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廣洋一生低調謹慎,為何還是難逃一死?朱元璋:只怪他不識相

2020-12-14 歷史戰爭

儒家講究中庸,儒士為官,則將中庸貫徹到底。很多官員能夠身居高位多年卻得善終的秘訣,就在於他們懂得謹言慎行,低調做人。不過,這個方法只適用於太平皇帝,要是碰上朱元璋這樣的皇帝,恐怕死的不知道怎麼死的,汪廣洋,就是最好的例子。

汪廣洋的死其實是很令人意外的,因為從人品上,汪廣洋絕對算是明朝數一數二的老實人了,他誰都不惹,不結黨,不營私,做人低調,從不惹是生非;從位置上來講,他貴為中書省左丞,是胡惟庸的對手。

這不免令人疑惑,既然汪廣洋人又老實,還是胡惟庸的對頭,那朱元璋為何要在處理胡惟庸前先把汪廣洋殺了?這裡面,其實大有學問。

朱元璋是個殘忍冷血的人不假,他喜歡殺人更不假,但朱元璋不會濫殺,他殺人,尤其是殺重臣,大多時候都有自己的考慮。至於殺汪廣洋,當然也是朱元璋深思熟慮的結果。

起初,朱元璋對於汪廣洋是沒有殺心的,畢竟一位「好好先生」,總歸是不容易惹人厭惡的。可要命就要命在汪廣洋太好說話了,而他的沒脾氣,讓朱元璋很不滿意。

洪武三年,李善長生病,朱元璋將朝政交給楊憲和汪廣洋處理。可是楊憲卻專橫跋扈,經常排擠汪廣洋,以汪廣洋當時的職位,大可不必懼怕楊憲,但他性格懦弱,不敢和楊憲作對,於是一直忍受著楊憲的排擠。可楊憲才不管汪廣洋的態度,他要的,是讓汪廣洋滾出權力中心。在楊憲的努力下,汪廣洋果然被貶到了外地。

楊憲被誅殺後,朱元璋又將汪廣洋召了回來,並再次讓他擔任丞相職務,這一次,與他搭班的換成了胡惟庸。汪廣洋連楊憲尚且都對付不了,更何況是李善長扶持起來的胡惟庸,所以他很快就再次被排擠出去。

然而,隨著胡惟庸愈發囂張跋扈,朱元璋決定將汪廣洋再次委以重任。這一次朱元璋認為被胡惟庸排擠出去的汪廣洋總該對他懷有怨恨,到時候他就算不是胡惟庸的對手,但總該可以制衡一下胡惟庸

可朱元璋再次猜錯了,回來後的汪廣洋壓根不去管政事,他整日裡醉生夢死,縱情聲色,所有的權力都到了胡惟庸那。這讓朱元璋很不滿,但讓他真正憤怒的還在後面。洪武十二年,有人檢舉胡惟庸堵死了劉基,朱元璋大喜過望,將汪廣洋找來,想問問他的看法。朱元璋的目的很直接,他就是要汪廣洋說胡惟庸的壞話,最好能提供點胡惟庸的黑料。可是,汪廣洋再一次搪塞,他是一問三不知。

朱元璋怒不可遏,既然你是一個爛泥扶不上牆的東西,那也就沒必要留你了,於是朱元璋將汪廣洋發配邊疆,這還不算,他又派人追趕發配的隊伍,追到哪就在哪賜死。所以,汪廣洋的死,就是因為他太懂明哲保身,以致於忽略了朱元璋重用他的目的。臣不知君意,自然就要大禍臨頭了。

