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若曹操兵敗,還會出現三分天下嗎

2020-12-14 無塵君

官渡之戰若曹操兵敗,對天下形式有什麼影響,還會有三國嗎?漢建安五年(公元199年)北方兩大勢力,曹操與袁紹與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展開了著名的「官渡之戰」,此站雙方都投入了大家的精銳參戰。其著名之處再於,此戰決定了北方乃至整個天下的格局。也正是因為曹操以高超的統軍能力及天時地利人和種種原因以絕對的劣勢戰勝了數倍於己的袁紹,兩萬勝十萬,這是歷史上也少有的經典戰役!

既然,此戰關乎到天下的格局,而曹操的兵力不及袁紹的四分之一,那麼我們作一個假設,如果曹操未得命運的眷顧,而輸掉了這場戰役,那麼他的結局會怎樣?北方以及天下的格局又會有何種變數呢?

(筆者上一片文章有提到)其實袁紹有四次戰勝曹操的機會,每一次結局都不太會一樣。

第一種:首先,對於這種力量懸殊的戰役,曹營是有許多人是不看好曹操會勝的,甚至已有不少人給袁紹送去了降書,若袁軍勝,那曹營必然會有不少人叛變到袁紹營中,曹操的領土之前損失一半以上。基本上很慘,但以曹操的梟雄氣質,必定會帶上天子一同撤退,那「挾天子」的形式很難得到改變,而曹操的領土兗州以及徐州會以許昌為中心,陷入與關中相似的戰亂。

而另一位梟雄:劉備則必定會插一腳,與曹操再度交鋒。徐州未完成的大戰也必將打響,而曹操新敗,很難再短時間內拿下徐州,屆時劉備得徐州,曹操得兗州,其餘未參戰的不會有太大的改變!是以,三分天下,很難實現!當然這是正面交鋒的失利,也是曹操損失最小的一種結局,而其他兩種失敗就不單單是撤退就能解決的了的,而天下格局就更不是他短時間能左右的了。

第二種:袁紹奇襲許昌,若袁紹採納了許攸的建議,分兵偷襲許昌,那麼很大可能會得到天子,再回兵對官渡形成夾擊之勢,(可能有人會說大本營還有)但面對泰山壓頂的防禦戰,我想曹操不可能不全力以赴的!後方只是留守部隊,很難形成有效的牽制!而夾擊之勢一旦形成,官渡不可能守得住。曹操必將全線潰敗,退往他處。因為劉備必定會入主徐州,以其在徐州的聲望,迅速佔領。而兗州將落入袁紹之手,而曹操會有兩個選擇,要麼堅守山東,繼而圖謀劉備的徐州,但天子一日不到手,袁紹必不會放過曹操。要麼經宛城洛陽退往關中,而關中正處在戰亂中,曹操的到來無異於虎入羊群統一關中也是遲早的事,不久後曹操也還是一方諸侯!但前提是能去的了關中!

第三種:袁紹馳援烏巢,正所謂:三軍未動,糧草先行。可見糧草隊伍不對來說是何等重要,而曹操勝利的關鍵便是此次的劍走偏鋒,又遇上了郭圖的圍魏救趙之計,才能成功燒毀袁軍的糧草。但凡有一點偏差,袁紹必不會功官渡,全力馳援烏巢,那曹操的五千輕騎包括他自己則很難脫身,若曹操身死,則官渡無主帥鎮守,也必將被攻破!而戰爭以袁紹大勝結束。河南也將陷入戰亂,曹操的舊部,又是劉備入主徐州,但沒有曹操,將會換成劉備蠶食兗州,袁紹軍糧被燒,很可能會迎天子回鄴城,整頓軍馬!那麼三分天下的格局也不可能會出現。

