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明朝補服圖、紋與明朝禮法的關係及內涵

2021-01-12 葉綠體一鳴

中國古代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是等級制度森嚴的社會,在古代,有許多制度來維護這種森嚴的等級制度,包括禮儀制度、服飾制度等等。《周易·繫辭》中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乾坤」,這裡有一個觀念是「上衣下裳」,區分了衣服的上下,天下就能大治,這就包含了要嚴格遵守上下尊卑等級制度的意思。

而在中國古代的服飾制度中,最能表現這一思想的,當屬明清時期文武百官的官服制度了。這種制度在明朝洪武二十四年正式提出,永樂年間發展成熟。文武百官根據品級的不同,裝飾在官服補子上的圖案紋樣也不一樣,通過官服上不同的補子可清楚穿著這種補服的官員的官職高低和社會地位高低,從而使這種上下尊卑的地位直接就展現在人們面前,此時的補子已經上升到了一個符號化的高度。

明代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統治的封建朝代,也是禮儀要求最嚴格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以程朱理學為統治國家的主要思想,他在總結兩宋興亡時認為,宋朝滅亡是重利忘義、禮法崩壞所致,並且元統治者入主中原時,以不平等的種族政策統治漢人,將國內人民分為四等,南方漢人地位尤其低下,華夏正統與狄夷之分成為社會矛盾最大的原因之一,國家必須要有一個能夠維持社會穩定的、為大多數人能接受的意識形態。

因此,朱元璋舉兵推翻元朝統治後,就著意恢復漢文化、重視整頓和恢復禮制。首先是禁胡服,劃清民族界限,繼而又要求衣冠「悉如唐代形制」。明朝早期就制定了諸多法律文獻如《大明律》、《洪武禮制》來規定全國官員百姓應當遵守的禮法要求以及懲罰制度,包括服飾、行為、言談等等諸多方面,尤其是文武百官的服飾。朱元璋認為官員應當是百姓的楷模,更應當遵守禮制,而官服是最為明顯的載體,所以明朝官服制度繁雜,朝服、公服、常服等數種服飾的形式、質地、顏色、圖案等都有嚴格的規定,並且不允許私自改變,違者「重罪不宥」。補服制度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制度。

補服是一種飾有品級徽識的官服,明朝的補服以方形出現。底子多為紅色,不同品級的官員補子繡以不同的鳥獸。明朝規定,文官紋樣用禽鳥,武官用走獸,各分九等。如文官自一品一下,依次用仙鶴、錦雞、孔雀、雲雁、白鷳、鷺鷥、鶒、黃鸝、鵪鶉,雜職練鵲; 武官一品二品獅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羆,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

用自然界的等級尊卑來象徵官員官職、地位的高低是封建統治者將森嚴的等級制度與自然思想合為一體,追求自然的秩序在人間的具體化反映的一種體現。古人相信自然的規律是由上天規定的,所以明朝用自然界的等級高低來對應官職、地位的高低,這意味著等級制度是上天的制度在人間的對應,是合乎理法和不容改變的。明朝文武百官的官服上的補子深刻體現了這一思想。

明代官服上的補子是對唐代繡服的繼承與發揚。在唐武則天時期,首先使用了將文字繡於袍服背上,回文排列的裝飾方式,表明了皇帝對臣僚們的希望與要求,明朝官服吸收了唐代繡袍的意義,用不同的動物來象徵官職和地位的高低,把尊卑思想放置在不同的符號下面,從而把官服表現的高低尊卑提升到符號化的高度,高度概括地表現了文武百官的品級,使人們單從補子上就可以看出明代的官吏制度和等級制度。同時,符號背後所蘊含的神話加深了這種說法的可信度,表明其神聖與合理。

一、太陽與鳥獸展示的等級觀念

在明代官員的官服中,有品級的官員的補子圖案主體都是太陽和鳥獸。不同的鳥獸表示不同品階的官員的地位,鳥獸的上方都有一輪太陽。不同地位的鳥獸對應著官職高低不同的官員,除此以外,補子還體現了文武官員的區分,文官為禽、武將為獸。按照明朝《大學衍義補遺》的解釋,禽與獸的劃分,取決於文武官員的特色,飛禽象徵文臣文採的華美,走獸象徵武將的勇猛。

