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封地洛陽的藩王,封號很獨特,有一個淨幹壞事諡號「厲王」

2021-01-10 天地史話V

公元1368年1月23日,朱元璋建國號大明。公元1370年開始,分封諸皇子為親王,並規定一套嚴格的封藩制度。這一制度被明朝歷代皇帝奉為萬世不變的祖訓,一直延續至明末。

明太祖在全國各地封了包括自己二十五兒子與侄孫朱守謙,在內的二十六個王。一時間全國各地都是王府,到處是朱氏王子王孫。

朱彝是朱元璋25子,也是最小的兒子(26子早夭)。朱元璋的25個兒子都封為親王,只有侄孫封靖江王為郡王。他在河南封了3個兒子,開封周王,南陽唐王,洛陽伊王。洛陽古稱洛邑、雒陽、洛京、京洛、神都、洛城等,他卻沒封洛王,而是封為了伊王。

朱1388年生,3歲封為伊王,建國於洛陽(河南府),1408年就藩。朱元璋給伊王朱定了「顒勉諟訏典,褒珂採鳳琛,應疇頒胄選,昆玉冠泉金」20字,作為後世起名字的行輩。

朱元璋把自己的兒子都封為王,賦予了很大權利,開國功臣見到親王也要叩拜,地方官員就更不在話下。另一方面,他又怕藩王幹政,規定了很多制度,藩王到了封國以後不能離開,不能進京,不能相互交往,不能當官等。燕王朱棣奪帝位後,又規定藩王不得幹涉地方政治軍事事務,不得擅自離開封地,結交地方官員。明朝的藩王,說起來是高級貴族,另一方面又限制自由,不能參與政事,只能無所事事,吃喝玩樂。

朱元璋死時,伊王朱才10歲,經歷建文帝4年,朱棣當政6年,20歲時候獨自去當藩王。幼年的變故,皇權的變換,以及對藩王的限制,導致朱沒有系統受過教育。

朱做伊王后,便在洛陽城胡作非為,殘害百姓。他為人好武厭文,喜歡砍殺,經常挾彈帶劍到郊外遊獵,遇到躲避不及的人,動輒斬劈殺死,生活荒淫無度。死之後,明朝禮臣上奏請剝去他的爵號,最後諡號伊厲王。

歷代伊王都胡作非為,到第六任伊王朱典楧時,更是囂張。朱典楧對下屬殘狠,侮辱縉紳,笞打朝臣,侵奪學宮,強凌民女,強佔民居。如某通判在洛陽時沒有討好他,朱典楧便派人扯光了他的鬍子頭髮。他搶掠他人妻子400多人,強佔民房3000多間,又選民女12歲以上者700多人,其他財富不計其數,使得河南百姓怨聲載道。

公元1564年,在朝廷上下和洛陽百姓的同聲譴責下,明世宗削去伊王爵位,廢為庶人,終身囚禁在河南開封。伊王就此終結,首代伊王朱的支系還有洛陽王、光陽王、郟城王、方城王、西鄂王、濟源王、萬安王、安樂王等。從伊王一系就能看出明朝的藩王越來越多,越來越成為明朝的負擔。

洛陽明朝王府遺址

伊王廢除後,萬曆皇帝時候又在洛陽封了一個福王。福王朱常洵是萬曆皇帝的小兒子,母親是最得寵的鄭貴妃。按當年朱元璋立下的「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和「東宮不待嫡,元子不並封」的繼承法,萬曆的立太子風波持續多年,最後萬曆敵不過大臣們的口水仗,只得立長子朱常洛為太子。

作為不能當皇帝的補償,福王享受到了最好的藩王待遇:

選擇最好的地方,以洛陽作為藩王封地;福王大婚時,萬曆皇帝一下子拋出三十萬兩巨款;朱常洵在洛陽所修的王府,花費白銀二十八萬兩,超過祖制規定的十倍;朱常洵的封地上等良田四萬頃,超過別的藩王。

