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後,袁紹的兒子真的打不過曹操?其實僅袁尚就可以了

2021-03-05 甜姐說史

公元200年,袁紹與曹操在官渡交戰,雖然袁紹佔據著絕對的優勢,但由於關鍵時刻許攸棄袁紹而投曹操,加上張郃和高覽陣前倒戈,背叛了袁紹,以至於袁紹在大軍糧草被毀的情況下,又痛失了大量精銳將士,軍營之中的士兵就此潰敗,而曹操也因此贏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在官渡之戰後,袁紹很快就穩定住了後方,正當袁紹打算積聚力量,捲土重來時,他忽然暴病身亡,在此之後,袁紹的幾個兒子為了爭奪袁紹留下來的勢力,不惜兵戎相見,從而被曹操各個擊破。因此有人認為,如果袁紹的兒子團結起來,或許有戰勝曹操的可能。在官渡之戰後,袁紹的兒子真的打不過曹操嗎?

事實上,歷史上僅袁尚就可以擊敗曹操了。公元202年,河北爆發了罕見的旱災,以至於鄴中大飢,而五月時,袁紹就此病逝,袁尚繼承了袁紹的位置。當時袁譚與袁尚敵對,他在黎陽自稱為車騎將軍。九月時,曹操乘機渡過黃河,北上進攻黎陽,袁譚在無奈之下,只能向袁尚告急,當時雙方大戰了將近半年,曹操經過此次苦戰,才迫使袁尚和袁譚來到鄴城。

等到公元203年四月時,曹操開始率軍進攻鄴城,當時袁尚先是堅守不出,隨後主動出擊,就此擊敗了曹操,五月時,戰敗的曹操返回了許都。當然在《武帝紀》中,曹操是四月進軍鄴城,五月返回許都,並留下賈信屯兵於黎陽,但仔細看這份記載,卻發現記載中在刻意迴避雙方是否有野戰,也沒有記載曹操是否攻城,直接轉到後來曹操下達敗軍令了。

不難看出,曹操從五月開始,一路從鄴城到陰安,隨後再到黎陽,後來回到許昌,並在五月二十日時下達了敗軍令,也就是說,曹操差不多在十多天的時間中逃亡了八百裡,期間曹操的軍隊還要渡過黃河,在這裡至少也得花費好幾天的時間,而在河南的時候,曹操本應該不用逃命了才對,畢竟河南已經是曹操的老巢了,但如此算來,曹操在河北的時機逃亡速度,要比預想的還要快得多才對。而且在逃亡過錯中,曹操讓張遼和樂進遷移百姓到河南,也就是說,當時曹操已經不打算佔據河北了,足見當時曹操逃亡的慘相。

