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玩轉手機攝影,ID:wzsjsy】,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近日,「潮汕」登上微博熱搜,朋友圈、微信群也都被「潮汕」刷屏了。
很多人對於潮汕的了解或許還只是一知半解,潮汕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今年上半年,玩攝團隊有幸走進潮汕地區,拍攝製作了一期關於潮汕美食的視頻內容。
潮汕並非什麼知名的旅遊勝地,之所以會吸引很多人跨過大半個中國前往的,多半是為了美食。江湖上流傳著這麼一句話:沒有到過潮汕的中國美食家,不足以稱作真正的美食家。
所以我們也是想通過潮汕美食來讓更多的人了解潮汕文化,同時也讓出門在外的潮汕人「品」到一種家的味道。
這裡的榕樹、這裡的陽光、這裡的街坊、這裡的生活、這裡的一切一切仿佛都像是在時間流動的長河中,不緊不慢地保留著自己的步調。
潮汕的時間放慢了,這種慢,讓潮汕享有著一份獨有的寧靜與自在。
慢生活,讓一些傳統文化得以延長,一些老手藝得以傳承下去。
手錘牛肉丸,裡面「工大啊!」。這是手錘牛肉丸師傅經常說的一句話。
這裡的「工大」大意是指:需要投入一定的時間,耗費一定的功夫。
沒錯,手錘牛肉丸是一門實實在在的功夫,從切肉、去筋到最後變成肉漿其捶打動作要張弛有度,這個過程需持續半小時之久。
潮汕手錘牛肉丸要求保留牛肉本身的鮮美滋味,原料必須選擇新鮮的牛腿肉,捶打過程中會適當加入一點點佐料進行調味。
經過半小時不間斷的捶打之後,還要取出肉漿進行拍攪,然後用手捏擠成丸,再用勺子掏出放進溫水浸泡成型。
每一個步驟是技術、力量、時間多方面的結合。
如果說手錘牛肉丸是一門硬功夫,那麼做紅桃粿則是需要心平氣和。
要讓紅桃粿吃起來有嚼勁,那麼揉、搓、捏的過程就需要保持柔和的力量。
光有粿皮還不夠,糯米飯、香菇丁、蝦米、豬肉粒這些餡料的準備也是必不可少的工序。
在翻炒的過程中撲鼻而來的香味,就已經讓人口水直流了。
紅桃粿顏色粉嫩,粿印壓出綿延古樸的回紋,有著吉祥喜慶之意,用潮汕話說叫「食平安」。
雖然牛肉丸跟紅桃粿有著不同的口味,但這一剛一柔,一快一慢基本就是所有潮汕美食的製作特點,即用繁複的方式去突出食材的本味。
雖然製作過程耗時耗力,但不管誰家裡「做粿」都會多做好幾個,等粿熟了送給「厝邊頭尾」(街坊鄰居)嘗嘗。
這就是潮汕人與潮汕美食。你看,不管是美食還是手藝都是潮汕人一種有溫度、有人情味和煙火味的表現。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等待美食出鍋也一樣。
在等待美食出鍋的過程中同樣需要慢下來,歇一歇,品一杯講究時間的工夫茶。
也就是當地人常說的「起火,落茶」
工夫茶在每個潮汕人的家裡都能見到,如果要真正了解潮汕文化,那麼一杯工夫茶是必不可少的。
對於潮汕人來說,客廳裡茶杯叮咚咚的碰撞聲,就是這個世界上最讓人安心的聲音。
注水、洗茶、出水...
工夫茶的每個技術動作都各有名堂,比如關公巡遊、韓信點兵等等
然後你再看看潮汕人優雅的捏起茶杯,聞茶、品茶、回甘,你就知道「食茶」這件事對於潮汕人而言有多麼的講究。
這種茶文化的形成和繼承也是有原因的
一方面,眾所周知潮汕人擅長經商,看似喝的是茶,其實喝的是談笑風生間的生意。
另一方面,潮汕人素來重人情多於重規則,但偏在吃喝上規矩森嚴,無論是吃飯還是品茶皆是如此。
潮汕人家中的茶杯只有三個,形似一個「品」字,第一杯茶長輩先喝!潮汕人品茶,其實品的是一種規矩、一種禮儀,
這就是潮汕人的慢生活,節奏雖慢,但生活卻是有滋有味。
炊熟後的紅桃粿輕咬一口,柔軟的粿皮加上香氣撲鼻的粿餡讓人食而不忘。
脆彈的牛肉丸清湯出鍋,沾點沙茶醬,牛肉丸的清香瞬間就被激發。
而當工夫茶並上餐桌,就是「家」的味道!
看到這,如果你還意猶未盡
歡迎前往「玩攝」小程序打卡
你我通過手機攝影作品
分享了解更多潮汕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