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部尚書黃嘉善

2021-02-13 即墨黨史史志

   黃嘉善(1549 ~ 1624),字惟尚,號梓山。明萬曆四年(1576)舉人,萬曆五年進士。歷任河南葉縣知縣、南直隸蘇州府同知、山西平陽府府丞、大同府知府、陝西布政使司參政、山西按察使司按察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寧夏、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總督陝西三邊軍務、兵部尚書等職。官至一品,是黃氏登仕途之佼佼者,為保衛祖國的邊陲立下了不朽的功勳。黃嘉善「生而聰敏、端莊偉然」,漸大學習勤奮,「讀書過目能誦,為文雅暢」,成績優秀。登仕途後,文武兼備,治政具有文官的儒雅,造福一方;治軍具有武職威

略,克敵制勝。

   不畏權貴,廉潔勤政。明萬曆五年(1577)六月,黃嘉善初任河南葉縣知縣,勵精圖治,把葉縣治理一新。這裡的土豪劣紳、貪官汙吏相互勾結,盤根錯節,欺壓百姓,偷漏國稅。他按明廷「一條鞭法」的規定,勘戶口,重新丈量土地,把田賦和力役合併,一律繳納銀兩徵稅,使當地一些隱瞞地畝,偷漏國稅的富豪得到了懲罰。同時也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增加了官府收入。當他離職時,「士民遮道泣留,為立生祠。」

明萬曆九年(1581),黃嘉善轉升南直隸蘇州府同知。甲申、丁亥年父母先後去世,回家守制期滿,調任山西平陽府府丞。他為政清廉,決獄公正,深得人心。上級有大事難事,均召黃嘉善去研究解決。時值「大同缺守,需幹練者補之,眾議非黃丞不可。」明萬曆二十年(1592),他升任山西大同府知府。大同是明朝北部九邊重鎮之一,常受韃靼侵擾。他到任後,執法堅正,嚴於治理,「威名流聞,虜中皆畏服之。」時逢撫臣因淘汰老弱病殘、失去戰鬥力的官兵做法過激,引起不滿, 有人煽動,發生兵變,全城混亂,官民都不敢出戶,惟他單騎直奔譁變士兵軍營中,曉以利害,責以大義,眾兵平素就信服他,皆拜別散去,次日,逮其首惡者誅之,迅速平息叛亂,自此全境安定。

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黃嘉善升任山西按察使司副使兼左衛兵備,開始兼任武職。之後,戍邊 20 年,為捍衛北部邊疆做出了貢獻。這一帶地處長城邊防,他整頓軍紀,嚴加訓練。一次韃靼首領著力兔集萬騎,潛其塞下,伺機入掠。黃嘉善偵知,命副將持酒食前去曰:「聞大軍遠道而來,特備酒肉犒賞。」敵人驚知有備,酒食後退去,從此不敢輕易進犯。後黃嘉善升陝西布政使司參政,大同撫、按怕黃公離去,韃靼再犯,合疏請求保留,因此黃嘉善又分巡山西道按察使司按察使, 仍任大同雲中兵備。

在朝在野,造福百姓。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黃嘉善升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寧夏。此前邊疆長期欠發銀糧,引發叛亂,叛軍衝進巡撫署,殺死巡撫,搶走印信,又勾結韃靼,在寧夏大肆搶掠。叛亂平息後,巡撫無久任者,朝廷推舉二人,黃嘉善為次。神宗皇帝素知他的才能,於是任命他為寧夏巡撫。黃嘉善赴任後,百廢待興,他向朝廷申請減免寧夏田賦,使百姓安居樂業。後又整頓軍紀,嚴加約束,提高軍隊戰鬥力, 多次擊退韃靼的侵擾,保衛了邊疆安寧。他與大將蕭如薰齊心協力,派兵民伐賀蘭山木材,修建寧夏(今銀川市)的前沿陣地臨河堡。秦中督稅太監梁永,想依仗權力攪亂軍務,欲得鎮守職銜而請於朝,朝中任命即將下達,黃嘉善主張不可,抗疏入朝,鎮守之議遂作罷。人稱「公力回天」。

他撫夏十年,功著邊陲,人民休養生息,烽火不驚,寧夏立祠祀之。明文學家、書法家,江陰人王穉登(1535 ~ 1612)為黃嘉善撫夏十年,功勳昭著,作詩曰:「靈武妖氛掃未清,十年狐鼠尚縱橫。中丞仗鉞新開府,驕虜新笳莫近城。帳下幾人能草檄,秋來無處不屯兵。君王欲識邊臣苦,一夜清霜繞鬢生。」

