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飲食中,為何放棄高大上的「分餐制」,而選擇圍桌而食?

2020-12-14 輕肥食譜

在我們的日常飲食中,推杯換盞謙讓分享,甚至互相夾菜共喝一碗湯,都是再正常不過的行為了。

就目前而言,不管是家庭聚餐,還是公共宴席,絕大部分都是「共餐制」:餐桌上擺著菜碟佳餚,你一筷子,我一勺子的,好不熱鬧。

尤其是吃火鍋時,這種飲食方式被完美詮釋,「集體用餐」儼然就是文化的傳承。

其實還有很多朋友不知道,這種「文化傳承」的正式實行,是從宋朝之後才開始的。

而在這之前,我們的飲食都是實行「分餐制」的。

由「分」到「合」

「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

這是《朝代歌》中的一段,描述了歷史上各朝代順序,當然我們今天不講歷史,說的是「用餐制度」,重點就在「元朝滅宋」上。

「元軍」就是蒙古軍隊,作為遊牧民族,他們的飲食風格比較粗獷,實行的是「共餐制」,入侵中原之後,對周邊地區的飲食習慣造成了極大影響。

也就是從那個時候,我們開始「分餐」向「共餐」過渡

雖然元軍從統一,到未完全覆滅(明朝建立),只用了短短98年時間(1271年-1368年),但對這片大地的各方面影響已經深入根源。

所以即便是趕跑了元軍,在明朝時期,還是「分餐」與「共餐」並行的。

後來同為「遊牧民族」的滿軍入關,清朝建立,又再度將「共餐」文化帶了進來,至此,中國人便對「分餐制」說了再見,一直延續到今天。

雖然在某些特殊場合(食堂、高檔宴會等)中,還在實行「分餐制」,但畢竟它的受眾群體小,還不能稱之為主流。

正方觀點

近些年來,隨著民眾的文化、生活水平提高,我們國家也一直在提倡「分餐制」、「公筷公勺制」,還有許多西方國家,包括我們的鄰國日本韓國都是實行「分餐制」。

雖然「有違」傳統,但總體來說還是利大於弊的,比如乾淨、衛生、不傷菜品、避免浪費等。

並不是說「崇洋媚外」,因為從客觀的角度來講,它絕對能算得上一種「較為良好的飲食習慣」。

反方觀點

也有很多朋友說,中國是個「人情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交際,大都需要「飯局」來增進感情。

無論升學過節聚會、還是婚喪嫁娶等,「一頓飯」是最佳的媒介交流——要的就是餐桌上的那份熱鬧

古代分餐而食,是為了區分地位和身份差異,「同桌共餐」在這片華夏大地上,也延續了近千年之久,體現「人際關係」的平等。

這也是我們從小養成的習慣,如果貿然推廣,而不考慮實際家庭情況,會讓人感到生分,並加以牴觸。

至少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分餐制」都不會成為主流存在。

——輕肥說——

孔子的《禮記》中有記載:夫禮之初,始諸飲食。

意思是「禮儀制度和風俗習慣,都來源於飲食活動的影響」。

無論是「共餐」還是「分餐」,都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衍生出來的特定產物,它是受「當前條件」所影響的,絕非一成不變。

只是需要大量時間,才能循序漸進,如潺潺流水般做出改變。

本文由@輕肥食譜原創,專注美食多年,感謝關注,讓您吃個痛快,吃個明白!