這個福王在洛陽與民爭利,「官校藐法,橫於洛中」。崇禎十四年(1641年)正月,李自成攻克洛陽,福王朱常洵被抓住殺害,傳說被大鍋煮了。

福王朱常洵是崇禎皇帝的親叔叔,崇禎皇帝為此輟朝三日,一切喪禮較其他藩王倍厚,賜諡曰「恭」。他的兒子朱常洵在北京繼承為福王。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殺。小福王朱由崧在南京被馬士英、盧九德擁立為皇帝,定年號「弘光」,史稱「南明」。不過這個弘光皇帝和他爹一樣,只知吃喝玩樂,整日沉湎於酒色之中,不理朝政。南明政權很快就被滿清攻破,朱由崧被押到北京殺害。

1641年(崇禎十四年),李自成攻陷洛陽前,老福王朱常洵將孫子朱蓮璧託付於老家人張景明。朱蓮璧先藏於洛陽孟坑,後定居於新安縣倉頭鄉陳灣村,繁衍至今。

相關焦點

  • 貶義「諡號」大盤點!他們竟然帶著罵名走進墳墓……
    諡號是帝王、諸侯、卿大夫、大臣等死後,朝廷根據其生前事跡及品德,給予一個評定性的稱號,有褒、貶、明之分。但自唐朝起,諡號幾乎沒有什麼貶詞,幾乎都是文、武、孝之類。可到了明朝時期,幾位藩王的封號卻有些「跑偏」,甚至還有些人的諡號帶有罵人的貶義,這背後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 明朝藩王那些事兒
    明朝藩王陵墓最高規格的藩王——潞王朱翊鏐朱翊鏐是萬曆皇帝朱翊鈞同父同母的弟弟,太后和萬曆皇帝都對朱翊鏐寵愛有加。這個朱翊鏐從小就奢侈無度,他還自己選擇自己的封地,萬曆皇帝還買了很多珠寶送給他。他陵墓的規格是明朝諸多藩王中最高的。明朝藩王陵墓最低規格的藩王——朱子埅朱子埅,明太祖曾孫,周簡王朱有爝庶二子,周定王橚之孫,初封通許郡王,天順元年以兄靖王無子,進封,在位二十九年,成化二十一年薨。諡號懿王。他的陵墓是明朝藩王中陵墓規格最低的。
  • 親王、郡王、藩王到底有啥區別,為啥清代就沒有藩王了呢?
    親王和郡王是王爵的一個級別,而藩王則是指有封地的親王或郡王。 簡而言之,親王是古代最高爵位(皇帝不算爵位),郡王是僅次於親王的爵位。如果親王和郡王有自己的封國封地,則可以稱藩王,就算是名義上的封地也可以。但如果沒有封地,則只能叫親王或郡王,不能叫藩王。
  • 明朝五位藩王造反,只有一個成功,其中一個原因不容忽視
    這個朝代就是明朝,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和他的大臣們一致認為,宋朝和元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主弱臣強」,朝廷得不到宗室們的守護,於是以前朝為鑑,決定建藩。並於公元1370年(洪武三年)開始,分封諸皇子和一個侄孫為親王,將他們分封到各地去為大明鎮守邊疆,並制定了一套嚴格的封藩制度,限制藩王的權力。
  • 明朝末年有多少個藩王,養這些藩王每年需要多少錢?
    整個明王朝一代,朱元璋的子孫們被封為親王的有83人,除了年幼殤亡未能確定封地以外,共在全國各地建立了五十個親王府。在這五十個藩王府系中,除去無子除封,因罪奪爵者外,均延續至明朝滅亡。兩百多年間,共冊封親王289位、靖江王11位,郡王就更多了。
  • 王朝的累贅——明朝的藩王制度
    看似很美好的事物往往都是有缺陷的,筆者覺得朱元璋給予藩王獨立的軍事權和財政權造成了藩王們有極大的獨立性,為後來的藩王起兵留下了巨大隱患。後來,在朱允炆和朱元璋的對話中,爺孫們也想不出對付藩王起兵有什麼特別好的辦法。很快在朱元璋去世之後,咄咄逼人的燕王朱棣就瞬間起兵,著實給朱元璋打臉。對於建文帝朱允炆的性格,《明史》描述「惠帝天資仁厚。