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黃嘉善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次年升兵部右侍郎。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黃嘉善升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總督陝西三邊軍務,轄陝西、延綏、寧夏、甘肅四巡撫及延綏、寧夏、甘肅三邊鎮。就任總督, 他加強邊防建設,督造盔甲數萬套,造百子等炮各萬餘門,配備各要塞,組織軍隊屯田,以農養兵,保證軍需。同時,積極執行明廷的睦鄰政策,通好互市,使漢蒙兩族人民能和平共處。他曾設防花馬池,這裡距敵方僅二裡,虜寇十餘萬人潛集城下要賞,黃嘉善登城面諭,約期決戰,敵人懼怕,散逃而去。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敵人進犯延綏、寧夏、甘肅三邊鎮,黃嘉善統軍斬獲敵人數千首級,大獲全勝,史稱「三邊大捷」。此戰後,黃嘉善升太子少保、兵部尚書。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明廷念黃嘉善功高升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協理京營戎政。他累辭不赴。

黃嘉善戍邊20 年,為安定西北邊陲耗悴了形神。他以《元日寧夏題壁》詩自慰道:「天涯留滯客愁新,枕上俄驚爆竹頻。春到賀蘭家萬裡,青山應笑未歸人。」

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黃嘉善因病四次上疏乞休不準,及入京就任,皇帝驗實,準許回籍調養。歸裡後,他修祖墓,築享堂。此年春即墨大災,「大飢,人相食,尋又大疫,屍積如山。」黃嘉善出粟百斛,銀百兩濟餓者,朝廷欲為建坊,黃嘉善辭之。

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諭召黃嘉善仍以太子太保,就任兵部尚書。黃嘉善仍累辭不赴。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後金攻陷撫順,國難當頭,皇帝急召嘉善, 他以 70 歲高齡,慷慨赴任兵部尚書,入京共議兵事。時廷議急於進剿,「眾議喧騰, 急言召募」,「調浙兵」。他皆不同意,極力主張「厚集兵力,令諸將項臂聯絡,以次進逼虜地,蹙而困之;不求近利小捷,期於蕩平而已。」即做好充分準備,集中優勢兵力、各路將士緊密配合,相互策應,以次推進,緊縮包圍,一舉殲滅之。廷議眾臣多「躁急出奇」,盲目輕敵,謂他「椎鈍避事」,群起攻之,不聽其言。

 他憂憤曰:「遼東戰事危險,作戰計劃不周全,無有勝算;急於求勝,庸人之見;水兵陸戰,舍長用短;銳而無謀,輕率求進,缺乏後援,眾言卻予以肯定,必一敗塗地矣!」戰爭結局果如他所料,薩爾滸一戰使明軍喪師十萬,從而喪失對後金軍事的優勢,並相繼失陷開原、鐵嶺等重鎮。後熊廷弼為遼東經略,氣驕令苛,他以和慎勸之不從,策其必敗,並且再三上疏乞休不允。

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神宗、光宗相繼殯天,黃嘉善兩受顧命於樞府,時為朝廷重臣。九月熹宗即位,時值主少國疑,內憂外患,危急交加,他兵柄一身,積日勞累,寢食不安,終病不能支,再三請求回歸故裡。獲準返鄉後,伏枕不問門外事。後朝廷述及前功,又累進太子太傅、太子太師,加柱國少保。

明天啟四年(1624)十一月十六日,黃嘉善病逝,享年 76 歲。熹宗聞訊,輟朝一日致哀,賜祭九壇外加一壇,誥賜特進光祿大夫,上柱國太保。進士坊為黃嘉善立,建於明天啟四年(1624)。進士坊在原縣城東門外北側,臨城的東關南北街路西,東關南北街與東西街交叉路口西北側。坊門題額橫刻「萬曆丁丑科進士黃嘉善」10 個大字。坊右側門上額豎刻 7 行字, 自右至左分別是「天啟四年秋七月吉旦建」「萊州府知府賀自鏡」「同知鮑孟英」「通判郭顯業」「推官郭養性」「經歷楊策」「照磨虞良玫」共 42 字。坊左側門上額豎刻7 行字,自右至左分別是「即墨縣知縣程調羹」「縣丞羅良璧」「主簿周良砥」「典史仙克詔」「儒學囗教囗事舉人孔汝孝」「訓導於三耀」「丁惟精」共 42 字。明天啟六年(1626)十二月十六日安葬在即墨舞旗埠南墓園。黃嘉善墓園 1956 年被公布為山東省級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毀於 1958 年。

