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紅巾軍領袖韓林兒難逃一死

2021-01-14 正禮歷史

所謂「悶聲發大財」無論是用作商業還是用作軍事,都無疑是一個比較穩妥的策略,當然也要結合所處的當前形勢。首先看下元末背景,雖然當時元朝各種暴政加上天災人禍,加速元朝的滅亡,但是元朝的實力依然非常強大,農民起義一直在南方輪番上演,北方基本在元朝控制之下,理由可以簡答粗暴理解為蒙古鐵騎比較適合北方平原地帶的機械站,當然元朝大都在北方,在北方確實比南方大得多,天子腳下有些齷齪總是要好點,南方天高皇帝遠就比較悲劇了,受災受難高興的是各級貪官們,老闆姓就比較慘,被逼不得已而反抗;其次,南方起義的幾路英豪裡,朱升所屬的朱元璋這一路剛開始非常不起眼,東有佔據江南富餘地帶的張士誠,當時高郵大戰已經名滿天下了。西路有佔據兩湖的梟雄陳友諒,這貨絕對的猛人,遇神殺神遇佛殺佛類的。朱元璋夾在中間,佔據安徽和南京一代,區域非常狹小,實力遠不足前面兩位,由於當時起義眾多,元朝採取政策是誰先稱王就打誰,另外就是盯著幾個有實力的人猛打。朱升的築高牆就是先自保,廣積糧是暗中發展自己實力擴充兵馬糧草,緩稱王可以理解為避開鋒芒,讓元軍先找那幾位主去,讓他們彼此間消耗,實際上朱元璋不僅緩稱王,還曾被元軍招撫過,雖然只是臨時的,但是可見其隱忍。等實力強大後,一舉消滅周邊的幾位梟雄,統一南方各路起義軍,然後再直指元軍。

韓林兒

至於當時如日中天的韓林兒,最終難逃一死,縱觀整個當時的形勢,其實是必然的結局。它本身是個疑案,但大家覺得朱元璋是這事件的「表面上」的最終受益人,所以他的嫌疑最大,只不過這種思維用在一般民間的案件偵破裡沒什麼錯,但在政治鬥爭層面就比較複雜了。話說回來,老百姓都能猜到的事情那些雄才大略的人物和他們背後的智囊團會想不到?而且縱觀朱元璋一生做事一向不會露出一副太難看的吃相,而在古代君臣之間那種忠誠鏈的背景條件下,屬下們想借上司高升的機會也來個水漲船高而擅自行動搞個大新聞的情況也不要太多。

影視劇-朱元璋
影視劇-韓林兒

反而觀之,從朱元璋一貫以來的作風倒著推測, 劉基之死,徐達之死,藍玉之死,朱文正之囚,李善長之死,廖永忠之死,傅友德之死,周德興之死,馮勝之死 。除此之外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恆案,藍玉案(洪武四大案) 這裡不一一說明,功臣之死,固然有他們自己的失誤,但是這樣死絕的情況實屬不是偶然。又不能不說朱元璋心狠,而且洪武四大案,隨便一個拉出來都死上萬人,排除以上,稱帝之後,數次北伐,直到藍玉殺到貝加爾湖,把黃金家族正統幾乎趕盡殺絕。不得不說,小時候受過苦的創業者,想留給後代幸福生活,或許朱元璋真的是窮怕了。如果從對朱元璋的負面評價,他起初沒什麼文化,但卻天賦異稟,無論在打仗還是看書寫字上都由極高天分。打仗自不必說,從討飯和尚到消滅元朝的逆襲;拿讀書來說,朱元璋沒參軍之前可以說隻字未識,不然也不會允許自己的名字叫重八。而後,他努力學習,無論在琴棋書畫上,還是在舞文弄墨上都很有成就。

朱元璋

元末明初勢力格局

為什麼說他「反被聰明誤」,這句話可以說是形容他的也可以說是形容被他搞的對象的。英雄之間有相惜之情,但往往文人之間有的只是滿眼的嫉妒與仇恨。凡是在朱元璋面前賣弄過機靈的人,都會引起他的不滿,可以說,他痛恨任何一個比他聰明的人。這樣的人,心胸狹窄,比他有水平的人,他都認為會把他幹掉,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他只有先下手為強。

朱元璋雕像

朱元璋出身寒微但經過自己多年的經營打拼成了一名響噹噹的大人物,結束了蒙元的統治這一點是無法被抹去的。他鼓勵墾荒大興水利,還減輕賦稅。懲治貪官,雖然手段過於殘忍,但出發點是好的。唯一不足就是太小肚雞腸,不容人,功臣被屠戮殆盡,這也和他出身寒微有很大關係。歷史會銘記他的偉大堅毅,同時也不會忽略他的殘暴不義。

朱元璋軍事天分毋庸置疑,幾乎可以算是當時第一人!即使後來徐達藍玉朱棣等遠徵北元,戰略都是朱元璋提前制定的!他屠殺功臣,因為他的不信任!他要為子孫後代的江山考慮只能集中皇權!這也很好理解,自己從小受過苦,就只想自己的子女過得好一點,所以他殺掉所有功臣只剩一個耿炳文,因為他擅長防守,不擅長進攻!即使造反也不會有大作為!不過朱元璋畢竟不了解歷史規律,不明白皇權集中物極必反!只能說他是個好父親,好祖父,對百姓來說是個好皇帝,對官員來說不是一個好老闆!

