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為什麼那麼窮?淺析明朝制度,一手好牌打稀爛

2021-02-15 鈺晨寶貝

"

筆名:枯墨

如果要細數中國歷代最窮的朝代,當真非明朝莫屬。一般而言,各個朝代開國之初,通常會迎來一段人口上升和稅收大增的增長期,隨後便是一段年歲的承平盛世,繼位的皇帝也得以在祖輩攢下的家底支撐下揮霍,或是大興土木如隋煬帝楊廣,或是對外擴張如漢武帝、唐高宗及乾隆,當然也有關起門自己吃吃喝喝的北宋皇帝等等。

總體說來,如果沒有強大的外族崛起(軍事開支,通常是王朝財政的最大支出),如遼金之於北宋,或者內部的叛亂,如黃巾和安史之亂等,朝廷的財政收入基本可以維持開支,不說大富大貴,求個溫飽還是沒問題的。

一、含著木湯匙出生的帝國

明朝卻是個例外,明朝的財政狀況自開國之初不甚寬裕永樂一朝國力還算強盛,但明朝中期開始,國家財政很快就陷入了危機,彼時蒙古草原上的部落雖然仍不時騷擾明帝國的北部邊境,但早已遠不如他們的祖先強大,東南沿海的倭寇則是隨著明朝海禁令而週期性地起復,而努爾哈赤的女真還只是東北的小部落,尚未統一女真各部。

國內雖有幾個零星的籓王造反,除了燕王朱棣,其他都屬於小打小鬧。但就是這樣的明朝,整個國家的財政從中期開始就一直是辛苦支撐。即便軍費開支不算巨大(晚明另說),外加明王朝的官員薪水已經是歷代最低,朝廷仍然常常發不出薪水,經常以折色代之。

何謂折色,就是以實物代替銀兩發給官員,最著名者,便是在萬曆元年由張居正主導的胡椒蘇木折俸事件。具體來說,就是所有在京公職人員的月俸,一律以國庫裡堆積如山的香料胡椒和染料蘇木來折抵,但是市場的供需法則是不可違逆的,京城的市場上一口氣出現了數萬斤胡椒蘇木,導致價格立刻崩盤,價格之低,致使官員根本無法餬口,最後僅三個月便叫停政策。這次的事件之所以著名,並非因為是第一次發生,而是朝廷做的太過分。

二、重農抑商

明代的財政困難,其實是骨子帶來的。導致財政困難的因素,撇開晚明巨額的遼東戰事費用,主要有兩個部分,首先是稅收進項的大幅減少,其次,就是龐大的內政開支。首先說稅收,朱元璋身為中國歷史上最厲害的屌絲逆襲案例,骨子裡對農民跟土地是有特殊感情的。對於那些做買賣的商人階層,是相當不待見的,認為他們不事生產。

他還曾下令,商人不得穿絲。如此先入為主的心態,自然大大影響明朝的政策制定與執行。首先,明王朝以田稅作為帝國稅收的主軸,恢復了兩稅制(夏稅秋糧)並以實物交納為主。為此明朝曾多次丈量天下土地,繪製成著名的魚鱗圖冊,此後更被清朝所沿用。以此類稅收作為國家主要稅收的一大好處便是,減少官員都過錢糧匯兌中飽私囊,也避免了官府巧立名目盤剝百姓。然而只從相對有限的土地中收稅的政策,勢必造成稅收減少。據統計,自明朝中期開始,田賦稅收長期以來維持在2700萬石(由於氣候因素外加土地大量兼併,隨後開始遞減),這個數量約是明朝整體收入的四分之三左右。對比四百年前的北宋,大概只有一半不到。其中最大的差距便是商業稅,首先自明朝開國便頒布海禁令,禁止海外貿易,使宋元以來的世界第一大港,泉州港,就此沒落。此外,還大幅降低商業稅的稅額。根據洪武年間的一份聖旨,商業稅定為「三十稅一「,就是三十分之一,這使得明朝的稅收遠遠不如宋元。