  • 貴為皇子,一生專幹壞事,卻活了73歲,竟然還是最長壽的藩王
    比如在朱元璋這眾多的兒子當中,就有這麼一個皇子,他一生沒有為明朝做出一點兒貢獻,反而不學無術,壞事做盡,惡貫滿盈,臭名昭著,與他的四哥皇帝朱棣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那這個人是誰呢?他就是朱元璋的第十三個兒子——朱桂。
  • 明朝的藩王朱棣,實際上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叛亂的藩王
    明朝的藩王朱棣,實際上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叛亂的藩王 在中國歷史上,除了漢化不深的元朝,皇族亂國的事情不多。比較嚴重的有西漢景帝時的七國之亂和西晉惠帝時的八王之亂,前者被中央政權鎮壓下去,後者則導致西晉政權的滅亡。
  • 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明朝的藩王制度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他們有私兵,有田產,有歲祿,甚至可以過問領地周圍的地方事務,所以,說明朝初期的王爺,權力是很大的。特別是像燕王朱棣這樣的邊塞藩王,因為要對抗蒙古人,守衛邊疆。他們的權力往往更大,其私兵甚至都能過萬。
  • 廣西桂林靖江王世代相傳,是中國歷史上傳襲時間最久的藩王
    明朝之所以規定「王爺不進京」,是緣於朱元璋為了鞏固明朝江山而採取"眾建宗親以藩王室"的國家政策。正是因為"眾建宗親以藩王室"的國家政策,才有了靖江王定封於廣西桂林。公元1370年,即明朝洪武三年,朱元璋開始大封諸王子為各地藩王。
  • 明朝的藩王制度比起漢、唐的諸侯王制度、藩鎮制度,有什麼不同?
    到了明朝,朱元璋是真正的把分封諸王當作了一種賞賜,而且這些王爵只分封給朱氏子孫,藩王制度是朱氏皇室對子孫的一種福利待遇。明朝的藩王制度也分兩種,一種是實藩,一種是虛藩。實藩就是受封的藩王有一定的實權,特別是衛所統兵權,他們的封地往往是在大明朝的重要邊境地區,比如遼東的寧王朱權,比如燕薊的燕王朱棣等等,他們被朱元璋封在該地的主要目的是——抵禦異族。
  • 在明朝當郡王是什麼樣的感受?
    因為根據明朝宗室的的規定,親王嫡長子外的諸子,年齡長到了十歲,則封為郡王,授塗金銀冊銀寶作為爵位的憑證。而已經擁有郡王爵位的郡王嫡長子從父輩手中繼承郡王,並且世襲罔替。當然,也有例外,比如明朝初代靖江王由於是明太祖的侄孫,郡王封號是明太祖直接封的,並且地位和待遇堪比親王;還有外域藩王朝鮮王,琉球王和安南王,按照地位,也是屬於明朝郡王。
  • 明朝滅亡原因分析——宗室問題
    縱觀明朝歷史,這套制度在明初對國家穩定起到了一定作用,可是到了明朝晚期,藩王宗室卻成了國家一大包袱,明朝的滅亡與此有著必然的聯繫。宗室封爵主要有親王、郡王、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駙馬公主、郡主、縣主、縣君、鄉君、儀賓郡主、縣主等的夫婿,類似駙馬)等15個。
  • 為啥架空歷史小說中總有一個靖王?