補子制度充分體現了文官和武官的特色,使人通過官員所著的服飾即可想到官員所具有的內在特點,同樣的,高高在上的太陽則是帝王的化身。《萬曆野獲編》裡描述朱元璋登基前禱告上天時說: 「如臣可為民主,告祭之日,伏望……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至日,日光皎潔 ……上即位於南郊。」皇帝的登基要求上天的同意,這是要求與上天取得契合,而強調「日光皎潔」似乎也在驗證著上天的回應。

中國原始神話英雄的誕生都是感生的。葉舒憲認為,在神話思維中,死亡總是同黑暗、陰間地獄聯繫在一起,生命又總是同太陽之火聯繫在一起,所以非凡人物的降生往往被說成是因日而生。但是原始神話在先秦歷史文化運動中被人為地轉化為古史傳說,許多原始神話被當作歷史寫入史書。

司馬遷作《史記》時撰寫的五帝本紀、殷本紀和周本紀就是把原始神話的內容寫入史書,神話的歷史化傾向出現了。在漢代,感生神話的背景圖騰崇拜已經被政治意識形態所取代,漢代人編纂的神話譜系有其特殊的政治目的。原始神話變成了所謂的緯書政治神話。

感生( 異貌) 發生在誰身上,誰就是真命天子,是「奉天承運」的。歷代開國帝王( 包括中興、篡位等等) 都有諸多太陽的感生神話,比如《明史·太祖本紀》裡記載,朱元璋生母陳氏在生他的時候「夢神授藥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寤,口餘香氣」,「紅光滿室,自是,夜數有光起」。這是典型的感日而孕了。翻開中國的歷史,這種感日而孕的神話數不勝數,比如北漢皇帝劉淵妻子在懷劉聰時,「夢日入懷」,南燕慕容德「母公孫氏夢日入臍中,晝寢而生德」,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之母也是夢日入懷才有的身孕等等。

從這些感生神話中不難看出,古代統治者為了表明自己的神性,總是千方百計把自己打造成人間的太陽。所以在明朝的官服補子上鳥獸在太陽下寓意就是要臣服於他的統治之下,他的權力是上天授予的。翻看明朝歷史,在明代中後期無論是宦官當權還是閣臣當權,所有的當權者都保持了對皇權的極大尊重,幾乎沒有當權者妄圖改朝換代,這不得不說是明朝君權神授、天人合一思想深入人心的體現。

葉舒憲先生在《英雄與太陽》裡解釋帝王與太陽的聯繫時說,英雄是太陽神在人間的一個對應,英雄的出現是秉承太陽神的旨意。所以,封建社會的王朝更迭也應當如此,前一個朝代的統治昏聵,民不聊生之時上天派了一個英雄來解救人們,這個英雄就是後一個朝代的開國君主。

英雄——太陽的對應就成了帝王——太陽的對應了。這也是太陽崇拜的一個體現,太陽每天東升西落但是不會消亡,被視為自生的神,是永恒生命的象徵。封建帝王希冀自己的統治永遠持續,與太陽代表的永恒生命相類似。

二、雲氣紋表現得 「天人合一」觀念

明代補子中,值得注意的是,在圖案中,除了代表不同官階的鳥獸圖案以外,還有許多修飾性的紋飾,比如雲氣紋、水紋等。

雲氣紋就是用一種變化的弧狀曲線來表現的雲朵狀的紋飾,雲氣紋在先秦時期就出現了,在許多器物上使用。可以說雲氣紋的使用貫穿了整個封建社會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原始社會,先民在山林中看到群山被雲霧纏繞產生一種神秘的嚮往,並由此產生了對雲雨的崇敬之情,雲氣與太陽一樣,是原始人類對自然崇拜的體現。