相關焦點

  • 中國人的飲食中,為何放棄高大上的「分餐制」,而選擇「圍桌而食」?
    而在這之前,我們的飲食都是實行「分餐制」的。 這是《朝代歌》中的一段,描述了歷史上各朝代順序,當然我們今天不講歷史,說的是「用餐制度」,重點就在「元朝滅宋」上。
  • 夜讀|建議分餐制進食:中國人餐桌上的分與合
    眾所周知,中國人喜歡圍桌聚餐、同盤而食,這種進餐方式不僅可以分享美食,也能營造出熱鬧的氛圍。不過,這一習慣也會帶來傳播疾病的風險。其實,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實行分餐制的國家,圍桌聚餐、同盤而食的飲食習慣,只有一千年的歷史而已。「天下為一家,而無私織私耕,共寒其寒,共飢其飢。」
  • 中國人為什麼很難接受分餐制?
    此前,曾以學者身份發起相關倡議的深圳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王曉華,在《關於全面推廣公共餐具的倡議書》中指出,「合餐是一種不合時宜的生活方式,已經被世界上大部分國家所放棄」。在他看來,「在世界主流餐飲界,分餐早就是通行的慣例」,「我們不應該成為主流文化的逆行者」。分餐還是共食?這是一個問題。
  • 專訪丨王曉華:中國人為什麼很難接受分餐制?
    此前,曾以學者身份發起相關倡議的深圳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王曉華,在《關於全面推廣公共餐具的倡議書》中指出,「合餐是一種不合時宜的生活方式,已經被世界上大部分國家所放棄」。在他看來,「在世界主流餐飲界,分餐早就是通行的慣例」,「我們不應該成為主流文化的逆行者」。分餐還是共食?這是一個問題。
  • 古人是如何從一人一份的分餐制,演變成同桌共食的聚餐制
    中國人向來鍾愛聚餐制,這種飲食制度可謂是由來已久,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毫不客氣的說,這正是我們中國人重視血親關係以及家族觀念在飲食上的直觀反映。逢年過節,全家的老少爺們還有七大姑八大姨們團團圍坐,共享一道豐盛的晚宴,火鍋餃子冷拼熱炒,大家你一口我一口,突出一個闔家歡樂賓主盡興,講究的是親朋好友們吃得好玩的好。
  • 中國人最初都是分餐吃飯,為什麼現在是圍在一起共同吃飯呢
    最近,「分餐制」再次成為熱點話題,引發了社會各界人士的熱烈討論:「古代人分餐嗎?」「在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過程中,曾廣泛實行過『分餐制』嗎?」一、古代人為何執行分餐制俗話說得好,國以糧為本,民以食為天,可見吃飯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是多麼的重要。
  • 中國古人的分餐制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我們中國人吃飯,總是喜歡圍坐一桌,熱熱鬧鬧地一起吃。不過,你要以為中國人自古以來都是這麼吃飯的,那就錯了。事實上,在很長的時間裡,中國人都是「各端各的餐盤,各吃各的飯」。孟嘗君被「誤會」分餐制古已有之。
  • 泉州石獅:分餐不分愛 讓「分餐制」成為「新食尚」
    長久以來,圍桌合餐是中國人的主要就餐方式,親朋好友圍坐成一圈共享美食,其樂融融。但筷來箸往間,一桌桌「口水菜」極有可能造成疾病傳播,成為舌尖上的「隱患」。日前,關於是否應該普及「分餐制」話題再次引起熱議,對於分餐問題網友看法不一。
  • 拒「野味」、分餐制 中國人更「講究」了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對「山珍野味」有一種特殊的喜好,疫情之下,越來越多人倡導尊重自然、保護自然、敬畏自然的飲食習慣;在中國人的餐桌上,傳統合餐制較為普遍,疫情之下,從「一盤菜」到分餐制,很多家庭經歷了一場「就餐方式改革」……新冠肺炎疫情猶如一道幕布,拉開了中國民眾衛生意識和觀念啟蒙與
  • 漫話中國餐制史:原來中國最早也是分餐制?
    在分餐制與合餐制的討論之中,我們不難發現有這樣一種論斷:「分餐制是西方的傳統,中國是禮儀之邦,講究圍桌而食、待客之道,分餐而食豈不生分。」實不知中國竟是世界上最早進行分餐制的國家。追溯到千年前,我們的祖先竟也是分餐制的身體力行者,而分餐制的發展也映照出中國早期階級意識的萌芽。
  • 中國人在一個盤子裡吃菜比起西方人分餐難道低人一等?
