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興之主朱祐樘問兵部尚書,士兵明明有軍餉,怎麼那麼窮呢?

2020-12-11 老四劇說歷史

明朝中興之主明孝宗朱祐樘勤勉處理朝政,使明朝一度中興,他也贏得後人的讚譽。弘治十五年(1502年)六月,剛上任不久的兵部尚書劉大夏向明孝宗上奏書力陳兵政十害,引起明孝宗的重視。

明孝宗

明孝宗召來劉大夏,問劉大夏:「軍隊的士兵生活怎麼樣?」劉大夏說:「跟百姓一樣,很窮。」明孝宗就不解了,又問:「士兵有軍餉,行軍又有行糧,為什麼還這麼窮呢?」劉大夏回答:「士兵的軍餉被將帥剋扣了一半,又怎麼會不窮呢?」明孝宗大為沮喪,感嘆說:「我執政這麼久,居然不知道天下軍民這麼窮?這皇帝是怎麼當的?」

《明史》:其年六月再陳兵政十害,且乞歸。帝不許,令弊端宜革者更祥具以聞。於是,大夏舉南北軍轉漕番上之苦,及邊軍困敝、邊將侵克之狀極言之。帝乃召見大夏於便殿,問曰:「卿前言天下民窮財盡。祖宗以來徵斂有常,何今日至此?」對曰:「正謂不盡有常耳。如廣西歲取鐸木,廣東取香藥,費固以萬計,他可知矣。」又問軍,對曰:「窮與民等。」帝曰:「居有月糧,出有行糧,何故窮?」對曰:「其帥侵克過半,安得不窮。」帝太息曰:「朕臨御久,乃不知天下軍民困,何以為人主!」

明孝宗

士兵的生活如此貧窮,又如何能夠安心保家衛國?人窮志短,明朝的軍隊腐敗現象嚴重,弊病無處不在,在戰場上卻不堪一擊。弘治朝是韃靼侵擾明朝邊境最嚴重的時期之一,軍隊卻屢戰屢敗,基本上對韃靼侵擾邊境無能為力。

不過,兵部尚書劉大夏的看法卻不對。他認為將帥剋扣是造成士兵貧窮的主要原因,這種簡單的解釋未嘗不是在忽悠明孝宗。明朝發展到弘治朝時,採取的是以文抑武的方式,軍隊中的將帥權力其實很有限。如果只是單純的將帥剋扣,劉大夏提出問題,卻無力解決,正是因為剋扣軍餉的背後隱藏的東西太多,他也無能為力。

明孝宗

明朝剛剛建立之時,對軍隊實施的是衛所制,建立五軍都督府,下轄16個都司,掌握300多個衛所。每個衛所標配5600士兵。這些士兵是世襲軍戶,他們被分配一定的土地,進行屯田,即農忙季節從事農活,農閒季節進行訓練。朝廷不需要向這些軍戶發放軍餉,朱元璋曾吹噓明朝藏百萬軍隊於民。但到了明朝中後期,隨著社會變遷,明朝逐漸進入以文抑武的時代,軍戶的地位逐漸低下,土地也逐漸被剝奪。土地資源不足以供給,軍戶也越來越窮。衛所的軍官也逐漸腐敗,大量軍戶就會逃亡,衛所剩下的就是些老弱,戰鬥力也隨之下降。剝奪軍戶土地的正是一些皇親貴族和勳貴家族,例如皇帝的嬪妃娘家人一般都會被封為武職,且受賞大量土地,有很多就是霸佔了軍戶的土地。

明朝大臣

軍戶制度明明失敗,但作為祖制,這種軍制卻仍一直被沿用。後來,衛所不能自足,則由朝廷發放部分軍餉,就出現了都司或衛所剋扣的現象。不過,明朝武臣地位逐漸低下以後,朝廷經常會將一些勳貴子弟封為武臣,掛個頭銜。例如都指揮使、衛所指揮等,實際都是由一些皇親國戚或功臣的子弟靠恩蔭獲得,雖沒有多大實權,卻有相應的待遇,也有權力去剋扣軍餉。所以,在名義上,剋扣軍餉的都是將帥,實際上背後代表的都是勳貴勢力。

