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廷飲食文化:明朝早期緊衣縮食,後期為何「回到解放前」?一餐千金

2020-12-16 騰訊網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凝結出了數項璀璨的文化結晶。無論到哪,吃是人生活的必須條件。隨著社會的發展,地域的區別以及歷史的傳承,吃什麼?便成為了飲食文化。

如今高速發展的社會,飲食不僅是許多人所追求的事物,怎樣吃,以及其中的飲食歷史,也成為不白吃的主要目標。提起明朝,就會想到一個偉大王朝的誕生。作為中國歷史的一個鼎盛時期,明朝皇宮的美食,也一定會使很多人饞涎。

在閱讀相關史料後,縱觀整個明朝的宮廷飲食文化,就會發現,在明朝前期,皇家的食物並不是特別豐美。到了明朝末期,各色獨特的美食,才讓人垂涎欲滴。那麼明初和明末,明朝的宮廷美食都有哪些?其中都有哪些改變?這個便要緩緩道來。

明朝初期儉樸的美食風尚

在明朝建國之初,食物遠沒有想的那麼豐富。由於元朝統治者的不作為,不到百年,其統治下的百姓便食不果腹了。為了謀求生存,百姓因為飢餓掀起了推翻元朝的旗幟。而明朝的建立,正是這一大背景下走出來的。

明朝執政的理念與影響,也或多或少受到了元朝統治者的影響,在建立後宮的規章制度中,很多還沿襲了宋朝的標準。

所以很多食物的製作,以及食品的命名,都有之前的歷史可循。可是為了表明明朝統治者與天下百姓同甘共苦,所以宮廷的食物並不是特別豐盛。除了一些特定場合的需要,皇宮中平常所吃的食物與平民百姓家無異。

1、「烹龍炮鳳」的玄機

在明朝初期,想要吃一頓好的,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為了表明皇帝的權威,在一些需要的情況下,也要開開葷腥,證明一下國家實力。於是,一道有名的菜品肩負上了這條政治的重任——「烹龍炮鳳」。

龍鳳,作為古代標誌性的權威圖騰,其不僅表達了對龍與鳳的尊敬與崇拜,還表達了對帝王權威的尊敬與崇拜。而一道「烹龍炮鳳」,作為皇家特有的菜品,並且在重要的儀式舉行下才拿出,這可是一道不簡單的菜。

可是史料與事實表明,「烹龍炮鳳」,確實是一道普普通通的菜。所謂的龍鳳,在現實生活中都沒有真正見過,更多的是傳聞與傳說。

為了體現皇帝的權威,「烹龍炮鳳」成為了一道「政治菜」。鳳由雄雉替代,龍由牡羊替代,「烹龍炮鳳」,其本質與燒雞、烤羊肉串相似。知道真相之後,「烹龍炮鳳」的玄機確實讓人大跌眼鏡。

2、從民間購買的美食

除了宴會以及重要的場合,皇家平常所吃的食物,主要根據個人愛好來支配。因為各地的貢品,不一定符合皇家的口味,所以大部分貢品最終都成為了皇帝的賞賜,給了明朝大臣去享用。而普通百姓家所吃的食物,在明朝前期成為了宮廷主流。

如明世宗信奉道教,所以平常所食,皆為齋飯,還有「麒麟脯」、「五色芝」等糕點。明穆宗還喜歡吃民間的驢腸、果餅,東宮皇后喜歡吃「市餳」,這些民間常見的小吃,都是後宮負責廚房的管理人員到百姓家裡去買。

3、「魚肉牲牢」的簡樸

堂堂的大明王朝,其後宮所喜愛的食物竟然來自民間,確實體現了其簡樸的風尚。除此之外,宮廷中常見的主食、甜品、茶葉、酒類等食物,都與民間相差無幾,只是其中的加工手法不同。其樣子與製作時間的花費,成為了明朝初期,宮廷飲食的一大風尚。

