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滅亡原因分析——宗室問題

2020-12-16 最愛家國史

在我國古代,宗室是一個特殊群體,歷代宗室都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並且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社會生活都享有極大地特權,憑藉著與帝王的血緣關係,凌駕於普通民眾之上,被人稱為「天潢貴胄」、「龍子龍孫」。明朝宗室也不例外,針對於此明太祖朱元璋制定了宗室管理制度,後世的皇帝不斷改進完善。縱觀明朝歷史,這套制度在明初對國家穩定起到了一定作用,可是到了明朝晚期,藩王宗室卻成了國家一大包袱,明朝的滅亡與此有著必然的聯繫。

宗室封爵主要有親王、郡王、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駙馬公主、郡主、縣主、縣君、鄉君、儀賓郡主、縣主等的夫婿,類似駙馬)等15個。明朝實行嫡長子繼承制,根據血緣親疏劃分爵位,除了親王、郡王爵位固定外,其餘爵位都每世下降一級。比如說,親王兒子除嫡子繼承外,其餘一律為郡王;郡王除嫡子繼承外,其餘一律為鎮國將軍,妾所生兒子一律為輔國將軍;鎮國將軍兒子一律為輔國將軍;輔國將軍兒子一律為奉國將軍;奉國將軍兒子一律為鎮國中尉;鎮國中尉兒子一律為輔國中尉;輔國中尉兒子一律為奉國中尉;奉國中尉兒子永遠為奉國中尉。

值得一提的是,明末的藩王並不多。開國之初,朱元璋總共分封25位親王,終明世,共有87親王,共計實封親王65位,追封親王22位,實封親王中,16位親王因事被廢、除封,15位親王因絕嗣而除封。至崇禎時,明朝也只有27位親王。

據史料記載,有明一代,先後授封924位郡王,鎮國將軍以下授封爵位者更是不計其數,朱元璋時期,全國宗室一共58人,正德年間3000人左右,嘉靖四十四年全國宗室28840人,到萬曆二十三年時,全國宗室已激增至157000餘人,崇禎朝時宗室人口預計為33餘萬人。

早期藩王俸祿情況:

1、親王,米5萬石、鈔2.5萬貫、錦40匹、絲300匹、紗羅200匹、絹500匹、布2000匹、棉花2000兩、鹽200引、花1000斤;

2、郡王,米6000石、鈔2800貫、錦10匹、絲50匹、紗羅25匹、絹100匹、布100匹、鹽50引、茶300斤、馬料草10匹;

3、公主,沒有封號的,絲10匹、紗10匹、羅10匹、絹30匹、布30匹、棉花200兩;有封號的,莊田一所,米1500石、鈔2000貫;

4、親王兒子沒有封號的,和沒有封號的公主待遇一致;親王女兒沒有封號的,待遇為沒有封號的公主待遇一半;

5、郡王兒子凡年過15歲的,給60頃永世免賦稅田地,後改為給糧;郡王女兒被封縣主和已嫁人的,米500石、鈔500貫。

後來親王俸祿從5萬石米減為1萬石,郡王從6000石減為2000石,鎮國將軍1000石,輔國將軍800石,奉國將軍600石,鎮國中衛400石,輔國中尉300石,奉國中衛200石,公主和駙馬2000石,郡主800石,縣主600石,郡君400石,縣君300石,鄉君200石。

由於宗室人口的上漲,歲支祿米上漲幅度也十分大。據記載,河南的周王,洪武年間,只有周王一個人去封地。百多年間,周王的人口達到1851位,一年要消耗祿米87萬石。再比如說,嘉靖三十二年,天下歲供京師祿米是400萬石,卻需要承擔各處祿米總計853萬石!萬曆初年的全國財政支出約是1854萬兩,其中用於宗藩祿糧的就有552萬兩左右,佔比29.76%!萬曆四十八年為遼東戰事加派田賦520萬兩,宗藩祿米也相當於這一年的遼餉份額。如果把這些宗藩祿米用作軍費,何至於遼東戰事慘敗連連?這一系列的數字,揭露了一個血淋淋的事實,宗祿的急速增長已經使大明王朝的財政走入絕境。