            黃嘉善進士坊

黃嘉善著有《撫夏奏議》《總督奏議》《大司馬奏議》《見山樓詩草》等。

相關焦點

  • 【文學】--兵部尚書——劉天和
    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舉人,正德三年(1508年)進士,受南京禮部主客司主事,後補御史,歷任陝西巡按御史、金壇縣丞、湖州知府、陝西巡撫。黃河南徙,受命總理河道,疏浚汴河及山東七十二泉,加工部右侍郎,旋調兵部左侍郎,總理三邊軍務,期間,幾敗賀蘭山、河南與黑水苑一帶進犯之敵,擊退吉囊對涼州、寧夏之騷擾,論功加太子太保,遷還南京任戶部尚書,旋改兵部尚書。後告老歸居麻城,三年卒。
  • 兵部尚書、兵部侍郎是什麼級別的官?主管什麼?《唐六典》說得明明...
    《大唐六典》卷五 尚書兵部(節選) 唐·張九齡(撰)李林甫(注) 兵部尚書一人 侍郎二人,郎中二人,員外郎二人,主事四人,令史三十七人,書令史六十人,制書令史十三人,甲庫令史十二人,亭長八人,掌固十二人 職方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
  • 古代的兵部尚書的職權是什麼?為什麼大多由文人任職?
    古代的兵部尚書的職權是什麼?下面趣歷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古代的兵部尚書大多由文人任職,人們通常會認為帶兵打仗的應當是武官,那麼為何古代的兵部尚書大部分是文人呢?隋唐時期設三省六部制,六部分別是兵部、刑部、禮部、戶部、工部和吏部。其中兵部尚書為兵部之首,負責管理全國上下的軍政事務。兵部隸屬尚書省,是尚書省下面的六大主要職能部門之一。兵部下屬分為許多部門,各個部門負責不同的事務,如負責地方防務、繪製軍事地圖、負責軍事交通的規劃、負責武器裝備儲藏等。
  • 韓士英--明代兵部尚書抗倭將領
    南充市嘉陵區世陽鎮原名侍郎場,因明朝出有南京兵部尚書韓士英從工部侍郎入仕而名,清末以諧音改為世陽。清宣統二年(1910)置鄉,民國二十四年(1945)為聯保,1950年成立世陽鄉人民政府,2000年6月建鎮。 嘉陵區世陽鎮街景世陽鎮馬蘭溝村曾經走出了一位明朝兵部尚書、抗倭將領。他,就是我們本期為你推出的嘉陵名人——韓士英。
  • 兵部尚書,相當於現在的哪個官職?
    ,兵部按照字面意思上就是管理軍事機構。 兵部尚書在古代的時候還有一個別稱,叫做"大司馬"。"因為兵部尚書需要管理整個兵部,整個軍隊都是歸於兵部尚書管理的,按照現在的看,掌管軍隊的權利肯定是要高於吏部的,但是古代每個朝代的皇帝想法跟推崇文化不一樣,所以兵部的相比較吏部而言就會低了很多。
  • 于謙和和珅都當過兵部尚書,這官到底有多大?
    想必大家在看古裝劇的時候都聽說過兵部尚書、兵部侍郎等官銜,但是鮮有人去了解這些相當於現在的什麼職位。雖然電視劇經常演到罷免某位兵部尚書,但是實際上逍遙罷免兵部尚書,哪有這麼簡單。有許多歷史上的人物,如于謙、和珅、李靖等等都做過兵部尚書,這個官職是很大很重要的,一旦罷免這樣一位官員,勢必會對朝堂局面和權力制衡產生巨大的影響。兵部尚書又被稱為大司馬,它設立於隋朝。在古代,一般有吏、戶、禮、兵、刑、工六個部門,其中每個機構都有尚書和侍郎。他們分管著整個國家的人才選拔、軍隊、馬車、機械等等,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朝代的更迭。
  • 古代的「兵部尚書」,相當於現在什麼官職,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樣