如「捻轉」,作為明宮主食,其製作手法與民間就沒有太大差別。「取麥穗,煮熟去芒殼,磨成條,即成」。還有粽子、餃子等食物,在明宮也是平常的食品。進貢而來的茶葉,也並非精品,為了減少花費,甚至還去除了茶餅的工藝,直接用地方散茶作為皇家茶品。

史料中的多種跡象,都表明了明朝前期宮廷的儉樸之風。在當時社會背景的需要下,皇家的儉樸確實使社會得到了大的發展。不久,「仁宣之治」的明初盛世,使全國過上了吃得飽、穿的暖的好日子。

明朝後期奢華的美食風尚

隨著明朝的發展,到了後期,國家的財產逐漸成為了皇家的玩物。如萬曆皇帝就派太監到全國各地收取礦物的稅收,來滿足自己奢華的私慾。從最初的為民著想,與民同甘共苦,到最後的強徵暴斂,也導致了皇宮飲食風尚的改變。

奢華的皇宮與內心,自然也少不了奢華的飲食。人生最簡單的志趣,不過吃喝玩樂,衣食住行,在吃的方面,奢華的皇宮可謂無所不用其極。看似一道簡單的菜餚,裡面的手法與花費,可是一筆不小的數字。

1、吃素也不簡單

在明朝皇帝中,信奉道教的也不在少數,可是到了崇禎年間,皇帝信奉道教,樂於吃齋,反而導致了進一步的腐化。

由於之前,崇禎皇帝吃的太多奢華,在吃齋飯時,不是特別合胃口。負責御膳的官員為了討好崇禎皇帝,「皆以葷血清汁和劑以進」。意思是說,將素食與葷食的汁液一同吃,這樣吃素食也有葷菜的味道。

在史料中,素食與葷味的結合,還講了具體的做法。如「將生鵝褪毛,從後穴取出內臟,在將蔬菜放進鵝肚,煮一沸,取出,用酒洗盡,另外用麻油烹煮成菜餚」。可想而知,一道素菜,竟然使一隻鵝成為了主要的製作成本。如此一來,齋飯反而成為了「奢華品」。

2、與太監們的廝混

再仔細發掘史料,素食用葷味,其實已經不算什麼了。因為《紅樓夢》中,富貴的賈家都可以消耗的起,一個明朝後宮,還在乎這「九牛一毛」的事物嗎?在與太監廝混的過程中,一種市井中的浮華風,成為了明朝後期宮廷飲食的主流。

眾所周知,魏忠賢是一位無惡不作的奸宦,為了獲得自己的私利,其擾亂了朝廷的正常秩序。那麼魏忠賢是如何擾亂明朝朝廷秩序的呢?其主要目的,是博得皇帝的喜愛,其主要手法,說是美食,那也是一點不錯。

為了討好天啟皇帝的喜愛,在飲食的過程中,魏忠賢可使盡了功夫。為了獲得掌握皇帝飲食的權力,太監成為了主要負責人。當這項權力由太監掌管後,魏忠賢的江湖力量就得以展現在天啟皇帝面前。「屠宰之類,動及千數;肥鮮之味,恆數百品」。

一桌美食,所耗千金,也只是一個小數字。遇到大型宴會的需要,在魏忠賢等人的主持下,無疑成為了一個天文數字。所以明朝後期財政的崩潰,與皇帝的生活習慣,也有極大的聯繫。

3、果盤裡面的數字與學問

如何進一步證明明朝後期奢靡之風的飲食文化,果盤的數字統計最有發言權。因為果盤在明朝前期,以散撮的形式出現,正好滿足了皇族對於水果和甜品的需要。可是到了明朝後期,果盤也由需要成為了擺設,其中的數字變化,也與天文學相關。

在最初,果盤的形式是散撮,但到了明朝後期,是粘砌。粘砌與散撮,有什麼差別呢?最主要的就是需要的量,增加了許多倍。就好比一碗蓬鬆的米飯與一碗緊壓的米飯,那麼一定是緊壓的米飯更重。