綜上所述,官渡之戰在僵持八個月之久,曹操的勝利關鍵在於烏巢之火,事實上曹操的實力是不及袁紹的!所以我們的假設只要一條成立,曹操都不可能再執天下牛耳了!但是經過我們分析,就算曹操再怎麼兵敗,只要不死,都有東山再起的可能!雖然劉備能佔據徐州,但早晚都不是他的!因為以袁紹的實力是不可能允許劉備坐收漁利的。

以我們後人的眼光看待官渡之戰,其實是英雄之間的較量,雖然袁紹的硬實力強橫,但他的缺點也是不可忽視的!不論勝敗,袁紹死後都會發生二子奪嫡的內亂!曹操文有曹氏,夏侯氏,文有穎川荀氏,一方諸侯是怎麼都少不了的,袁氏內亂,天子最終還是會落在曹操手中!所以曹操的勝利,是巧合,到更多的是必然。袁氏的覆滅似乎也是宿命!

看官有何不同的見解,不放下方一起討論!!!

相關焦點

  • 【三分天下】官渡之戰測試戰報-決定命運的時刻
    (操得報荊州劉表正欲北上,乃大驚,急召荊使相見,問之緣由。荊使對曰,南陽為劉荊州之轄地,設若各保其境,各安其民,豈不美哉。且張繡反覆無常,實屬小人,司空若不早除,恐生後患。曹孟德默然不語。)(曹仁突襲青州,以荀攸的火攻之計直接擊破留守臨淄的焦觸,當場陣斬)
  • 官渡之戰,曹操如何擊敗袁紹?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 官渡之戰到底發生了什麼?曹操為什麼獲勝了呢?
    官渡之戰是三國時期發生在曹操軍與袁紹軍之間的戰役,這場戰役意義非凡,是當時中國北部由分裂走向統一的一次關鍵性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的經典案例。官渡之戰的經過建安五年,曹操軍與袁紹軍對峙於官渡,曹軍兵疲糧缺,袁軍的兵力遠勝於曹軍。曹操的謀士荀彧認為此時曹軍以弱敵強,退兵會被袁軍乘勝追擊,必須出奇制勝。曹操採納了荀彧的良策,巧施火攻,焚燒袁軍糧草。
  • 同樣是大敗,為何袁氏集團被滅,而蜀漢卻仍能夠三分天下
    袁紹的官渡兵敗和劉備的夷陵慘敗,都面對外憂內患的局面,為何蜀漢仍能夠三分天下,而袁氏集團被滅?天下形勢不同夷陵之戰前後天下形勢在赤壁之戰前,北方已基本被曹操掃平。三分天下不久,關羽趁孫權進攻合肥,襄樊防務空虛之際,發動襄樊之戰,勢如破竹。
  • 官渡之戰時,如果此人舉兵襲擊曹操後方,能否滅了曹操?
    作為三國的三大戰役,官渡之戰非常出名,此戰中曹操以少勝多,大敗袁紹,奠定了曹操一統北方的基礎。而大家也是非常奇怪,當曹操在和袁紹對峙的時候,為啥後方的劉表不出兵襲擊曹操的後方呢?如果劉表舉兵進攻,能否滅了曹操呢?
  • 三國演義八大事件:第一名桃園結義,第五名官渡之戰
    第二件:黃巾起義  在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而其中最亂的應該就是黃巾起義了,184年,張角頭扎黃巾,發動了這場農民起義,也正是從這個事件開始,天下的英雄都開始割據了,諸侯動亂也得變得越來越嚴重了,最終導致了三國的的天下局勢。  第三件:官渡之戰  曹操軍與袁紹兩軍對峙於官渡。曹操兵力僅有數萬,而袁紹軍號稱百萬。
  • 曹操曾用一句話評價袁紹,官渡之戰,袁紹用4個昏招一一印證