中國人常常說自己是龍的傳人,龍其實是一種圖騰,但是現實中卻沒有真實的龍,有人認為龍的產生是不同圖騰的原始部落之間的兼併形成的圖騰的重組。但是另一種說法似乎更有說服力,因為原始社會落後的生產力,作為農耕文化代表的中華民族的先民的勞動對氣候的依賴非常大,對降水的需求也很大。

而下雨之前天空總是有雲霧的,雲霧會幻化成不同的形狀,中華民族的先民在當時的認知條件下把降水看成是上天的意思,所以雲霧就成了降水的神。雲氣是沒有實體的,所以先民想像出龍的樣子。因此,中華民族自稱是龍的傳人其實是原始農耕文明對發達生產力的崇拜。所以在後世的圖案中,雲氣紋幾乎總是伴隨著龍紋出現的,這就是認為龍為雲所幻化,二者都是降水的象徵,龍是司雨的神,是水神。所以在傳統文化中,龍的出現總是伴隨著雲氣。

古代帝王自稱天子,是上天派來統治人間的,所以帝王必然要為社會的生產做出貢獻,帝王是不事生產的,他們是上天派來的使者,在氣候惡劣的時候或是出現災害的時候,帝王要去與上天聯繫。所以,帝王自稱為真龍天子就是認為自己可以同上天交流來獲得風調雨順,這種功能類似於原始社會中巫師的功能。

弗雷澤在《金枝》裡談到,在原始社會,巫師為部落利益所做的各種事情中,最重要的是控制氣候,特別是保證有適當的降雨量。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掌握著與上天、神靈交流能力的巫師逐漸擁有能為人們的利益而控制自然的偉大能力。「他們當中的有些人……攫取到最高權力,從而高踞於那些易於取信的同胞之上……巫師們似乎常常發展成為酋長或國王。」

這在封建社會中依舊有表現,帝王依靠知識分子統治國家,但是祭祀祖先、求雨等活動都是由皇帝來完成或者由皇帝指定的人來完成,這裡隱含的意思就是帝王是巫師與部落首領的結合。也就是認為帝王是水神,即龍。在中國封建社會,帝王自詡為龍大約是從漢高祖劉邦開始的,《史記· 高祖本紀》記載: 「高祖,隆準而龍顏,美須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見其上常有龍,怪之。」這是很明顯的以真龍天子自詡。歷代帝王莫不如此,延續了整個封建社會。

葉舒憲先生在《英雄與太陽》裡認為鳥頭龍身一足的夔是太陽神幻化而來的: 太陽每天從天空經過,與能夠飛翔於天空、並且具有定時出沒規律的鳥相似,兩者類比認同,從而統一。又因為太陽白天在天上,夜間在海底或地下,所以要具備 「潛淵」的本領,這正是龍蛇之類動物的專長,於是鳥頭龍身一足的生物正好符合太陽升天入地的本領,所以太陽神兼具了龍和鳥的特質,所以因鳥受孕和因龍受孕等實際上都是從感日而生的觀念中派生出來,太陽與龍有一種奇妙的聯繫。

中國古人以太陽神為始祖神,華夏民族自稱為龍的傳人,其實就包含了龍與太陽聯繫的一個事實。中國傳統神話中,炎黃二帝似乎都具有太陽神和龍的特質,《白虎通·五行》就說炎帝「太陽也」,何新在《諸神的起源》裡考證說黃帝的本義是太陽神。而黃帝的相貌是「日角龍顏」,炎帝的出身也有夢日而孕和感神龍而生的說法,這就帶有日神崇拜和龍圖騰崇拜的結合。

同樣,葉舒憲先生在《探索非理性的世界——原型批評的理論與方法》裡通過對一組漢代祭祀的詩歌也得出一個結論: 一年四季的太陽叫做青陽、朱明、西顥、玄冥。玄冥本身有藏於地底的太陽的意思,所以引申為昏暗不明,又因地底是黃泉所在,是一片大水,所以又兼有水神的意義。《左傳· 昭公二十九年》說「水正曰玄冥」,說明身為太陽的玄冥也是水神,所以水神與太陽神便結合在一起,而帝王似乎正是這種結合在人間的對應。