筆者認為,雖然最終的結局是曹操戰勝了袁紹的兒子們,但實際上,當時袁尚是有能力戰敗曹操的,只可惜袁氏集團內部紛爭太多,不夠團結,這才會被曹操各個擊破。

相關焦點

  • 袁紹的兒子袁譚與袁尚(上)
    歷史文章連結曹操最厲害的軍師——荀攸,沒有之一簡述三國東吳孫權後期二宮之爭的過程劉備的軍師法正中國古代神醫華佗為什麼董卓死了天下依然還不太平?原創300字大家請忽略官渡之戰雖然袁紹打敗,但有這四個郡的底子在,好好經營下還是可以東山再起的。
  • 官渡戰敗讓袁紹身敗名裂,赤壁戰敗為何對曹操影響不大?
    官渡之戰曹操是弱勢的一方,據史書記載曹操「兵不滿萬,傷者二三」,而袁紹則是「精卒十萬,騎萬餘」,但最終曹操以弱勝強戰勝了袁紹,為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到赤壁之戰時,曹操則成了強勢的一方,兵力比官渡之戰時袁紹的兵力還要多,有30多萬,然而面對周瑜的3萬軍隊和劉備的區區萬人,曹操卻大敗而回。
  • 官渡之戰結束後的19個月裡,袁紹疏忽了一件事,埋下覆滅的伏筆
    這句話用來描述官渡之戰後的袁紹集團,也是恰如其分。是的,官渡之戰中袁紹被實力與運氣兼備的曹操擊敗,敗得很慘,被坑殺的士卒多達七八萬人,一線大將幾乎喪盡,這樣的打擊對於袁氏集團是非常沉重的。但是袁氏集團根基雄厚,他的基本盤尚在,只要假以時日,富庶的冀州之地又可以為袁紹拉扯出一支強大的部隊。曹操經歷了官渡之戰後,同樣也是元氣大傷,短時間內無法吞併袁氏集團。
  • 曹操擊敗袁紹,是怎麼對待袁紹妻子的呢?
    曹操和袁紹爭奪地盤和勢力範圍,在官渡大戰,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戰」,曹操以弱勝強,擊敗了袁紹,袁紹從此一蹶不振,很快吐血而死
  • 三國演義27:曹操和袁紹官渡之戰,曹操用幾句話讓袁紹大敗而歸
    在上一集中我們講到了,劉備、關羽、張飛和趙雲四人終於在古城相會,袁紹也決定出兵討伐曹操,並且還將自己的兒子們叫了過來一同徵戰。就在他的兒子們爭論誰要做先鋒的時候,袁紹則說道:「這個先鋒由我來當」,此話不僅讓自己做了先鋒,而且也避免了一場口舌之戰。之後袁紹率領了70萬大軍陳兵官渡,向蒼天歃血祭拜並且鼓舞士氣,與曹操一決勝負、決一死戰!
  • 三國演義中,前期袁紹護主為何後期敗給曹操?
    筆者回答這個問題:三國演義中,前期袁紹護主為何後期敗給曹操?袁紹家族身世顯赫,袁紹的高祖父袁安。袁安為司徒。袁安有兩個兒子。大兒子袁京,小兒子袁敞。袁敞為司空。袁京的兒子袁湯是太尉。袁湯有四個兒子,其中三兒子袁成、四兒子袁隗分別是司空、司徒。
  • 袁紹四世三公,為何打不過宦官之後的曹操?其實他輸得一點也不冤
    袁紹四世三公,為何打不過宦官之後的曹操?其實他輸得一點也不冤 熟知三國的人,肯定對官渡之戰記憶猶新。官渡之戰,袁紹以11萬大軍,對抗曹操的八千軍隊,十幾比一的差距,按道理來說,袁紹是必勝的。當時無論是袁紹那邊還是曹操那邊,都以為此戰袁紹必勝,然而,事實的卻超出了所有人的想像。
  • 官渡之戰,曹操如何擊敗袁紹?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 曹操曾用一句話評價袁紹,官渡之戰,袁紹用4個昏招一一印證
    三國演義中,曹操曾與劉備青梅煮酒,探討天下英雄。劉備認為河北袁紹,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且虎踞冀州之地,部下文臣猛將極多,可做英雄。曹操則並不贊同,他認為,袁紹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不能稱作為英雄。而事實證明,曹操對於袁紹的看法是極為準確的。
  • 官渡之戰時,如果此人舉兵襲擊曹操後方,能否滅了曹操?
    官渡之戰 我們先來看一下當時官渡之戰的形勢。在官渡之戰前夕,雖然曹操屢次大勝,擊敗袁軍,並成功斬殺河北名將顏良文丑,但是袁紹實力強大,即便前期略有小敗,可整體實力仍在,所以在官渡之戰時,袁、曹雙方對比,曹操其實一直是處於劣勢的。
  • 袁紹手下的一位大將,和劉備有刎頸之交,卻為曹魏鎮守邊疆!
    刎頸之交,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也即在戰國時期,經過負荊請罪之後,廉頗和藺相如成為了刎頸之交。所以,刎頸之交這一成語,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到了漢末三國時期,也有一對刎頸之交,他們就是劉備和牽招。