為提升軍隊的戰鬥力,明朝於正統朝時就開始在一定範圍內實施募兵制,由朝廷發放軍餉,招募職業軍人,而不是軍戶那種半軍半民的軍人。與世襲軍戶相比,募兵有更大的挑選餘地,其軍餉也很高。到了弘治朝時,募兵制逐漸在全國普及,但也給了明朝帶來了很大的財政壓力。

明朝大臣

軍餉的發放一般由朝廷戶部派人與當地軍政官員共同管理錢糧。戶部派的人稱為管糧郎中,下設數個通判或道員等。當地的軍政官員主要有兩個,一個是當地巡撫,另一個是軍隊的軍官。然而,隨著明朝以文抑武政策的加劇,軍隊的軍官逐漸失軍餉的管理權。包括軍隊的糧草儲備、軍餉發放等,均由戶部的管糧郎中和當地巡撫負責,這就使得軍隊被牢牢控制在文臣手中。如果軍隊錢糧不足,管糧郎中就會和巡撫共同清理各地軍餉用度,統計盈餘,縮減發放。如果軍隊出徵,管糧郎和巡撫只需卡住糧草,軍隊的軍官也只能乖乖聽話,這種政策對將領的約束極大。

地方官員

文臣的貪婪不下於武臣,戶部派的郎中、通判、道員等和當地巡撫有這麼大的權力,肯定會加以利用,為己謀利。所以,剋扣軍餉的行為是自上而下的,管糧郎中和巡撫往往會勾結起來,戶部的通判、道員也會參與。當然,這些文臣也不可能繞過軍隊的軍官,否則會被告發。為了謀取利益,這些人聯合起來結成一個團隊,剋扣了朝廷發放的軍餉。其手段一般有幾種:1.直接剋扣,只將少量發放給士兵;2.吃空餉;士兵因各種原因逃亡,或戰死病死等,軍隊的軍官就會隱瞞下來,朝廷多發放的軍餉或撫恤金就會被侵吞;3.虛報戰功,侵吞賞賜。軍隊出戰時,即使毫無戰績,也會殺良冒功,上報捷報,朝廷論功行賞,這些賞賜自然就被吞了。

明孝宗

朝廷雖然會另派一些官員來監督軍隊,監督軍餉發放。例如按照明朝的規定,每個地方朝廷都會派遣監察御史,負責監察各地事務,皇帝也會在各地派遣鎮守太監,皇帝的耳目錦衣衛或東廠都有監察各地的職能。但這反而使得軍隊軍餉這塊肥肉成為各派勢力角逐的目標,誰都想從中分一杯羹。錦衣衛或東廠對地方的監察作用不大,尤其是對邊境地區,監察御史屬於文官系統,常常會與各地巡撫同流合汙。鎮守太監是皇帝的代表,常常是文臣打擊的對象。在弘治朝,兩任兵部尚書馬文升和劉大夏都曾向明孝宗建言,認為各地鎮守太監太多,侵佔了很多軍隊資源,應裁撤鎮守太監。明孝宗都採納了他們的建議,撤回部分鎮守太監。但撤回鎮守太監之後,被侵佔的利益就會回到朝廷手中嗎?當然不會,這些利益就落入巡撫、監察御史等文臣手中。

明孝宗

《明史·列傳第七十》:(劉大夏)嘗乘間言四方鎮守中官之害。帝問狀,對曰:「臣在兩廣見諸文武大吏供億不能敵一鎮守,其煩費可知。」帝曰:「然祖宗來設此久,安能遽革?第自今必廉如鄧原、麥秀者而後用,不然則已之。」大夏頓首稱善。