儘管明廷一直採取削藩政策,制定種種限制,宗室們仍享有不少特權。從朱棣開始,歷代皇帝們在政治上嚴厲壓制藩王的同時,卻在經濟待遇上越發寬厚。

明神宗的同母弟弟潞王大婚,耗金3869兩,青紅寶石8700塊,各樣珍珠85000餘顆,珊瑚珍珠24800餘顆。戶部不堪重負,請求稍減,被明神宗痛斥駁回,最後共耗銀88000餘兩;

明神宗之子瑞王大婚,耗銀18萬兩;福王大婚,耗銀超過30萬兩。

明神宗長公主婚禮,朝廷耗銀12萬兩;七公主婚禮,神宗向朝廷索銀數十萬兩,戶部拿不出錢,一再力爭,最後按長公主的舊例,也耗銀12萬兩。

此外,萬曆十三年,修潞王府第耗銀30萬兩,則其後修福王府花費增至60餘萬兩。

藩王們經濟上的厚待,更加劇了國家的財政壓力,

除此之外,藩王們還在土地莊園上與民爭利,高級的藩王們被國家圈養著,往往坐擁良田無數。

萬曆六年時,河南九位親王的莊田,約佔河南田地的十分之一還多,約是全國的百分之一;湖廣地區藩王田土數目約佔萬曆六年湖廣田土總額的二十分之一;

成都府附近的土地七成屬於蜀王府莊田,二成屬於軍屯,民田僅佔一成而已。

就是這樣還藩王們常常乞要土地田莊,弘治年間,明孝宗又給8個就藩的兄弟(也是親王)分9回賞賜超過60萬畝田地;

萬曆十八年,明神宗賞賜胞弟潞王田地400萬畝,並允許潞王自行徵收糧食、田稅;

萬曆四十二年,福王朱常洵前往封地時,仍然獅子大開口,奏討40000頃土地。

據《明實錄》,洪武二十六年,天下田土為8570623頃,至弘治十五年,距離開國不過140年,天下田土僅僅剩下4228058頃,一半還不到!土地兼併之風,在王爺們身上體現得非常明顯。

相信明朝的皇帝們也明白宗室問題的嚴重,也採取了一些措施,比如說明後期開放宗室科舉,允許宗室子弟入仕。只是積重難返,但這些政策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宗室問題。明朝5000萬人口,需要養30萬宗室,2萬多官員,100多萬軍隊,這在農業社會來說,是不堪重負的。尤其是宗室,本身已經對國家並無太多積極作用,反而不斷索取。明朝覆亡的原因固然有多種因素導致,但宗室無疑正是給國家帶來無窮禍害的罪魁禍首之一。