這樣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帝王是作為水神的龍和作為日神的太陽的結合在人間的對應,日、龍意義的整合,從神話角度為「君權神授」做出了闡述。

雲氣紋出現的年代久遠,在漢代大量使用的,在以後的其他朝代並未有如此規模,這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漢代人對升仙的崇尚和對自然的崇拜。朱存明教授在《漢畫像的象徵世界》裡認為,漢畫像是漢民族集體無意識的呈現,漢畫像中的圖式不僅表現為人與現實世界的生活圖景,而且表現為人對死後世界的理想構建,雲氣就是連接現實世界與死後世界的階梯。

這表明人的社會秩序是宇宙秩序的一種象徵表現,朱存明教授命名為「宇宙象徵主義」。這種思想與上文中提到的太陽、龍與帝王的關係是一致的。這樣就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太陽是上天的象徵、鳥獸是人間的象徵、雲氣是聯繫天人之間的紐帶,總的來說還是在闡述封建帝國統治的神性和必然性,彰顯出一種「天人合一」的哲學,這是封建社會顯性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

從漢代史料可以得知,漢代人嚮往問道成仙,他們認為雲氣象徵陰陽二氣,是萬物的本元。宇宙的生成是元氣運行的結果,人的生命也是元氣運行的結果。這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一種表述。但是隨著漢武帝時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儒家思想在中國佔據壓倒性優勢,黃老之學不再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因此,在封建統治日趨穩定的社會,求得顯赫地位和高官厚祿才是大多數人的追求,所以在補子圖案裡連接上下兩個世界的雲氣紋,一方面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體現,另一方面則是向上爬的階梯的象徵,是明朝時期社會思想的集中體現。

此外,明代官服的下擺和補子圖案的下方處,有著相似的水紋飾。這種水紋飾是一種傳統的紋樣,叫做「江崖海水紋」。整個紋樣圖案的下方排列著代表水的曲線,在這裡被叫做水腳,水腳上裝飾的是波濤和巖石。海水有麗水、平水之分。立水指的是圖案最下擺條狀斜紋所組成的波浪紋樣,平水指的是江崖下面鱗狀的波浪紋樣。在古代,人們更願意叫海水為海潮,潮與朝同音,意喻官運亨通。

所以官服的紋樣都選用這種紋飾。而且這個紋樣的圖案中有山有水,寓意福山壽海。二者都是蘊含了祝福的意思。而江崖又稱江芽、姜芽,是說山頭重疊,和姜的芽一般,含有國土永固的意思。所以江崖海水紋是一種意喻美好的紋飾。在明代,不單是官員官服下擺使用這種紋樣,龍袍下擺、日常生活用品包括瓷器、漆器等也多有使用。

官服補子圖案裡的紋樣大致也是巖石與波濤的組合,因而在補子圖案裡修飾的紋樣與官服下擺修飾的紋樣表達的涵義是相似的。海水象徵江河,中華民族是農耕民族,對江河的依賴性很強,而海水紋中的山石則和江河一起組成「江山」。海水江崖上多修飾祥雲,雲是龍所幻化,這是真龍天子主宰江山社稷的體現。上文說過,封建統治者將自己描述成上天在人間的對應,所以封建統治者樂於用「天人合一」的思想來影響人民,將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與不可捉摸的宇宙自然思想結合在一起,追求天上的秩序在人間的具體反映。

三、總結

明朝統治者認為南宋為蒙古所滅是因為禮法崩壞、人心不古所致。所以歷代帝王都重視對禮制的要求和控制,統治者對禮儀的重視會滲透到社會的各個層面,如程朱理學在明朝非常盛行,明太祖朱元璋甚至假託是朱熹後人。程朱理學宣揚「存天理、滅人慾、嚴教化」,所謂「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正是崇尚禮法的體現。

