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大明王朝創建者朱元璋以前是個要飯的,還當過幾天和尚,大字不識一個,但是他對讀書的重要性卻有深刻的體會,而且他對讀書人也很尊重。
因此,在有了自己的勢力和地盤後,他非常重視後代的教育,特別是長子朱標,對他更是寄予了厚望,在為朱標找老師這件事上,可謂是用心良苦。
在還未登基前,聽說了有一位當代大儒叫宋濂,一生好學,為人聰慧善記,心繫百姓,寧肯入深山裡當道士著書,也不願意在腐敗的朝廷上假意逢迎。所以元庭幾番相請均被其拒絕,但為了能讓兒子有個好先生,朱元璋可謂是三顧茅廬也在所不惜。
幾次派親信去請,結果都沒請到宋濂。
後來朱元璋佔領了義烏之後,又親自帶著長子朱標去請宋濂。
天下那麼大,朱元璋為什麼一直要盯著宋濂來當朱標的老師呢?
其實後人也分析過原因,大致可以分為三點:
第一呢,這個宋濂的確是非常的有才,文化水平也是非常的高。其實宋濂是個早產兒,我們都知道,一般孩子早產的話身體都會比較弱,宋濂也不例外,宋濂自小就體弱多病,但是腦子卻異常聰明,過目不忘,是當地出了名的神童。成年之後呢元順帝好多次邀請宋濂入朝做官,宋濂都不去。甚至在後來有了孩子之後就出家做了道士,居廟堂之上了。
第二呢,朱元璋的確是非常重視朱標的教育的,當時的朱標已經四歲了,非常需要宋濂這樣的老師教導,而再看朱元璋身邊呢,除了武將還是武將,所以宋濂在朱元璋眼裡真是異常的珍貴。
第三呢,當時時局非常的動蕩,各個首領都想自己當皇帝,那麼宋濂這樣的人才如果朱元璋不趕緊招來為自己效力,很有可能就被對手挖走了,這麼有才能的人不被自己所用已經很可惜了,如果在被對手請走,那豈不是賠了夫人又折兵。但是朱元璋知道宋濂不喜歡入朝做官,所以就想到了請宋濂來當朱標老師的主意。
這天,朱元璋帶著朱標帶到了宋濂的道館,朱元璋毫無架子,還讓朱標給宋濂磕頭,且當場說明了來意。
宋濂早前聽說過三大義軍的首領朱元璋,但只聞其名,未見其人,更不知其為人品性如何,當即就把自己內心的問題巧妙地拋出來:「小兒頑劣,可訓乎?」。
這句話啥意思呢?意思是說,要是你的兒子調皮搗蛋,我能不能教訓他,打他?
宋濂的這句話不僅讓朱元璋大吃一驚,還讓他有點尷尬。畢竟當時自己已然打下大半個江山了,不久的將來就會統一天下,登基為帝,到時候自己的這個兒子便是太子,自己都捨不得打,讓別人打心裡還不得心疼死了?況且這人才剛見面,這就想打了。
結果朱元璋的回答讓他直接愣住了。聽完之後就直接答應下來了,根本沒有猶豫。
朱元璋的回答只有四個字:不死即可。
這句話的意思已經很明白了,只要朱標犯了錯,宋濂就可以教訓他,只要你不把他打死,怎麼教訓都可以,對朱標有益的事情他是不會進行阻攔的。
朱元璋說的這句話不僅是為了讓宋濂收下朱標,而且也表明了他對他兒子的教育態度。正是這四個字,讓宋濂看到了朱元璋的誠意,讓宋濂決定全心全意。
現在的家長要是能有朱元璋一半的覺悟,那就好了。
從此之後,宋濂就成為了朱標的老師。
宋濂的確十分用心的在給朱標傳授學業,朱標也對宋濂十分尊敬。史書記載:朱標深得宋濂真傳。從小學習儒家經典書籍,性格善良溫和,從不鬧事,從朱元璋到黎民百姓,無不對他寄予厚望。
所以後來朱標的很多成就也與宋濂這位老師離不開,就連朱元璋看書的時候有疑惑也經常請教宋濂。
但是朱元璋是一個公私分明的人,後來宋濂的兒子被牽連進了胡惟庸案,朱元璋本來想要將宋濂也殺掉,但是朱標和馬皇后拼死親情,朱元璋這才放過了宋濂。
然而,身體本來就不好,再加上痛失愛子,因此第二年就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