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聽說曹操率領騎兵輕裝簡行長途奔襲而來的消息之後,蹋頓單于產生了跟顏良一樣的想法,那就是率領數萬騎兵迎敵,準備打曹操一個立足未穩。
對於曹操這個滔天巨浪來說,蹋頓僅僅只能算是小浪而已。因為他就算是放棄了巨大的優勢,依舊佔了以逸待勞的大便宜。
兩軍在白狼山遭遇了,戰鬥隨即爆發。
此時曹操的軍心是不穩定的,甚至可以說比較慫。這長達五百裡的道路跑下來,哪裡還有什麼士氣可言。況且面對的還是蹋頓數萬嚴陣以待的精銳騎兵。而曹操方面可以阻擋騎兵衝鋒的戰車還遠遠落在隊伍的最後方。
在這個關鍵的時刻,一位來自山西的猛男站了出來。
張遼,字文遠!
張遼向著隊伍發表了戰鬥宣言:咱爺們現在陷入死地,乾脆跟他拼了!
與此同時,曹操登高觀望烏桓陣營,發現烏桓軍竟然沒有整隊。恰逢張遼在隊伍前面意氣風發,於是曹操趁勢將帥旗給了他,讓他去給烏桓騎兵們好好上一課。
張遼隨即帶領著部隊向著烏桓騎兵陣營衝鋒,結果烏桓大軍被稱為強弩之末的曹軍給衝垮。在這場白狼山大戰之中,曹純率領的特種作戰騎兵--虎豹騎在亂戰中捅死了蹋頓。隨後群龍無首的烏桓騎兵開始崩潰,局勢成了一邊倒的屠殺。
大戰過後,烏桓集體投降,漢、胡降者高達二十餘萬口。
曹操一戰就解決了遼西問題。
後來的孫權,就是對鎮守合肥的曹軍大將張遼缺乏了解,他要是知道張遼早在十多年前就是這麼一位猛人,那就不會冒冒失失地親自帶隊去丟人現眼。
隨著烏桓的投降,袁尚等人失去了最後的依靠。兄弟二人不得不向更東邊逃竄,到了割據遼東的公孫康的地盤。
其實回過頭來看曹操取得的白狼山大捷,最主要的原因,可以歸納為:曹操逆天爆棚的運氣,以及對面的烏桓首領蹋頓太浪。除此以外,曹操在打了十多年硬仗之後,依靠豐富的作戰經驗抓住稍縱即逝的戰機,也是非常關鍵的。最終還虧了張遼勇猛,虎豹騎給力,在亂軍之中能夠捅死蹋頓簡直就跟中了彩票一般。
而曹操取得的白狼山大捷,其實跟郭嘉基本沒有半毛錢關係。
在這場大戰過後,郭嘉由於積勞成疾,因病去世,享年三十六歲。
大軍長途奔襲那五百裡條件實在過於艱苦,再加上郭嘉自己身體一直不好,最終算是倒在了工作崗位上。
白狼山大戰過後,曹操回想起來還是非常後怕的。他深感自己年老輕狂,在回去之後不僅重賞了那些勸阻自己勞師遠徵的同志們,甚至還當眾表態:是我太草率了,雖然僥倖取得勝利,但那是老天垂青。你們向我提的建議非常好,今後還要多提意見!