官服的補子是從明朝開始真正流行、並且有著嚴格的制度要求的。明代服飾是官民百姓身份地位的象徵,也是官民百姓的政治、社會地位的符號化象徵,是明朝官方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充分表達了人們的地位與身份,同時要求人人恪守本分,不得僭越。

在中國數千年的封建統治中,被統治者看作是「立國之經」的服飾文化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服飾是文化的顯性表露,服飾制度與禮制的結合是明朝理法的一大特點。在官服制度上,表現為十分重視恢復舊有的傳統,推崇古代的禮服; 在服飾色彩上,強調本色; 在服飾質地上,主張不應過分豪華,而應簡譜。這樣,服裝就被賦予了更深刻的寓意: 服裝已經成為儒家思想與社會道德標準的載體。

就明朝而言,明代官服包含了濃厚的政治意味,官服被禮制所規範、制約,被賦予諸如天道倫理和身份地位尊卑高低等諸多涵義。這些禮制不只是通過官方思想的代表——理學來宣傳,還通過對與上天的契合等神話闡述來證明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從思想觀念上潛移默化地推行禮法思想。

參考文獻:《 中國服飾史》《萬曆野獲編》《中國古代小說的原型與母題》

相關焦點

  • 明朝與朝鮮王朝確立封貢關係,明朝使臣在朝鮮遊覽的政治文化內涵
    二、明朝使臣遊覽體現的政治文化內涵1,遊觀漢江溝通藩屬情感由於漢江景色優美迷人在上面乘船遊覽是多數明使所嚮往的在遊覽漢江的同時還可以和朝鮮陪同官員交流增進彼此的了解和感情朋使鄭同曾對漢江的美景有過描述:景物之勝,有似仙境。"
  • 明朝官員「微信」——名帖:傳信、邀請、禮法,古代朋友圈有何內涵?
    明朝時節的名帖無論是選詞用字還是帖子制式無不彰顯獨特的人文底蘊和禮制規矩。名帖雖小卻大有文章,成為拜謁者們的不二門面擔當。二、明朝時期名帖的功能作用1.用於日常交流拜謁名帖在明朝有很多功能用處,不過最基礎的運用還是在日常交流拜謁上。
  • 《戰意》兵種明朝火槍手介紹 明朝火槍手好不好用?
    戰意中的有個輸出極高的兵種,那就是明朝火槍手,那麼,這個兵種實際的使用效果怎麼樣呢?下面為大家帶來的是玩家「逗比幽默」分享的戰意明朝火槍手淺析,一起來看看吧。 戰意中的有個輸出極高的兵種,那就是明朝火槍手,那麼,這個兵種實際的使用效果怎麼樣呢
  • 明朝商業繁榮的原因是什麼,宦官為何是明朝現代文明發展的先驅者
    首先來講明朝的資本主義萌芽明朝從開國皇帝朱元璋開始,做的一系列政策就間接促進了明朝商業的發展。明朝驛站頗有些如今高速公路的意思,一個驛站能輻射周邊方圓幾十裡,為這些地方帶來商業的發展。朱棣時期還重修了京杭大運河,作為水路驛站來使用,這些措施都間接促進了明朝商業的發展。明朝中後期的一些政策,更是促進了商業的繁榮,甚至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 明朝為什麼那麼窮?淺析明朝制度,一手好牌打稀爛
    一、含著木湯匙出生的帝國明朝卻是個例外,明朝的財政狀況自開國之初就不甚寬裕,永樂一朝國力還算強盛,但明朝中期開始,國家財政很快就陷入了危機,彼時蒙古草原上的部落雖然仍不時騷擾明帝國的北部邊境,但早已遠不如他們的祖先強大,
  • 從明朝官服的形制與圖案,看封建禮制和文化內涵
