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把「工夫茶」和「功夫茶」混淆了,來聽聽國家怎麼解釋的!

2020-12-22 歷史小灶

眾所周知中國功夫在世界上是有很高的造詣的,也出過非常多的武術名人,例如葉問、李小龍、成龍等等。同樣造詣很高的還有一樣東西,就是茶葉,中國的茶葉最早開始是從唐代開始傳播出去的,跟隨茶葉傳播出去的還有中國茶藝中的功夫茶文化,這裡提到了的功夫茶,不是一種武術的名字或是關於茶類的名字,而單單只是泡茶的技巧。

說到功夫茶這個東西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地方,那就是潮汕地區。事實上,潮汕茶道是中國古老茶文化藝術中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的茶道文化之一,潮汕的茶文化其實就是關於潮州功夫茶的。假如你去過潮汕地區,你肯定就能發現一個問題,就是每家每戶的人家裡都會有一套茶具,這套茶具是每天生活的必備「武器」不可缺少,也是日常招待客人、招呼客戶的重要方式之一。茶道文化在潮汕地區簡直就變成了一種日常生活禮儀,也被成為生活藝術,這一切都在潮汕人和功夫茶的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一跟潮汕人提起茶這個東西,潮汕人就會跟你特別來勁,仿佛要把他知道一切都講給你聽。潮汕人就說了,這個東西天天伴隨著我們,能願不吃飯也不能不喝茶。隨著現在「潮州功夫茶」文化被傳播起來,現在經常在外面就能看到外面的人,經常的把「工夫茶」寫成「功夫茶」,而且這種寫法和叫法還日漸大行其道,讓我非常的不理解。那這兩種叫法究竟哪個才是正確的叫法呢,到底是「工夫茶」對呢,還是「功夫茶」正確呢?

下面就開給大家揭曉答案,到底「工夫茶」和「功夫茶」哪個才是正確的呢?非常肯定地告訴大家答案就是「工夫茶」,而且不接受任何理由的反對。讓我們先來字面意思理解一下「功夫」的含義,「功夫」大概指的是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讓慢慢的積累收穫,你在某方面的本領,而「工夫」的大概意思則指的是時間和精力,兩者之間的區別還是挺大的。

按照這個理解的方向,「工夫茶」的大概意思則指的是花費時間和精力衝泡出來的茶,就是潮汕地區俗稱的「衝茶」,而「功夫茶」是什麼意思呢?難不成是一邊打功夫一邊喝茶,或者是把功夫融合到茶裡面,哪哪都覺得奇奇怪怪的,牛頭不對馬嘴的。最合理的解釋應該是,像京城的茶館小二拿著長嘴壺倒茶,或者是雜技花式倒茶水這種手藝,才配得起功夫茶這個名號。

除了字面意思的理解之外,其實我們還是以從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找到答案。2008年的是,其實國家就把「潮州工夫茶」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這裡的「工夫茶」,說的不是某一種特指的茶葉,而是一種衝泡茶的方式方法。因為「潮州工夫茶」的衝泡過程是有一定的步驟,每一個步驟都是非常的講究和仔細的,所以一整套流程下來非常的耗時間和費工夫,由此得到工夫茶的名號。

從地方的資料也可以了解到,潮州本地的《潮州工夫茶藝衝泡技術規程》中就詳細地寫了工夫茶的21道泡茶步驟,衝泡工夫茶的每一個步驟不僅都是非常的有實用價值,而且還上升到了藝術美學和精神層次上了,不愧是藝術源於生活又在生活之上。

既然國家和地方都有書面的記錄和承認,但是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的人會把「工夫茶」寫成「功夫茶」呢?其實這些都不能怪別人,一切的誤解都是源於「工夫」跟「功夫」這兩個詞語的讀音相近導致的,而中國功夫又是家喻戶曉的名詞,所以呢傳著傳著,傳到外面的人耳朵裡。他們第一影響聽到之後,肯定記住的是「功夫茶」,自然而然久而久之,口口相傳之後,人們就潛移默化的變成了「功夫茶」,還有一點就是「功夫茶」這個名字非常的好記好聽,非常的像電視劇裡面的武林高手,也導致了現在基本都寫成了「功夫茶」。

假如你了解潮汕話的話你就會知道,其實這兩個詞在方言的讀法裡其實是不一樣的。「工(gang1 )」和「功(gong1)」的讀法在潮州話裡其實是大相逕庭,而且平時本地人用「工夫」這兩個字也是非常的頻繁,比如:汝搭免醬工夫喏,隨便點住好咯(你不用這麼麻煩啦,隨便一點就好)。所以「工夫茶」在潮汕才是最正確的叫法,而且官方也記載得明明白白,至此我們就可以清楚明白地知道,在潮汕是沒有「功夫茶」這種東西!