在打完烏桓之後,曹操選擇了班師。因為在東徵公孫康的路上,橫亙著遼澤。再加上隊伍已經是強弩之末,實在是打不動了。
而就在曹操班師回朝後不久,公孫康就為他送上了一份大禮,那就是袁尚跟袁熙的首級。曹操手下諸將不解,曹操哈哈大笑著解釋道:袁家跟公孫家沒有什麼交情,如果咱們貿然攻擊公孫康,反而會讓兩家結盟。而咱們撤軍之後,公孫康和袁家就要內訌。公孫康殺了袁熙和袁尚,也在情理之中。
至此,曹操徹底掃平了北方。
自公元199年袁紹吵吵鬧鬧著南下,到公元200年秋天曹操獲得官渡大戰的全勝。僅僅過了七年時間,曹操就一掃北方,徹底消滅了袁紹勢力。而對於曹操來說,所有的量變轉化為質變,也就是拿下北方四州,其實就是在公元202年春天,袁紹病逝後發生的。
還是那句話,不管是曹操也好,還是袁紹也好,那都是頂級的精英。而袁家徹底失去北方,其實早在袁紹隻身一人從洛陽跑到渤海的時候就已經註定了。隨著董卓誅殺掉老袁家滿門,袁家的人才就已經斷檔了。而袁紹最終管理四州,也只能依仗著自己那幾個不成器的兒子。不過即便如此,當袁紹在世的時候,整個河北地還能團結在他的周圍。很遺憾的是,隨著袁紹的退場,老袁家也自然就被河北人民所拋棄。
曹操這個當年袁紹後面的跟班小弟,在曾經老大哥袁紹謝幕之後,最終成了中國北方的雄主。這一路走來,曹操絕對不是輕鬆的。經歷了那麼多的坎坷,那麼多次瀕臨絕境,又多少次在山窮水盡之時峰迴路轉,最終在這個你死我活的亂世殺出一條血路。
他就跟咱們中華民族所有的開國雄主一樣,能打、多智、知人善任、能從一大堆建議中挑選出最優解、關鍵時刻能夠豁得出去。
在統一了北方之後,曹操已經拿下了天下的三分之二。甚至整個中國最富庶、人才最多的地盤都在他的手上篡著了。而連年的徵戰,也讓曹軍上下疲憊不堪,按照常理來說,曹操下一步的工作,應該是休養生息,暫緩自己一統天下的腳步。
因為曹操在瞬息之間就獲得了那麼大的地盤,他需要對自己的內部進行整頓,官渡大戰暴露出來的問題,充分說明曹操內部並非鐵板一塊。地盤需要消化,領導班子需要調整,行政制度需要建設,甚至就連民心都需要時間安撫。對於曹操來說,有著太多比打仗更重要的事情在等著他去幹。
然而,曹操卻馬不停蹄,率軍南下。
公元208年7月,曹操率軍南下徵討劉表。
而曹操之所以這麼匆忙南下,也有迫不得已的苦衷。
其實早在公元208年正月的時候,曹操就在鄴城挖了玄武湖開始操練水軍。本打算等水軍訓練成型再南下的曹操,突然收到了兩個驚天地泣鬼神的消息。
第一,東吳接班的孫權小朋友殺掉了把守荊州東大門的大將黃祖。
第二,荊州牧劉表老夥計病入膏肓,快不行了。
這兩個消息連在一起看,曹操嚇出一身冷汗。因為這兩個消息連起來看,就有孫權有拿下荊州的味道在裡面。這也就意味著,如果他不火速拿下荊州的話,那麼今後就要面對揚州與荊州合體的孫權了。
更為可怕的是,劉表麾下還有一個被曹操視為眼中釘肉中刺的存在,那就是劉備。誰知道在劉表死後,劉備這位被自己譽為天下英雄的老夥計會搞出些什麼驚天新聞。萬一荊州在劉備的操作下又變成第二個徐州呢?
曹操越想越可怕,於是在水軍尚未訓練完成的情況下,揮師南下了。
中國的南方,第一次以決定天下命運的規格站到了歷史舞臺上。
自從漢靈帝昏庸治國,將天下禍害夠嗆。脫身於宗教的黃巾起義開始爆發。整個北方在這場起義風暴下被搞得一地雞毛,傳統的士族社會構成被砸了個稀爛。那些早有準備,手握武裝的士族進化成地方豪強,而沒準備的士族則流離失所。隨著刺史的制度推行,天下州郡大大小小的州牧刺史演變成了軍閥,開始積聚力量互相徵伐。而其中的集大成者就是曹操和袁紹,並且曹操笑到了最後。
而帝國南方,卻和帝國北方完全不一樣。
首先,南方收到黃巾起義的影響非常小。因為當時主要的人口都分布在北方,所以南方並沒有進入黃巾教主們的法眼。這也就導致了南方並沒有像北方那樣滿地硝煙。可以說南方受到戰亂的影響非常小,過去是啥社會,現在還是啥社會。因此地方世家大族和豪門士族的話語權是非常重的。