    兵部尚書主兵籍、器仗,安史之亂後,中央政權削弱,尚書諸司成為古代有六部,分別是兵部、刑部、禮部、戶部、吏部和工部,隋唐時期剛開始設定兵部,此後,兵部尚書變成六部尚書之一,統管全國各地的國防。從古至今,國防便是一個國家的頭等大事,對一個國家的穩步發展具有尤為重要的功效。因此 ,兵部尚書的官階跟功效都不可小覷,這一點在《新唐書-百官志一》中有一定的記述:兵部。
  • 荒唐年代荒唐事一一一明朝兵部尚書之墓打開的疑團
    (1)、挖古墓,藏匿古瓶、銅錢等(請看第一期) (2)、掉在古墓內的同學,坐在一肉團上晃動(請看第二期) (3)、明朝兵部尚書之墓打開的疑團 我們的挖墓行動進行到了十多天後,又向古墓群中,封土最高,佔地面積最大的一一明朝兵部尚書之墓進軍,要開挖這座古墓。
  • 明朝有位兵部尚書是德江人
    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崇禎欽賜《恩倫記》中寫明:田仰官銜為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其妻張氏亦被封為一品夫人。崇禎十七年,大明帝國瓦解。公元1645年,清軍大舉南下,揚州危在旦夕,諸臣望風歸附,田仰、劉鶴洲等乘船去海上。
  • 明朝,兵部尚書于謙,帶領明軍抗擊瓦刺軍!
    明朝,兵部尚書于謙,帶領明軍抗擊瓦刺軍!元朝將南宋滅亡,一共經過了九十年,從並推翻元朝,從明太祖一直把蒙古貴族趕到蒙古高原上去。于謙這個時候正是兵部侍郎,大臣們發過言後他就將眉頭皺緊,他聽不下去了,於是站出來講,現在應該好好保守我們的國家,而不是說這些隨便放棄的話。于謙的這種正義感給那些本身就想要抵抗的官員們也增加了非常大的勇氣,于謙再次帶頭,大家跟著一起發表意見最後的結果是,想要戰爭的人贏了想要逃跑的人。
  • 明朝兵部尚書蔡復一傳說及廈門曾厝垵蔡府
    朝廷任蔡復一為兵部右侍郎,巡撫貴州;不久,取代楊述申,總督貴州、雲南、湖廣軍務,兼巡撫貴州。初,蔡復一苦心運籌,經7次大戰,殲叛軍近萬人,克地數十百裡。後因事權不一,鄰軍臨陣脫逃,以致大敗於水西,被革職聽勘。按舊例,解職候代的將軍可以離營,但蔡復一不顧疾病纏身,以「一息尚存,豈可貽君父憂」為念,仍領軍作戰,兩戰連破189寨,斃叛軍3000人,最後病死於軍中。朝廷追贈其為 兵部尚書 ,賜諡「清獻」。
  • 明朝開國功臣善終者寥寥無幾,此人乃兵部尚書文武雙全,全身而退
    原題:《文武雙全的明初兵部尚書樂韶鳳 | 秦德著》明代全椒載入《明史》中的人物,首推文武雙全的兵部尚書樂韶鳳。樂韶鳳,字致和,一字來儀(《明史》為「舜儀」),安徽全椒人。不久,又升任兵部侍郎,晉升為兵部尚書,與中書省、御史臺共同制定「教練軍士法」。洪武六年秋,改授翰林學士,由武轉文,與承旨詹同一起釐考注釋「先師樂章」。同年九月,任曆書推纂官,後又作「迴鑾樂歌」。洪武八年三月,因當時語言過雜,舊韻多起於江南,朱元璋命令樂韶鳳制定全國性的統一聲韻,樂韶鳳用中原雅音正之,取名《洪武正韻》,成為中國音韻學史上的巔峰巨製。大明開國之初,禮制久荒。
  • 邂逅兵部尚書于謙當年經常喝茶的寺院,寺前的高僧雕塑不知是誰
    邂逅兵部尚書于謙當年經常喝茶的寺院,寺前的高僧雕塑不知是誰文圖丨二指禪掌門騎自行車穿行於北京的大街小巷,經常有驚喜發現。這不,周末參觀完袁崇煥祠,騎車去龍潭公園再去看袁崇煥廟,導航沒有指引我去最近的北門,而是把我導向了西北門。
  • 于謙官居兵部尚書,手握軍權,為何在奪門之變中坐以待斃