為了保證粘砌的數量,其中有著嚴格的規定。「果品均用二尺盤粘砌,每盤高二尺,用荔枝、圓眼110斤以上,棗、柿260斤以上,每年共需94900餘斤果品」。可想而知,就果盤的花費,需要有多大的財力來支持。

與御膳管理的逐漸鬆弛有關

其實仔細思索明宮飲食風尚的改變,這與管理的失職有很大的關係。因為在明初,皇宮中的飲食,由內外兩個機構組成。在外是光祿寺、太常寺,在內是太監中的尚膳局。那麼兩者有什麼關係呢?

光祿寺與太常寺,在外的主要目的是負責與禮儀有關的飯局。在平時,也負責皇宮中的日常飲食。在古代王朝中,貴族禮法的制定,其主要目的是規範貴族的言行舉動。由於禮法中的細則過多,複雜繁瑣,所以在外的飲食機構逐漸被皇宮所排斥。

而皇宮內部的尚膳局,就成為了皇宮裡的「小灶」。在尚膳局中,皇宮可以滿足自己一切的需要,而且不受禮法的約束。這也是明朝後期的皇帝,大都不喜歡居住在紫禁城中的原因。可是禮法的解放,也導致了奢華腐靡之風的流行。

飲食也是一門大學問

在明朝初期,飲食只是宮廷中生活的需要,甚至連馬皇后都要親自動手,烹飪美食。可是隨著國家的實力進一步強大,飲食也有了更多的發展空間。飲食在最初的生活需要,成為了天性的伸展,在味蕾的綻放中,得到了精神上的直觀享受。

不過明朝宮廷飲食文化的改變,也為後人的家庭格局留下了教訓與警醒。大魚大肉固然美味,可是所消耗的財務也不在少數。雖然自己有足夠的財務可以支持,但是平常儉樸的飲食,不僅能保證自己私慾的減少,也會在品嘗大餐的過程中,享受更美味的感受。憶苦思甜,有時候也確實有它的道理。

參考文獻:

