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嘉善(1549 ~ 1624),字惟尚,號梓山。明萬曆四年(1576)舉人,萬曆五年進士。歷任河南葉縣知縣、南直隸蘇州府同知、山西平陽府府丞、大同府知府、陝西布政使司參政、山西按察使司按察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寧夏、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總督陝西三邊軍務、兵部尚書等職。官至一品,是黃氏登仕途之佼佼者,為保衛祖國的邊陲立下了不朽的功勳。黃嘉善「生而聰敏、端莊偉然」,漸大學習勤奮,「讀書過目能誦,為文雅暢」,成績優秀。登仕途後,文武兼備,治政具有文官的儒雅,造福一方;治軍具有武職威
略,克敵制勝。
不畏權貴,廉潔勤政。明萬曆五年(1577)六月,黃嘉善初任河南葉縣知縣,勵精圖治,把葉縣治理一新。這裡的土豪劣紳、貪官汙吏相互勾結,盤根錯節,欺壓百姓,偷漏國稅。他按明廷「一條鞭法」的規定,勘戶口,重新丈量土地,把田賦和力役合併,一律繳納銀兩徵稅,使當地一些隱瞞地畝,偷漏國稅的富豪得到了懲罰。同時也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增加了官府收入。當他離職時,「士民遮道泣留,為立生祠。」
明萬曆九年(1581),黃嘉善轉升南直隸蘇州府同知。甲申、丁亥年父母先後去世,回家守制期滿,調任山西平陽府府丞。他為政清廉,決獄公正,深得人心。上級有大事難事,均召黃嘉善去研究解決。時值「大同缺守,需幹練者補之,眾議非黃丞不可。」明萬曆二十年(1592),他升任山西大同府知府。大同是明朝北部九邊重鎮之一,常受韃靼侵擾。他到任後,執法堅正,嚴於治理,「威名流聞,虜中皆畏服之。」時逢撫臣因淘汰老弱病殘、失去戰鬥力的官兵做法過激,引起不滿, 有人煽動,發生兵變,全城混亂,官民都不敢出戶,惟他單騎直奔譁變士兵軍營中,曉以利害,責以大義,眾兵平素就信服他,皆拜別散去,次日,逮其首惡者誅之,迅速平息叛亂,自此全境安定。
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黃嘉善升任山西按察使司副使兼左衛兵備,開始兼任武職。之後,戍邊 20 年,為捍衛北部邊疆做出了貢獻。這一帶地處長城邊防,他整頓軍紀,嚴加訓練。一次韃靼首領著力兔集萬騎,潛其塞下,伺機入掠。黃嘉善偵知,命副將持酒食前去曰:「聞大軍遠道而來,特備酒肉犒賞。」敵人驚知有備,酒食後退去,從此不敢輕易進犯。後黃嘉善升陝西布政使司參政,大同撫、按怕黃公離去,韃靼再犯,合疏請求保留,因此黃嘉善又分巡山西道按察使司按察使, 仍任大同雲中兵備。
在朝在野,造福百姓。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黃嘉善升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寧夏。此前邊疆長期欠發銀糧,引發叛亂,叛軍衝進巡撫署,殺死巡撫,搶走印信,又勾結韃靼,在寧夏大肆搶掠。叛亂平息後,巡撫無久任者,朝廷推舉二人,黃嘉善為次。神宗皇帝素知他的才能,於是任命他為寧夏巡撫。黃嘉善赴任後,百廢待興,他向朝廷申請減免寧夏田賦,使百姓安居樂業。後又整頓軍紀,嚴加約束,提高軍隊戰鬥力, 多次擊退韃靼的侵擾,保衛了邊疆安寧。他與大將蕭如薰齊心協力,派兵民伐賀蘭山木材,修建寧夏(今銀川市)的前沿陣地臨河堡。秦中督稅太監梁永,想依仗權力攪亂軍務,欲得鎮守職銜而請於朝,朝中任命即將下達,黃嘉善主張不可,抗疏入朝,鎮守之議遂作罷。人稱「公力回天」。
他撫夏十年,功著邊陲,人民休養生息,烽火不驚,寧夏立祠祀之。明文學家、書法家,江陰人王穉登(1535 ~ 1612)為黃嘉善撫夏十年,功勳昭著,作詩曰:「靈武妖氛掃未清,十年狐鼠尚縱橫。中丞仗鉞新開府,驕虜新笳莫近城。帳下幾人能草檄,秋來無處不屯兵。君王欲識邊臣苦,一夜清霜繞鬢生。」