相關焦點

  • 明朝宗室制度探究
    說起明朝的宗室制度,很多明史的愛好者甚至都將其稱之為「國營養豬」,因為在爵位世襲和俸祿方面,明朝宗室所享受的待遇極高,但在自由度方面,宗室的待遇也就只能說是養豬了。圖片來源網絡在明朝初年,朱元璋總結了宋元兩朝滅亡經驗時發現朝廷得不到宗藩屏障是很大一個原因,便在洪武三年(1370年)開始陸陸續續的分封了自己的後輩,初封親郡王、將軍四十九位,並親自為太子和諸王定了二十字的字輩
  • 明朝滅亡之際,明朝宗室為何不齊心協力匡扶明室?
    在明朝面臨生存危機的時候,有一些著名明朝宗室是有盡到自己的義務的,就比如說南明的隆武帝——唐王朱聿鍵,他就是一個大明的賢王,可以說是在晚明一眾拉胯的藩王中最出色的一位。但是作為一個一腔報國熱情的宗室,他的下場其實並不是很好,甚至可以說極其糟糕。
  • 南明滅亡後他為何不擁立在臺灣的明宗室為帝
    導讀:這個問題比較複雜,既有人的因素還有時間巧合的因素綜合造成的這個結果。南明先後經歷弘光、隆武、魯王監國、紹武、永曆等五個時期,其中隆武和魯王監國是一個時期也就是競爭關係;而邵武和永曆在一個時期,只不過存在的時間很短只有一個多月。
  • 明朝的宗室子弟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原因出在哪裡?
    在歷朝歷代中,明朝的皇室子弟那是最多的,就連李唐時期都要甘拜下風。尤其是到了明朝末年,宗室子弟已經達到了五十多萬之巨,而且這麼多人都不用工作,全靠朝廷的財政支撐。 大明每年四成的財政收入都被他們吃掉了,硬生生的把這個大明朝給拖垮了。所以說明朝的敗亡與這些宗室子弟有著直接的關係。
  • 明朝宗室起名規則:明朝皇子名字為什麼與元素中期表高度重合?
    由於明朝皇子的名字與元素周期表重合度極高,所以有人說,明朝皇子的名字是按照元素周期表起的。這種說法根本不值一駁——明朝1644年就滅亡了,元素周期表1869年才問世。那麼,明朝宗室起名到底遵循什麼規則?為什麼會與元素周期表高度重合呢?
  • 明朝276年,繁衍了百萬宗室?別再被騙了,這才是事實!
    明朝在經歷276年的過程中,有一件事讓世人很痛恨,那就是明朝的巨大的那個寄生集團,到明末的時候,一共有100多萬人!事實到底是怎麼樣的?如果你發現了崇禎年間的一個玉牒,就會知道所有的事情了!所以,從此之後,明朝宗室到底有多少個人,就真的是一個很大的謎團了!可以說,清朝丟失了這一樣東西,讓我國人爭論了300多年,到現在還沒有答案!明朝建立之後,他們宗室裡的人並不是很多,在洪武的時候,只有58人!到了永樂年間,也不過只有127人!對於這件事,徐光啟等人的書籍都有多有的記錄,所以沒有什麼爭論。百年之後,明朝的宗室裡人口增長到2980人。
  • 二八定律下大明王朝,幾十萬宗室吃垮朝廷,滅亡已是註定
    那就是明朝的分封,宗室越來越多,拖垮了明朝。一、 還是自家人更可靠些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有感於唐宋元藩鎮割據都是武將權力過大,自家人做主。他自己大肆誅殺功臣,廢除丞相制度。把自己的兒孫都分封出去保衛邊疆。即所謂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 明朝公主派人收田租 佃戶一口拒絕:明朝都已滅亡了
    1644年3月,李自成大軍攻入北京,崇禎皇帝上吊自殺,宣告了明朝的滅亡。沒過多久,清朝揮師入關,將李自成大軍趕走,攻佔了北京,並將北京作為都城。清朝定都北京時,就表示要優待明朝宗室。順治皇帝在《登極詔》中信誓旦旦地公開宣示:「前朝宗室首倡投誠、先來投順、赴京朝見者,仍給祿養,以昭朝廷興繼之意。」意思是,如果明朝宗室主動投順,那麼將給予祿養,好吃好喝地供養著。那時候,明朝宗室散落於各地,躲避戰亂。當年過著錦衣玉食生活的他們,處於饑寒交迫之中,隨時都有生命危險。因此,他們對清朝的「優待」承諾很動心。其中,一個明朝公主真的站出來,希望得到清朝的優待。
  • 皇親有遠近,五服之內才是親,該怎樣看明朝13萬宗室成員
    明朝自己的對宗室管理的手段朱元璋和朱棣對於宗室政策是完全不同的,朱元璋更多地是學習漢朝、學習劉邦。朱棣則是對藩王進行了政治軍事上的打壓,同時保留了朱元璋對宗室經濟上的傾斜。由此,朱棣的宗室政策避免了漢晉時期「藩王作亂」的歷史。然而,從實際結果看明朝的宗室政策還是有如下問題。
  • 氣候變化對明朝的影響只是外因,其自身原因才是滅亡的根本