最後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許多的好茶都叫工夫茶,「工夫茶」它其實還有另外一個用法,就是代表一類紅茶。不知道大家在購買紅茶的時候有沒有細心的去留意過,是不是都可以看到很多紅茶上面都寫著工夫紅茶?這種品類的紅茶,其實都是經過非常複雜的製作工序和人工精力,也就是俗稱的「費工夫」。這種工夫紅茶其實就是由小種紅茶慢慢演變而來的,是一種細條形的紅茶,經過簡單的初制之後,還要經過十幾道工序(篩分、風選、揀剔、補火、拼和等等)才能製作出來。像這樣的工夫紅茶除了雲南的滇紅工夫,安徽的祁門工夫這兩個地方之外,還有四川的川紅工夫,江西的寧紅工夫,福建的坦洋工夫這幾個地方也有。

潮汕功工夫茶,泡茶過程花時間費工夫,雖然工夫茶費時間,但是最後衝出來的茶水試過的人都讚不絕口。假如能夠讓我們在快節奏的城市生活中,融入一下工夫茶,給我們帶來短暫的休息,讓自己偶爾停下腳步安安靜靜地享受一下生活的氣息。這也是一種不錯的生活態度,有快有慢才不會忘記生活的本質,才不會被高速發展的資訊時代充斥著全部生活。