揚州、荊州和益州全都是這樣。
這也就決定了,後來不管是東吳還是季漢,北伐永遠都不怎麼能得到當地豪族的支持,當然這也更加凸顯了諸葛亮高超的政治手腕。
黃巾起義所帶來的影響還遠不止於此,由於北方連年的戰亂,大量的人口開始湧入南方。比如原來的關中地區,隨著董卓亂政和西北軍閥的混戰,早就成了不毛之地。大量的關中地區人口開始向南,使得漢中地區和荊州受益匪淺。還有徐州地區,在遭遇了曹操的屠城以及呂布袁術的來回大戰之後,大量的百姓開始避難揚州。
南方實力大增,開始有了跟北方掰手腕子的資格。
不過,儘管南方實力日益強大,但比較遺憾的是,這股勢力並未跟北方一樣掌握在一個人的手裡。無論是盤踞益州的劉璋父子,還是統帥荊州的劉表,甚至還有從哥哥手裡接過家業的孫權,實際上對於當地的控制都得依靠豪強勢力。而他們在豪強勢力面前說話的底氣,也並非那麼足的。
總體來說,是孫權>劉璋>劉表的。因為孫權和劉璋手裡還有屬於自己的核心力量,這三者最無力的該屬劉表了。當然,身為八駿之一的劉表,並非是一個胸無大志的人。然而非常遺憾的是,儘管劉表胸懷大志,但他的這份「大志」卻並沒有人願意為他買單。
當年被董卓封為荊州牧,劉表是單騎過江的。在匹馬入宜城之後,劉表找到了當地的豪族代表蒯良、蔡瑁等人,並迅速和他們打成一片。隨後,劉表依靠蒯良和蔡瑁等豪強的力量,一邊打一邊招降,一舉剿滅了荊州北部的各種土匪盜賊勢力,最終安定了除了北面南陽之外,剩下的荊州六郡。
其實這個所謂的安定,說白了就是跟當地的豪族們談條件。
其實從劉表單騎入荊州,可以說他在自己的能動範圍內,已經是做到最好了。儘管有著運氣的成分,但他最終抵禦住了戰鬥力超猛的孫堅勢力。接著他又留住了原本是來徵討他的張繡勢力。然後平復了南荊州老大張羨的叛亂。佔據荊州的劉表,接納了大量的流亡士族,並且在自己治下恢復了教育。正是劉表為荊州營造了這段難能可貴的和平時光,使得諸葛亮能夠安心讀書,吸收了一大堆治國安邦的濟世良策。
不斷收留南下的北方難民,劉表最終將荊州建設成了一個富庶、安定的世外桃源。當初曹操忌憚劉表,總拿他當個顧慮,害怕劉表北伐捅自己的屁屁,而郭嘉卻給曹操打包票:主公,你打你的,劉表絕對出不了荊州!
其實這背後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劉表想要北伐,他手下那些士族豪強第一個就不答應。
對於這些士族豪強來說,北伐一點意義都沒有。因為當時曹操坐擁漢獻帝,奉天子以令不臣。貿然出兵攻打,首先就落得一個謀反的罪名。而且就算打下來地盤,又不歸那些豪族們所有。再加上曹操這些年東徵西討,驍勇善戰,跟這樣的對手交戰,很難有十足的把握。最終拿不到地盤,就算拿下地盤又守不住,豪族們還得搭人、搭糧食、搭錢,著實犯不上。
劉表本人對於這點也是比較明白的,所以在他上任的第一天,他就明白自己政治生涯的天花板在什麼地方。說白了,他頂天也就能做一個分蛋糕的州牧而已。荊州就是劉表的主場,也是他的監牢,他根本出不去。
而相比於荊州,益州的情況要好一些。因為劉焉父子手裡還握著一支「東州兵」,在這裡容小可賣個關子,今後再表。
而三者之中,條件最好的,當屬於揚州了。
因為當時揚州有個小霸王--孫策。不過比較遺憾,這位小霸王並沒有橫行多久就死於刺殺之中。孫策在臨死之前,將孫家的基業全都託付給了自己的弟弟孫權。而他的這個接班人的選擇,可以說是一次載入史冊的偉大託孤,和後面劉備白帝城託孤堪稱雙絕。
也正是孫策的這次託孤,讓南方點燃了一把火,最終徹底燒毀了曹操一統天下的野心!
Kyle·Broflovski
2020年1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