    大明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 一個王朝的滅亡,縱有千百種原因,歸結起來也不過內因、外因兩種,而往往內因才是最為致命的,它們才是導致大廈千瘡百孔的原因,而外因只不過是催化劑罷了,便像那陣大風一般。而在內因之中,影響最大的無疑是以下幾點: 1、朝廷腐敗嚴重。
  • 明朝的宗室困局與北疆危機——以嘉靖朝朱充灼叛亂為例
    元朝滅亡後,為防止蒙元殘餘勢力的反撲,朱元璋於北境棋置衛所都司,輪遣勳臣蒞邊練兵繕城。接著,朱元璋又「沿邊開藩",.分派宗室駐守各地,藉此構築起一套以都司統兵,勳臣徵伐,宗藩監軍,分權而立的軍事管理體系產希冀內外相制而無尾大不掉之虞。
  • 明朝文官權勢滔天,與文官制衡的宗室、勳貴是如何被擊垮的?
    中國封建王朝的制度,發展到明朝時已經非常完善了,相互制衡、武不幹政,無論是文官武將,還是宗室勳貴都不可能獨自把持朝綱,更不可能造反成功。根據明太祖朱元璋的設計,大明王朝分別有皇族宗室、文官士大夫、勳貴武將掌握權力,而大明皇帝凌駕於三股勢力之上,手握權力。
  • 明朝滅亡的罪魁禍首是誰?
    明朝滅亡的罪魁禍首是歷史的原因,縱觀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朝代更替,都是歷史的原因,每個朝代都有這麼一個過程,從建立到強盛,從強盛到衰弱,從衰弱到滅亡。中國五千年歷史經歷多少朝代,該默如此,無一例外。明朝也是如此,走到到了衰弱期滅亡了被清朝代替了!
  • 封建王朝滅亡原因探析——以明朝為例
    明朝是中國最後一個漢人王朝,其君主專制空前加強,多民族國家也進一步統一和鞏固,同時明代也是手工業和商品經濟非常繁榮的時期,大量商業資本轉化為產業資本,出現商業集鎮和資本主義萌芽。這樣一個如此強大的王朝為何會覆滅,其原因具體為何。史學家對此作了種種評述,可謂見仁見智,莫衷一是。其實明亡的原因甚為複雜,我們認為,必需從內因和外因的結合點上來進行分析。
  • 作為歷史唯一宗室世襲罔替朝代,明朝皇族耗費財政支出你難以想像
    對比下被吐槽的清朝,清朝只有清初八旗圈地,加在一起還沒這幾個王爺多,而且清初就禁止了,並且清初還免費給百姓分地(更名田),而明朝都到明末了皇室還在圈地。此外,在歷史唯一全部宗室世襲罔替制度下,明朝皇族耗費著大量財政支出。明朝是歷史唯一宗室世襲罔替的朝代,明朝所有皇子全部封世襲罔替親王、親王的世子不降檔承襲世襲罔替親王。
  • 西漢覆滅後,原西漢宗室遭遇如何?東漢朝廷又是如何對待他們的?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西漢的滅亡和其他王朝的終結截然不同,這個截然不同,還導致了西漢滅亡後,宗室的遭遇和其他王朝也存在不同。那麼,西漢滅亡後,西漢宗室具體有哪些待遇?並且,劉秀建立東漢以後,又是如何對待這些宗室的?這一切可謂說來話長。
  • 西漢滅亡後,劉姓宗室下場如何?劉秀建立東漢後又怎麼對待他們的
    西漢滅亡之後,經歷了王莽的新朝、劉玄的更始政權,和劉秀的東漢三個朝代。一把情況下,前朝滅亡後,宗室子弟遭殃,比如元朝滅南宋,趙氏子弟數萬人被絞殺,明朝滅亡,朱家子弟在全國遭受通緝。不過劉氏宗室子弟待遇出奇地好,很多人不光沒有受到滅國牽連,反而升官進爵。原因是王莽的新朝和平代漢,劉氏子弟很多人充當了王莽的擁躉。
  • 【明朝滅亡的真正原因,你絕對想不到】
    明朝的滅亡原因,太多人們相信了被滿清王朝壟斷300年的史冊所吹噓的的八旗
  • 明朝宗室身為天潢貴胄,為何淪為廢物?這事要怪朱元璋、朱棣
    在清軍、農民軍的雙重打擊,明朝的江山風雨飄搖。當年朱元璋開創明朝,分封諸王,希望後世能夠守住朱家的江山。到了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孫數量已經達到十多萬人,然而他們卻沒能保住江山,反而淪為廢物,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說明朝宗室是廢物的人不是我,而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顧炎武。
  • 揭秘明朝滅亡真實原因,歷史學家:朝代的更替,並不是毫無徵兆!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大統一的王朝,一共相傳16人皇帝,並且在明朝時期也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是非常強盛的一個時代,但是熟知明朝歷史的人都會在心中產生一個疑問,為什麼如此強大的明朝,國破卻如此突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