    三國演義中,曹操曾與劉備青梅煮酒,探討天下英雄。劉備認為河北袁紹,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且虎踞冀州之地,部下文臣猛將極多,可做英雄。曹操則並不贊同,他認為,袁紹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不能稱作為英雄。而事實證明,曹操對於袁紹的看法是極為準確的。
  • 袁紹兵敗官渡,多虧此人相救,否則將死無葬身之地
    縱觀漢末三國歷史,官渡之戰無疑是其中最具轉折性的一戰。經由官渡一戰,實力最強的袁紹集團由盛轉衰,而實力稍弱的曹操集團則勢力大增,最終基本統一了北方地區。
  • 三國演義27:曹操和袁紹官渡之戰,曹操用幾句話讓袁紹大敗而歸
    在上一集中我們講到了,劉備、關羽、張飛和趙雲四人終於在古城相會,袁紹也決定出兵討伐曹操,並且還將自己的兒子們叫了過來一同徵戰。就在他的兒子們爭論誰要做先鋒的時候,袁紹則說道:「這個先鋒由我來當」,此話不僅讓自己做了先鋒,而且也避免了一場口舌之戰。之後袁紹率領了70萬大軍陳兵官渡,向蒼天歃血祭拜並且鼓舞士氣,與曹操一決勝負、決一死戰!
  • 三國百年(三十二):官渡之戰(中)
    那麼曹操又會怎麼做呢?一、曹操東擊劉備由於袁紹的大軍正在迅速集結,所以曹操並不想率軍親自徵討劉備。他想著自己坐鎮官渡,迎接即將到來的大戰。那麼劉備只能派別人去徵討。此時曹操手下的將領們,絕大多數都在厲兵秣馬,一切以官渡之戰為第一要務。
  • 官渡之戰:後發制人、以弱勝強
    官渡,位於許昌(今河南省許昌市)之北,黃河之南,離許昌不到200裡,是從河北進軍河南地界的軍事要衝之地,因為發生了震驚天下的官渡大戰而聞名。現在在河南鄭州市中牟縣城東北2.5公裡官渡橋村一帶。「官渡之戰」所在地中牟鎮官渡橋村建安三年(198年),袁紹擊敗公孫瓚,佔有青、幽、冀、並四州之地。
  • 官渡之戰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此戰過後,三國鼎立格局浮出水面
    官渡在河南省境內,今天的中牟縣。 官渡之戰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堅實基礎。 眾所周知,西漢的首都在長安,到了東漢國遷都洛陽,中原(今天河南省一帶)成為中國政治經濟中心,官渡之戰就發生在河南的中牟東北。
  • 官渡之戰發生在鄭州,還是新鄉?
    在殲滅了盤踞幽州的公孫瓚後,袁紹聚集了十萬之眾,以「清君側」為名,對曹操發起進攻,中原兩大割據勢力的戰略決戰由此展開。此戰從獻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拉開序幕,直到第二年十月才宣告結束,史稱「官渡之戰」。    至於官渡之戰的經過及結果,大家都非常熟悉,這裡就不再贅述。本文要介紹的是只有一個問題:此戰的主戰場——官渡究竟在如今的哪個地方。
  • 第三十三回 官渡之戰(上)
    對於這樣的人才曹操自然不會再計較的,日後曹操的檄文亦都多出自陳琳之手。要知道袁紹勢大,天下英才大半歸於其帳下,曹操如果不擺出姿態收用這些人才,最終受損的是自己。不管怎麼說,曹操東徵都是一個機會。黃河解凍使得袁紹必須要先奪取黃河南岸的渡口,建立橋頭堡才可大軍南下。一般認為,「白馬之戰」是官渡戰役的第一戰,事實上入駐黎陽並對白馬發動攻擊時,袁紹也已經派軍進佔河內郡北部,並渡河攻擊于禁所鎮守的延津。這意味著兵力強大的袁紹同時在白馬、延津展開的攻勢。
