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悶聲發大財」無論是用作商業還是用作軍事,都無疑是一個比較穩妥的策略,當然也要結合所處的當前形勢。首先看下元末背景,雖然當時元朝各種暴政加上天災人禍,加速元朝的滅亡,但是元朝的實力依然非常強大,農民起義一直在南方輪番上演,北方基本在元朝控制之下,理由可以簡答粗暴理解為蒙古鐵騎比較適合北方平原地帶的機械站,當然元朝大都在北方,在北方確實比南方大得多,天子腳下有些齷齪總是要好點,南方天高皇帝遠就比較悲劇了,受災受難高興的是各級貪官們,老闆姓就比較慘,被逼不得已而反抗;其次,南方起義的幾路英豪裡,朱升所屬的朱元璋這一路剛開始非常不起眼,東有佔據江南富餘地帶的張士誠,當時高郵大戰已經名滿天下了。西路有佔據兩湖的梟雄陳友諒,這貨絕對的猛人,遇神殺神遇佛殺佛類的。朱元璋夾在中間,佔據安徽和南京一代,區域非常狹小,實力遠不足前面兩位,由於當時起義眾多,元朝採取政策是誰先稱王就打誰,另外就是盯著幾個有實力的人猛打。朱升的築高牆就是先自保,廣積糧是暗中發展自己實力擴充兵馬糧草,緩稱王可以理解為避開鋒芒,讓元軍先找那幾位主去,讓他們彼此間消耗,實際上朱元璋不僅緩稱王,還曾被元軍招撫過,雖然只是臨時的,但是可見其隱忍。等實力強大後,一舉消滅周邊的幾位梟雄,統一南方各路起義軍,然後再直指元軍。
至於當時如日中天的韓林兒,最終難逃一死,縱觀整個當時的形勢,其實是必然的結局。它本身是個疑案,但大家覺得朱元璋是這事件的「表面上」的最終受益人,所以他的嫌疑最大,只不過這種思維用在一般民間的案件偵破裡沒什麼錯,但在政治鬥爭層面就比較複雜了。話說回來,老百姓都能猜到的事情那些雄才大略的人物和他們背後的智囊團會想不到?而且縱觀朱元璋一生做事一向不會露出一副太難看的吃相,而在古代君臣之間那種忠誠鏈的背景條件下,屬下們想借上司高升的機會也來個水漲船高而擅自行動搞個大新聞的情況也不要太多。
反而觀之,從朱元璋一貫以來的作風倒著推測, 劉基之死,徐達之死,藍玉之死,朱文正之囚,李善長之死,廖永忠之死,傅友德之死,周德興之死,馮勝之死 。除此之外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恆案,藍玉案(洪武四大案) 這裡不一一說明,功臣之死,固然有他們自己的失誤,但是這樣死絕的情況實屬不是偶然。又不能不說朱元璋心狠,而且洪武四大案,隨便一個拉出來都死上萬人,排除以上,稱帝之後,數次北伐,直到藍玉殺到貝加爾湖,把黃金家族正統幾乎趕盡殺絕。不得不說,小時候受過苦的創業者,想留給後代幸福生活,或許朱元璋真的是窮怕了。如果從對朱元璋的負面評價,他起初沒什麼文化,但卻天賦異稟,無論在打仗還是看書寫字上都由極高天分。打仗自不必說,從討飯和尚到消滅元朝的逆襲;拿讀書來說,朱元璋沒參軍之前可以說隻字未識,不然也不會允許自己的名字叫重八。而後,他努力學習,無論在琴棋書畫上,還是在舞文弄墨上都很有成就。
為什麼說他「反被聰明誤」,這句話可以說是形容他的也可以說是形容被他搞的對象的。英雄之間有相惜之情,但往往文人之間有的只是滿眼的嫉妒與仇恨。凡是在朱元璋面前賣弄過機靈的人,都會引起他的不滿,可以說,他痛恨任何一個比他聰明的人。這樣的人,心胸狹窄,比他有水平的人,他都認為會把他幹掉,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他只有先下手為強。
朱元璋出身寒微但經過自己多年的經營打拼成了一名響噹噹的大人物,結束了蒙元的統治這一點是無法被抹去的。他鼓勵墾荒大興水利,還減輕賦稅。懲治貪官,雖然手段過於殘忍,但出發點是好的。唯一不足就是太小肚雞腸,不容人,功臣被屠戮殆盡,這也和他出身寒微有很大關係。歷史會銘記他的偉大堅毅,同時也不會忽略他的殘暴不義。
朱元璋軍事天分毋庸置疑,幾乎可以算是當時第一人!即使後來徐達藍玉朱棣等遠徵北元,戰略都是朱元璋提前制定的!他屠殺功臣,因為他的不信任!他要為子孫後代的江山考慮只能集中皇權!這也很好理解,自己從小受過苦,就只想自己的子女過得好一點,所以他殺掉所有功臣只剩一個耿炳文,因為他擅長防守,不擅長進攻!即使造反也不會有大作為!不過朱元璋畢竟不了解歷史規律,不明白皇權集中物極必反!只能說他是個好父親,好祖父,對百姓來說是個好皇帝,對官員來說不是一個好老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