相關焦點

  • 「工夫茶」與「功夫茶」,別再傻傻分不清!
    民國時期,肖一山主編的《清代通史》中記載:「葡荷兩國,與我國通商較早... ...紅茶(有工夫茶、武夷茶、小種茶、白毫等)。」這裡工夫茶指的是紅茶的品名。       所以,「工夫茶」的意思是——花費時間、精力、力氣製作出的好茶。        以前武夷巖茶與紅茶都有稱為「工夫茶」的品種,但發展到現在,「工夫」基本與巖茶脫離,單指紅茶了,最常見的就是按地域劃分,例如閩紅工夫、祁門工夫、休寧工夫、川紅工夫、滇紅工夫等等。
  • 帶你了解「工夫茶」與「功夫茶」的區別
    「工夫茶」和「功夫茶」很容易令人混淆,而書面上解釋也各有不同。有的說「工夫茶」、「功夫茶」都是指好茶;「工夫茶」、「功夫茶」都是指泡飲的技巧;「功夫」是指茶,「工夫」是指衝泡技巧等等說法。《辭海》縮印本中「工」與「功」條目雖雲兩字相通,但又說「工夫」:指所費精力和時間;「功夫」:指技巧。工夫茶與功夫茶到底有什麼區別呢?你了解「工夫茶」嗎?兩者雖然在讀音上一模一樣,但是在現實意義上是存在很大區別的。
  • 功夫茶憑什麼「功夫」吸引人?聽聽老茶人怎麼說
    說起功夫茶,喜歡的茶人們常常流連忘返於這套流行於我國烏龍茶主產區的功夫茶藝所展現出來的行雲流水般令人嘆為觀止的泡茶技藝,以及蘊含期中的人情世故。當年,魯迅先生來廈大任教不久,原本極少喝烏龍茶的他也「入鄉隨俗」喝起了烏龍茶,悟性極高的他很快便領悟到「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
  • 工夫!工匠!福建工夫茶對話廣東工夫茶
    安溪全縣範圍內各鄉鎮的2126制茶能手巧匠報名參賽,經過鄉鎮選拔、複賽(茶園管理、烘焙、評茶、茶文化基礎考試、講茶)、決賽(自採青制茶和統採青制茶)的全方位選拔,從而決出能夠代表安溪鐵觀音,甚至帶領安溪鐵觀音制茶技藝提高的大師與名匠。
  • 你喝過工夫茶嗎,工夫茶的步驟有哪些,紫砂壺有幾種?
    說起工夫茶,腦海中就閃現潮汕工夫茶。幾乎每個潮汕人都喝過工夫茶,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一套乃至多套工夫茶具,幾乎每個潮汕人都知道工夫茶怎麼衝泡。在潮汕家庭,很多都是從很小就開始喝茶,嗜茶的人一天不喝茶,渾身不對勁。可以說,潮汕人到哪裡,工夫茶就到哪裡,這也成為了當地有名的風俗之一。
  • 近百年香港老茶行裡密藏的工夫茶
    探及「工夫茶」和「功夫茶」的釋意,顏文正理解,工夫茶和功夫茶在古籍上都有記載,但是從潮州話口音來翻譯,應是「工夫茶」更為貼切。因為潮州語法中,「工夫」是精細的意思,而潮汕工夫茶,是由茶葉處理、拼配、烘焙,到沖泡時的:治茶、沖泡、飲用,都是一絲不苟,故名「工夫茶」。顏奇香茶莊在香港已有九十多年的歷史,由顏思敬先生創始於1928年。
  • 「工夫茶」or「功夫茶」,「單叢」還是「單樅」?據說99%的潮汕人都...
    都知道潮汕人嗜茶如命,那麼這「命」如何寫才對? 小測試來了! 到底是「工夫茶」還是「功夫茶」?是「單叢」還是「單樅」?在長約2公裡的潮州牌坊街上,記者找到了20家與茶相關的商店,然而,它們的招牌並沒有統一的寫法。
  • 《功夫茶》(散文)
    可以這樣說,只有閩南和潮汕一帶(含臺灣、浙江蒼南),才真正傳承了品茶的古方、古韻,是為茶道,故得名「功夫茶」。 功夫茶之「功夫」,一在於茶葉。按消費習慣,功夫茶多用鐵觀音和武夷巖茶(潮汕流行鳳凰單叢),也就是烏龍茶類。茶葉又有生熟之分。生者,茶葉出廠之狀;熟者,再炒過,直至茶葉帶焦味。其喜好因區域而異。而茶葉的盛放量,一定要將茶壺裝滿。
  • 綠茶怕燙,紅茶怕悶,烏龍茶適合功夫茶,這些泡茶方法你聽過嗎?
    但泡好一杯茶,有很多不同的講究。有關不同茶葉之間的衝泡技巧,茶圈裡說法不一。其中究竟哪些說法是真,哪些說法是假。今天就不妨來做一做判斷題,分清真與假。泡烏龍茶,盛行用功夫茶泡法。不提倡用玻璃杯、馬克杯、飄逸杯泡。同時,功夫茶有別於工夫茶。「工夫茶」指茶葉經歷的加工工序複雜,制茶精細,費工夫。
  • 世界工夫茶大會成立儀式暨第三屆國際工夫茶論壇成功舉辦
    從漢代的烹茶盡具,對茶器的講究,到唐代煮茶和宋代泡茶這種逐步茶水分離的演變,再到泡茶所需具備的細節,燃料、用水、器具材質、衝泡時間等等標準化的豐富,帶我們縱觀了飲茶歷史的演變。其中種種元素,都融入到了今日的潮州工夫茶文化當中,使其具備了極強的古典性。
  • 舌尖上的中國茶葉丨潮州工夫茶藝
    潮州工夫茶的衝泡有其一定的程式,主要由茶具講示、茶師淨手、泥爐生火、砂銚(煮水器具)掏水、欖炭煮水、開水熱罐、再溫茶盅、茗傾素紙、壺納烏龍、甘泉洗茶、提銚高衝、壺蓋刮沫、淋蓋追熱、燙杯滾杯、低灑茶湯、關公巡城、韓信點兵、敬請品味、先聞茶香、和氣細啜、三嗅杯底、瑞氣圓融等多個環節組成。除衝泡獨特外,潮州工夫茶藝另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以烏龍茶為主要茶品。
  • 有意思的「三口杯」,潮汕工夫茶你知多少?