不管怎麼樣,士兵都是利益受損者,只是士兵權力有限,投訴無門,不能上達天聽,也只能任人宰割。士兵生活難以保障,也不會賣力訓練、為國作戰,軍隊的戰鬥力也隨之下降。劉大夏身為兵部尚書,自然明白其中的關節,但他不能向明孝宗明言,也只能以一句將帥剋扣敷衍明孝宗。「將帥剋扣」四個字看似簡單,其背後所隱含的是明朝軍隊積累已久的弊病,不管是劉大夏,還是明孝宗,都無能為力。這種弊病的後果反映在戰場之上,弘治朝時,面對蒙古韃靼騷擾邊境,明軍屢戰屢敗,無法承擔保家衛國的重任。

相關焦點

  • 明朝中興之主朱祐樘問兵部尚書,士兵明明有軍餉,怎麼會那麼窮呢?
    明朝中興之主明孝宗朱祐樘勤勉處理朝政,使明朝一度中興,他也贏得後人的讚譽。弘治十五年(1502年)六月,剛上任不久的兵部尚書劉大夏向明孝宗上奏書力陳兵政十害,引起明孝宗的重視。
  • 明朝中興之主朱祐樘為何對外採取防守戰略,使明朝被蒙古打得滿地找牙
    明孝宗朱祐樘被認為是明朝中興之主。他執政期間,明朝在經濟上得到一定的恢復。不過,在軍事上明孝宗的建樹並不大。面對北方韃靼騷擾邊境,明孝宗並沒有採取有效的政策,使得弘治年成為明朝受邊患最嚴重的時代之一。
  • 吏部尚書與內閣大學士掐架,明朝中興之主朱祐樘:我太難了!
    明朝中興之主明孝宗朱祐樘是個很勤勉的皇帝,他為人也比較謙和,對大臣很尊重。即便如此,當他的吏部尚書和內閣大學士掐架的時候,朱祐樘也會感到很為難,和事佬實在是不好當。王恕於成化二十三年底開始任吏部尚書,朱祐樘全力支持他進行吏治改革,對從成化朝到弘治朝的吏治過渡起到很大的作用。可以說,朱祐樘通過弘治初期的吏治改革,一改成化朝的吏治弊端,避免權力交接時的政局動蕩,王恕居功至偉。丘濬是明朝最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流傳後世,影響深遠,明孝宗御賜他為「理學名臣」,他也被史學界譽為「有明一代文臣之宗」。
  • 明朝,兵部尚書于謙,帶領明軍抗擊瓦刺軍!
    明朝,兵部尚書于謙,帶領明軍抗擊瓦刺軍!元朝將南宋滅亡,一共經過了九十年,從並推翻元朝,從明太祖一直把蒙古貴族趕到蒙古高原上去。在明朝建立以後,蒙古族的一支他們就叫做馬刺,可是沒過多長時間他們又強盛了起來,經常打擾明朝邊界的安寧,搶掠百姓們的財產,在抗擊瓦刺的戰鬥中,有一位愛國英雄叫做于謙。
  • 荒唐年代荒唐事一一一明朝兵部尚書之墓打開的疑團
    (1)、挖古墓,藏匿古瓶、銅錢等(請看第一期) (2)、掉在古墓內的同學,坐在一肉團上晃動(請看第二期) (3)、明朝兵部尚書之墓打開的疑團 我們的挖墓行動進行到了十多天後,又向古墓群中,封土最高,佔地面積最大的一一明朝兵部尚書之墓進軍,要開挖這座古墓。
  • 在明末,明朝軍隊的問題是什麼?
    從成化十九年(1483)五月兵部尚書張鵬的奏疏中,我們看到這時明朝的團營就已嚴重缺編,20萬人的編制,只剩93400人,其中又有52000人被佔役,佔現有兵員的一半以上。到弘治時,儘管三任兵部尚書餘子俊、馬文升、劉大夏反覆強調佔役之害,但團營被佔役的兵員照樣清不出來。為啥?。皇帝不願得罪皇親國戚!
  • 軍閥混戰時期,士兵的軍餉有多少
    像民國初年,北洋嫡系那幾個師,一個正兵每月軍餉有8塊錢,班長一級是12元。江蘇一帶因為地方富裕,正兵的軍餉就比較高,有10元。而到了廣東,正兵的軍餉更是高達12元,和北洋各師的班長一個待遇了。當然,這個待遇只是理論上的數字。實際上軍閥混戰時期大帥們都拼命擴充部隊,這軍隊是越打越多,地方是越打越窮。各位軍閥收入有限,自己生活待遇不肯降低,這部隊的軍餉那就不一定發足了。
