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在金山成名,大成是創立小米之後,屬於典型大器晚成!
用雷總自己的話說:
前半生相信人定勝天,40歲後,明白了要順勢而為,做那只在風口上的豬。
雷軍從小學開始,就成績優秀,是典型的我們父母嘴裡經常說的「別人家的孩子」。
1987年,雷軍考入了武漢大學計算機系。
進入大學後,雷軍依然優秀,他僅用了兩年時間,修完了所有學分,甚至完成了大學的畢業設計。
武漢大學當時實施學分制,只要修完一定的學分就可以畢業。
大三的時候,計算機病毒橫掃全國,武漢大學機房也中標了,所有電腦全數癱瘓,雷軍於是開發「免疫九零」,獲得了湖北省大學生科技成果一等獎,作為商用軟體,3個月賣出去了1萬多套,賺了不少錢。
有說賺了100萬,筆者覺得有點誇張,但肯定是賺錢了。
賺了錢的雷軍信心大增,在大四的開始創業,但當時他所做的一款核心產品被盜版了,對方規模大,價格又更低,使得雷軍的第一次創業經歷不得不在半年之後結束。
結束的正是時候,因為他很快就碰上了人生的第一個伯樂。
求伯君對於雷軍來說,那就是偶像,是大神,憑藉一己之力,一年多時間,用彙編語言寫了wps第一個版本。不僅填補了我國計算機中文字處理的空白,還在沒有做廣告,僅憑著口碑最高時市場份額能達到90%,成了一個時代標誌性人物!
估計好多人都不知道啥是彙編語言...
這種孤單英雄,現在沒有,以後也不會有了
在偶像的光環感召下,雷軍進入了金山。
據雷軍描述:第一次在一個展會上見到求伯君,當時他穿著一件呢子大衣,走路帶風,像明星登場一樣,那一瞬間我覺得金山的程式設計師真牛。等我加入金山以後,略有點小失望,因為只有5個人,我是第6個人,有一點覺得被忽悠了。但我絕對是被求總成功的程式設計師形象打動了,加入了之後我才想起求總沒跟我說拿多少工資多少股票。
1994年,珠海金山公司成立,雷軍牽頭在北京成立了金山開發部,負責WPS漢卡的技術支持,並召集了20多名頂尖程序高手迎戰微軟,金山傾盡所有投入研發了「盤古」,類似於Office,裡面有WPS、電子表和字典等。
但半年過後只賣出了2000套,「盤古」沒能開天闢地。
雷軍把這次慘敗歸結為,「我們在Windows上的動作太自負了一點。」
1996年,金山迎來艱難時刻,人員流失嚴重,200多人的公司,走得只剩下十幾個,雷軍也想走,被求伯君按住了。
痛定思痛,求伯君賣了別墅,帶領雷軍等剩下的十幾個員工沒日沒夜地重構wps,開發WPS97。歷時一年,金山新版WPS97面世,公開挑戰微軟,獲得巨大成功,並在1998年獲得聯想投資,求伯君提拔28歲的雷軍擔任金山總經理。
按順序:求伯君 雷軍 楊元慶 柳傳志
擔任金山總經理看似光鮮,但對雷軍來說,這才是苦難的開始,因為在完成一項不可能的任務,或許,在金山的經歷對於雷軍來說,唯一不幸的就是對手微軟太強大。
金山一直在做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沒有被擊垮已經是不易。
從1992年求伯君用一頓烤鴨把雷軍騙到金山後,到2007年金山上市,雷軍一呆就是16年,他決定走了。
在決定離開的中層溝通會上,他說了一句:我終於把債還完了。
總結金山的經歷,他覺得金山成功有自己的功勞,金山不那麼好,也有自己的責任。
在雷軍治下,金山在所屬細分領域都是在前面的,但上市的市值怎麼看都不是一流企業,同事很多離開金山的同事們都做的風生水起,彼時的雷軍在想,「我們這麼努力,為什麼在網際網路浪潮裡沒有成為主流?」
想了一年,終於明白:
在金山,自己相信的人定勝天,才是前半生痛苦不堪的原因,做人呢,要順勢而為,而未來在移動網際網路,那是風口所在。
用雷軍的話描述:從純商業角度講,做WPS辦公軟體是「犯傻」的事情,十多年來,金山不惜從其它項目上賺來的錢貼補WPS,不論它多麼孱弱,卻從未被拋棄
黃章:雷軍的貴人
從金山離開後,雷軍主做投資,也沒想自己要在創業,畢竟做了這麼多年企業心累。
想到移動網際網路是風口,最開始雷軍想投魅族。
魅族是當時逼格最高的手機,老闆黃章也是個牛人,早在2006年他就提出想做智慧型手機,眾所周知,2007年iPhone才問世。