相關焦點

  •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九字方針讓朱元璋坐穩江山
    當時有一支叫作「紅巾軍」的起義軍發展迅速,他們的領袖就是後來的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這個朱元璋,出生貧苦人家,因為生活艱難,還去寺廟做過和尚,後來又到處乞討。在流浪的歲月裡,他走遍大河山川,接觸了各地的風土人情,見了世面,開闊了眼界,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生活經驗。
  • 中國:「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當年毛主席曾將它改幾個字:「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但意思是一樣的。「高築牆」,就是說,中國今天亟需加強國防,倍加警惕備戰, 以防和應對可能之變了;「廣積糧」不必說。糧食和一切戰略物質,今日都更須「廣積」, 儲備充足了。要在這「緩稱王」。
  •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九字三訓」』到底藏著什麼秘密?古代每逢天下大亂,往往都預示著王朝的更迭。但是多如繁星的農民起義中,真正能平定亂世、稱王稱霸的卻是十分少見。即使是曾經盛極一時的起義軍,也有許多最終未能攫取大權,悉數走向終結。究其原因,大多是因為農民軍中缺乏具有政治遠見的有識之士,往往因策略失誤而被鎮壓。
  • 這個人向朱元璋獻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助其成就霸業!
    在好多元末明初時代背景的影視作品裡,大明第一功臣李善長向朱元璋提出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前期發展策略,被朱元璋重視並採納。按照這項基本發展策略,朱元璋暗中積蓄力量,不提前稱王、稱霸,最終蕩平其他義軍割據勢力,並消滅暴元王朝,建立了大明王朝。
  • 為朱元璋提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朱升,後來怎麼樣了?
    朱元璋在舉起義旗反抗元朝的過程中,有一個謀士給他除了一個著名的計策,這個計策幫助朱元璋在各路義軍混戰中脫穎而出,這個謀士,就是朱升,他的著名計策就是「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朱升在明朝建國後,曾官拜翰林學士。後為了躲避開國君王對功臣的清洗,主動辭官隱居山水。
  • 華為使出保命絕招: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
    而現在關鍵時刻,華為使出保命絕招: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 廣積糧很好理解,華為已經囤積了大量的晶片,囤貨總價值超過了1800億,但是手機晶片並不是數量最多的,最多的是通信基站的晶片,這在一定程度上是華為選擇保全5G的象徵。
  • 當下投資之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我今天簡單說個故事打個比喻好了~當下股市我感覺像極了元末明初時,謀士李善長(後做到明初宰相)給朱元璋獻策,說當今天下群雄割據,大帥應該高築牆(多賺錢),廣積糧(趁好股票跌多買點),緩稱王(不要幻想一步到位)我吃著拉麵聽著趙傳的我是一隻小小鳥突發的靈感,看著各路大神預測,我趕緊吃完了碗裡的最後一塊牛肉~畢竟自己真正吃到的(
  •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中「高築牆」的實物證明來了
    危機軍將雲煙散,幸福黎民舉國歡。無字史書城市傲,人文財富勝金鑾。(平水上平聲十四寒韻)文/小巖城大不易防守,改建縮減為原長安城周長的四分之一。全國統一後,明太祖朱元璋在「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政策指導下,他便命令各府縣築城。中國至今保存下來的許多大中小城市的城牆,大多為明朝建造。關中民間流傳著,「漢冢唐塔豬(朱)打圈」的俗語。
  • 為何李淵造反敢於立刻稱帝,而朱元璋造反要廣積糧,緩稱王?
    在老百姓看來,那個暴虐的隋朝或許還沒死,但在大家心裡,已經死了。 這個時候擺在李淵面前最重要的事,不是緩稱王,也不是什麼韜光養晦。而是儘早打出自己的旗號,去跟關東諸侯爭取天下民心。 也就是去跟王世充、蕭銑、竇建德、杜伏威等人去爭民心。
  • 從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九個字,透析中國古代農民起義,失敗的內因
    【從「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看歷代農民起義普遍失敗的內因】「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個戰略方針是朱元璋的開國謀臣朱升提出的,當時朱元璋面臨的局勢是東面有張士誠、西面有陳友諒、北面有元軍、南面有方國珍和陳友定,可以說是強敵環伺,危機四伏。
