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9月15日,愛沙尼亞總統卡柳萊德在接受該國國家廣播電臺採訪時,對俄羅斯做出了多種評判,卡柳萊德稱,俄羅斯正在變得越來越衰弱,這種衰弱不僅僅表現在GDP衰退上,還表現在人口不斷減少方面,同時,俄羅斯在人口結構方面也不樂觀:除了人口老齡化外,主體民族斯拉夫人所佔比例正不斷下降,而穆斯林比例則在快速上升,尤其是在俄軍中,穆斯林官兵的比例已經佔到了35%。
卡柳萊德認為,以目前俄羅斯的情況,已經無法重新建立蘇聯,「原因很簡單,任何一個帝國的維繫和發展,都需要大量的支出。如果你在經濟上很弱,人口也在急劇減少,那麼你實際上很難承擔得起這些支出。」與此同時,卡柳萊德也表示,「俄羅斯的機會之窗正在關閉。對世界強國而言,俄羅斯已經成為歐洲人需要自行解決的地區威脅。這也是我們一直試圖向西方盟友所要解釋的危險之所在。」
2014年佔領克裡米亞,成為俄羅斯的一個轉折點,儘管在2008年俄格戰爭期間,俄羅斯再次表現出了其侵略性,但2014年,俄羅斯不僅佔領了克裡米亞,還是事實上支持了東烏內戰,實際上侵犯了烏克蘭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引發了美國和歐盟對俄羅斯的制裁,制裁持續至今,並不斷變得更加嚴厲,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俄羅斯的經濟陷入持續衰退,經濟的衰退又進一步加劇了政治上的危機。
從2014年起,俄羅斯政府的一切對外活動,包括外交和在敘利亞等地的軍事行動,核心目的就只有一個:試圖迫使美國和歐盟停止制裁。但截止到目前,這些行動都沒有發揮其所希望的作用,不過,需要指出的是,俄羅斯也有自己的優勢,除了有外部輸血外,俄羅斯還有豐富的資源,包括能源、原材料以及糧食,這些資源在出口創匯的同時,也對俄羅斯內部保持穩定發揮著最大作用,而普京對俄羅斯全方位的掌控,也使得俄羅斯國內反對派很難像鄰國一樣,通過顏色革命的和平方式實現政權更迭。
對於愛沙尼亞總統卡柳萊德的言論,第二天,也就是9月16日,在俄羅斯外交部的授權下,俄羅斯駐愛沙尼亞大使館發布聲明進行回應,聲明中提到,從莫斯科公國時代起,就有不少人試圖滅亡俄羅斯(似乎刻意忽略了羅曼諾夫王朝和蘇聯和垮臺),但是都沒有成功,俄羅斯反而在變得更加強大,而在美國和歐盟的制裁下,俄羅斯也在不斷發展,在2019年底成為GDP排名(按購買力)世界第六,歐洲第二的國家。
愛沙尼亞原是俄羅斯帝國和蘇聯的一部分,1710年,愛沙尼亞被俄羅斯帝國吞併,1918年俄國革命後獨立,1940年再次被蘇聯強行兼併,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後才再次獲得獨立。愛沙尼亞與立陶宛、拉脫維亞(波羅的海三國)情況類似,為了防止再次被吞併,選擇加入北約,受到北約共同防禦機制的保護,在對待俄羅斯及其盟友方面,態度強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