相關焦點

  • 朱元璋曾問劉伯溫丞相人選,所說的楊憲、汪廣洋、胡惟庸全都慘死
    一般都以此作為老朱的黑歷史,其實主席曾經對朱元璋殺功臣的事有所點評,當這些大明開國功臣的欲望超過老朱容忍極限的時候就是他們身死之時,並沒有哪一個是冤枉的,包括貌似最無辜的傅友德父子在內,還不是諸王之間選邊站搞小團體,不該死麼,老朱身體倍兒棒活得好好的,折騰個什麼勁呢。
  • 汪廣洋的詩有哪些?汪廣洋的詩詞全集11首
    明代詩人汪廣洋,汪廣洋(? ~1379),江蘇高郵人,字朝宗,明朝初年宰相,重臣。漢族。元末進士出身,通經能文,尤工詩,善隸書。朱元璋稱讚其「處理機要,屢獻忠謀」,將他比作張良、諸葛亮。年少時跟隨太祖朱元璋起義反元,被朱元璋聘為元帥府令史、江南行省提控,受命參與常遇春軍務。
  • 李善長年近八十,早已交權在家養老,朱元璋為何還對他滿門抄斬?
    洪武二十三年,已經77歲的李善長不知怎麼想的,突然要建造府宅,於是向信國公湯和借衛士300人,結果湯和轉身就把這事告訴了朱元璋。 接著,又有人告發李善長,說他曾參與胡惟庸謀反一案。審訊的結果,是李善長明知胡惟庸有叛逆陰謀,卻不出面揭發檢舉,而是採取了徘徊觀望的態度。
  • 神機妙算劉伯溫,機關算盡卻難逃厄運,開國皇帝明太祖難逃其咎!
    由此可以看出劉伯溫在廣大人民群眾的眼中,他是可以跟三國時期諸葛孔明相提並論的「神人」。劉伯溫雖然精通天文、兵法、數理,卻還是沒有算到自己還是難逃厄運,最終落得個不明的死因,這個中的緣由恐怕開國皇帝明太祖難逃其咎!為什麼這樣說?
  • 明朝34個開國功臣,朱元璋殺了30個,為何獨獨留下四人不殺?
    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因建國後對開國功臣大肆屠殺而聞名天下。朱元璋生性多疑,當上皇帝後,更是膽大包天,野心勃勃,攻克了自己苦心經營的江山,於是採取「殺」的策略,痛下殺手,「殺明朝34位開國功臣」。在六位公爵和28位侯爵中,朱元璋硬著頭皮殺了30個,其中李善長是朱元璋信任最多的,他是開國功臣的頭號人物,還是親家的頭號人物,但仍難逃一死,在胡惟庸案中被處死。#朱元璋稱徐達曾為「開國之君」,即「破虜平蠻,功貫古今之先;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相傳徐達病後,朱元璋派人送來蒸鵝給徐達,結果使徐達「背疽」而死。
  • 與朱元璋有關的三起大案
    如此安排,說明朱元璋雖然欣賞胡惟庸,還是透露出一絲防範的意味。另一些防範措施是:就在這一年五月朱元璋任命李善長、李文忠共議軍國大事;六月,下令全國臣民有事可直接上書皇帝;七月,設立通政使司,作為溝通內廷外朝的通道。九月間才當上左丞相的胡惟庸雖然權重位高,但仍在朱元璋的控制之下。然而,胡惟庸似乎對此並不清楚。掌權之初,他還知自勵,處事謹慎小心,朱元璋比較滿意。
  • 朱元璋一生最精彩的謀略,七年精心布局,自此扭轉大明朝的命運
    在他看來,哪個王朝建立都不是一開始就會,都是從一點一滴做起,所以,他就把那些在戰場上建功立業以及出謀劃策的人物放在明王朝的中央樞紐上,以帶動明王朝整個機器的運轉。 陪朱元璋徵戰南北的,有許許多多來自不同地方的人,他們都屬於不同利益集團,所以很難處在一起,這其中就有李善長,劉伯溫,楊憲,汪廣洋等人物。
  • ...李善長回家養老為何還會被殺?朱元璋雖然好殺但對他是仁至義盡了!
    朱元璋巡幸汴梁,李善長留守,一切事情他都可以不經請示靈活處理。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朱元璋說:李善長雖無汗馬功勞。但跟隨我多年,供給軍糧,功勞很大。於是封他為韓國公,年祿四千石,子孫世襲。並授予免死鐵券,李善長免死兩次,其子免死一次。當時被封公者有六人,李善長位居首位。詔書中將他比作蕭何,對他褒獎備至。
  • 朱元璋大封功臣,第一謀臣劉基卻僅封三等伯,原因絕非他心高氣傲
    直到二十天之後,朱元璋才給了劉伯溫一個三等伯的爵位。更讓人不可理解的是,劉伯溫的伯爵待遇也低於其他伯。如當時被封為伯的汪廣洋,歲祿為一年三百六十石,而劉伯溫卻只有二百四十石,差了一百二十石。論功勞,劉伯溫與李善長不相上下,是朱元璋建立大明的第一謀臣,但到大封功臣時,一個封公,另一個卻只得個三等伯,地位相差懸殊,而且李善長的歲祿是四千石,比劉伯溫整整多了三千七百石。
  • 朱元璋為何不再讓李善長當中書省丞相?
    朱元璋聽後生氣地說:他數次想害你,你還為他說話。你忠誠勤懇,足以擔當此任。劉伯溫連忙口頭謝絕,說自己不合適。不過,朱元璋還是提升楊憲為中書省左丞,主持中書省政務 。楊憲擅權專橫,打擊異己,李善長抓住機會,趁機上奏,最終楊憲被誅。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正月,李善長病癒,朱元璋令其辭官,任命汪廣洋為中書省右丞相。那麼,朱元璋為何不再讓李善長當中書省丞相呢?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李善長可能沒有宰相肚裡能撐船的海量胸襟。