  • 明朝有位兵部尚書是德江人
    田仰,生於明朝萬曆十八年(公元1590年),號百源,潮砥鎮人。
  • 兵部尚書、兵部侍郎是什麼級別的官?主管什麼?《唐六典》說得明明...
    《大唐六典》卷五 尚書兵部(節選) 唐·張九齡(撰)李林甫(注) 兵部尚書一人 侍郎二人,郎中二人,員外郎二人,主事四人,令史三十七人,書令史六十人,制書令史十三人,甲庫令史十二人,亭長八人,掌固十二人 職方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
  • 于謙和和珅都當過兵部尚書,這官到底有多大?
    想必大家在看古裝劇的時候都聽說過兵部尚書、兵部侍郎等官銜,但是鮮有人去了解這些相當於現在的什麼職位。雖然電視劇經常演到罷免某位兵部尚書,但是實際上逍遙罷免兵部尚書,哪有這麼簡單。有許多歷史上的人物,如于謙、和珅、李靖等等都做過兵部尚書,這個官職是很大很重要的,一旦罷免這樣一位官員,勢必會對朝堂局面和權力制衡產生巨大的影響。兵部尚書又被稱為大司馬,它設立於隋朝。在古代,一般有吏、戶、禮、兵、刑、工六個部門,其中每個機構都有尚書和侍郎。他們分管著整個國家的人才選拔、軍隊、馬車、機械等等,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朝代的更迭。
  • 兵部尚書黃嘉善
    歷任河南葉縣知縣、南直隸蘇州府同知、山西平陽府府丞、大同府知府、陝西布政使司參政、山西按察使司按察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寧夏、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總督陝西三邊軍務、兵部尚書等職。官至一品,是黃氏登仕途之佼佼者,為保衛祖國的邊陲立下了不朽的功勳。黃嘉善「生而聰敏、端莊偉然」,漸大學習勤奮,「讀書過目能誦,為文雅暢」,成績優秀。
  • 【文學】--兵部尚書——劉天和
    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舉人,正德三年(1508年)進士,受南京禮部主客司主事,後補御史,歷任陝西巡按御史、金壇縣丞、湖州知府、陝西巡撫。黃河南徙,受命總理河道,疏浚汴河及山東七十二泉,加工部右侍郎,旋調兵部左侍郎,總理三邊軍務,期間,幾敗賀蘭山、河南與黑水苑一帶進犯之敵,擊退吉囊對涼州、寧夏之騷擾,論功加太子太保,遷還南京任戶部尚書,旋改兵部尚書。後告老歸居麻城,三年卒。
  • 明朝險些提前滅亡,時任兵部尚書的于謙這樣做才挽救了大明王朝
    有人說,既然20萬精銳都沒了,瓦剌軍隊又那麼厲害,那還是趕緊避避風頭,舉家南遷。這話出口,很多人連連叫好,是是是,趕緊逃命要緊。突然,人群中一人厲聲呵斥:「建議南遷之人,該殺!」眾人一看,兵部尚書于謙!這一聲呵斥,從整個明朝歷史來看,那真好比是天降定海神針,挽大廈之將傾,拯救了行將崩散的大明王朝!于謙說:你們難道忘了宋朝南遷的事了嗎?走的倒是容易,再想回來就難了!
  • 韓士英--明代兵部尚書抗倭將領
