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的浦東,因改革開放而生,因改革開放而興。30年前,浦東從一片郊野之地起步,融入黨和國家深化改革開放的重大部署,成為改革棋局中的重要落子,邁出推動中國擴大開放的關鍵一步。30年後,浦東以全國1/8000面積,創造了全國1/80GDP、1/15貨物進出口總額。如果說中國的海岸線是一把弓,長江流域如同弓箭,那麼浦東就是箭頭,浦東的開發開放是挺立開放潮頭,滿弓射箭。
不斷提高開放能級水平
今年8月末,證監會網站發布的一條批覆引起廣泛關注。該條《關於核准設立貝萊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批覆》,意味著全球資管規模排名第一的貝萊德率先拿到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牌照,成為中國首家外資全資持股的公募基金。
從4月1日基金管理公司正式放開外資股比限制,貝萊德於當天向證監會遞交設立申請,到正式獲批、靴子落地,前後不到5個月。
金融領域的對外開放之所以一直受到各方關注,一方面在於金融領域的特殊性,開放的節奏必須穩健,有特定的時間安排。另一方面,更在於它的象徵意義,象徵著我國繼續開放的決心和力度。最近一輪開放的正是外資股比限制:2020年1月1日起,期貨公司、壽險公司外資股比限制取消;4月1日起,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外資股比限制取消。
1990年1月,為了進一步推動改革開放,鄧小平在上海過春節期間提出:「請上海的同志思考一下,能採取什麼大的動作,在國際上樹立我們更加改革開放的旗幟」。上海以浦東開發和上海證券交易所建立作了回應,成就了中國改革開放歷史上的兩件裡程碑事件。
證券市場在當時普遍被視作資本主義的產物,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會不會允許成立證券市場就是一個十分敏感的話題。
1990年成立的上海證券交易所,不僅為日後浦東成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核心承載地打下基礎,也一下子打消了大家的疑慮。兩者不僅強有力地推動了上海經濟的起飛,也向世界昭示,中國將繼續加大改革開放的力度。
而今30年過去了,浦東迎來了開發開放30周年,金融市場的開放也再次迎來了新的重要節點。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此次貝萊德基金落子陸家嘴,將對全球資管巨頭開拓中國市場產生更為積極的示範效應。
不少外資公司已經行動了起來。摩根史坦利華鑫基金和上投摩根基金,外資股東方摩根史坦利以及摩根大通旗下摩根資管,均開始謀求通過加大對合資公司持股比例的方式,實現100%控股。摩根大通最近還租下了上海中心大廈的好幾層辦公空間,成為了這裡的「超級租戶」。
對於中國金融業的對外開放,今年上海「白玉蘭紀念獎」獲得者辛炯官是親歷者。現任未來益財投資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長、總經理的辛炯官已經在中國工作近20年,在上海工作12年,時時刻刻感受著這裡的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從QFII到RQFII,再到今年4月份全面開放券商外資股比限制,中國金融市場正在全方位的開放。」
打造全方位開放的前沿窗口
曾經,上海擁有過成為亞洲金融中心的歷史,浦西新月形淺灘上聳立起來的幢幢銀行大樓,完整地記錄了一個金融中心的歲月滄桑。而在新時代,上海想要樹立中心城市的地位,同樣離不開國際金融中心的助力。1990年正式啟動開發開放的浦東,承載著這一夢想。
那麼,經過30年的發展,浦東在金融業開放上取得了哪些相關成果,浦東又是否讓這一夢想照進現實?浦東新區副區長楊朝在上海市人民政府日前舉行的「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專題系列新聞發布會上,和大家分享了一組數據:「作為全球金融要素市場最豐富、金融機構最集聚、金融交易最活躍的地區之一,浦東外資法人銀行、外資保險法人公司佔到了全國的四成多,合資證券公司、合資公募基金佔全國約三成,外資資產管理公司佔全國的90%以上,包括外資保險、外資券商、外資私募等眾多首創案例,均在浦東誕生。」
楊朝尤其指出,英國權威智庫今年9月最新發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28)中,上海的排名已上升至全球第3位。這似乎是一種時光的交錯疊映,與浦西萬國建築群隔江相望的陸家嘴,每一幢大樓就好像豎立起來的一條「金融街」,正在幫助上海實現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目標。