    明朝在蒙古族手中奪取政權後,明太祖極為重視禮儀的整頓和文化的恢復,在強烈的民族情感的影響之下,明朝的服飾多模仿周、漢、唐、宋時期的服制,形成了「上承周漢,下取唐宋」的服飾制度。    明代服飾儀態端莊,氣度宏美,堪稱是華夏進古服飾藝術之典範,其官服更是當時材料、工藝、技術水平最高的服裝,同時也是封建禮制的一個重要標誌,並富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 「明朝國旗」與日本國旗有什麼關係?
    據說,日章旗的雛形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8世紀,當時被當作一種圖騰,跟國旗還沒有關係,並且那時候也沒有國旗的概念。到了日本戰國時期末期,由於與海外有一些貿易往來,需要在船掛旗幟,於是有一些日本商船就掛起了日章旗,但這只是一種民間行為。到了日本江戶幕府末期,「白底紅心」的日章旗形成了大家的共識。日本人結束了以前五花八門的日章旗。
  • 「明朝國旗」與日本國旗有毛線關係?
    據說,日章旗的雛形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8世紀,當時被當作一種圖騰,跟國旗還沒有關係,並且那時候也沒有國旗的概念。明朝人對旗幟的顏色也很隨意,拿出一塊布就直接往上畫圓形。如果是官方規定的國旗,他們敢這樣亂來?事實上,這個所謂的「明朝國旗」是由明朝商人搞出來的。隆慶開關後,明朝商船出海貿易要與洋人打交道了,他們便效法葡萄牙、荷蘭等國商船的慣例,在船頭豎一面旗幟,別國的船隻一看就知道你是哪國商船。
  • 大明風華熱播,掀起一陣明朝風,明朝拍賣價格最高的30件藝術品
    「得民心者得天下」、「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如果明朝真如後朝記載的那樣不堪,明朝的人民是不可能讓明朝延續276年的,而且當我們來梳理明朝的偉大成就之時,我們會感嘆,「風華」這兩個字,是遠遠不夠用來形容明朝的。
  • 明朝的皇后,為何大多出身平凡,徐皇后為何又例外
    古代社會禮法嚴苛,人要分高低貴賤,因此婚事都講究門當戶對。普通百姓家尚且如此,更別說是皇家了,能夠入宮為妃的,大多都來自官宦人家。如果想要成為母儀天下的皇后,那要求就更高了。 一般來說,皇帝為了籠絡勢力,往往會選擇對自己有利的親事。
  • 明朝服飾那些事兒
    明《漢宮春曉圖》局部外加強大商品經濟打底,明朝的服飾文化,也得以突飛猛進。到了明朝中後期時,更是美到華麗轉身。孔府舊藏明代桃紅紗地彩繡花鳥紋女披風 明朝皇后至九品文官妻皆可穿著,按地位等級高低在顏色、花紋、裝飾和用料上有所不同。明朝庶人女子在結婚時也可穿著鳳冠霞帔。
  • 宮廷飲食文化:明朝早期緊衣縮食,後期為何「回到解放前」?一餐千金
    提起明朝,就會想到一個偉大王朝的誕生。作為中國歷史的一個鼎盛時期,明朝皇宮的美食,也一定會使很多人饞涎。 因為《紅樓夢》中,富貴的賈家都可以消耗的起,一個明朝後宮,還在乎這「九牛一毛」的事物嗎?在與太監廝混的過程中,一種市井中的浮華風,成為了明朝後期宮廷飲食的主流。 眾所周知,魏忠賢是一位無惡不作的奸宦,為了獲得自己的私利,其擾亂了朝廷的正常秩序。那麼魏忠賢是如何擾亂明朝朝廷秩序的呢?
  • 明朝的「一條鞭法」稅收制度,對明朝有怎樣的影響?
    看上面的對比,明朝的財政收入應該遠高於兩宋時期才對,但實際上根據兩朝當時的米價核算,兩宋的財政收入達到了明朝的數倍。明末崇禎年間的財政收入折合成米價,約合3000萬石米,這是明朝最高的收入。而與南宋對比,南宋米價位為一貫一石,一億貫的收入是明朝的三倍多。