    「奪門之變」發生時,于謙官居兵部尚書,軍權在握,卻眼睜睜地看著政變進行下去。這是為何?身為官場老手,難道他不知道政變成功後,他將會遭到清算?其實,他什麼都知道,然而他什麼都不去做,卻是什麼都做了。臨危受命「土木堡之變」是明朝歷史上的一段屈辱。明英宗好大喜功,率領大軍親徵瓦剌,結果兵敗被俘。瓦剌原本只想著在邊境劫掠一些物資,沒想到意外俘獲了明朝皇帝,這還了得?
  • 皇恩浩蕩,這位兵部尚書卻因一副對聯喪命,其中隱情慢慢浮出水面
    今天給大家說一個兵部尚書因為一副對聯而喪命的事,希望偶的小可愛們能夠喜歡!說1642年,明清之間爆發了一場舉世矚目的大決戰——松錦之戰。說崇禎帝當時驚懼絕望之餘大罵兵部尚書陳新甲,說都是他出的餿主意,非要搞什麼速戰速決,還讓曹化淳這個廢物去當什麼欽差大臣,「指導」洪承疇跟皇太極死拼!這下好,人都拼死了,你高興了?爾等,爾等,爾等誤國啊!
  • 兵部尚書回府卻不入家門,宰相大驚:他必將起兵反叛!果然應驗
    李靖可謂能文能武,因此深受唐太宗的喜歡,後來官拜尚書右僕射,也就是所謂的宰相,在任上表現的很出色。當時的兵部尚書也是一位開國功臣,他叫侯君集,勇猛無比,早年在戰場殺敵無數,是一位很出色的將軍。但他卻不懂什麼兵法、謀略之類的,唐太宗很希望他能在尚書的位置上幹好,就請李靖教教他。
  • 明朝中興之主朱祐樘問兵部尚書,士兵明明有軍餉,怎麼那麼窮呢?
    弘治十五年(1502年)六月,剛上任不久的兵部尚書劉大夏向明孝宗上奏書力陳兵政十害,引起明孝宗的重視。不過,兵部尚書劉大夏的看法卻不對。他認為將帥剋扣是造成士兵貧窮的主要原因,這種簡單的解釋未嘗不是在忽悠明孝宗。明朝發展到弘治朝時,採取的是以文抑武的方式,軍隊中的將帥權力其實很有限。如果只是單純的將帥剋扣,劉大夏提出問題,卻無力解決,正是因為剋扣軍餉的背後隱藏的東西太多,他也無能為力。
  • 明朝中興之主朱祐樘問兵部尚書,士兵明明有軍餉,怎麼會那麼窮呢?
    弘治十五年(1502年)六月,剛上任不久的兵部尚書劉大夏向明孝宗上奏書力陳兵政十害,引起明孝宗的重視。 不過,兵部尚書劉大夏的看法卻不對。他認為將帥剋扣是造成士兵貧窮的主要原因,這種簡單的解釋未嘗不是在忽悠明孝宗。明朝發展到弘治朝時,採取的是以文抑武的方式,軍隊中的將帥權力其實很有限。如果只是單純地將帥剋扣,劉大夏大可大刀闊斧地改革,打擊剋扣行為,自然會解決問題。劉大夏提出問題,卻無力解決,正是因為剋扣軍餉的背後隱藏的東西太多,他也無能為力。
  • 正統「土木堡之變」的一個轉折點——從于謙被任命為兵部尚書開始
    自此「人心稍安」,隨後于謙被任命為兵部尚書。于謙被任命為兵部尚書,是正統「土木堡之變」的一個轉折點,同時也是明帝國掌握戰爭主動權的開始。其實如果當時明國南遷,則正中瓦剌的計謀。因為根據《明實錄》記載,當時的也先確實有攻佔北京之意:大同總兵官都督同知郭登奏:送自虜中還者白叵羅至京,言也先會眾議云:「北京已立皇帝。要領人馬來交戰。終無講和之意。我今調軍馬再去相殺。令彼南遷,與我大都。」
  • 古代吏部、戶部、禮部、刑部、兵部、工部具體都是幹什麼的?
    吏部、戶部、禮部、刑部、兵部、工部是我國古代六部官爵,它屬於中央官職之一,是三省六部制制度下的一種。三省六部制度初創於隋文帝時期,至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得到了完善。隋文帝時期,隋朝曾設吏部、度支、祠部、左戶、都官、五兵為六部,後來到了唐朝建立,祠部改為禮部,度支改為戶部,五兵改為兵部,左戶改為工部,都官則改為刑部,他們統歸尚書省所管轄,六部制度才最終確立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