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中國功夫在世界上是有很高的造詣的,也出過非常多的武術名人,例如葉問、李小龍、成龍等等。同樣造詣很高的還有一樣東西,就是茶葉,中國的茶葉最早開始是從唐代開始傳播出去的,跟隨茶葉傳播出去的還有中國茶藝中的功夫茶文化,這裡提到了的功夫茶,不是一種武術的名字或是關於茶類的名字,而單單只是泡茶的技巧。
說到功夫茶這個東西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地方,那就是潮汕地區。事實上,潮汕茶道是中國古老茶文化藝術中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的茶道文化之一,潮汕的茶文化其實就是關於潮州功夫茶的。假如你去過潮汕地區,你肯定就能發現一個問題,就是每家每戶的人家裡都會有一套茶具,這套茶具是每天生活的必備「武器」不可缺少,也是日常招待客人、招呼客戶的重要方式之一。茶道文化在潮汕地區簡直就變成了一種日常生活禮儀,也被成為生活藝術,這一切都在潮汕人和功夫茶的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一跟潮汕人提起茶這個東西,潮汕人就會跟你特別來勁,仿佛要把他知道一切都講給你聽。潮汕人就說了,這個東西天天伴隨著我們,能願不吃飯也不能不喝茶。隨著現在「潮州功夫茶」文化被傳播起來,現在經常在外面就能看到外面的人,經常的把「工夫茶」寫成「功夫茶」,而且這種寫法和叫法還日漸大行其道,讓我非常的不理解。那這兩種叫法究竟哪個才是正確的叫法呢,到底是「工夫茶」對呢,還是「功夫茶」正確呢?
下面就開給大家揭曉答案,到底「工夫茶」和「功夫茶」哪個才是正確的呢?非常肯定地告訴大家答案就是「工夫茶」,而且不接受任何理由的反對。讓我們先來字面意思理解一下「功夫」的含義,「功夫」大概指的是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讓慢慢的積累收穫,你在某方面的本領,而「工夫」的大概意思則指的是時間和精力,兩者之間的區別還是挺大的。
按照這個理解的方向,「工夫茶」的大概意思則指的是花費時間和精力衝泡出來的茶,就是潮汕地區俗稱的「衝茶」,而「功夫茶」是什麼意思呢?難不成是一邊打功夫一邊喝茶,或者是把功夫融合到茶裡面,哪哪都覺得奇奇怪怪的,牛頭不對馬嘴的。最合理的解釋應該是,像京城的茶館小二拿著長嘴壺倒茶,或者是雜技花式倒茶水這種手藝,才配得起功夫茶這個名號。
除了字面意思的理解之外,其實我們還是以從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找到答案。2008年的是,其實國家就把「潮州工夫茶」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這裡的「工夫茶」,說的不是某一種特指的茶葉,而是一種衝泡茶的方式方法。因為「潮州工夫茶」的衝泡過程是有一定的步驟,每一個步驟都是非常的講究和仔細的,所以一整套流程下來非常的耗時間和費工夫,由此得到工夫茶的名號。
從地方的資料也可以了解到,潮州本地的《潮州工夫茶藝衝泡技術規程》中就詳細地寫了工夫茶的21道泡茶步驟,衝泡工夫茶的每一個步驟不僅都是非常的有實用價值,而且還上升到了藝術美學和精神層次上了,不愧是藝術源於生活又在生活之上。
既然國家和地方都有書面的記錄和承認,但是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的人會把「工夫茶」寫成「功夫茶」呢?其實這些都不能怪別人,一切的誤解都是源於「工夫」跟「功夫」這兩個詞語的讀音相近導致的,而中國功夫又是家喻戶曉的名詞,所以呢傳著傳著,傳到外面的人耳朵裡。他們第一影響聽到之後,肯定記住的是「功夫茶」,自然而然久而久之,口口相傳之後,人們就潛移默化的變成了「功夫茶」,還有一點就是「功夫茶」這個名字非常的好記好聽,非常的像電視劇裡面的武林高手,也導致了現在基本都寫成了「功夫茶」。
假如你了解潮汕話的話你就會知道,其實這兩個詞在方言的讀法裡其實是不一樣的。「工(gang1 )」和「功(gong1)」的讀法在潮州話裡其實是大相逕庭,而且平時本地人用「工夫」這兩個字也是非常的頻繁,比如:汝搭免醬工夫喏,隨便點住好咯(你不用這麼麻煩啦,隨便一點就好)。所以「工夫茶」在潮汕才是最正確的叫法,而且官方也記載得明明白白,至此我們就可以清楚明白地知道,在潮汕是沒有「功夫茶」這種東西!
最後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許多的好茶都叫工夫茶,「工夫茶」它其實還有另外一個用法,就是代表一類紅茶。不知道大家在購買紅茶的時候有沒有細心的去留意過,是不是都可以看到很多紅茶上面都寫著工夫紅茶?這種品類的紅茶,其實都是經過非常複雜的製作工序和人工精力,也就是俗稱的「費工夫」。這種工夫紅茶其實就是由小種紅茶慢慢演變而來的,是一種細條形的紅茶,經過簡單的初制之後,還要經過十幾道工序(篩分、風選、揀剔、補火、拼和等等)才能製作出來。像這樣的工夫紅茶除了雲南的滇紅工夫,安徽的祁門工夫這兩個地方之外,還有四川的川紅工夫,江西的寧紅工夫,福建的坦洋工夫這幾個地方也有。
潮汕功工夫茶,泡茶過程花時間費工夫,雖然工夫茶費時間,但是最後衝出來的茶水試過的人都讚不絕口。假如能夠讓我們在快節奏的城市生活中,融入一下工夫茶,給我們帶來短暫的休息,讓自己偶爾停下腳步安安靜靜地享受一下生活的氣息。這也是一種不錯的生活態度,有快有慢才不會忘記生活的本質,才不會被高速發展的資訊時代充斥著全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