權誘惑下,朱家人雖然比起不少皇朝流血是少了很多,但是也有靖難之役,寧王之亂,朱高燧等幾起流血犧牲事件,在朱棣上位以後,老朱苦心經營的藩王拱衛皇室制度被朱棣敲的粉碎,他把邊境線上的幾位藩王比如遼王等紛紛遷徙到內地嚴加看管,皇權和藩王的衝突在朱老四的手裡暫時告了一段落。

被藩王吃垮的明朝財政

作為從小在顛沛流離的環境中長大的朱元璋,他真的為自己的子孫後代考慮到了方方面面,從取名字的偏旁用金木水火土到規定子子孫孫們的零花錢。老朱沒想到的是,自己的子子孫孫繁衍能力有這麼強。作為大部分時期社會都是十分平穩的明王朝,對於藩王們出行又控制的極為嚴格。比如經歷了「靖難之役」的朱棣,他主張將藩王豢養起來,平時金銀財寶要什麼有什麼,但只有一點,不能養兵,更不能踏出自己的封地一步。這樣一來,大部分藩王自然都是沒有什麼事情可以做的(也有憂國憂民的嘉靖父親),沒事做的藩王們自然只能享受床笫之歡。據記載

明初,太祖大封宗籓,令世世皆食歲祿,不授職任事,親親之誼甚厚。明制,皇子封親王,授金冊金寶,歲祿萬石,府置官屬。護衛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萬九千人,隸籍兵部。冕服車旗邸第,下天子一等。

靖江王陵

在這種情況下,從明初一共也就幾個兒子加上一個作為靖江王的侄子的朱氏藩王集團迅速擴張,到了後期,因為要順應宗室人數的變化,所以明朝也就相應的推出了郡王,輔國將軍等階梯性降格的職位來符合需要,當時的朱氏,成為了明朝最大的家族。這麼多的人口,吃飯自然是一個比較重要的事情,除了規定好的俸祿之外,不少的宗王紛紛採用兼併土地,把農戶變成佃農的方法,成為地方上面最大的地主來額外擴大自己錢財的來源,並且在明朝中期之後,打破了朱元璋所制定的各種條條框框,紛紛開辦商店來經營。

但是這種形式增加外快的方法只能屬於那些和皇室有著嫡親關係的一字王,那些旁系遠支除了皇室一年發放他們的祿米,也得不到什麼特殊的照顧。在宗室人數不斷擴大的大環境之下,相應的卻是明朝政府在張居正改革之前財政赤字的連年高漲。一句話,連皇帝自己都用度要想著花,哥幾個那我們就對不住了。餓死旁系宗室的事情也是時不時會發生的,宗祿問題是明朝的一個心腹大患,明朝的財政根本填不滿這些無底洞。

除了實際的支出,宗室們所佔據的田莊也是一個大問題,因為都是自家人,誰給您交稅啊,僱農們紛紛把自己的田地託管給了藩王名下的王莊。相比之下,藩王抽取的佃租少多了,大明就在一群寄生蟲的包圍下前行了兩百多年,仔細想想也是難為它了。

明末藩王的眾生相

朱元璋最初設置藩王的想法是,在皇室受到直接威脅的時候,各位可以幫下忙。但是從比如從西晉的歷史經驗來看此招是行不通的。在明末,除了周王拿出自己所有的家財和開封的軍民們死守開封許久,其餘的藩王簡直就是累贅加送財童子,在李自成張獻忠兩人各地作戰中,各地的藩王自然是他們殺大戶的對象,這些藩王也真不白給,比如著名的福王和蜀王,這兩位在明末各地藩王的財物上都是數一數二的存在,在手下報告他們趕緊把錢拿出來犒賞軍隊來抵禦農民軍的時候,這兩鐵公雞要麼直接拒絕要麼哭窮,反正就是不出錢。