    南充市嘉陵區世陽鎮原名侍郎場,因明朝出有南京兵部尚書韓士英從工部侍郎入仕而名,清末以諧音改為世陽。清宣統二年(1910)置鄉,民國二十四年(1945)為聯保,1950年成立世陽鄉人民政府,2000年6月建鎮。 嘉陵區世陽鎮街景世陽鎮馬蘭溝村曾經走出了一位明朝兵部尚書、抗倭將領。他,就是我們本期為你推出的嘉陵名人——韓士英。
  • 明朝兵部尚書蔡復一傳說及廈門曾厝垵蔡府
    朝廷任蔡復一為兵部右侍郎,巡撫貴州;不久,取代楊述申,總督貴州、雲南、湖廣軍務,兼巡撫貴州。初,蔡復一苦心運籌,經7次大戰,殲叛軍近萬人,克地數十百裡。後因事權不一,鄰軍臨陣脫逃,以致大敗於水西,被革職聽勘。按舊例,解職候代的將軍可以離營,但蔡復一不顧疾病纏身,以「一息尚存,豈可貽君父憂」為念,仍領軍作戰,兩戰連破189寨,斃叛軍3000人,最後病死於軍中。朝廷追贈其為 兵部尚書 ,賜諡「清獻」。
  • 兵部尚書,相當於現在的哪個官職?
    從士兵的軍事演練到飲食起居,以及士兵的選拔這些種種都是歸於兵部管理的。 軍事這一塊雖然也是一個朝代的立國之本,但是在兵部的話只是做一些軍隊的後勤工作這些,現在看來也就是虛設,調動軍隊的權利兵部實際上是沒有的,真正能夠調動軍隊的其實還是皇帝。
  • 明孝宗朱祐樘明明劣跡不少,為何卻被後人認為是明朝中興之主?
    明孝宗朱祐樘之所以被後人稱為明朝中興之主,是因為後人認為弘治年間,明朝實現了國家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曾國藩稱「自古英哲非常之君,往往得人鼎盛。若漢之武帝,唐之文皇,宋之仁宗,元之世祖,明之孝宗。其時皆異材勃起,俊彥雲屯,焜耀簡編」,認為明孝宗是古代五大英哲君主之一。
  • 古代的「兵部尚書」,相當於現在什麼官職,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樣
    在中國古時候,各朝各代都是有各種各樣組織,組織中有各種各樣職務,上至朝廷,下到地區,產生了一套等級森嚴、作風嚴謹井然有序的官階規章制度,數千年過去了,現代社會也是這樣,既然這樣,那古代的兵部尚書等同於如今的哪些職務呢?
  • 明朝奪門之變發生時,于謙明明可以阻止,但他為何置若罔聞?
    據歷史資料所述,並未參加奪門之變的兵部尚書于謙在第二天,反被抓入大牢,過不了多久,就要被殺頭。自古以來,與皇位有關的戰爭,仍然會帶來一些犧牲者,而在明代奪門之變的時候,我們的民族英雄于謙自願為了天下,舍小我保大我,選擇了犧牲,換來明朝的安寧。在史書上記載著這樣的事件,于謙並沒有在場去參與明朝的奪門之變,這也從側面證明,于謙和奪門之變沒有什麼關係。
  • 古代的兵部尚書的職權是什麼?為什麼大多由文人任職?
    古代的兵部尚書的職權是什麼?下面趣歷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古代的兵部尚書大多由文人任職,人們通常會認為帶兵打仗的應當是武官,那麼為何古代的兵部尚書大部分是文人呢?隋唐時期設三省六部制,六部分別是兵部、刑部、禮部、戶部、工部和吏部。其中兵部尚書為兵部之首,負責管理全國上下的軍政事務。兵部隸屬尚書省,是尚書省下面的六大主要職能部門之一。兵部下屬分為許多部門,各個部門負責不同的事務,如負責地方防務、繪製軍事地圖、負責軍事交通的規劃、負責武器裝備儲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