  • 明朝疆域:明朝地圖
    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撤回在奴兒幹的流官駐軍,不過之後女真仍奉明朝為主,至萬曆年間衛所增加至384個。晚明,後金崛起後逐漸取代了明朝對東北的統治,並進佔遼東。   東北鄰國高麗於元明之際大肆擴張領土,通過招諭、剿殺、驅趕女真部落,使本國疆域不斷向北推進,1393年朱元璋內遷鐵嶺衛,默許取代高麗的李氏朝鮮佔據鴨綠江以東、圖們江以南的地區。
  • 為什麼周天子分封享國八百年,朱元璋也分封,明朝卻不足300年?
    以朱元璋為典型,他給了朱家子孫許多恩惠,朱家王孫貴族可以不勞而獲,以皇族為榮,吃喝玩樂,甚至肆無忌憚地與民爭利,這也是明朝滅亡的一大禍端。值得注意的是,朱元璋建立明朝後,也曾苦思怎樣才能使大明國運更長久,此時需要從前人或成敗經驗中汲取教訓,於是,朱元璋召集大臣們開會,討論「宋、元為何滅亡」。
  • 越南人痛恨的國王:獻明朝領土,請求內屬明朝,還做了明朝的官
    越南人痛恨的國王:獻明朝領土,請求內屬明朝,還做了明朝的官。怎麼回事呢?這個國王叫莫登庸,是越南莫朝的創立者。莫脫胎於越南後黎朝(就是從明朝手中獨立的那個黎朝,開國君主叫黎利),莫登庸本為後黎朝國王黎濬的護衛。
  • 明朝昭獄什麼樣,看看明朝目擊者的描述,讓你瑟瑟發抖
    明朝一朝有很多失敗的安排,這些安排也間接跟明朝的滅亡有很大關係,比如任用太監、比如錦衣衛,這些人可以說伴隨明朝的始終,但是還有一個它跟錦衣衛一樣悠久,而且在明朝大臣聽見這名字都會瑟瑟發抖,這就是昭獄。提起昭獄只要對明朝有些了解都知道這個地方,現在史料中有很多關於昭獄的記載,有些甚至能讓你頭皮發麻,而昭獄裡面主要是做什麼呢?
  • 去看明朝的時裝秀吧!衣冠大成,今年冬天不可錯過的展覽!
    一場關於明朝的服飾展!衣冠大成展覽海報衣冠大成——明朝服飾展在山東博物館,這場關於明朝服飾的展覽其實已經開始很久了,因為各種新媒體平臺的傳播由山東博物館和孔子博物館提供30多套明朝的服飾,展覽分為垂衣天下治、華錦慶嘉時、香靄入長裾三個單元,分別展示明代官員服飾、嘉禮服飾和日常起居服飾,從禮儀文化、織繡技術、服飾多樣化發展等角度,介紹明代服飾的製作與文化內涵。
  • 做夢回到了明朝初期,我們要怎麼稱呼皇帝的大名呢?
    根據我們的史料記載,如果你生活在明朝,這樣稱呼皇帝,估計是要被拉出去打板子的。明朝的歷史記載說,在他們的朝代,一個皇帝是只能夠有一個年號的,不能多了,要不然就不符合禮法了。但是呢,總會有一些特殊的現象,明朝的英宗皇帝就是個比較特殊的例子。因為一個皇帝只有一個年號,為了顯示尊敬更有逼格,更為重要的是年號好記嘛,這個皇帝這個年代幹了啥好事壞事,都記得清清楚楚。
  • 探析明朝琉球建立宗藩關係的原因
    為此,自洪武初年起,明太祖便積極遣使詔諭海外諸國,明朝使臣帶去《大統歷》和大量絲羅綢緞,要求各國奉明朝為正朔。琉球地理位置特殊,對溝通中日關係、傳遞情報防範倭寇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明朝初年與琉球建立宗藩關係的一大目的是為了防範倭寇侵擾,確保海疆安寧。有明一代,作為藩屬國的琉球曾多次充當中日之間的媒介,為雙方傳遞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