《明代社會生活史》

《明史》

《中國史綱要》

相關焦點

  • 明朝皇帝吃什麼飯菜朱元璋真的不食豬肉嗎?
    粗糧類則有麥粥、蕎籸(shēn)、蒸炒麵、苜蓿、榆錢、杏仁、幹糗餌、雜豆、艾汁、高粱、稗子、倉粟小米糕、稷黍棗豆糕等。宋起鳳《稗說》卷四《 中外起居雜儀》中,也記錄了明朝末年皇帝膳食的部分內容。米飯有蒸香稻、蒸糯、蒸稷粟、稻粥、薏苡粥、西粱米粥、涼穀米粥、黍秫豆粥、松子菱芡棗實粥。點心有玫瑰、木樨、果餡、洗沙(豆沙)、油糖、諸肉餡、諸菜餡類蒸點,麵食有發麵、燙麵、澄面、油搽面、撒面。
  • 這家店居然把明朝的宮廷糕點,帶到了長沙!
    作為中式糕點的領導品牌,它延續了百年的傳統和經典,只為尋覓食物那份最初的感動。如今,它在解放西路又開新店,並且為潮粉帶來了超級福利!如今,雖然它沒有那等珍貴,但總有一群人獨具匠心,讓傳統美味一直延續,吳酥生宮廷糕點就是其中之一。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名食文化,龍鳳金團等名食文化
    本文乃作者曉星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龍鳳金團,乃寧波傳統名食,系以米粉為主要原料,並配餡心製成的一種甜味糕點。形圓色黃,外皮花酥層疊,猶如金絲盤繞,味美香甜,內餡果料豐富,食之油而不膩。
  • 辛辛苦苦瘦兩斤,月經後又胖回「解放前」!減肥,要善用生理周期
    每當自己緊衣縮食,好不容易瘦下來2公斤,卻又因為生理期水腫導致胖回「解放前」,是不是會讓你很抓狂呢?俗話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雖然生理期可能會致人發胖,但我們也可以利用生理期來讓自己減重,即所謂的「生理周期減肥法」。
  • 好不容易瘦兩斤,月經後又胖回「解放前」!減肥,要善用生理周期
    每當自己緊衣縮食,好不容易瘦下來2公斤,卻又因為生理期水腫導致胖回「解放前」,是不是會讓你很抓狂呢?俗話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雖然生理期可能會致人發胖,但我們也可以利用生理期來讓自己減重,即所謂的「生理周期減肥法」。
  • 皇帝的飲食並非想像的那樣奢華,卻為何「千人伺候一人吃」?
    溥傑、愛新覺羅·浩夫婦紫禁城建成600年來,人們對紅牆裡的世界充滿了好奇,更對宮廷裡的飲食起居無限遐想。三聯書店出版的《食在宮廷》是一本介紹清朝宮廷生活與飲食的書,作者愛新覺羅·浩是末代皇帝溥儀胞弟溥傑的夫人。
  • 韓國飲食文化
  • 明朝10年花光6千萬兩白銀軍費,為何明朝士兵仍舊破衣爛衫吃不飽
    雖然清朝最初無論土地面積、人口數量、兵員數量,與龐大的明朝相比,簡直不是一個重量級的對手,但清朝八旗鐵騎的戰鬥力,卻又遠在明軍之上,在遼東攻城略地所向披靡,給明朝造成極大軍事壓力,堪稱明朝數百年來罕見的強勁對手。為了戰勝清朝,明朝前前後後投入了巨大的人財物力。無論招兵買馬,還是打造軍器盔甲,還有籌辦運輸糧草,募集民夫工匠,每一項都需要白花花的銀子。
  • 分餐與合餐,飲食文化是如何演變的?
    飲食文化是如何演變的?封建王朝君臣宴樂之時,按照不同等級、身份配置不同的餐具以及餐食。而且,不同等級或身份的人不能同桌共食,分餐制就是在這種前提下衍生的。  先秦時期,儒家提出「夫禮之初,始諸飲食」。由儒家學派提出的「禮儀」以及「長幼尊卑」觀念,對分餐制有重要影響。《周禮》記錄: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
  • 從土貢看唐代的宮廷飲食(上)
    摘 要:唐代是中國飲食文化發展的重要時期,宮廷飲食則集中體現了這一時期飲食文化發展的最高水平。
  • 食在大宋,中國古代麵食的巔峰,宋朝的飲食文化
    有資料顯示,餛飩乃西來之物,作為中西文化交流的中心,敦煌很早就接觸到了餛飩,敦煌文書中即有餛飩的記錄,如「空酒餛飩」。餛飩傳入中國後,很快流行開來,唐代時,長安蕭家餛飩店吸引了諸多食客。據說,宰相韋巨源請皇帝吃餛飩時,還製作出了一種二十四種餡兒的「二十四氣餛飩」。《歲時雜記》載,北宋時,京師人家冬至多食餛飩,故有「冬餛飩、年餺飥」之說。
  • 【飲食文化】中國飲食文化歷史(一)
    中國飲食從外延看,中國飲食文化可以從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食具、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角度進行分類,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體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異彩紛呈。從特質看,中國飲食文化突出養助益充的營衛論(素食為主,重視藥膳和進補),並且講究「色、香、味」俱全。
