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日常飲食中,推杯換盞、謙讓分享,甚至互相夾菜,共喝一碗湯,都是再正常不過的行為了。
就目前而言,不管是家庭聚餐,還是公共宴席,絕大部分都是「共餐制」:餐桌上擺著菜碟佳餚,你一筷子,我一勺子的,好不熱鬧。
尤其是吃火鍋時,這種飲食方式被完美詮釋,「集體用餐」儼然就是文化的傳承。
其實還有很多朋友不知道,這種「文化傳承」的正式實行,是從宋朝之後才開始的。
而在這之前,我們的飲食都是實行「分餐制」的。
由「分」到「合」
「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
這是《朝代歌》中的一段,描述了歷史上各朝代順序,當然我們今天不講歷史,說的是「用餐制度」,重點就在「元朝滅宋」上。
「元軍」就是蒙古軍隊,作為遊牧民族,他們的飲食風格比較粗獷,實行的是「共餐制」,入侵中原之後,對周邊地區的飲食習慣造成了極大影響。
也就是從那個時候,我們開始由「分餐」向「共餐」過渡。
雖然元軍從統一,到未完全覆滅(明朝建立),只用了短短98年時間(1271年-1368年),但對這片大地的各方面影響已經深入根源。
所以即便是趕跑了元軍,在明朝時期,還是「分餐」與「共餐」並行的。
後來同為「遊牧民族」的滿軍入關,清朝建立,又再度將「共餐」文化帶了進來,至此,中國人便對「分餐制」說了再見,一直延續到今天。
雖然在某些特殊場合(食堂、高檔宴會等)中,還在實行「分餐制」,但畢竟它的受眾群體小,還不能稱之為主流。
正方觀點
近些年來,隨著民眾的文化、生活水平提高,我們國家也一直在提倡「分餐制」、「公筷公勺制」,還有許多西方國家,包括我們的鄰國日本、韓國都是實行「分餐制」。
雖然「有違」傳統,但總體來說還是利大於弊的,比如乾淨、衛生、不傷菜品、避免浪費等。
並不是說「崇洋媚外」,因為從客觀的角度來講,它絕對能算得上一種「較為良好的飲食習慣」。
反方觀點
也有很多朋友說,中國是個「人情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交際,大都需要「飯局」來增進感情。
無論升學、過節、聚會、還是婚喪嫁娶等,「一頓飯」是最佳的媒介交流——要的就是餐桌上的那份熱鬧。
古代分餐而食,是為了區分地位和身份差異,「同桌共餐」在這片華夏大地上,也延續了近千年之久,體現「人際關係」的平等。
這也是我們從小養成的習慣,如果貿然推廣,而不考慮實際家庭情況,會讓人感到生分,並加以牴觸。
至少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分餐制」都不會成為主流存在。
——輕肥說——
孔子的《禮記》中有記載:夫禮之初,始諸飲食。
意思是「禮儀制度和風俗習慣,都來源於飲食活動的影響」。
無論是「共餐」還是「分餐」,都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衍生出來的特定產物,它是受「當前條件」所影響的,絕非一成不變。
只是需要大量時間,才能循序漸進,如潺潺流水般做出改變。
本文由@輕肥食譜原創,專注美食多年,感謝關注,讓您吃個痛快,吃個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