    像中國人吃飯多為聚餐,一盤菜你一筷子我一筷子,很不好,在吃些汁液黏稠的菜時有些人還喜歡把手中的筷子放在嘴吮一下,接著又伸向菜盤,想想就噁心;有時,主人在吮完筷子後,還熱情地給客人夾菜,弄得客人推也不是,接也不是。那時候聽老師講完這些感覺還挺對,西方人真挺文明,像我們中國人在一個盤子裡吃飯不就是在吃別人的口水嗎?好噁心.
  • 返崗後很多單位實行分餐制 那你知道歷史上中國人是何時開始合餐的...
    在新石器時代,生產力水平較低,氏族的族人們共同捕獵採集食物,然後平均分配食物,以分餐而食為主。隨著生產力的不斷進步和飲食禮制的萌芽,各式各樣的食具、酒具以及擺放食具、酒具的食案相繼產生,於是一人一案的分餐制誕生了。
  • 「四大文化問題」讓你了解中國分餐制為何這麼難?
    "夫禮之初,始諸飲食。"飲食問題是一句「民以食為天」的古訓,卻道出了儒家文化核心思想中禮的本源。中國分餐制的存在持續了三千多年,從唐朝晚期以後,我們才沿用了合餐制。兩種餐制比較,自有其各自製存在的合理性和積極意義,但分餐制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讓我們嚴重的重視,這也許是禮的回歸,禮的傳承。
  • 疫情過後,分餐制將成為新潮流,你準備好了嗎?
    從公布的疫情案例看,人們普遍習慣的合餐制,為病毒傳播提供了機會和渠道,一定程度上成為疫情蔓延的推手。這也讓越來越多人意識到了圍桌共食、不用公筷的飲食方式所隱藏的健康隱患,認識到分餐的文明和健康。
  • 分餐制,是要中餐廚師去做西餐、做位上菜嗎?
    從我國出土的漢墓壁畫、畫像石和畫像磚中,均可見到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宴飲場景。 據歷史記載,商周秦漢都是實行分餐制,即一人一案,每人面前都放一套飯菜。 魏晉南北朝,少數民族與漢族的文化逐漸融合,也帶來了飲食風俗的變化,最為典型的是這一時期有了高足坐具。高桌大椅的出現,促使大家開始同桌而食。
  • 為什麼在中國分餐制這麼困難?真相被揭開,讓人不敢相信
    中國人普遍相信團團圓圓,所以,現在吃飯以圓桌為主。大家熱熱鬧鬧地圍坐在一起,共享美食。如果分餐而食,就顯得生分了。西餐以條桌為主,每個人身前一塊方形的「領地」,把菜餚事先分好,才方便進食呢。看來,要做到徹底分餐,得先從餐桌改起。
  • 回歸傳統,合餐制轉向分餐制,從商務會餐開始
    就是桌子上放幾個菜,大家一塊吃。這盤水煮肉片,你也用筷子撈著吃,我也用筷子撈著吃,其他菜也一樣,大家都能吃,這是合餐制。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分餐制的,就好像現在大家去吃西餐,吃日料,每個人都單獨上幾份菜,你有一個盤子裡放著烤肉,一個碗裡盛著濃湯,我也有一個盤子裡放著烤肉,一個碗裡盛著濃湯。
  • 泉州餐飲店恢復堂食 就餐人員間隔不少於1米 包廂實行分餐制
    疫情中風險鄉鎮處外,包廂實行分餐制,單桌人數減半「終於可以叫上朋友一起去堂食了。」「我們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推出『泉州重聚堂食第一餐』」,領秀文旅集團品牌總監吳曉雯介紹,豐鯉茶樓原1000㎡場地擺放54桌,現減少一半為27桌,確保桌與桌間距大於兩米;大包廂僅開放10間,原10人桌現僅限4-5人。
  • 分餐與合餐,飲食文化是如何演變的?
    講人情味、喜歡團聚是中國人的傳統,圍桌合餐,其樂融融。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使用公筷公勺、分餐制等倡議提上日程。其實,我國分餐制的歷史可以上溯至遠古時期。我們從何時開始採用合餐制?飲食文化是如何演變的?  其實,我國飲食方式最早的雛形就是分餐制。早在中國上古時代,商周秦漢時期,無論從壁畫還是文獻中,我們都能看到古代人講究分餐的排場。據史料記載,商周時期國人席地而坐、憑俎案而食。
  • 各地出臺政策大力推行分餐制——公筷「夾」出餐桌新文明
    在東北,習慣了「大鍋燉」的人們開始分裝在盤子中,每桌都配備好公筷公勺;在四川成都,食客們鍾愛的火鍋,也都開始推行分餐,每個人都配備兩雙筷子,一雙公筷夾菜,一雙私筷自用;在浙江,許多農家樂恢復營業之後,紛紛推出「分餐制」,或者提前為客人分好餐食,或者採用自助餐形式,讓客人自己取用……借著疫情的影響,各地都在抓緊時間推行分餐制和公筷制,把文明習慣內化到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