  • 趣歷史︱宋代:中國飲食文化的第三個高峰期
    北宋東京當時的飲食文化,被視為中國飲食文化史上輝煌的裡程碑,在烹飪文化方面,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在市場上有正店(酒樓)、食店、拍戶、腳店,分等劃類,遍布全城。南食、北食、川飯、胡餅,各地風味競相獻藝,坊、市不分,夜禁取消。大型酒樓達72家,規模宏偉,每店均可容千人以上宴飲。設備精良,各正店(酒樓)設施豪華,均以全銀器待客,成為中國烹飪史乃至世界烹飪史上社會酒樓的獨例。
  • 回族的飲食文化
    在漢族汪洋大海之中,在滲透、融合的過程中,遠者說一千多年,近者說六、七百年,回回民族依然保持著獨特的民族特性繁衍生息,且有所發展,在飲食方面一直保持著獨樹—幟的特色。古蘭經規定:「準許人們吃—切佳美食物,禁止吃汙穢的食物」。中國回族在飲食上講求衛生、預防疾病,受伊斯蘭文化影響非常深。先說說過春節的事。回回也過春節,吃的過年食品,回族與漢族可不一樣。在北方的漢族正月初—吃餃子。
  • 原始烹飪發展,內在動因,依據原始飲食文化
    這是人類早期母系氏族社會飲食生活心理演化的表徵。在那裡食物是神聖的神靈的恩賜。新石器時期的母系氏族社會是「男耕而食,婦織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的風俗和傳統統治的相對和平時期,然而到了新石器時期的中晚期,相當於龍山文化時期的父系氏族社會,進入了以殘酷的大規模戰爭、掠奪、殺戮為基本特徵的前奴隸制社會。
  • 科普中國:古代飲食與現代飲食之間有何區別?
    雖然七千年前長江中下遊地區就有水稻了,不過先秦時期產量依然少,若不生於大戶的上層階級是吃不到的。到漢武帝時期發展了絲綢之路,人們的飲食文化也因為絲綢之路引進了葡萄、石榴、黃瓜、大蒜、香菜、蠶豆、亞麻而豐富了許多。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吃米不同於現代,由於米的產量少當時人們在米但中過去各式各樣的蔬菜做成菜飯。
  • 穿越回南北朝吃一次宮廷宴 菜譜
    從主要方面來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宮廷飲食文化與秦漢時期是一脈相承的,但也有不少變化。這是由於這一時期是中國各民族人民大交流、大融合的時期。這時期的各族人民的文化、藝術、風尚熔於一爐。在烹飪飲食上,各民族把自己的飲食習慣、特點都帶到中原地區。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飲食文化,其他飲食文化
    本文乃作者小頁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談談並非最後的晚餐:「他界」飲食,許多民族認為,人去世後是要到一個凡人去不到的地方。一上路前 的飲食許多民族在喪禮上的祭奠,說不清楚是為亡靈將來長時間的飲食還是在歸去的路上食用,或像平時出遠門的人一樣臨行前要吃一餐。這一餐大多很豐盛,甚至在宰殺牲禽的方式上也有許多講究。在一些民族看來另外一個世界的烹調方法也與人間不同。雲南省碧江傈僳族為死者煮飯的人一定是寡婦,要為男性死者抓九把米,女性則抓七把,一定要正抓反放。
  • 古代飲食方式變遷:為何分食制到合食制的成功轉型會在明代?
    其實早在宋朝以前,人們的飲食都還是以分食制為主,直到明朝之後,合食制才成為了主流的飲食方法。我想大部分的人或許都沒有想到,我們如今習以為常的飲食方式竟然有著如此的變化。那麼究竟是因為什麼原因才導致的這種飲食方式的改變呢?一、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進步為曾經的分食制提供條件,同時也為後來合食制的出現奠定了基礎。俗話說,科技興國。
  • 中國人的飲食中,為何放棄高大上的「分餐制」,而選擇圍桌而食?
    尤其是吃火鍋時,這種飲食方式被完美詮釋,「集體用餐」儼然就是文化的傳承。其實還有很多朋友不知道,這種「文化傳承」的正式實行,是從宋朝之後才開始的。而在這之前,我們的飲食都是實行「分餐制」的。雖然元軍從統一,到未完全覆滅(明朝建立),只用了短短98年時間(1271年-1368年),但對這片大地的各方面影響已經深入根源。所以即便是趕跑了元軍,在明朝時期,還是「分餐」與「共餐」並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