  • 曹操和袁紹官渡之戰前後,荊州發生了哪些詭秘事件?
    後來袁紹、曹操官渡決戰,都來拉攏劉表,如果袁紹是此時的老大、曹操是老二,劉表就是老三,他站在誰的一邊無疑至關重要,但劉表知道這其實是更大的危機,倒不是押不好寶日後會成大患,而是介入任何一方都會喪失荊州的獨立性,所以他採取了不介入的方針。
  • 官渡之戰:賭袁紹不出,賭孫策必亡!曹操哪來這麼大的膽子?
    在三國故事中,曹操以弱勝強戰勝袁紹的官渡之戰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都極為有名的,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在這一戰中,曹操的足智多謀,對麾下謀士的信任,對袁紹的了解,戰局發生變化時的果斷都體現的淋漓盡致,可以說讀懂了官渡之戰,就讀懂了曹操一生的智慧所在。
  • 《真.三國志》| 荀諶傳——官渡之戰後,你們猜我去幹嘛了?嘿嘿!
    除了荀彧和荀攸,另一個人——荀諶也冒了一下頭,但是很神奇的是,在官渡之戰後此人就像是被外星人擄走了一樣,從此在地球上銷聲匿跡了。 而且,荀彧和荀攸都是曹操陣營的人,而荀諶,卻是袁紹陣營的。有關荀諶的記載,史書上就記載了一個事跡,就是幫袁紹巧辯韓馥,拿下了冀州。
  • 此人鎮守曹魏邊疆,與劉備有刎頸之交,兒子卻參加滅蜀之戰!
    刎頸之交,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也即在戰國時期,經過負荊請罪之後,廉頗和藺相如成為了刎頸之交。所以,刎頸之交這一成語,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到了漢末三國時期,也有一對刎頸之交,他們就是劉備和牽招。 《孫楚牽招碑》中記載:「君與劉備少長河朔,英雄同契,為刎頸之交。
  • 官渡之戰,一比十的兵力,袁紹為何將一手好牌打的稀爛
    回首歷史戰爭中以多勝少的戰役,官渡之戰一定會被人們所提及。因為這真的是一場軍事力量相差甚遠的雙方所帶來的極致表現,一方表現出了自己的頑強,一方表現了自己的愚蠢。就算放到今天來看,這也是一場力量完全不對等的戰役,強的那方是袁紹,弱的那方是曹操。在當時,袁紹剛剛消滅四方諸侯,佔據了漢朝大半江山。完全可以不把曹操放在眼裡,而反觀曹操又有什麼呢,除了一個名聲正統的皇帝就啥也沒了,因為這個末代皇帝真的是一兵一卒都給不了曹操。
  • 他才是曹操擊敗袁紹的首席謀士,卻是曹操五大謀士裡名氣最小的
    其實,荀攸的能力非常強,擅長臨陣應變和軍事布局,是真正在戰場上為曹操排憂解難的人。尤其是在曹操擊敗袁紹、統一北方的過程中,荀攸更是屢獻奇策。下面我們就來認識一下曹老闆擊敗袁紹的首席智囊——荀攸。在荀攸投奔曹操的前幾年,曹操對他非常器重,荀攸也沒有讓老闆失望。在擊破張繡劉表聯軍、水淹下邳活捉呂布的戰役中貢獻頗多,很快成為了曹操的核心謀士之一。大家都知道官渡之戰關羽斬顏良的故事,但不為人知的是,策劃這場戰鬥的正是荀攸。
  • 曹操其實並沒有打敗袁紹,後來袁紹的孫子甚至還顛覆了曹魏政權
    東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官渡之戰是袁曹雙方力量轉變,使當時中國北部由分裂走向統一的一次關鍵性戰役,對於三國歷史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 袁紹沒聽他的建議被曹操消滅,曹操幸災樂禍:誰叫袁紹不聽話的
    三大戰役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眾所周知,官渡之戰是曹操和袁紹之間爭天下的決定戰役,曹操最終勝出。官渡之戰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獲勝的曹操,更是奠定了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官渡之戰發生了很多故事,郭嘉鼓勵曹操的』十勝十敗』論;關羽降曹,為曹操斬顏良,誅文丑;許攸夜偷曹操,曹操奇襲烏巢,繼而擊潰袁紹。
  • 鑑史百戰:官渡之戰(終)
    其實回過頭來看曹操取得的白狼山大捷,最主要的原因,可以歸納為:曹操逆天爆棚的運氣,以及對面的烏桓首領蹋頓太浪。除此以外,曹操在打了十多年硬仗之後,依靠豐富的作戰經驗抓住稍縱即逝的戰機,也是非常關鍵的。最終還虧了張遼勇猛,虎豹騎給力,在亂軍之中能夠捅死蹋頓簡直就跟中了彩票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