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的「三口杯」,潮汕工夫茶你知多少?

2020-12-26 周靈隨想

有關潮汕工夫茶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如果真要寫,從工夫茶文化起源,茶具,茶葉,衝沏工藝……等等,估計可以寫出好幾本書,也需要花不少功夫去考究。

作為一個非專業茶客,僅僅是品茶愛好者,也是土生土長的潮汕人,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有關潮汕工夫茶文化融入生活的見聞著實不少。不但驚嘆於工夫茶的魅力,亦是頗覺有趣!在此做一些簡單的分享……

作為潮汕人,經常會被好茶的朋友問到的問題是:「為什麼你們喝茶只有三隻杯子?」

有關這個問題,最早聽到的解釋還得從小時候說起:記得在自己很小很小的時候(具體年齡不記得了),就聽長輩說過:「喝茶看人品」。

三隻杯:「三口成一品」。

品,寓意品茗(茶)。

品,也寓意品味人生(道理)。

品,還寓意著從喝茶過程中可以看出人品。

如果你到傳統的潮汕人家裡喝茶,基本上看到的都是三隻杯子。可不是因為他們家沒錢買杯,也不是因為他們不好客哦;潮汕人家裡茶杯多的是,潮汕人是出了名的好客自不用多說了!

「三口杯」可以說是潮汕人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約定俗成的事。(不過,現在有些人為了方便,家裡客人多的時候,有時也不只用三隻杯子招待客人了。)

在潮汕喝茶,簡單的三口茶杯,可以喝出很多道道來!

喝出禮和德:謙讓。

潮汕人喝茶,人再多,杯子也只有三個;每循上茶,大家都會相互謙讓,你讓我、我讓你……最後,通常會是由晚輩把茶端讓到長輩面前,先敬尊長,再讓平輩,最後才是自己。喝出一種互尊互重的禮儀和謙讓的美德。

喝出講究:茶倒七分滿。

傳統的潮汕工夫茶,泡茶的茶具一般用的是蓋碗(也叫:三才碗),容量大概也就150ml。用蓋碗泡茶,一泡大概差不多能斟滿三隻杯。倒茶時,茶杯不滿顯得小氣,茶滿溢了也不合宜,一般以茶杯七分多滿最好。「從來茶倒七分滿,留下三分是人情。」三隻杯子配一個蓋碗算是潮汕工夫茶具的經典搭配吧!

喝出美感:真功夫。

用三隻杯,意味著人多的時候需要洗杯。洗杯這個環節在潮汕工夫茶裡可也是一道功夫來的哦!洗杯時,也是一個極具欣賞價值的片段。

小時候,每當看到大人在洗杯子,我總是會目不轉睛。因為覺得:太神了!那會看到大人們只用三隻手指(大拇指,食指,中指)就可以把一隻杯子放在盛有開水的另一隻杯子中自由旋轉起來,三隻杯子一隻接一隻的接龍,旋轉一圈下來就洗得乾乾淨淨了。看得眼睛發直,真心那個佩服!

看到杯子在滾燙的熱水中飛輪旋轉,飛花歡舞……那個美,動作那個炫,那樣乾淨利索……看到自己忍不住躍躍欲試!(非常燙,謹慎模仿!)