當然,浦東對外開放的領域絕不僅僅局限在金融領域,浦東開放的腳步也須臾不停。從陸家嘴穿行而過,第一八佰伴是國務院同意興辦的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商業零售企業。在1995年12月20日正式開業當天,有107萬顧客從四面八方湧入了這座全新的商場,這一數字被載入了金氏世界紀錄。至今,第一八佰伴仍是浦東商業的一塊金字招牌。
2001年11月,國內第一家合資建造的展覽中心——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在花木地區開業,一下子拉開了浦東乃至上海會展業發展的序幕。上海國際車展、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中國國際數碼互動娛樂展覽會等重磅展會,都在這裡留下了印記,成為各個行業促進交流合作的全球盛會。
還有這兩年在臨港設立的特斯拉超級工廠,是我國汽車行業放開外資股比限制後的首個外商獨資整車製造項目。目前,臨港生產的特斯拉汽車已經行駛在全國的大街小巷,並且從今年10月起,這個超級工廠還啟動了整車出口業務。上海海通國際汽車碼頭上,排列整齊的中國產特斯拉,被運往德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等歐洲各國。
在制度型開放上率先探路破局
對於世界,中國不斷將自家的窗和門一扇扇地打開。如此開放的底氣,來自敢於不斷對標全球最高標準、最好水平制度創新的勇氣。2013年,為了能夠給國家進一步改革和參與國際經濟新秩序建設提供一份示範版本,浦東又被賦予了新的使命。國內首個自貿區——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在浦東成立。
在改革開放初期的一段時間裡,優惠政策成為中國特殊經濟區域發展的助推器,確實很有吸引力也很有效果,但是這樣的優惠政策有地理限制,也有邊際效應。浦東作為中國第二輪改革開放的先行者,在發展過程中並不沉溺於政策優惠之中,而是常常思考如何制度創新,如何優化環境,還擔起了綜合配套改革的重任。上海自貿區的成立,也是給浦東的一個新的命題,如何進一步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創新對外開放模式,探索深化改革開放的經驗。
2013年9月29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在舉世矚目中誕生;2015年4月,上海自貿區正式擴區運行;2019年8月,臨港新片區成立。在市委常委、浦東新區區委書記翁祖亮看來,上海自貿區的意義不僅在於持續開放的腳步,更在於通過自貿區的建設引領,在制度型開放上率先進行探路破局。
七年來,上海自貿區以深化「放管服」改革為重點,全面加強了改革的系統集成,在全國率先試點了「證照分離」「一業一證」改革,完善了「六個雙」事中事後監管。
七年來,上海自貿區以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為核心,全面推動制度型開放,率先推出的外商投資負面清單管理模式,現在已經寫入外商投資法,並率先在55個開放領域落地一批全國首創性項目。
七年來,上海自貿區以更好服務國家戰略為導向,全面增強全球資源配置能力,推動了金融要素市場以及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打造了服務全國、面向全球的總部經濟高地。
七年來,上海自貿區以改革激發市場活力,全面推動高質量發展。截至今年8月底,上海自貿區累計新設立企業6.7萬戶,七年來新設企業數是前20年同一區域企業數的1.8倍。越來越多的企業慕名而來,成為上海自貿區改革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品牌和名片。
這些特點說明,過去七年,上海自貿區已經成為了撬動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的支點。未來的上海自貿區,也將全面對標國際規則加大壓力測試,著力打造升級版。翁祖亮透露,浦東下一步要準確把握制度型開放的特點,推動開放政策制度由邊境向邊境內延伸,推動開放政策制度由單項政策向系統改革拓展,推動開放政策制度由標準化向定製化深化,繼續大膽探索、創新突破,從而把制度型開放引向深入。(王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