雷軍確實想投,談了好久,很多事宜都在落地,但在因為管理理念的分歧(人事,也就是控制權),合作告吹,但雷軍有收穫,他知道了如何做手機,並且他意識到,未來的天下是智能網際網路手機的。
用黃章後來的話說,他教會了雷軍做手機,粉絲營銷,飢餓營銷,沒有他,雷軍懂個屁手機。
用屁字,看出黃章的不甘和幽怨,但筆者想說的是,以雷軍多年做產品的經驗和人脈資源,如果不找黃章,真心想要做手機,也一樣能做起來。
想法很重要,它是一切的源頭。
但知道如何實現更重要,有時我們也會有一些好的idea,但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這是我們大多數人的寫照,因為想法的實現需要能力和資源,這些才是成事的核心。
這種例子在網際網路太多,微軟和蘋果的視窗產品抄自施樂,fb的idea是扎克給人做程序偷來的,賈伯斯做iPhone是孫正義跟他說的...
總之,黃章是雷軍做小米的一劑催化劑,他是雷軍的貴人。
打敗李開復,挖了林斌
廣東人林斌小米的初創合伙人,為了挖到他,雷軍不惜出讓小米股份13.32%,這是小米核心高管僅次於雷軍的。
在這之前,李開復跟林斌早就認識,老相識,本來是要挖林斌到創新工場的,但是半路讓雷軍勾走了。
林斌早在1995年就加入微軟公司,2000 年的時候,李開復創辦微軟亞洲研究院,就邀請林斌回國,林斌欣然同意,幹到2003年後轉入微軟亞洲工程院。
後來李開復2006年去了谷歌,又成功挖角。
2009 年,李開復創立創新工場,又想挖林斌,本來都說好了,結果被雷軍截胡。
雷軍能打敗李開復的原因,筆者覺得是因為雷軍給了林斌一個夢想(當然股份也很重要,股份代表自己就是老闆,不是打工者),他點燃了一個男人的野心,為了表達誠意,林斌賣了谷歌和微軟的股票,不拿工資進入小米開幹。
不得不說,雷軍馭人也有一套。
小米十年
2010年,小米成立,雷軍開始在小範圍內搗鼓手機。
2011年初,雷軍跑遍各大手機工廠,逢人就問,能不能用2000塊做一款最高性能雙核手機,所有人都搖搖頭。雷軍知道,機會來了。
同年8月,1999元的小米手機問世,預售6小時,賣了40萬臺。
小米隨即成了一種信仰和現象,研究小米的爆款思維成了所有產品經理的任務。
記得曾經看過劉強東視頻評價小米,如是說:
雷軍是個瘋子,就個破手機都能一百多億。
那時小米首次突破百億,而彼時的京東在東哥苦心經營下,2014年才超過一千多億,還年年虧損,所以說這話的時候,明顯感覺出,東哥羨慕嫉妒恨~
小米這十年,雖說離世界第一手機貌似越來越遠,當時吹下的牛逼很有可能實現不了,但小米為中國手機行業掃平了山寨機,釋放行業潛力,這個歷史性的巨大貢獻,配上最年輕的世界500強企業的身份相得益彰。
筆者曾經是小米的粉絲,從第一代就用,後來給父母買的手機都是小米。
不在喜歡小米是從一次MIUI升級後(大概版本是6或7),到處是廣告,令人髮指的廣告,我看個日曆都能看到廣告,而且有些廣告很低級,旗下瀏覽器默認自帶的一點諮詢廣告更是如此。
後來了解到,當時小米從奇酷挖了一個哥們過來搞營銷,這哥們來後開始使勁的商業化,這種造就是在透支小米的聲譽,後來引發大量鐵粉反對,引的雷軍後來都出來表態。
筆者以為,商業化是一種嘗試,如果沒有雷軍的同意,是不可能的,但從那時開始,一直用到手機屏幕破裂後,就改用了華為。
那年雷軍拒絕了馬化騰
當年網際網路危機開始瀰漫的時候,馬化騰的騰訊融不到資金,打算賣掉QQ的時候也找到雷軍,要以100萬人民幣的價格出售給雷軍。
但雷軍覺得QQ太簡單,自己完全可以編個程序自己做,沒必要花大價錢買,而且跟馬化騰又不熟,就又錯過了騰訊。
雷軍曾談過自己投資策略很謹慎不熟不投。
馬雲也被拒了
馬雲的故事有點不可考,因為當事人雷軍在微博上曾否認過,但筆者分析後認為未必如此。
阿里巴巴建立不久之後,最後的50萬創業資金所剩無幾,當時馬云為了生存,找了所有的網際網路大佬,包括搜狐張朝陽,以當時金山和雷軍的江湖地位,馬雲不找雷軍的可能性不大,只不過他極有可能沒機會見到雷軍本人就被金山的人否定了,因為當時找雷軍融資的人太多了,得排隊...