在洛陽城和成都城被攻破之後,這兩也就成為了眾所周知的福祿宴和投了自己的聚寶井,鎮守武昌的楚王更加過分,面對張獻忠,作為皇子皇孫的他直接撒潑打滾求張獻忠放過自己。更是直接讓明朝還能依靠的督師楊嗣昌在聽聞楚王被殺之後驚懼而亡,在明軍的作戰中,又不得不去解救那些藩王,更是極大的束縛了明軍的手腳。崇禎的多疑也是造成明末藩王投降跑路的重要原因,唯一一個唐王起兵準備去北京勤王,還沒到半路就被崇禎抓了起來並且關到了位於鳳陽的皇族監獄。誤打誤撞之下,也成為了南明唐王政權的初始,因為朱元璋的錯誤制度設計,只能註定使得他的子子孫孫成為王朝的累贅。

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有這麼一句「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分封製作為一項古老的制度,不論是西周也好,漢初也罷,還有今天談到的明朝,這無數次的歷史經驗已經告訴了我們它的脆弱性。它的一個很大的弊端是忽視了人性中對於權力的渴望,縱使可以依靠分封子孫維持一段時間的統治,但時間一長,血緣關係淡化以後,整過國家就面臨著分崩離析的局面了。這就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深刻的啟示。