三、回到明朝當王爺

除了稅收進項減少,明代的巨額內政支出,更是一大負擔。其中最大的支出便是奉養朱元璋遍佈天下的龍子鳳孫們。朱元璋規定,皇子封親王之後,每年的俸祿最低萬石,是明朝一品大員的七倍之多,這還不包括大量的土地皇莊等各種賞賜。

每一個朱家子孫的一生消費都由朝廷買單。一個王府成員自十歲起就開始領朝廷俸祿,凡遇生辰慶典或是結婚,更有朝廷發放土地及婚禮費用等,以至於當時的人不禁感慨說:「我朝親親之恩,可謂無所不用,其厚遠過於前代矣。」且自靖難之役後,藩王被嚴加看管,不準離開所居地,也不得與任何官員來往,甚至即便是兄弟間,二王卻不可相見。

在這種強監管的政策下,藩王只有一條路可以走,就是如流水線般地多生孩子,因為多一個孩子就多一份俸祿。在這個生育競賽下,常看到官員呈報朝廷的一些荒謬喜訊,諸如某藩王有高達一百多個子孫,要請朝廷派人查戶口,而同時也會看到令人心寒的財政數字,例如河南山西兩省的一年稅收,還不夠供養該省的王府開銷,如此下來,國家的財政當真陷入死結。朱家子孫從開國的朱元璋跟馬皇后兩人,一路演變到明末的數萬人以上,怎麼看都像一窩兔子阿。

四、結語

明朝作為一個漢族政權,有著宋朝所沒有的優勢,就是北方民族已經式微,尤其是蒙古,倘若好好經營,是有機會青出於藍,超越北宋。可惜,保守的財政政策與對子孫過度的溺愛,使這個王朝,從一開始就註定了窮死這個結局。

參考文獻

1.劉守剛;《中國財政史16講》,復旦大學出版社

"

