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O是工業品中企業非生產性物料,傳統稱其為五金機電,其市場規模約在2萬億,交易環節通常在線下進行,效率較低。
隨著近年來我國工業品B2B行業的發展,交易環節開始線上化。根據艾瑞諮詢數據,2018年,中國工業品B2B市場規模約為2700億元,線上滲透率約為2.7%。未來五年工業品B2B市場規模年複合增長率約為43%,預計2023年中國工業品B2B市場規模約達1.58萬億元。
目前已經出現了多家工業品B2B電商平臺,例如主要服務次終端零售商的工品匯和工品一號,以及面向終端製造企業的震坤行、易買工品和萬千緊固件。
36氪近期接觸到的硬庫五金機電建材在線市場(以下簡稱「硬庫」)是一家不同於上述企業模式的MRO交易平臺,主要面向零售商提供由近及遠的全品類貨源,使零售商可以高效率地貨比三家並一站式購齊所需貨品,快速響應終端客戶的碎片化需求。銷售手續費是平臺的主要營收來源。
硬庫聯合創始人兼CEO任楊向36氪透露,硬庫前身是由其家族企業洛陽大凱五金公司早在2013年內部開始嘗試產業網際網路平臺孵化而來。之所以選擇從撮合批發商與零售商間交易入手,也是源於其家庭從事五金機電行業30餘年,在行業know-how方面足夠的積累。
任楊表示目前市場上工業品B2B企業都是以自營模式為主,或是越過次終端直接對接終端客戶,或是以電商平臺取代中間批發商,但由於自營模式難以覆蓋全品類SKU,電商平臺也就會成為一個新的批發商。
如此一來交易線上化僅提升了這些平臺自身的交易效率,並且會與廠家及品牌商在各省當地的分銷體系產生競爭,不利於其向外擴張規模,提高服務滲透率。而對行業傳統分銷體系,特別是批發商和零售商之間交易環節的升級改造一直以來處於被忽視的狀態。
那麼傳統分銷體系的痛點在哪裡?基於硬庫方面的表述,目前MRO市場傳統分銷體系的特點可以總結如下:
海量SKU。僅緊固件一項就存在千萬種SKU,五金機電耗材全門類的SKU則多達上億。單一批發商所掌握的種類遠不足以覆蓋零售商頻繁更迭的一站式採購需求。零售商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溝通商品屬性及價格信息,詢報價效率低。交易鏈條各個環節商家數量眾多而分散。每個省MRO的批發商與零售商數量均在數萬家,而且即使是一個零售店一年的成交額也在數百萬上下,可見市場規模龐大但又很分散。供需兩側存在持續變化。供給側一端,批發商的產品庫存變動較大,價格也會隨著上遊原材料如鐵、銅等的價格變化而不斷發生變化。而需求側,因終端中小企業的需求不斷變化,所以次終端零售商向上遊批發商的找貨需求也會持續變化。本地化特徵明顯。零售商日常80%-90%的進貨來自於省內批發商,這部分貨品具有明顯的長尾特徵,需要頻繁找貨。剩下10%左右的貨品例如緊固件等具有相對標品屬性、用量較大且無需售後,零售商會選擇從省外大批量採購。綜合來看,MRO交易環節中的找貨需求較為強烈,批發商與次終端零售商之間中長期來看不能構成穩定的交易關係,零售商尋求產品相匹配的批發供應商是長期需求。
所以硬庫從MRO目前傳統市場分銷體系的特點出發,搭建具備長期價值的交易平臺,提升零售商與批發商之間的交易效率。
B2B平臺的價值和關鍵點體現在提供交易環節和商品屬性的標準化服務來提升交易效率。交易環節方面,硬庫實現線上結算支付,為零售商提供第三方保障,並將過去需要人工手寫的訂單等運營信息沉澱在交易平臺上。
商品屬性標準化方面,硬庫將批發商的商品信息按照不同品類的通用名稱和適配標準進行上傳,並添加當地簡稱作為關鍵詞標籤,方便零售商進行查找,後續商家可以一鍵複製並根據具體規格進行修改。
同時在供應鏈方面,硬庫根據需求時效性,可為零售商匹配就近可當日達或次日達的貨源。硬庫打造的物流系統目前已初步實現集合零售商一攬子清單需求的功能,可匹配上遊集中發貨,降低雙方物流成本;未來還將通過調度現有本地物流資源實現本地末端配送。
業務落地方面,硬庫目前已經完成對豫西地區零售商和批發商的覆蓋,將在今年內逐步覆蓋至整個河南省,完成對單個省份的全品類覆蓋,之後進一步覆蓋中部地區及全國其他地區。
由於各個省MRO除去品牌或規格上的差異,產品結構大體類似,商品屬性信息化的可複製性強,且與當地傳統分銷體系無競爭衝突,因此硬庫未來在各個省市的將會以較快的速度進行複製推廣。
硬庫自2019年10月上線以來,平臺商家總數達到5000餘家,批發商和零售商數量比例大體均衡,今年7月GMV已達百萬級別,是去年10月的近17倍,商家平均下單金額已佔其月進貨額的5%-10%,未來有望達到其月進貨額的30%-50%。
未來發展方面,硬庫希望在撮合交易的基礎上,逐步實現MRO全品類的信息化,減少信息不對稱,最終通過集合次終端的需求和交易數據來幫助廠家進行渠道下沉,將零售商逐漸轉化為服務本地終端企業客戶的前置倉,來滿足客戶MRO一站式採購需求。在最終形態上,硬庫希望成為中國版的「Home Depot」。
團隊方面,任楊,喬治城大學金融碩士及華盛頓大學數學與飛行動力系統學士,曾在美國國防部任飛機發動機維保工程師。聯合創始人吳仕飛畢業於康奈爾大學計算機專業,曾任SAP軟體工程師,家庭從事工業品行業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