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標被朱元璋立為皇太子,為什麼沒有人敢反對?

2021-01-10 剛子侃歷史

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中國人的普遍傳統思想都是多子多孫,包括古代的封建帝王都一樣,認為多子就是多福,江山後繼有人。

「帝王之家是非多」,明太祖朱元璋一生共有26個兒子,16個女兒,朱元璋立儲之事本應勾心鬥角,刀光劍影,為什麼嫡長子朱標被立為皇太子時,其餘的皇子包括野心最大的朱棣,都不敢提出異議呢?

朱標(圖片借鑑,侵權可刪)

懿文太子朱標(公元1355年~公元1392年),朱元璋嫡長子,母親馬皇后,建文帝朱允炆之父。朱標宅心仁厚,待人寬容,溫文爾雅,是朱元璋最愛的兒子,老朱為了培養他成為自己的接班人,在朱標還是太子時,不僅讓開國文臣「文史公」宋濂教其治國之道,還讓他學著處理國家大事和一切政務,力求按照自己心目中的標準,將朱標打造成一位好皇帝,使大明朱家的江山統治得到延續和鞏固。

但朱標出生於太平環境中,幼時接受的是以寬大為本的儒家思想教育,與朱元璋出生於亂世,一路流血殺伐,拼死鬥爭的嚴酷思想作風不同,父子倆由於理念的分歧,經常發生衝突。儘管這樣,朱元璋還是一心一意地,準備將朱標培養成合格的接班人。

馬皇后(圖片借鑑,侵權可刪)

除開兩父子的爭端不說,眾皇子不敢和朱標爭奪太子之位的還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朱標尊崇的地位;朱元璋在創建明朝之時,就已經對老朱家如何世世代代統治江山問題下過結論,做過思考;特別是皇位繼承問題,是最容易引起家族內部的爭端。針對這個問題,朱元璋就訂立下了「嫡長子繼承制」。

而朱標正是嫡出長子,其母馬皇后,在朱元璋還是個小小的九夫長時就成了結髮夫妻,二人相儒以沫,同甘共苦。當了皇帝後的朱元璋也非常敬重馬皇后,在朱元璋的後宮,馬皇后身為六宮之首,地位最高。馬皇后去世後,朱元璋甚至發誓從此不再立後,可知馬皇后在朱元璋的心目中有多重的分量。

子憑母貴,因此朱標的地位尊貴,也是不容其他皇子所置疑的。此時的朱棣就算想染指太子之位,也沒有那個機會,在「嫡長子繼承制」的壓制下,順位的話朱棣還排在第四位,除朱標外上面還有秦王朱樉和晉王朱棡,兩個哥哥都沒出聲,他就算有野心也只能偷偷收斂了。

馬皇后(圖片借鑑,侵權可刪)

二、朱元璋的重點培養對象;

朱元璋在朱標剛立為太子時,就已經將他接引進了大明政權的中心,不僅讓宋濂教導其治國之道,還讓朱標提早進行政事實習,學習怎麼樣處理國家大事。

在朱標20歲時,朱元璋下令各司,日常政事都歸朱標處理,只有重要的軍機大事才需要告訴他。

朱標24歲時,朱元璋又下令,不論大小的國家政務還是軍機大事,經朱標處理後再向朱元璋稟報,並教朱標四點作為帝王的原則:

1、能仁勿妄暴。就是有一顆治國的仁心,這樣才不會妄施暴政,禍害民間。

2、洞明勿奸惑。要有一雙洞察事件根本的眼睛,才不會被奸佞蒙蔽了自己的雙眼。

3、勤勉勿安逸。一個帝王必須要勤勤懇懇處理國家大事,不要沉迷於安逸奢華的生活,要有「居安思危」的感悟。

4、勇斷勿法制。身為君主,就不能受到世俗禮法的牽制,要勇於打破桎梏,打造自己的天地。

朱元璋對朱標的重點培養可謂嘔心瀝血,動用所有的資源,恨不得他一下子就成材,其他的皇子哪裡有這種待遇?包括朱棣在內,8歲時才有自己的正式名字,朱棣8歲前估計老朱自己到處播種,應該都不知道還有這麼個兒子。

所以說朱標從一出生就是作為未來的皇帝來培訓的,其他的皇子根本沒有這種機會,想競爭連朱元璋這關都過不去。

朱元璋和馬皇后(圖片借鑑,侵權可刪)

三、朱標本身的性格和才能;

