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位於許昌(今河南省許昌市)之北,黃河之南,離許昌不到200裡,是從河北進軍河南地界的軍事要衝之地,因為發生了震驚天下的官渡大戰而聞名。現在在河南鄭州市中牟縣城東北2.5公裡官渡橋村一帶。
建安三年(198年),袁紹擊敗公孫瓚,佔有青、幽、冀、並四州之地。建安元年,曹操把漢獻帝挾持到許昌,形成「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優勢。建安二年(197年)春,袁術在壽春(今安徽壽縣)稱帝。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為名,進討袁術並將其消滅。接著又消滅了呂布,利用張揚部內訌取得河內郡。從此曹操勢力西達關中,東到兗、豫、徐州,控制了黃河以南,淮、漢以北大部地區,從而與袁紹形成沿黃河下遊南北對峙的局面。袁紹的兵力在當時遠遠勝過曹操,自然不甘屈居於曹操之下,他決心同曹操一決雌雄。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紹挑選精兵10萬,戰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昌, 的序幕由此拉開。
袁紹舉兵南下的消息傳到許昌,曹操部將多認為袁軍強大不可敵。但曹操卻根據他對袁紹的了解,認為袁紹志大才疏,膽略不足,刻薄寡恩,剛愎自用,兵多而指揮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於是決定以所能集中的數萬兵力抗擊袁紹的進攻。
為爭取戰略上的主動,曹操作出如下部署:派臧霸率精兵自琅玡(今山東臨沂北)入青州,佔領齊(今山東臨淄)、北海(今山東昌樂)、東安(今山東沂水縣)等地,牽制袁紹,鞏固右翼,防止袁軍從東面襲擊許昌;曹操率兵進據冀州黎陽(今河南濬縣東,黃河北岸),令于禁率步騎2000屯守黃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協助扼守白馬(今河南滑縣東,黃河南岸)的東郡太守劉延,阻滯袁軍渡河和長驅南下,同時以主力在官渡一帶築壘固守,以阻擋袁紹從正面進攻;派人鎮撫關中,拉攏涼州,以穩定翼側。從以上部署看,曹操所採取的戰略方針,不是分兵把守黃河南岸,而是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點設防,以逸待勞,後發制人。從當時情勢而言,這種部署是得當的。
首先,袁紹兵多而曹操兵少,千裡黃河多處可渡,如分兵把守則防不勝防,不僅難以阻止袁軍南下,且使自己本已處於劣勢的兵力更加分散。其次,官渡地處鴻溝上遊,瀕臨汴水。鴻溝運河西連虎牢、鞏、洛要隘,東下淮泗,為許昌北、東之屏障,是袁紹奪取許昌的要津和必爭之地。加上官渡靠近許昌,後勤補給也較袁軍方便。建安四年(199年)十二月,當曹操正部署對袁紹作戰時,劉備起兵反操,佔領下邳,屯據沛縣(今江蘇沛縣)。劉軍增至數萬人,並與袁紹聯繫,打算合力攻曹。曹操為保持許昌與青、兗二州的聯繫,避免兩面作戰,於次年二月親自率精兵東擊劉備,迅速佔領沛縣,轉而進攻下邳,迫降關羽。劉備全軍潰敗,隻身逃往河北投奔袁紹。當曹、劉作戰正酣之時,袁紹謀士田豐建議袁紹「舉軍而襲其後」,但袁紹以兒子有病為辭拒絕採納,致使曹操從容擊敗劉備回軍官渡。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袁紹派陳琳書寫檄文並發布,檄文中把曹操罵得無法忍受。二月進軍黎陽,企圖渡河尋求與曹軍主力決戰。他首先派顏良進攻守白馬的東郡太守劉延,企圖奪取黃河南岸要點,以保障主力渡河。四月,曹操為爭取主動,求得初戰的勝利,親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馬之圍。
此時謀士荀攸認為袁紹兵多,建議聲東擊西,分散其兵力,先引兵至延津,偽裝渡河攻袁紹後方,使袁紹分兵向西,然後遣輕騎迅速襲擊進攻白馬的袁軍,攻其不備,定可擊敗顏良。曹操採納了這一建議,袁紹果然分兵延津。曹操乃乘機率輕騎,派張遼、關羽為前鋒,急趨白馬。關羽迅速迫近顏良軍,顏良倉促應戰被斬殺,袁軍潰敗。曹操解了白馬之圍後,遷徙白馬的百姓沿黃河向西撤退,袁紹率軍渡河追擊,軍至延津南,派大將文丑與劉備繼續率兵追擊曹軍。曹操當時只有騎兵600,駐於南阪(在白馬南)下,而袁軍達五六千騎,尚有步兵在後跟進。曹操令士卒解鞍放馬,並故意將輜重丟棄道旁。袁軍一見果然中計,紛紛爭搶財物。曹操突然發起攻擊,終於擊敗袁軍,殺了文丑,順利退回官渡。