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黃嘉善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次年升兵部右侍郎。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黃嘉善升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總督陝西三邊軍務,轄陝西、延綏、寧夏、甘肅四巡撫及延綏、寧夏、甘肅三邊鎮。就任總督, 他加強邊防建設,督造盔甲數萬套,造百子等炮各萬餘門,配備各要塞,組織軍隊屯田,以農養兵,保證軍需。同時,積極執行明廷的睦鄰政策,通好互市,使漢蒙兩族人民能和平共處。他曾設防花馬池,這裡距敵方僅二裡,虜寇十餘萬人潛集城下要賞,黃嘉善登城面諭,約期決戰,敵人懼怕,散逃而去。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敵人進犯延綏、寧夏、甘肅三邊鎮,黃嘉善統軍斬獲敵人數千首級,大獲全勝,史稱「三邊大捷」。此戰後,黃嘉善升太子少保、兵部尚書。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明廷念黃嘉善功高升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協理京營戎政。他累辭不赴。
黃嘉善戍邊20 年,為安定西北邊陲耗悴了形神。他以《元日寧夏題壁》詩自慰道:「天涯留滯客愁新,枕上俄驚爆竹頻。春到賀蘭家萬裡,青山應笑未歸人。」
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黃嘉善因病四次上疏乞休不準,及入京就任,皇帝驗實,準許回籍調養。歸裡後,他修祖墓,築享堂。此年春即墨大災,「大飢,人相食,尋又大疫,屍積如山。」黃嘉善出粟百斛,銀百兩濟餓者,朝廷欲為建坊,黃嘉善辭之。
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諭召黃嘉善仍以太子太保,就任兵部尚書。黃嘉善仍累辭不赴。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後金攻陷撫順,國難當頭,皇帝急召嘉善, 他以 70 歲高齡,慷慨赴任兵部尚書,入京共議兵事。時廷議急於進剿,「眾議喧騰, 急言召募」,「調浙兵」。他皆不同意,極力主張「厚集兵力,令諸將項臂聯絡,以次進逼虜地,蹙而困之;不求近利小捷,期於蕩平而已。」即做好充分準備,集中優勢兵力、各路將士緊密配合,相互策應,以次推進,緊縮包圍,一舉殲滅之。廷議眾臣多「躁急出奇」,盲目輕敵,謂他「椎鈍避事」,群起攻之,不聽其言。
他憂憤曰:「遼東戰事危險,作戰計劃不周全,無有勝算;急於求勝,庸人之見;水兵陸戰,舍長用短;銳而無謀,輕率求進,缺乏後援,眾言卻予以肯定,必一敗塗地矣!」戰爭結局果如他所料,薩爾滸一戰使明軍喪師十萬,從而喪失對後金軍事的優勢,並相繼失陷開原、鐵嶺等重鎮。後熊廷弼為遼東經略,氣驕令苛,他以和慎勸之不從,策其必敗,並且再三上疏乞休不允。
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神宗、光宗相繼殯天,黃嘉善兩受顧命於樞府,時為朝廷重臣。九月熹宗即位,時值主少國疑,內憂外患,危急交加,他兵柄一身,積日勞累,寢食不安,終病不能支,再三請求回歸故裡。獲準返鄉後,伏枕不問門外事。後朝廷述及前功,又累進太子太傅、太子太師,加柱國少保。
明天啟四年(1624)十一月十六日,黃嘉善病逝,享年 76 歲。熹宗聞訊,輟朝一日致哀,賜祭九壇外加一壇,誥賜特進光祿大夫,上柱國太保。進士坊為黃嘉善立,建於明天啟四年(1624)。進士坊在原縣城東門外北側,臨城的東關南北街路西,東關南北街與東西街交叉路口西北側。坊門題額橫刻「萬曆丁丑科進士黃嘉善」10 個大字。坊右側門上額豎刻 7 行字, 自右至左分別是「天啟四年秋七月吉旦建」「萊州府知府賀自鏡」「同知鮑孟英」「通判郭顯業」「推官郭養性」「經歷楊策」「照磨虞良玫」共 42 字。坊左側門上額豎刻7 行字,自右至左分別是「即墨縣知縣程調羹」「縣丞羅良璧」「主簿周良砥」「典史仙克詔」「儒學囗教囗事舉人孔汝孝」「訓導於三耀」「丁惟精」共 42 字。明天啟六年(1626)十二月十六日安葬在即墨舞旗埠南墓園。黃嘉善墓園 1956 年被公布為山東省級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毀於 1958 年。
黃嘉善進士坊
黃嘉善著有《撫夏奏議》《總督奏議》《大司馬奏議》《見山樓詩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