朱標接受的正統儒家思想教育,相對於朱元璋的以猛治國,「重病下猛藥,亂世用重典」必然產生衝突。

在朱標的心目當中,朱元璋那套已經過時了,因為朱元璋剛開始創建明朝時候,天下未穩,人心渙散,刑用重典及系列恐怖手段,和國家暴力機關來震懾官民,使人畏懼而不致生出異心。

但後期天下平定,民心歸順,再用朱元璋那套明顯不合時宜。朱標主張周公、孔孟之道,講仁政、慈愛,刑典治獄平恕為妙,殺人越少越好,死刑針對的都是罪大惡極的兇徒。

這些觀點正是朱標這位宅心仁厚,溫文爾雅的太子依據自身性格所決定的,主張就是「少殺不殺」,不論是開國功臣,還是親族兄弟,都主張以「寬大為懷」。

朱棣(圖片借鑑,侵權可刪)

四、朱標在眾皇子之中的威望;

朱標不僅有自己的為君之道,對自己的眾兄弟同樣非常寬容。儘管這些兄弟很多都不是一母所生,但朱標也從來沒有仗著太子身份,對他們抱以成見。

當自己這些兄弟們犯了錯時,朱標也會在朱元璋面前為兄弟求情,這些都為他在兄弟間贏得了很高的人氣分和印象分。

因此,即使是朱標當上太子,成為將來大明的皇帝,這些兄弟們也不會有所反對,了解朱標性格的他們知道,就算他即位也不會對他們不利,既然這樣還不如做個快樂的藩王,幹嘛又要犯眾怒的去爭那太子之位?

(圖片借鑑,侵權可刪)

五、朱標深愛朝臣和百姓的擁戴;

朱標的性格和教育,相比朱元璋殺伐果斷,雙手血腥的鐵血手段,註定他無法帶兵打仗,但可以成為一代明君。

而朱棣,正是這樣一個和朱元璋極度相似的人,一個優秀的將才,並不適合治國,相比朱棣,朱標顯然是朱元璋心目中的合適人選。朱元璋也不希望繼承者是個像自己一樣的人。

朱標有時幫助朱元璋監國,朱元璋也希望朱標培養自己的團隊和心腹,必竟這是將來立國之本,朝廷大臣很多都很擁戴朱標,朱標自身的仁政愛民,為人寬厚也很讓他深受民眾愛戴。

綜上所述,朱標當上太子後,眾皇無人反對。可惜天妒英才,36歲的朱標自秦中視察返京染上風寒而病逝,這讓朱元璋所有的美好願望成為了泡影,無奈下才讓朱允炆上了位,把對朱標的愛都傾注給了朱允炆。

(圖片借鑑,侵權可刪)

又怕根基不深的朱允炆即位受到阻礙的他,還親手造成了「藍獄」,誅殺了「胡惟庸案」後剩下的功臣良將,為朱允炆鋪平了政治道路,可以說朱標若沒有死,「藍玉案」就不會發生,卻不料「靖難之役」事發後,朱允炆竟然沒有可以抵禦朱棣大軍的將領,真的是可悲啊!

(以上文字,如果喜歡,請點個關注!以上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必刪!)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剛子侃歷史」吧!每一期將帶給您不同的視覺感受。