  • 劉伯溫否定了丞相人選,又給不出人選建議,他到底什麼意思
    不僅如此,劉伯溫自己又給不出人選建議,既然他自己沒有人選可以推薦,為何又要否定朱元璋的人選,他到底什麼意思? 朱元璋認為這樣沒關係,我換了李善長,可以讓別人頂替上去,這樣房子就不會塌了。於是,他說出心中第一個人選,就是楊憲。劉伯溫聽後搖搖頭,說楊憲這個人氣量狹小,這樣的人不適合當丞相。 既然楊憲不行,那麼汪廣洋又如何?劉伯溫聽了朱元璋第二個人選,同樣搖搖頭說,汪廣洋的氣量更狹小,還不如楊憲,既然楊憲都不適合,他就更不行了。
  • 朱元璋宴請高僧,高僧只說了個「殊」字,朱元璋為何就將其處死?
    死的時候,釋來復大約96歲。一說,死的時候是76歲。大家認為釋來復死的冤不冤呢?好像不冤。你都罵皇帝是壞人,皇帝不砍你的頭,砍誰的頭呢?可是,仔細想想,又覺得哪裡不對!釋來復又不是只豬,他怎麼可能當著皇上的面罵皇上是壞人呢?朱元璋更是明白這個道理。如此說來,一個「殊」字遭遇殺身之禍,不過是朱元璋殺人的幌子罷了!那麼,朱元璋殺人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
  • 為何武功再高也難逃一死
    這種病號稱「名將殺手」,不管你曾經在戰場上殺敵有多勇猛,身手有多麼矯健了得,一旦患上此病,必將難逃一死。 歷史上罹患「背疽」殞命的名將數不勝數,譬如項羽的王牌軍師範增。當年鴻門宴後,由於項羽沒有聽信範增的話消滅劉邦,氣得範增直接辭去職務告老還鄉,結果在路上患上「背疽」,還沒到家就一命嗚呼了。
  • 洪武四大案——朱元璋反貪誅殺了哪些開國功臣?《大明史》|大明的崛起④
    明朝建國之後,朱元璋曾經就中書省丞相人選與劉基相商。劉基對於楊憲、汪廣洋、胡惟庸這些人選表示了否定,尤其是對胡惟庸,劉基評價他肯定要壞事,好似一匹能鬧出事故的劣等馬。有趣的是,朱元璋對劉基的建議完全沒有採納,先後任用這三個人做丞相。事實證明,劉基看人的眼光十分精準。楊憲、汪廣洋並不是合適的丞相人選,也先後被朱元璋治罪。汪廣洋之後,胡惟庸掌握了大權,成為左丞相。最初,朱元璋十分賞識胡惟庸。
  • 元末明初,「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紅巾軍領袖韓林兒難逃一死
    韓林兒至於當時如日中天的韓林兒,最終難逃一死,縱觀整個當時的形勢,其實是必然的結局。影視劇-朱元璋如果從對朱元璋的負面評價,他起初沒什麼文化,但卻天賦異稟,無論在打仗還是看書寫字上都由極高天分。打仗自不必說,從討飯和尚到消滅元朝的逆襲;拿讀書來說,朱元璋沒參軍之前可以說隻字未識,不然也不會允許自己的名字叫重八。而後,他努力學習,無論在琴棋書畫上,還是在舞文弄墨上都很有成就。
  • 張士誠對上朱元璋為何難逃一敗?錯失良機只因為這個「豬隊友」
    大敗陳友諒之後,朱元璋帶軍轉回應天府,立即以徐達為帥,厲兵秣馬開始進攻淮東地區,先後打下泰州,通州,很快包圍了高郵。至此,張士誠才如夢初醒,後悔沒能聽從陳友諒之言,急派軍隊溯江而上前去救援,朱元璋聞訊後,親率人馬擊退張士誠水師,那邊徐達趁勢攻下高郵,一路勢如破竹奪取淮安,淮北。
  • 朱亮祖無謀反之心,且握有免死鐵券,為何還是被朱元璋處死?
    元朝廷認為朱亮祖行為可嘉,下旨封他為義兵元帥,聽起來官職不低。後來,局勢越來越緊張,作為朝廷官員,朱亮祖的日子也不好過,到處都是起義軍,他只好率領部下駐守在寧國府,依舊為元朝廷效力。公元1356年,朱亮祖遇到了猛人朱元璋,不僅丟掉了寧國府,他本人也被生擒。
  • 他為何不提早禪位給朱元璋?
    但是不管他有沒有這個覺悟,還是自己能不能做得了主,他已經沒有選擇的餘地了。因為還沒等到他想禪位的那一天,他就提早被朱元璋的手下做掉了。1366年12月小明王在瓜洲渡沉船死亡。後來朱元璋銷毀了一切有關於龍鳳政權的史料,至今歷史上對這一段君臣關係仍有不清楚的地方。畢竟朱元璋後來當上了皇帝,皇帝乃天選之人,怎麼會有人能夠成為他的上司?
  • 一生神機妙算的劉伯溫,為何在明初建國後不受重用?3點原因分析
    每天不停收集李善長的黑材料,去朱元璋面前打他的小報告。時間一長,朱元璋也開始覺得李善長變了。不滿多了起來以後,他反而更加想念起耿直的劉伯溫。終於朱元璋寫了一封極其肉麻的信,想召回劉伯溫取代李善長之位。劉伯溫表面上對聖恩感激涕零,卻堅決不當宰相。於是朱元璋便嚴肅的問他,李善長一定要換掉,可有合適人選?
  • 李善長行刑前,掏出免死金牌,朱元璋:你睜大眼睛看看上面5個字
    朝中大臣都以為朱元璋會「寧殺錯一千,也不放過一個」,但皇帝的心思你別猜,你猜也猜不到,朱元璋竟然沒有殺掉李善長,也許他是念在自己的女兒嫁給了李善長的兒子,也就網開了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