    (《琅琊榜》中的靖王蕭景琰)(《慶餘年》中的靖王世子)在漢字中「靖」算是一個比較美好的字,有安靜、平定、恭敬的意思。舉幾個例子,例如北宋最後一個皇帝宋欽宗的年號叫「靖康」,取義安定康寧的意思。例如劉備的宗族中山王劉勝,其死後的諡號就是「靖」,後世稱中山靖王,劉備也常常自稱是中山靖王之後。還有三國時期魏國重臣陳群死後的諡號也是「靖」。明朝時期,明仁宗的次子鄭王朱瞻埈的諡號也是「靖」。除了單獨作為諡號以外,「靖」字還可以與其他字組合當諡號,例如陶淵明的諡號就是「靖節」。
  • 周王朱恭枵:明末清醒藩王的最佳表率
    於是,朱棣開始削去各大藩王的軍權,而這一舉動,從永樂至宣德年間,都是如此。經過爺孫二十多年的努力,明朝各大藩王終於被朝廷拔掉了獠牙,成為朝廷的宰割對象。為平息這些藩王的不滿,朝廷對他們給予了很好的待遇。在明朝,當過藩王的人,幸福不比當皇帝差多少,每天只要吃喝玩樂,就不用管那些讓人操心的政務了。
  • 明朝不準王爺進京,清朝不準王爺出京,哪種做法防備藩王最合適?
    即便有暗箱操作,皇帝想要殺他們的頭,隨時也都可以。從歷史來看,滿清對王爺們的這一約束,成本比較低,效果好。不過把王爺全圈在京城,也有病弊端,那就是京城一旦被圍,從皇帝到閒散宗室,一個都不會少,直接被一鍋端。袁世凱之所以能如此輕鬆就解決八旗子弟的反抗,就是因為貴胄們當時全圈在京城。明朝的圈養稍微複雜一點。
  • 明朝真的是藩王吃垮的嗎?藩王對明朝造成了多大的影響?
    ,如果不是明末那麼多的宗室,說不定明朝還能再撐一段時間,養豬還能殺了吃肉,養這些藩王一點作用都沒有。另外,明代說一石米,有精米糙米兩種,各地不同的大米品種也有差異。一石米大約在92-94KG左右。我們按92KG來算,5萬石就是920萬斤,4600噸糧食。後來縮減到1萬石,但仍然不是一個小數目,要知道,明朝一個一品大員的年俸也不過1000石米。
  • 朱元璋分封藩王拖垮明朝,你知道他們是怎麼做到的?不只靠生孩子
    說起明朝的藩王制度,大家都覺得朱元璋設立的這個制度並不是一個好的制度。起初,朱元璋的想法很好,他想要利用這些藩王拱衛中央朝廷的統治,並讓他們鎮守邊疆作為朝廷的籬笆,這一點可以從朱元璋在洪武三年的一封詔書中可以看出:「然治天下之道,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
  • 在明朝做藩王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明朝做藩王那是極爽的一件事,如果不是在明朝首封的藩王或者明末動亂斷糧逃命的藩王,那麼可以說是舒舒服服的過一輩子,吃喝玩樂只要不作妖不造反不狂躁不抽風,那真是享盡人生富貴。明代的藩王是個廣義上對王爵的統稱,有內藩親王,郡王和外藩邦王三種。
  • 明朝建文帝為什麼那麼快就被當時為藩王的朱棣取代了?
    說起明朝,可能更多的朋友會覺得明朝很亂比較糟糕。會有這樣的認識,更多的是來自電視劇的印象和明高祖殺功臣的歷史記憶,這才覺得明朝不好!這顯然是不合理的,偶爾拿來八卦一下還是可以,當真的話顯得有些無知了。知曉明朝的真實地位,會讓你掉眼鏡!明朝是繼漢唐之後的黃金時期。明代無漢之外戚、唐之藩鎮、宋之歲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清朝官方評價明朝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從清朝官方評價來看,明朝無疑是很有閃光點的。比較遺憾,無法親歷這段輝煌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