相關焦點

  • 朱標兄弟達二十六人,朱元璋立其為太子,為何無人爭奪太子之位?
    朱標是朱元璋用半輩子心血培養的,兄弟們根本不會去和朱標爭皇位,朱棣他們都是朱標一手帶大,長兄如父。在朱元璋眼裡他和馬皇后所生的兒子就是和其他兒子不一樣,攻打南京時朱標出生,朱元璋立馬在附近的山上了個碑,到此山者,不患無嗣。 朱元璋自封吳國公時朱標就是世子,稱帝後第二件事就是立朱標為太子。
  • 太子威脅皇權,朱元璋為何無條件信任朱標?培養成權力最大的太子
    太子舉足輕重的地位王朝的延續其實和家庭的延續差別不是太大,立太子也就像家中立繼承人似的,可是立太子關乎的是國家的穩定所以一般帝王都非常慎重。立太子可以使得王朝的安穩,王朝安穩了百姓才能安居樂業,國泰民安。還有早些立下太子可以使太子早些學習那些立國之策,皇帝駕崩的話太子可以迅速的穩定大局。
  • 為什麼朱標被稱為權力最大的太子?
    為什麼朱標被稱為權力最大的太子? 在古代封建社會,皇帝是九五之尊,最高權力的絕對掌控者,國家的一切都是為皇權服務的。
  • 明太祖朱元璋與懿文太子朱標之間的父子情,父愛如山,太過深沉!
    這位老人正是大明朝的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去世的是他的長子朱標,同樣也是大明朝的太子儲君,未來的大明皇帝。先前經歷了喪妻之傷的朱元璋,又被這突如其來的喪子之痛,給予了沉重的一擊。痛哭流涕都已無法表達其悲傷之情,沒有人能夠體會到這位花甲老人的喪子之痛與白髮人送黑髮人感覺。
  • 為何沒人跟朱標爭太子,原來他能力這麼強!
    自古皇權爭奪極其血腥殘酷,唐代有李世民殺太子發動政變奪權,清代有九子奪嫡等等,都是因為皇帝的兒子非常的多,朱元璋有26個兒子,其中有名的是大兒子,太子朱標,四子燕王朱棣等等,朱元璋稱帝之後,馬上立朱標為太子,在朱標成為太子的20多年間,為什麼並沒有出現歷史上的皇權爭奪,弒兄殺子的現象呢
  • 朱標為何被稱為「史上權力最大太子」?朱元璋手把手教他做皇帝
    若在民間,父親對兒子有多好都不奇怪,可天家無情,皇帝與太子走到後來基本都成政敵,像朱元璋和朱標這樣的很少見。整個明朝,從上到下,所有人都知道未來的皇帝一定是朱標,朱元璋的其他兒子對此也心知肚明。朱棣縱有野心,也半點都不敢表露,只能乖乖的當燕王,惹朱元璋生氣了還得靠朱標說情。
  • 朱標:史上最有權力的太子,有能力成為一代明君,奈何天妒英才
    朱標是史上權力最大的太子?這話的確有一定的道理,而且他還是史上地位最穩固的太子。這一切的根源其實就在於朱元璋對朱標這個兒子的喜愛和信任,以及朱標本人優秀的品性和處事的穩重。歷史上的任何一個太子幾乎都很難和朱標媲美,唯一一個還能和朱標一較高低的太子應該是李承乾。
  • 燕王朱棣能力最強,太子朱標死後,為何朱元璋不傳位給燕王?
    朱棣劇照在朱元璋的諸多兒子中,燕王朱棣的能力最強,為什麼太子朱標死後,朱元璋不立朱棣為皇位繼承人,從而避免靖難之役手足相殘的局面?在朱元璋的眾多兒子之中,朱棣並不是朱元璋最喜愛的兒子,朱元璋最喜歡的兒子是太子朱標,晉王朱棡以及寧王朱權。但是在朱元璋安排的一次歷練中,朱棣的表現卻讓朱元璋刮目相看,朱棣的才能也在這場歷練中展露無疑。
  • 太子朱標的權力有多大,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朱標背後有著朱元璋堅定不移的支持,明朝所有人都知道朱標一定會繼承皇位,就連朱棣也不敢展現自己的鋒芒。常言道:「自古無情帝王家」,出生於皇家,雖然地位崇高,身份尊貴,但彼此之間勾心鬥角的事情時有發生。為了爭奪皇位,兄弟反目成仇、刀劍相向的例子比比皆是,太子之位上往往懸掛著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讓位置上的人時刻面臨著危險。
  • 同為皇帝,為何朱元璋很放心太子朱標,而康熙卻很擔心胤礽奪權?
    朱標和胤礽都是皇太子,分別是朱元璋和康熙欽定的接班人,那麼,為何朱元璋對朱標非常信任,而康熙卻擔心胤礽奪權呢?這與朱元璋和康熙的出生環境,以及朱標和胤礽的性格有關。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康熙,不可避免地被宮裡的陰暗面操控,使得他變得敏感、多疑,把宮裡的所有人都當作潛在危險,甚至包括自己的接班人太子。正因如此,不僅對待太子,在對待其他兒子上,朱元璋和康熙的態度也截然不同。朱元璋對待兒子,就像一位鄉下老父親諄諄教誨、百般呵護,而康熙對待皇子,猶如帝王使喚臣民。
  • 朱標為什麼被有的人稱為權力最大的太子?
