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講:「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中國人的祖先真是睿智,大概早就知道在未來我們這些子孫會有總總違背天道的行為,也給我們提出了解決方法,然而當今社會有幾個人讀過《黃帝內經》?又有幾個人內經中提出的「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作用到生活中呢?
當今社會人類科技文明進步飛快,然而精神文明卻步履維艱,幾乎所有人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不是忙著活,就是忙著死。壓力無處釋放,所以人們就創造了很多娛樂項目,當科技用於娛樂項目,就相當於打開了潘多拉魔盒。於是人們開始了無止境的縱慾,一天二十四小時離不開手機屏幕、熬夜、電子遊戲、不良的作息習慣以及各種耗傷腎精的行為都變得習以為常,走在大街上,放眼望去,有幾個二三十歲的青年有著飽滿的精氣神?
顧易在《漢字密碼》中間也講過,色字頭上一把刀。簡化的「色」字從刀,從巴。「刀」為利器,懸於頭上,危在旦夕;「巴」為蛇的象形,蛇纏於身,情勢危急:意為「色」是危及生命的尖刀和纏繞於身的毒蛇。好色本來沒有錯,但假如放縱,缺乏理性的節制、道理的約束而色膽包天,變成色鬼、色狼,陷入色情,必然害人害己。「色」字和「爭」「危」一樣是刀字頭,「爭風吃醋」必然「危及生命」。孔子在《論語》中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氣血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色,是少年第一關,因為氣血未定,筋骨未堅,如縱慾過度元神耗散,必然傷精、傷氣、傷神。年齡大了,血氣已衰,假如縱慾,同樣耗神耗氣,加速衰亡。
大唐名相狄仁傑戒色的故事可以說是一個典範。狄仁傑少年時讀書刻苦,心定如鐵。有一年,他到京城趕考,住在客棧,客棧的主人是一個年輕寡婦,見狄仁傑長得俊美,萌生愛意,便來傾訴心中寂寞之情。狄仁傑愣了一下,馬上轉為心靜氣和,對少婦說:「夫人,您這樣年輕貌美,難免會讓人怦然心動。幸好以前有位高僧提醒過我,不可貪色犯淫,我牢記不忘,心就恢復理智和清醒了。」少婦就問有什麼辦法能讓人克制自己狄仁傑說:「高僧教我三種方法,可以制止慾念。第一種方法,把男女當親人想,大的是自己的父母或兄姐,小的是弟妹或子女。第二種方法,把男女當邪惡想,這人是在引誘我失節,是盜賊虎狼、毒蛇惡蠍。第三種方法,把男女作不淨觀想,當遇到美色時馬上想到俊男美女的皮膚下,是一團糊糊的血肉,到了生病時,容貌枯乾憔悴,死了之後,屍體潰爛流膿,滿布膿血蛆蟲,令人噁心。」少婦聽了狄仁傑的一番話,面露慚色,流著眼淚說:「你的勸誡,讓我保全了名節。如今我照你教的方法觀想,果然內心就清淨了。」
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不貪戀片刻歡愉,通過觀想控制心念,培養出風正清明的舉止,這才成就了後來的一代名相狄仁傑。好色是人的本性,也是人性的弱點。我們不可能「坐懷不亂」,但可以防止被他人「坐懷」,對於色誘,要學習狄仁傑息欲,節慾。
庖丁解牛為什麼一把刀保身全形,因為他掌握了解牛的道。真正的養生就是少損耗,甚至不損耗,就像庖丁解牛,用刀砍骨頭只能用一個月,用刀割肉,能用一年,用刀順著縫隙,順其自然去解牛卻可以十九年如剛買的新刀一樣鋒利,我們應該學會保精全神。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刪除,謝謝!
筆者會一直更新國學與杏林方面的知識,如果您喜歡的話,請記得關注點讚收藏和轉發,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