目前看到最多的一個雷軍和金山同事當時評價馬雲的版本如下:
下屬對雷軍說:「這人獐頭鼠目的,滿嘴跑火車,是不是做傳銷的?「
雷軍也覺得:」他說自己的項目這麼大,怎麼看都覺得是騙子!」
這也難怪,當時馬雲被人說成騙子神經病,本人形象又確實不佳,而這又是一個顏值即正義的世界,難免被錯過,正常的很~
馬雲:雷雷,雖然你當年拒絕了我,但不妨礙我現在愛你
後來,馬雲的雲鋒基金投資了小米科技。
謹慎可能會錯過機會,但會保證正確疊加的生存下去,這只是一種人生選擇,沒有對錯,或許正是雷總的拒絕成就了今天的二馬。
雷軍錯過張小龍
1998年9月,30歲的雷軍看上了30歲的張小龍做的 FoxMail,想買下來。
雷軍立即撥通了張小龍廣州的電話,
雷軍:「你現在哪裡上班?」
張小龍:「廣州一家系統集成公司。」
雷軍:「FoxMail 是你自己做的?」
張小龍:「是。」 …
雷軍:「有沒有可能賣給金山?」
張小龍:「15萬元,怎麼樣?」
買賣基本算是定下來了,雙方約定好張小龍再到珠海金山談一次具體細節。
不巧雷軍有事走不開,
有事走不開是雷軍後來自己的說法,但我猜測是雷軍當時想法變了,但他不好意思說
就請研發部同事去和張小龍談,結果沒談成,研發部認為:
「張小龍那個東西,我們一兩個月也能做出來,值嗎?」
2年之後,博大網際網路公司花1200萬元收購了 FoxMail,張小龍加盟博大。
2005年3月,騰訊收購 Foxmail,張小龍加盟騰訊。
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張小龍用非凡的成就證明了,
自己是這二十年最頂尖的產品經理。
雷軍後來講起這個事情,非常後悔:「當時談完後,我沒再仔細去想這事,回想起來應該是我們錯過了一次機會。直到今天,還有程式設計師告訴我,一兩個月就能做好一個 FoxMail。讓一個程式設計師花錢去買另外一個程式設計師的程序實在太難了。」 想想,如果張小龍跟雷軍聯手,那是個什麼樣的畫面,估計對雷軍來說,美得不敢想吧~~
雷軍錯過羅永浩
老羅剛開始也沒想搞手機,他先去的小米,想做營銷方面的工作,混個營銷總監噹噹,雷軍沒同意。這個期間呢,就認識了小米的工程師,他就問你們最開始幾個人搞手機,那哥們說就7個吧。說者無意聽者有心,老羅就想7個人,我還是有能力找到的。
然後就有了錘子科技。
錯失老羅,我覺得是兩人共同的損失。
老羅的人生走了彎路,雷軍錯失了一員營銷大將。
一方面,老羅用自己拙劣的創業經歷表明,自己壓根不是當領袖的人,對管理企業壓根不在行,直到錘子被賣掉,他都沒解決供應鏈的問題。
但事實證明,當老羅沒有供應鏈的後顧之憂,開始做直播賣手機的時候,還是挺猛的,比如8月7日跟蘇寧一塊賣了2億。
想想看,如果當年,老羅+雷軍,說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