  • 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對明朝之前的群雄逐鹿,同樣有效嗎?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是著名謀士朱升對朱元璋的戰略建議,這在元末混亂的政治局面下是極為正確的戰略方針,也被認為是朱元璋奪取天下的根本。那麼這樣的策略是不是在所有的王朝爭霸戰略中都具有奇效呢?一.高築牆和廣積糧的合理性1.基本盤的確立是無可厚非的高築牆,廣積糧大抵是句正確的廢話,歷代王朝爭霸,對於基本盤的運營都是重中之重,高築牆,在哪裡高築牆?用多少成本高築牆?廣積糧,多少算廣積?為什麼不去搶別人的糧?
  • 網遊十年(三)廣積糧還是高築牆
    >   金牌代理與鑽石研發的尷尬難題   但無論是每天演繹著一輛法拉利丟入黃浦江的第九城市,還是每天收穫一輛蘭博基尼的心動遊戲,其實都面臨著難解的尷尬和難題:   其實在2007年的時候,朱駿就在下一盤看似低調的棋,這點從其當時「廣積糧緩稱王」的MSN籤名就可見一斑,而事實上在那個時期第九城市除了擁有EA高達1億6700萬美元的投資外還手握
  • 朱元璋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歷史啟示
    、廣積糧、緩稱王」。朱元璋先是跟隨郭子興「打天下」,公元1356年朱元璋在採磯石殲滅元朝水軍後,順利佔領南京城,此時郭子興父子均已去世,朱元璋已成為這支起義軍隊的領袖,但他還不是各路軍事力量中最強的。他雖佔領了南京並以此為根據地,但長江上遊有陳友諒,下遊有張仕誠;特別是上遊的陳友諒,實力明顯數倍於朱元璋。在徽州,朱元璋請教學士朱升,面對當今形勢怎麼辦?朱升給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九字三策」。
  • 《高築牆,廣積糧,不稱王——新常態下的中小企業基本戰略》
    、芝麻李、韓林兒、徐壽輝、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勢力,除了其謀略高人一籌、心智堅忍的原因,更與其廣納賢才,大量籠絡了如劉基(劉伯溫)、朱升、李善長、胡惟庸、呂昶、王廣洋、宋濂、方孝孺等文人,以及大家耳熟能詳的徐達、常遇春、湯和、鄧愈、李文忠、沐英、胡大海、傅友德、朱文正、馮勝、石良、耿君用、耿炳文、郭興、郭英、周德興等武將有著直接關係。
  • 20本精彩炸裂的種田文小說,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書荒必備糧草!
    本次無心為大家帶來了20本精彩炸裂的種田文小說,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書荒必備糧草!1.《狼皇》作者:愛吃辣雞粉本書字數:198.1萬字真·種田文。穿越成草原雪狼人,帶領原始部落屯田基建貿易,大概後期還有團結廣大人民群眾建國路線。
  • 火紅年代的老宣傳畫:深挖洞廣積糧,備戰備荒為人民
    上世紀六十年代,最高領導人提出了著名的「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主張。確定了以這個口號為指導的國民經濟政策!多年來,這個口號影響了一代人,已經為那一代成長做起來的人心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且流傳至今!1972年12月10日,傳達了最高領導「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指示。
  • 朱元璋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九字方針放到現代會如何?
    元末,朱升進獻給了朱元璋九字箴言:「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九個字朱元璋不僅接納,還將其立為國家政策,從始至終執行了下去,最後助其登上皇帝寶座。細想一下,這九個字其中蘊含著深厚的哲學思想。高築牆就是首先要建立穩固的根據地,廣積糧首先解決了根據地的溫飽問題,又可在後面的戰爭中消耗的起。「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可見糧草的重要性。現代戰爭講究的是經濟,有了充足的經濟條件,才能支撐戰爭車輪的運轉。緩稱王是這九個字的核心,徐壽輝稱帝,陳友諒稱帝,張士誠稱王,而朱元璋即使地位與割據勢力已經與陳友諒、張士誠相等也堅持不稱王。
  • 明太祖朱元璋告誡盧卡庫:廣積糧、築高牆、緩稱王!
    真正的王者 比賽上半場,在38歲伊布一傳一射的神勇發揮讓國米半場2球落後;下半場風雲突變,國際米蘭2分鐘能神奇扳平比分,隨後比賽進入國米的節奏分別在70分鐘以及傷停補時打入
  • 李淵起兵第二年就稱帝,為何朱元璋起兵後,卻要「緩稱王」呢?
    大業十三年(617年)七月,李淵率軍三萬誓師,以「廢昏立明,擁立代王,匡復隋室」的名義正式起兵直趨關中。當時,隋煬帝遠在江都(今江蘇揚州),關內隋軍力量薄弱。因此李氏父子進軍神速,大業十三年(617年)十一月九日,攻入長安。十一月十三日,李淵宣布遙尊隋煬帝為太上皇,擁立其孫代王楊侑為帝,改元義寧,是為隋恭帝。
  • 美團廣積糧,打車高築牆 | 一點財經
    打車是一個天然的服務市場,但一家獨大並不有利於用戶體驗的提升,因為只有競爭才會讓企業有危機感,企業才會有動力去想方設法滿足用戶的需求。文 | 汪念慈編輯 | 劉 煜《孫子兵法》說:「兵無常勢,水無常行,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