    有關潮汕工夫茶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如果真要寫,從工夫茶文化起源,茶具,茶葉,衝沏工藝……等等,估計可以寫出好幾本書,也需要花不少功夫去考究。有關這個問題,最早聽到的解釋還得從小時候說起:記得在自己很小很小的時候(具體年齡不記得了),就聽長輩說過:「喝茶看人品」。三隻杯:「三口成一品」。品,寓意品茗(茶)。品,也寓意品味人生(道理)。
  • 功夫茶是哪裡的茶飲習俗,體驗怎麼樣?
    從小在功夫茶薰陶下長大的小約,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功夫茶吧。說起功夫茶,其實它是茶藝的一種,一般流行於我國烏龍茶主產區,也就是閩、粵、港臺地區,在廣東的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為盛行,之所以叫「功夫茶」,則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頗為講究,需要一定的「功夫」去慢慢醞釀出那一縷茶香,也需要「功夫」去靜靜品味這一盞香茗。
  • 【作品選登】微探功夫茶盛行於潮汕的原因
    品工夫茶的環境要求清淨、優雅,人數不宜多,「茶三,酒四,踢跎二」[[6]]。其二是「好茶葉」。潮汕工夫茶在選茶上十分講究,清代蔡奭《官話匯解便覽》上卷「飲食調和」中有一條有趣的解釋:茶米——茶葉,茶——工夫茶,幼茶——芽茶。原來,工夫茶者,好茶葉也[[7]]。其三是「好水」。古人品茶講究用水,唐代陸羽《茶經》中說道:「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 茶界奧斯卡,第十四屆中國功夫茶大賽「有享茶寶」茶王賽廈門閉幕
    為弘揚中華茶文化,推動茶產業發展,中國世界功夫茶大賽自2014年成立以來,已成功舉辦十四屆,成績顯著,影響巨大,意義非凡,涉及到中國二十多個省、市、縣茶產區、經營區及東南亞地區,參與人數達數百萬、參評參賽參會獲獎人數一萬多名次,這是為茶企、茶商、茶人、茶葉愛好者構建一個良好的交流平臺,是匯聚名茶、名人、名企的盛典大會,是大家與業界大咖相聚的最佳機會和呈現平臺。
  • 福建紅茶「坦洋工夫茶」的傳說是源自一個美麗女子的傳說
    與此同時,皇后娘娘又把家鄉帶來的茶葉親自烹沏一杯捧上給閩王品嘗,閩王接過茶杯便輕輕地打開杯蓋,一股幽香熱氣冉冉升起,沁入心脾,那湯色紅豔明亮,杯沿還嵌著一圈金黃色; 啜了一口,滋味鮮醇甜和,回味無窮,妙趣橫生。閩王讚嘆不絕,又問這是哪裡來的茶? 皇后娘娘回答說是家鄉坦洋村所產的工夫紅茶。閩王聽了又欽為「坦洋工夫」,並列為朝廷貢品,每年都要向宮廷進貢。
  • 過了這麼多年才知道,工夫茶居然不是源自潮汕?
    讓潮汕人在茶圈獨領風騷的,不光是他們愛喝茶,還有充分體現了潮汕民俗的潮汕工夫茶。正宗潮汕工夫茶,講究「四件寶」:紅泥爐、砂銚、孟臣罐、若琛杯。講究的人,還要有羽毛扇、橄欖核燒制的炭、銅筷子、納茶紙、存放茶葉的錫罐等,這些器具和固定下來的刮沫淋蓋、關公巡城、韓信點兵等衝泡流程,共同構成了正兒八經的潮汕工夫茶。不過絕大多數茶友都不知道,讓潮汕人引以為傲的工夫茶並非源於潮汕,至於它的來歷和起源,可能連很多潮汕人也沒有仔細想過。
  • tea茶 雜誌|香港老茶行、茶莊與「工夫茶」的對話 ③:福建茶行、林奇苑茶行
    提及工夫茶,常聽老人家戲說:福建人善種茶,潮汕人愛喝茶。武夷茶、安溪鐵觀音均產自福建,而工夫茶的全民普及落於潮汕。自十九世紀末,由一群福建和潮汕移民陸續踏足香港,經營茶葉,開啟香港近百年工夫茶的歷程。他說:「父親創立茶行之初,主要經營焙火鐵觀音、水仙、普洱和六堡茶,早先是在廣州交易會通過內地茶葉進出口公司訂貨,內地茶屬於國營,只有一個渠道出口,當時的茶與現在不同,都分好等級與價格,所以香港茶行幾乎每家拿到的茶葉都差不多,唯獨不一樣的就是每家拼配和焙茶的工藝,這也正是香港工夫茶的特色。父親為使我們的焙茶技巧得以延續,我少年時就已在自家的工場和焙茶師傅學習。」
  • 一篇文章帶你了解,各種工夫紅茶的衝泡之法,千萬不要錯過!
    紅茶,英文為Black tea,屬全發酵茶,以適宜的茶樹新芽葉為原料,經萎凋、揉捻(切)、發酵、乾燥等一系列工藝過程精製而成的茶。萎凋是紅茶初制的重要工藝,紅茶在初制時稱為「烏茶」。紅茶因其幹茶衝泡後的茶湯和葉底色呈紅色而名。
  • 看完紅茶的發展史,教你順利區分小種紅茶,工夫紅茶,紅碎茶!
    但在提到紅茶的分類時,很多茶友容易臉盲。到底小種紅茶和工夫紅茶應該怎麼區分?至於紅碎茶,它又是什麼,將紅茶切碎就能做成紅碎茶嗎?諸如此類,都是有關紅茶分類的基礎話題。武夷山,先有綠茶,再有巖茶,隨後是演變出小種紅茶和紅碎茶。小種紅茶,原本是因為武夷外山沒焙乾的毛茶,堆壓發酵,再入鍋炒幹製成。《蓴浦隨筆》記述,「紅茶先曬,乘熱復以布,色變紅,再曬不過火」。當時最早的武夷紅茶,由於福州茶行出口至歐洲,稱煙小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