後來才知道,那個動作有個專有名詞叫「若琛出浴」(第一次洗杯的動作)、「若琛復浴」(後面重複洗杯的動作)。

有關潮汕工夫茶「三口杯」的分享就到這裡啦!歡迎好茶的朋友們多多交流……

相關焦點

  • 過了這麼多年才知道,工夫茶居然不是源自潮汕?
    讓潮汕人在茶圈獨領風騷的,不光是他們愛喝茶,還有充分體現了潮汕民俗的潮汕工夫茶。正宗潮汕工夫茶,講究「四件寶」:紅泥爐、砂銚、孟臣罐、若琛杯。講究的人,還要有羽毛扇、橄欖核燒制的炭、銅筷子、納茶紙、存放茶葉的錫罐等,這些器具和固定下來的刮沫淋蓋、關公巡城、韓信點兵等衝泡流程,共同構成了正兒八經的潮汕工夫茶。不過絕大多數茶友都不知道,讓潮汕人引以為傲的工夫茶並非源於潮汕,至於它的來歷和起源,可能連很多潮汕人也沒有仔細想過。
  • 你喝過工夫茶嗎,工夫茶的步驟有哪些,紫砂壺有幾種?
    說起工夫茶,腦海中就閃現潮汕工夫茶。幾乎每個潮汕人都喝過工夫茶,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一套乃至多套工夫茶具,幾乎每個潮汕人都知道工夫茶怎麼衝泡。在潮汕家庭,很多都是從很小就開始喝茶,嗜茶的人一天不喝茶,渾身不對勁。可以說,潮汕人到哪裡,工夫茶就到哪裡,這也成為了當地有名的風俗之一。
  • 近百年香港老茶行裡密藏的工夫茶
    武夷茶、安溪鐵觀音均產自福建,而工夫茶的全民普及落於潮汕。自十九世紀末,由一群福建和潮汕移民陸續踏足香港,經營茶葉,開啟香港近百年工夫茶的歷程。工夫茶文化也在香港保留傳統,生根發芽。探及「工夫茶」和「功夫茶」的釋意,顏文正理解,工夫茶和功夫茶在古籍上都有記載,但是從潮州話口音來翻譯,應是「工夫茶」更為貼切。因為潮州語法中,「工夫」是精細的意思,而潮汕工夫茶,是由茶葉處理、拼配、烘焙,到沖泡時的:治茶、沖泡、飲用,都是一絲不苟,故名「工夫茶」。顏奇香茶莊在香港已有九十多年的歷史,由顏思敬先生創始於1928年。
  • 【今日廣東·鄉音】一杯工夫茶,一生故鄉情
    【今日廣東·鄉音】一杯工夫茶,一生故鄉情 2020-12-10 13: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tea茶 雜誌|香港老茶行、茶莊與「工夫茶」的對話:嶢陽茶行、源茂興記茶莊
    提及工夫茶,常聽老人家戲說:福建人善種茶,潮汕人愛喝茶。武夷茶、安溪鐵觀音均產自福建,而工夫茶的全民普及落於潮汕。自十九世紀末,由一群福建和潮汕移民陸續踏足香港,經營茶葉,開啟香港近百年工夫茶的歷程。不到20歲的王師傅就來嶢陽茶行工作了,開始是學習,後來漸漸喜歡上茶,現已60餘歲的他對工夫茶頗有見解。他認為工夫茶沒有其它多餘的器具,比較方便,非常適合日常喝茶。首先,選茶,放置紙上區分茶葉和茶碎。選器,王師傅用的是宜興水平壺,並準備了一碟四杯的兩套器具,這種用法很少見到,師傅說茶客特別多的時候,這樣可以更快的喝到下一道茶湯,已經變成一種習慣。
  • 世界工夫茶大會成立儀式暨第三屆國際工夫茶論壇成功舉辦
    12月12日下午,世界工夫茶大會成立儀式暨第三屆國際工夫茶論壇在深圳茶博會期間成功舉辦。此次活動由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潮州市農業農村局、世界茶聯合會、深圳市潮汕商會、茶道新生活、深圳市茶文化促進會、深圳市華巨臣實業集團共同主辦,茶道新生活擔任總策劃。
  • |第三屆「雲生態」杯國際工夫茶衝泡大賽傳承...
    12月11日,由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潮州市農業農村局,世界茶聯合會,深圳市潮汕商會,深圳市茶文化促進會,深圳市華巨臣實業集團主辦,深圳市茶文化促進會潮汕茶文化研究會承辦,並由「深圳市君採茶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冠名支持的和·孝·德——第三屆「雲生態」杯國際工夫茶衝泡大賽成功舉辦
  • tea茶 雜誌|香港老茶行、茶莊與「工夫茶」的對話 ⑤:茶藝樂園、春水堂、龍茶莊
    提及工夫茶,常聽老人家戲說:福建人善種茶,潮汕人愛喝茶。武夷茶、安溪鐵觀音均產自福建,而工夫茶的全民普及落於潮汕。自十九世紀末,由一群福建和潮汕移民陸續踏足香港,經營茶葉,開啟香港近百年工夫茶的歷程。茶店裡,在接近屋頂的隔層中發現了多個大茶罐,上書:巖王水仙、紅芯鐵觀音…字跡工整秀麗,還貼有立春98年封、2001年封的封條,不由好奇,詢問所知,原是茶藝樂園早年將一部份已焙火的茶葉,封存下來。為寫茶罐上的題字,陳先生還特意去學習書法。
  • 工夫!工匠!福建工夫茶對話廣東工夫茶
    工夫茶,這三個字在2020年賺足了眼球。以福建與廣東為要的工夫茶文化受到更多人的關注。12月18日,一場關於福建與廣東兩省工夫茶的深刻對話在福建安溪展開。中國工程院院士及兩大代表性傳承人共話工夫茶,以前瞻的眼光、開放的視野,共同探討烏龍茶的文化與市場,傳承與發展。
  • 喝杯好茶:選對茶具茶也香幾許