參考資料

《明史》《明實錄》《明會要》

相關焦點

  • 明朝藩王那些事兒
    這些藩王們成了名副其實的「飯桶」,他們不能做官,不能任職,只能由國家養著。這就脫離了朱元璋最初的目的,這些藩王們既不能替國家出力,還成為了國家的累贅。關於明朝的藩王們有很多故事,我就為大家說道說道。明朝有八個藩王做了皇帝在歷代王朝中,皇帝因為多種原因沒了繼承人,就會找他們血緣親近的人即位。明朝也不例外,明朝前後有九個藩王做了皇帝。
  • 明朝的藩王制度比起漢、唐的諸侯王制度、藩鎮制度,有什麼不同?
    明朝的藩王制度比起漢、唐的諸侯王制度、藩鎮制度來說,要先進得多,其主要區別在於權力的管控。無論是明朝,漢朝,還是唐朝,藩王(鎮)制度都是一種封賞制度,這三個朝代對於國家的安全和政權的穩固都想了很多的辦法。
  • 明朝真的是藩王吃垮的嗎?藩王對明朝造成了多大的影響?
    ,如果不是明末那麼多的宗室,說不定明朝還能再撐一段時間,養豬還能殺了吃肉,養這些藩王一點作用都沒有。其實最早的時候,朱元璋搞出這種制度,他的想法是什麼呢?對抗遊牧民族,當年把遊牧民族打敗了,但是沒有徹底消滅!給他們封藩,讓他們在邊疆和內地的主要城市待著,防禦這些遊牧民族。同時也讓這些藩王盯著異姓功臣,防止出事。
  • 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明朝的藩王制度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明朝的藩王在地方上一般是住在自己的王府裡,明朝的王府和清朝的也不一樣,清朝的王府一般就是一座豪宅,而明朝的王府不是「房子」,而是一座「城中城」,藩王一般到了地方上就會修一座王城
  • 明朝宗室制度探究
    說起明朝的宗室制度,很多明史的愛好者甚至都將其稱之為「國營養豬」,因為在爵位世襲和俸祿方面,明朝宗室所享受的待遇極高,但在自由度方面,宗室的待遇也就只能說是養豬了。朱棣畫像——來源網絡本來在明初洪武年間對於宗師的管控並沒有那麼嚴厲。
  • 朱元璋把兒子分封各地為藩王,個個手握兵權,這種制度究竟如何?
    那麼,朱元璋為什麼明知道分封藩王會造成天下大亂,還要採取分封制度,把他的兒子們都派往邊疆呢?一朱元璋堅持把20多個兒子,侄子都分封到各地為王。但是為了防止他們造反,做出了一些重要的措施。在這樣的情況下,藩王想要造反,一沒錢,二沒糧,三招不來人,只能老老實實待在封地。這麼看來,朱元璋的這一個分封制度好像是無懈可擊,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朱元璋死後,建文帝朱允炆削蕃,激起了藩王們的怒氣。
  • 明朝五位藩王造反,只有一個成功,其中一個原因不容忽視
    歷代封建統治王朝中,有的王朝都出現藩王造反的現象,如漢朝的七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都是開國之初分封了宗室親王,之後宗室親王造了反。還有一個朝代在開國之初也分封自己宗室子弟到全國各地去。這個朝代就是明朝,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和他的大臣們一致認為,宋朝和元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主弱臣強」,朝廷得不到宗室們的守護,於是以前朝為鑑,決定建藩。並於公元1370年(洪武三年)開始,分封諸皇子和一個侄孫為親王,將他們分封到各地去為大明鎮守邊疆,並制定了一套嚴格的封藩制度,限制藩王的權力。
  • 明代藩王:遊手好閒,滋生「毛病」
    ——顧炎武顧炎武老先生說話真是一點情面也不給明朝的藩王留面子,在他眼裡,明朝的藩王就是一群廢物。對於藩王這樣的評價,當初的朱元璋是萬萬不會想到的,估計朱元璋要是聽到這樣的評價,是不是會被氣得背過氣去?畢竟是堂堂的皇子皇孫,為何被後人如此評價?明朝的藩王真的這麼不堪嗎?
  • 明朝的衛所制度,為何前期是明朝強大的根基,後期卻成為累贅?
    明朝的衛所制度,是早在明朝建立前就實行的軍事制度,他大大的提高了朱元璋派系的軍事實力,在元末特殊的政治環境和經濟環境下,衛所制度可以幾乎零成本的維護龐大的軍隊。筆者以前就對動輒百萬,總數數百萬的明朝軍隊數量印象頗深,清朝 的人口超過明朝,卻也養不起那麼多軍隊,朱元璋徵討天下的時候,明軍多且精銳,四面出擊還能頻頻獲勝,衛所制度就是明軍在初期數量和質量上優勢的基本原因。這種制度甚至影響了明朝的財政政策,「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
  • 朱元璋知道西漢時期七國之亂,為什麼還要大封朱姓藩王?