相關焦點

  • 《戰意》兵種明朝火槍手介紹 明朝火槍手好不好用?
    戰意中的有個輸出極高的兵種,那就是明朝火槍手,那麼,這個兵種實際的使用效果怎麼樣呢?下面為大家帶來的是玩家「逗比幽默」分享的戰意明朝火槍手淺析,一起來看看吧。 戰意中的有個輸出極高的兵種,那就是明朝火槍手,那麼,這個兵種實際的使用效果怎麼樣呢
  • 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是怎麼把一手好牌打爛的?
    唯獨明朝初年的靖難之役是唯一次地方造反成功的案例。建文帝所處的年代並不是什麼王朝末期,當時明朝開國才三十多年,正是蒸蒸日上的時候,明太祖朱元璋為他留下了豐厚的家底,把所有能夠威脅皇權的勢力幾乎殺戮殆盡。可這麼一手牌的最後為什麼還是輸了呢?傳統的說法是這樣的:建文帝這個人就是太過於仁慈,他對前線的將領說:不要讓我有殺害叔叔的名聲喲。這才導致明成祖朱棣屢屢死裡逃生。
  • 明朝為什麼這麼窮,以至於打仗都沒錢了?其實答案很殘酷
    在歷數中國歷代王朝的經濟狀態時,我們會驚愕的發現大明王朝似乎是很窮的一個。俗話說得好,唐朝人吃香的喝辣的,宋朝人更是小資情調,只有明王朝的人只能喝西北風。以至於後來大明王朝到了末期,甚至連打仗的錢都沒了。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會這樣呢?
  • 明朝的宗室子弟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原因出在哪裡?
    在歷朝歷代中,明朝的皇室子弟那是最多的,就連李唐時期都要甘拜下風。尤其是到了明朝末年,宗室子弟已經達到了五十多萬之巨,而且這麼多人都不用工作,全靠朝廷的財政支撐。 大明每年四成的財政收入都被他們吃掉了,硬生生的把這個大明朝給拖垮了。所以說明朝的敗亡與這些宗室子弟有著直接的關係。
  • 為什麼明朝的戲那麼少
    對明朝研究的熱度,一直居高不下,如果能夠拍出電視劇,一定是精品。事實上,曾經有一部《大明王朝1566》,在豆瓣的評分高達9.7分。玩豆瓣的,都知道這個分數意味著什麼。然而,除此之外,明朝戲再難尋精品,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為何朱元璋要廢除宰相制度,對明朝究竟是好是壞
    每個入朝為官的人心裡都有一個宰相能,最大的原因就是在朝堂之上有著較高的話語權,宰相從我們第一個封建王朝成立以後就有了,雖然在後面一直變化著名字,但大多王朝都還是保留了宰相制,除了明朝,在朱元璋時期,宰相制度被完全廢除,究竟是怎麼回事呢?為何繼承多年的宰相制度會在朱元璋一代被廢除?
  • 明朝的「一條鞭法」稅收制度,對明朝有怎樣的影響?
    但明後期稅收制度的崩壞,的確對明朝的統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但這是政治因素影響的,與稅收制度本身無關。尤其是在萬曆九年(1581年)張居正改革之後,推行的「一條鞭法」,對於明朝即後世的清朝,都有積極影響。
  • 明朝宗室制度探究
    說起明朝的宗室制度,很多明史的愛好者甚至都將其稱之為「國營養豬」,因為在爵位世襲和俸祿方面,明朝宗室所享受的待遇極高,但在自由度方面,宗室的待遇也就只能說是養豬了。圖片來源網絡在明朝初年,朱元璋總結了宋元兩朝滅亡經驗時發現朝廷得不到宗藩屏障是很大一個原因,便在洪武三年(1370年)開始陸陸續續的分封了自己的後輩,初封親郡王、將軍四十九位,並親自為太子和諸王定了二十字的字輩
  • 淺析明朝補服圖、紋與明朝禮法的關係及內涵
    中國古代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是等級制度森嚴的社會,在古代,有許多制度來維護這種森嚴的等級制度,包括禮儀制度、服飾制度等等。《周易·繫辭》中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乾坤」,這裡有一個觀念是「上衣下裳」,區分了衣服的上下,天下就能大治,這就包含了要嚴格遵守上下尊卑等級制度的意思。
  • 論明朝錦衣衛制度
    1382年,明政府撤銷親軍都尉府與儀鸞司,設置「錦衣衛親軍都指揮使司」,錦衣衛制度正式產生。關於它的設置,《明實錄》中曾記載:「洪武十五年四月,改儀鸞司為錦衣衛,秩從三品」。明朝初年,朱元璋實行衛所制,「自京師達於郡縣,皆立衛所」,「系一郡者設所,連郡者設衛」。外邊由都司統轄,內邊由五軍都督府管理。
  • 明朝中興之主朱祐樘問兵部尚書,士兵明明有軍餉,怎麼那麼窮呢?