    另外一個最好是以茶擇具,也就是說選擇喝什麼茶,就選與之相配的茶具。比如喝烏龍茶,當然選工夫茶具。如果喝綠茶,正常都選大杯的玻璃或白瓷茶具,總不會要用工夫茶具來衝泡綠茶的。正規的工夫茶具包含十幾件一套正規的工夫茶具,需要用到的器皿最起碼會要十多件。包括茶罐,茶海,茶壺,茶杯,聞香杯,杯拖,茶匙,茶荷,濾杯,茶巾,茶箸,箸匙筒,茶針,茶拂等。
  • 別再把「工夫茶」和「功夫茶」混淆了,來聽聽國家怎麼解釋的!
    說到功夫茶這個東西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地方,那就是潮汕地區。事實上,潮汕茶道是中國古老茶文化藝術中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的茶道文化之一,潮汕的茶文化其實就是關於潮州功夫茶的。假如你去過潮汕地區,你肯定就能發現一個問題,就是每家每戶的人家裡都會有一套茶具,這套茶具是每天生活的必備「武器」不可缺少,也是日常招待客人、招呼客戶的重要方式之一。
  • 舌尖上的中國茶葉丨潮州工夫茶藝
    潮州工夫茶的衝泡有其一定的程式,主要由茶具講示、茶師淨手、泥爐生火、砂銚(煮水器具)掏水、欖炭煮水、開水熱罐、再溫茶盅、茗傾素紙、壺納烏龍、甘泉洗茶、提銚高衝、壺蓋刮沫、淋蓋追熱、燙杯滾杯、低灑茶湯、關公巡城、韓信點兵、敬請品味、先聞茶香、和氣細啜、三嗅杯底、瑞氣圓融等多個環節組成。除衝泡獨特外,潮州工夫茶藝另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以烏龍茶為主要茶品。
  • tea茶 雜誌|香港老茶行、茶莊與「工夫茶」的對話 ③:福建茶行、林奇苑茶行
    提及工夫茶,常聽老人家戲說:福建人善種茶,潮汕人愛喝茶。武夷茶、安溪鐵觀音均產自福建,而工夫茶的全民普及落於潮汕。自十九世紀末,由一群福建和潮汕移民陸續踏足香港,經營茶葉,開啟香港近百年工夫茶的歷程。工夫茶文化也在香港保留傳統,生根發芽。本期《tea茶 雜誌》特別走訪香港並專訪了11間老茶行、茶莊主人,請他們分享與工夫茶的故事以及經營之道,本篇專訪了福建茶行第二代主理人楊庭輝、林奇苑茶行創始人林君賢。
  • 潮汕,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這就是潮汕人與潮汕美食。你看,不管是美食還是手藝都是潮汕人一種有溫度、有人情味和煙火味的表現。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等待美食出鍋也一樣。在等待美食出鍋的過程中同樣需要慢下來,歇一歇,品一杯講究時間的工夫茶。
  • 華輝美食人:潮汕人喝茶有多「野」?潮汕人:我的命是茶給的
    十有九個潮汕朋友信誓旦旦地會告訴你,小時候他喝的第一口不是奶,而是茶。據說99%的潮汕人都無法想像一天不喝茶的自己,如果有不喝茶的潮汕人,一定是潮汕的稀有物種。談生意,來一泡,夜宵,來一泡,飯後來一泡,工作空閒來一泡,客人朋友來,來一泡。
  • tea茶 雜誌|香港老茶行、茶莊與「工夫茶」的對話 ④:劉裕發茶莊、茗香茶莊
    提及工夫茶,常聽老人家戲說:福建人善種茶,潮汕人愛喝茶。武夷茶、安溪鐵觀音均產自福建,而工夫茶的全民普及落於潮汕。自十九世紀末,由一群福建和潮汕移民陸續踏足香港,經營茶葉,開啟香港近百年工夫茶的歷程。,2014年開設分店起名「工夫茶舍」,現有三家店舖。
  • 福建紅茶「坦洋工夫茶」的傳說是源自一個美麗女子的傳說
    「坦洋工夫」創始於何時? 怎麼會源於坦洋村? 是坦洋人創造發明的,還是從外地引進來的呢? 由此,對於它的身世來歷在產區廣為流傳著三則饒有情趣的民間傳說。一則皇權說: 相傳五代閩國時期,福安境內的白雲山麓下曉陽村有一戶姓謝人家,家裡只有阿公阿婆和孫女三口人,一家人生活全靠孫女放養鴨子過日子。孫女今年妙齡十六歲,長得秀麗端莊、青春年華。
  • 鎧神.一杯茶走天下~當無錫馬拉松遇著這個潮汕人
    馬拉松茶~今日陪鎧神靜靜的喝完了三泡2019無錫馬拉松茶,起點一泡.中點一泡.終點一泡,於21公裡處喝完最後一杯工夫茶,管他什麼幾萬人的櫻花錫馬
  • 花地|沙灘上,潮州人最高規格的待客工夫茶
    有個人手拎著小炭爐小跑步過來,放在沙灘上,開始起火燒炭,手上用一把已經出現裂縫的葵扇搧,看著也明白裂痕正是時間的痕跡,炭爐的縷縷黑煙漸漸消失,炭火被他出力搧風搧得旺起來了,煙燻得眼睛眯成一條縫的他,一臉滿意地自己微笑,然後就在炭爐上擱一把經年累月不曉得燒了多少次開水的黑舊水壺。「你是在煮水嗎?」我忍不住問。
  • 今日,宜飲茶,飲一杯新式茶
    一面倚靠著東平大押主體建築的灰牆磚,一側被隱隱約約穿過竹葉的光影覆蓋,把關於茶的禪意描繪了出來。 「DC TEA」的茶,「起源」於潮汕,靈感來自於潮汕。因為品牌創始人之一的 Jason 出生在喝茶文化濃厚的潮汕家庭,在閒暇時泡上一泡工夫茶已是條件反射般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