  • 官渡戰敗讓袁紹身敗名裂,赤壁戰敗為何對曹操影響不大?
    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是三國時期兩場關鍵的大決戰,有意思的是兩場戰役都是以弱勝強。官渡之戰2年後袁紹病死,7年後袁家勢力徹底被曹操清除,曹操統一了北方。官渡戰敗讓袁紹身敗名裂,成了易中天口中漂亮的草包,然而赤壁戰敗對曹操的影響卻並不大,這是為什麼呢?
  • 此人乃三國前五謀士,若曹操聽其言,天下早已歸曹
    曹操後來曹操袁紹相距於官渡,袁紹派人前來招攬張繡,張繡正想答應,但賈詡直接讓使者回去,力勸張繡投效曹操,待到曹營後,曹操不計前者宛城之嫌,接納了張繡。建安十三年,曹軍兵不刃血的攻下荊州,曹操想趁機順流而下江東,而賈詡卻進言:「如今曹軍兵鋒極盛,威名遠揚,只需讓江東百姓安居樂業,休養生息,必能使江東稱臣,無需再動兵戈。」可曹操偏偏不聽,執意要東進,結果碰上了孫劉縱火隊,再赤壁大敗,兵馬死傷殆盡,剛到手的荊州也丟了。假若此時曹操聽取了賈詡的建議,保存了實力的同時又能秣馬厲兵虎視江東,孫權和劉備是否還有機會割據天下呢?
  • 如果袁紹聽了策士進言,獲得官渡之戰勝利,最終能否統一天下?
    當年袁紹把何進忽悠瘸了,讓宦官和外戚火併然後同歸於盡,這樣他們士族大家就成了唯一的勢力,下一步就是架空皇權,提前進入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不過劇本上換成袁與劉而已。 這個很可能是袁家策劃了很多年的,算是黨錮之爭的反擊。漢靈帝其實很厲害一個人,依靠宦官反世家和外戚,通過阻止大家族人士做官,基本已經把袁家這種給按死了。
  • 鑑史百戰:官渡之戰(起)
    公元199年6月,袁少統領精兵十萬,戰馬萬匹,浩浩蕩蕩南渡黃河,準備攻擊曹操的大本營--許昌。曹操在梟首了呂布之後,終於跟袁紹有了一戰的實力。不過,在發動這場官渡之戰以前,曹操還必須做兩件事。到時候袁紹再向南引誘劉璋,那麼自己這邊就只能依靠兗州和豫州來抵抗天下的其他勢力。但荀彧給曹操吃了一顆定心丸,他勸解曹操說:關中地區不必擔心,現在關中土匪軍閥數以千計,可以說大大小小全是山頭。儘管韓遂、馬騰的實力最強,但到現在他們都不能將這些土匪軍閥的勢力統一起來,可見器量也就那樣。
  • 此人為曹魏名將死後配享太廟,但為何官渡之戰前被曹操奪去兵權?
    當時的袁紹與曹操之間關係還好,暫時是同盟的關係,因此,袁紹派朱靈率三營兵馬援助曹操,大破陶謙後,這些兵馬陸續回到冀州,但是朱靈卻帶著本部兵馬留了下來,朱靈說:「靈觀人多矣,無若曹公者,此乃真明主也。今已遇,復何之?」
  • 官渡之戰,一比十的兵力,袁紹為何將一手好牌打的稀爛
    回首歷史戰爭中以多勝少的戰役,官渡之戰一定會被人們所提及。因為這真的是一場軍事力量相差甚遠的雙方所帶來的極致表現,一方表現出了自己的頑強,一方表現了自己的愚蠢。因此戰爭剛一開始所有人都是看好袁紹的,其中有些曹操的部下,一聽曹操要打袁紹都紛紛給自己留了後路。當時的曹操風聲鶴唳,四面楚歌,很多名士也四下散發袁紹是不可能輸的言論。曹操也是在當時進入了絕境,最後要不是荀彧跟郭嘉的堅持,曹操說不準自己都打退堂鼓了。戰爭在雙方備齊糧草的情況下終於展開了,不過卻也進行得十分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