    ——《明史稿·諸王列傳》 於是,在明初的時候,朱元璋確定了分封藩王的制度。將自己的二十四個兒子和一個從孫分封到山西、山東、河南、四川、江西等地,用以「鎮撫邊防」。然而事情發展的結果,卻與朱元璋的主觀意願恰恰相反。 由於諸王盡皆參與軍務的緣故,致使明朝形成了外重內輕,強忮弱幹的格局。
  • 朱棣起兵造反的時候,明朝藩王都在做什麼,為什麼不進京勤王
    朱元璋晚年為了保障大明江山的穩固,先後分封了二十五個藩王,這二十五個藩王都手握重兵,控制著大明王朝的邊疆重鎮。朱元璋幻想著這二十五個藩王能夠幫助朱允炆拱衛大明江山,為大明江山的穩固做出貢獻。然而在朱元璋去世之後,藩王和朱允炆之間的矛盾逐漸尖銳起來,最終朱棣起兵造反發動靖難之役,推翻了朱允炆的統治。朱允炆和藩王的矛盾朱元璋在世的時候,藩王們畏懼朱元璋的手段,都對朱元璋服服帖帖。由於藩王們都對朱元璋忠心耿耿,朱元璋逐漸產生了一種錯覺,認為藩王們未來也會像輔佐自己,輔佐大明朝的新君朱允炆。
  • 朱元璋分封藩王拖垮明朝,你知道他們是怎麼做到的?不只靠生孩子
    說起明朝的藩王制度,大家都覺得朱元璋設立的這個制度並不是一個好的制度。起初,朱元璋的想法很好,他想要利用這些藩王拱衛中央朝廷的統治,並讓他們鎮守邊疆作為朝廷的籬笆,這一點可以從朱元璋在洪武三年的一封詔書中可以看出:「然治天下之道,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
  • 明朝封地洛陽的藩王,封號很獨特,有一個淨幹壞事諡號「厲王」
    公元1370年開始,分封諸皇子為親王,並規定一套嚴格的封藩制度。這一制度被明朝歷代皇帝奉為萬世不變的祖訓,一直延續至明末。明太祖在全國各地封了包括自己二十五兒子與侄孫朱守謙,在內的二十六個王。一時間全國各地都是王府,到處是朱氏王子王孫。朱彝是朱元璋25子,也是最小的兒子(26子早夭)。朱元璋的25個兒子都封為親王,只有侄孫封靖江王為郡王。
  • 明朝不準王爺進京,清朝不準王爺出京,哪種做法防備藩王最合適?
    朱元璋為了永保江山,分封了很多藩王來「藩屏國家」,另外在《皇明祖訓》中規定他們不準擅自離開封國進京,只有朝廷下達命令時才可以。而清朝針對藩王則採取的是圈養在京城裡的制度,那麼這兩種制度相比哪種更合適呢?如果看整個宗室管理制度,如朝廷的開支負擔等方面,清朝對宗室成員的處理方式比明朝要好很多。
  • 明朝為什麼那麼窮?淺析明朝制度,一手好牌打稀爛
    但就是這樣的明朝,整個國家的財政從中期開始就一直是辛苦支撐。即便軍費開支不算巨大(晚明另說),外加明王朝的官員薪水已經是歷代最低,朝廷仍然常常發不出薪水,經常以折色代之。如此先入為主的心態,自然大大影響明朝的政策制定與執行。首先,明王朝以田稅作為帝國稅收的主軸,恢復了兩稅制(夏稅秋糧),並以實物交納為主。為此明朝曾多次丈量天下土地,繪製成著名的魚鱗圖冊,此後更被清朝所沿用。
  • 明朝最特殊的藩王——靖江王
    朱元璋建立了藩王制度,先後將二十四個兒子和一個侄孫分封為藩王。像大家比較熟悉的,朱樉被封為秦王鎮守;朱棣被封為燕王鎮守北京;朱元璋封藩王的二十四個人,都是他的兒子。這位侄孫被封為藩王,屬於明朝最特殊的藩王。今天咱們講講這位特殊的藩王——靖江王。靖江王為朱守謙,他之所以被封為藩王,和他的父親乃至與爺爺都有很大的關係。
  • 一百多萬皇族後代,明朝的王爺們「吃」垮了大明王朝?
    其實,在明朝初期的時候,各地的藩王共有四十九名。而到了明朝滅亡的時候,僅僅是朱元璋的直系子孫,就有十幾萬人,所有的皇族加在一起,根據人口史專家安介等人的猜測,多達一百多萬人。如此龐大的皇族,給明朝皇室帶來了巨大的壓力負擔。
  • 明朝的藩王朱棣,實際上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叛亂的藩王
    明朝的藩王朱棣,實際上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叛亂的藩王 在中國歷史上,除了漢化不深的元朝,皇族亂國的事情不多。比較嚴重的有西漢景帝時的七國之亂和西晉惠帝時的八王之亂,前者被中央政權鎮壓下去,後者則導致西晉政權的滅亡。
  • 在明朝做藩王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明朝做藩王那是極爽的一件事,如果不是在明朝首封的藩王或者明末動亂斷糧逃命的藩王,那麼可以說是舒舒服服的過一輩子,吃喝玩樂只要不作妖不造反不狂躁不抽風,那真是享盡人生富貴。明代的藩王是個廣義上對王爵的統稱,有內藩親王,郡王和外藩邦王三種。
  • 明朝末年有多少個藩王,養這些藩王每年需要多少錢?
    整個明王朝一代,朱元璋的子孫們被封為親王的有83人,除了年幼殤亡未能確定封地以外,共在全國各地建立了五十個親王府。在這五十個藩王府系中,除去無子除封,因罪奪爵者外,均延續至明朝滅亡。兩百多年間,共冊封親王289位、靖江王11位,郡王就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