    朱元璋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權力最大的皇帝,他的長子朱標,也確實是權力最大的太子,原因有這麼三個方面。其一、朱元璋解除了很多開國將帥的職權,留下的權力真空,必須有人填補,朱元璋開始是用太子,來填補這些權力真空,畢竟皇帝也是兩隻眼睛,很多行政事務顧不過來。
  • 朱元璋為什麼最喜歡朱標?傾盡心力培養,結局卻不是他想要的
    母族絕後,馬皇后那邊父母也是早亡,妻族也沒啥親人,朱元璋做皇帝後,也想幫著馬皇后尋找親人,為他們封官蔭爵,被馬皇后拒絕了,也就是妻族相當於也死絕了。你們說說,朱標誕生的意義有多大?朱標是除了朱元璋侄子以外與他有血緣系最近的親人了。朱標的出生意味著朱元璋有自己的後代了。
  • 相愛相殺的父子關係,太子朱標為何38歲就暴斃身亡?
    在眾多子女中,朱標無疑是朱元璋最疼愛、付出心血最多的一個孩子。朱元璋以一個老農民、老父親的心態,把他認為最好的一切都一股腦塞給兒子。給兒子請最好的家教,給兒子最大的權力,給兒子最好的歷練機會。只可惜,太子朱標暴斃。老父親痛失愛子,叱吒風雲的帝王居然當著大臣的面毫無形象地哇哇大哭。可正值壯年的太子為何暴斃?
  • 朱標為何被稱為,史上地位最穩固的太子,他憑的是什麼?
    因為朱標是明朝的第一個太子,更是明太祖朱元璋傾心培養的繼承人,可惜英年早逝,最終逼的朱元璋大開殺戒以求為皇太孫朱允炆掃除障礙。但今天昊童不跟大家聊這些,只說朱標為何被眾多歷史愛好者稱為,史上地位最穩固的太子。備註,以下內容為昊童個人觀點,不喜勿噴,謝謝。
  • 太子標:朱元璋最愛的皇子,無奈英年早逝,不然明朝大不一樣
    傳奇太子降生公元1355年,明太祖朱元璋正率領將士鏖戰南京,戰爭異常慘烈。酣戰之中,傳來兒子降生的好消息,朱元璋為之一振,一舉攻破南京定鼎天下後,朱標被冊封為太子。朱標被立為太子後,朱元璋為他精心打造了史上最強顧問團,幾乎當時所有的功勳道德老成者都被編入東宮,兼職輔導太子。在太子朱標十三歲那年,為了儘早使太子得到應有的歷練,朱元璋特派其赴臨濠祭拜祖墓。
  • 太子、秦王、晉王都已去世,朱元璋為何不肯傳位給皇四子朱棣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四月,年僅38歲的皇太子朱標病死,朱元璋陷入極度的悲哀和痛苦之中,朱標死後,在劉三吾等人的建議下,朱元璋立年僅16歲的嫡長孫朱允炆為皇太孫。到了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71歲的朱元璋病逝,朱允炆繼位為帝。
  • 假如朱標沒有去世,動手削藩,朱棣敢反嗎?
    燕王朱棣是明朝第三個皇帝,他是朱元璋的兒子,朱元璋曾經說,朱棣是所有孩子當中最像他的一個。但是朱元璋並沒有將皇位傳給朱棣,而是傳給了孫子朱允炆。本來的繼承人應該是太子朱標,但是朱標卻意外死亡了,讓朱元璋的計劃落空。假如朱標沒有去世,動手削藩,朱棣敢反嗎?
  • 累死太子朱標,最後卻並沒有遷都西安,朱元璋心中是怎麼想的
    於是朱元璋便以開封為北京,應天為南京,臨濠為中都。後來有一位都察院御史鬍子上書。朱元璋在都城選擇上的猶豫不定朝野上下也都知曉。這位胡御史在奏疏中便建議道:「縱觀天下形盛,可以作為都城的地位有四處。河東一帶地勢高,控制西北,堯曾經建都於此。但是此地苦寒,不適合發展。汴梁襟帶黃河、淮河,宋朝曾建都於此,但是此地平坦、空曠,無險可守,不利於戰備。洛陽之地,乃是得到周公認可的。周朝、漢朝都曾遷都於此。
  • 明初若朱標不死,朱棣肯定不會造反而且也不敢造反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相比大家都不會陌生,自從他登基後,就將兒子朱標立為太子。不過或許是天妒英才,朱標在壯年時突然離世,這個消息瞬間震驚了朝野上下。隨之燕王朱棣發動叛亂,成功爭奪了皇權,讓明朝國運都朝著未知的方向發展。不妨設下一個疑問,若當初太子朱標並沒有去世,那麼燕王到底還敢不敢造反?
  • 《大明第一太子》:大明完美太子——朱標,居然也是穿越來的!
    《大明第一太子》,夜星月語,3級作者。分類:歷史-兩宋元明。【簡介】洪武元年,奉天殿上,龍椅上的明太祖朱元璋一揮手,禮部尚書捧起冊封詔書宣讀起來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之長子朱標,為皇后所出,宗室首嗣,天資粹美,品格貴重,茲恪遵初詔,載稽典禮,俯順輿情,謹告天地,宗廟,社稷,授以冊寶,立為皇太子,正位東宮,以重萬年之統,以繁四海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