    明朝中興之主明孝宗朱祐樘勤勉處理朝政,使明朝一度中興,他也贏得後人的讚譽。弘治十五年(1502年)六月,剛上任不久的兵部尚書劉大夏向明孝宗上奏書力陳兵政十害,引起明孝宗的重視。劉大夏說:「跟百姓一樣,很窮。」明孝宗就不解了,又問:「士兵有軍餉,行軍又有行糧,為什麼還這麼窮呢?」劉大夏回答:「士兵的軍餉被將帥剋扣了一半,又怎麼會不窮呢?」明孝宗大為沮喪,感嘆說:「我執政這麼久,居然不知道天下軍民這麼窮?這皇帝是怎麼當的?」《明史》:其年六月再陳兵政十害,且乞歸。帝不許,令弊端宜革者更祥具以聞。
  • 明朝的衛所制度,為何前期是明朝強大的根基,後期卻成為累贅?
    明朝的衛所制度,是早在明朝建立前就實行的軍事制度,他大大的提高了朱元璋派系的軍事實力,在元末特殊的政治環境和經濟環境下,衛所制度可以幾乎零成本的維護龐大的軍隊。筆者以前就對動輒百萬,總數數百萬的明朝軍隊數量印象頗深,清朝 的人口超過明朝,卻也養不起那麼多軍隊,朱元璋徵討天下的時候,明軍多且精銳,四面出擊還能頻頻獲勝,衛所制度就是明軍在初期數量和質量上優勢的基本原因。這種制度甚至影響了明朝的財政政策,「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
  • 明朝中興之主朱祐樘問兵部尚書,士兵明明有軍餉,怎麼會那麼窮呢?
    劉大夏說:「跟百姓一樣,很窮。」明孝宗就不解了,又問:「士兵有軍餉,行軍又有行糧,為什麼還這麼窮呢?」劉大夏回答:「士兵的軍餉被將帥剋扣了一半,又怎麼會不窮呢?」明孝宗大為沮喪,感嘆說:「我執政這麼久,居然不知道天下軍民這麼窮?這皇帝是怎麼當的?」 《明史》:其年六月再陳兵政十害,且乞歸。帝不許,令弊端宜革者更祥具以聞。
  • 明朝轉折點,土木堡之變,于謙這句話,顯示明朝的皇帝沒那麼重要
    土木堡之變是明朝的一個轉折點,土木堡之變以後,明朝的武將基本上全部犧牲。在這場戰爭當中,明朝的皇帝英宗被敵人給俘虜。按理來說強大的大明王朝不會那麼輕易的失敗,況且還有一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皇帝御駕親徵。在這種情況之下,軍隊顯然會有更好的補給和待遇,戰鬥力也會有所上升,但是事實上卻是完全相反的。
  • 從明朝各時期的監國事件,探究明朝的監國制度發展
    從西周出現監國開始一直發展到明朝時期,監國制度經過了數千年的更新發展逐漸成熟成為國家政治制度的一部分,為國家政權的鞏固起到了積極的影響作用,同時因為在監國者監國期間還會有朝廷能人賢士進行輔佐,這可以讓朝廷吏治風氣更為清明,也更好的鍛鍊了監國者的治國能力,加強了中央集權的統治。
  • 易中天為何贊清朝貶明朝,明朝真的不如清朝嗎?其中有什麼原因?
    金庸之前也曾在《袁崇煥評傳》當中說過: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腐敗,統治最殘暴的一個時期,到了明朝末期更是處於對黑暗的時候,明朝理所應當滅亡,而對於中國人來說,清朝的統治比明朝好很多。這樣的觀點不僅僅是金庸先生提出來的,就連易中天也曾這麼評價,那麼一個是作家,一個是有名的學者,他們都這麼說明朝,是真的不如清朝嗎?
  • 明朝清官窮得賣女兒當路費,朱元璋聽後處以宮刑!
    可是明朝時期有一位清官,不得沒有得到朝廷的嘉獎,還被朱元璋下令處以宮刑。 這個倒黴的明朝清官叫曾秉正。 曾秉正家裡不是一般的窮,而是特別窮——他連回家的路費都湊不齊,不得不賣掉了4歲的女兒。 朱元璋聽說這事後,勃然大怒,下令將他處以宮刑。此後,曾秉正不知道去了哪裡,史書上也不曾記載,似乎人間消失了一樣。
  • 既然明朝皇帝都那麼不靠譜,為什麼還能維持276年國運?
    答:當然是明朝。不論是煉丹修道的嘉靖,還是三十年不上朝的萬曆,或者是痴迷木匠的天啟,以及貪玩好鬥的正德,明朝的皇帝們以一種不務正業的精神,上演了一幕又一幕不靠譜的鬧劇。甚至連金庸先生都說,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最無能的一個王朝。
  • 王朝的累贅——明朝的藩王制度
    其中為了保衛自家皇權的核心地位的不可動搖性,老朱模仿前朝進行了分封的制度,企圖以七大姑八大爺所連帶的血緣關係作為紐帶和基礎,藉助分封的諸王在危難時刻來拱衛京師。但是,為子孫們從頭到腳都考慮到了的朱元璋,卻沒想到他這個制度成為了明朝巨大的累贅。
  • 明朝為什麼能圈粉無數?
    亮點2:動畫小劇場趣說歷史腦洞大開的動畫中插,神還原歷史名場面和人物內心OS,風趣演繹歷史大事件,既接地氣又好記憶。-為什麼說朱元璋的軍事頭腦堪稱「無敵」!2、明朝高考的一次慘烈「翻車」-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是如何大力發展教育的?-精心制定的考試流程,為何翻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