袁軍初戰失利,但兵力仍佔優勢。七月,進軍陽武(今河南中牟北),準備南下進攻許昌。八月,袁軍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營,東西寬約數十裡。曹操也立營與袁軍對峙。九月,曹軍一度出擊,沒有獲勝,退回營壘堅守。袁紹構築樓櫓,堆土如山,用箭俯射曹營。曹軍製作了一種拋石裝置的霹靂車,發石擊毀了袁軍所築的樓櫓。袁軍又掘地道進攻,曹軍也在營內掘長塹相抵抗。雙方相持3個月,曹操處境困難,前方兵少糧缺,士卒疲乏,後方也不穩固,曹操幾乎失去堅守的信心。荀彧力勸曹操方面決心堅持危局,加強防守,命負責後勤補給的任峻採取10路縱隊為一部,縮短運輸隊的前後距離,並用復陣(兩列陣),加強護衛,防止袁軍襲擊;另一方面積極尋求和捕捉戰機,擊敗袁軍。不久派曹仁、史渙截擊、燒毀袁軍數千輛糧車,增加了袁軍的困難。
同年十月,袁紹又派車運糧,並令淳于瓊率兵萬人護送,屯積在袁軍大營以北約20公裡的故市(河南延津縣內)、烏巢(今河南延津東南)。恰在這時,袁紹謀士許攸投奔曹操,建議曹操輕兵奇襲烏巢,燒其輜重。曹操立即付諸實行,留曹洪、荀攸守營壘,親自率領步騎5000,冒用袁軍旗號,人銜枚馬縛口,各帶柴草一束,利用夜暗走小路偷襲烏巢。到達後立即圍攻放火。袁紹獲知曹操襲擊烏巢後,只派輕騎救援,主力則猛攻曹軍大營。哪知曹營堅固,攻打不下。當曹軍急攻烏巢淳于瓊營時,袁紹增援的部隊已經迫近。曹操勵士死戰,大破袁軍,殺淳于瓊等,並將其糧草全數燒毀。袁軍前線聞得烏巢被破,導致軍心動搖,內部分裂,大軍遂潰。袁紹倉皇帶800騎退回河北,曹軍先後殲滅和坑殺袁軍7萬餘人,官渡之戰就這樣以曹勝袁敗而結束。
【解讀與啟示】
官渡之戰是當時中國北部由分裂走向統一的一次關鍵性戰役,對於三國歷史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此戰曹軍的勝利不是偶然的,我們可以從博弈論的「後發制人」策略中來解讀。
官渡之戰中,袁紹本佔優勢:一是袁紹有10萬之眾,曹操只有2萬人,兵力對比上袁紹佔有絕對的優勢;二是袁紹軍糧充足,曹操軍糧少,後勤保障上袁紹佔有絕對優勢;三是袁紹後方鞏固,曹操則要時刻提防劉備侵擾。
但袁紹不聽沮受、崔琰等人的勸阻,挑選精兵10萬攻打曹操,要與曹操決戰。在佔有優勢的情況下主動出擊,先發制人,本是正確的選擇,然而袁紹在戰爭指導上卻犯了一系列錯誤:一是曹操進攻劉備時,袁紹優柔寡斷,貽誤戰機,沒有及時攻擊曹操;二是沒有充分利用兵多糧足的優勢,採取堅守陣地的戰略,卻主張主力決戰,分兵輕進,造成兩次重大挫折;三是當曹操偷襲其糧食儲備基地時,沒有有力的保衛措施,致使糧草被燒,軍心渙散。而處於劣勢的曹操,則善於抓住時機,安定後方,堅持防禦方針,拖住袁軍達數月之久。並且能夠高效率地使用兵力,通過巧妙地設置假象使對手判斷錯誤,分散敵兵力,選敵弱處,各個擊破,積小勝為全勝,最終扭轉了敵強我弱的劣勢,創造了進入反攻的有利條件。官渡一戰之後,曹操終於一反之前對袁紹的劣勢,為自己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官渡之戰,是優勢而先發制人的一方處處被動,而處於劣勢和被動的一方,根據對手的一系列策略進行科學決策,處處佔據局部的優勢和主動,最終戰爭的勝負,就在優勢與主動和劣勢與被動的轉換中發生了易位。我們知道,戰爭的勝負取決於雙方政治、軍事、經濟等多方面的條件,是雙方軍事等綜合實力的較量,但首當其衝的,又是雙方主觀能動性的較量。毛澤東在其著作中,曾經兩次運用這個戰例來闡明軍事理論問題。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用來說明作戰雙方強弱不同,弱者先讓一步,後發制人,因而獲勝的道理。在《論持久戰》中,用來說明指揮員的主觀指導正確與否,影響到優勢劣勢和主動被動的變化,從而導致不同的戰爭結局。
官渡之戰,就是「雙方強弱不同,弱者先讓一步,後發制人,因而戰勝對手」的歷史上著名戰例之一,說明在戰爭中,後發制人不但政治上有理,而且軍事上也容易處於有利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