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這是雷軍的名言。
它幽默風趣地說明了時代創造的外部環境對個人成功的重要性。
的確,在任何一個時代風口,能夠敏銳地嗅到氣息,關注到時代變化趨勢的人,更有可能在商場風雲史上留下自己濃墨重彩的一筆。
但是,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前僕後繼中,不是人人都能勇立濤頭,有的人倒下了,有的人站起來了,唯有「長出一對翅膀來,就能飛得更高」!
時代風口的弄潮兒
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的先鋒年代。在那個短缺經濟時代,市場似乎「遍地是黃金」,到處是機遇,誰能抓住機遇,順勢而為,誰就能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1988年,24歲的黃遠成成為廣東「無軌車站第一人」。而此時他已在廣州火車站做裝卸工做了6年。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改革開放初期,廣東鐵路運輸量與日俱增,相應帶來的是鐵路接待能力跟不上,要運輸貨物的客戶常常要在火車站排很長的隊,費時費力。
黃遠成雖然年輕,但有頭腦,愛學習,善於觀察發現商機。他率先提出和鐵路部門合作,成立一家公司可以先承接下客戶的貨物,等客戶走後,再統一裝車,也就是如今的「託運」業務。
憑這一創舉,黃遠成名利雙收,而後公司業務不斷壯大,成長為一家全國知名的大型綜合性物流服務公司。而90年代也是鐵路系統醞釀市場化改革的時期。
常說,「時代的一粒灰,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但是時代的一粒光,如果有人能發現,便能照耀出浩瀚星辰。
伴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邁入小康,飲食上也變得講究,樂意下血本。而且當時餐飲市場並不成熟,競爭平平。何永智憑直覺嗅到了重慶火鍋的市場。
82年的重慶,正接受著改革開放浪潮的洗禮,重慶的第一批個體戶營業執照陸續發放。在六一鞋廠工作的何永智放棄體面的技術師工作,在八一路一間16平米的門麵店裡開起了火鍋店——小天鵝。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餐飲行業脫穎而出的關鍵,在於企業營造的文化氛圍和餐飲本身的個性完全融合併相得益彰」。
何永智熱情豪邁,急客戶之所急,想客戶之所想,並不斷創新產品和經營模式,「鴛鴦火鍋」、「子母火鍋」皆由她所創,並用「特許經營」將重慶火鍋推向全國,成為日後名揚四海的中國火鍋皇后。
鄧小平1992年發表了南方談話,指明了改革方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得到了肯定。時任雲南衛生廳處級幹部的焦家良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下海經商。
「天降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經過一番尋配方、搞生產、精推廣,焦家良生產出了排毒養顏膠囊,銷量如日中天,創下了年銷售額10億元的業績,成為中國中醫藥產業的一大奇蹟。
南方談話後,社會創業熱情空前,1992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國內市場的前進步伐越發大步流星,新產業露出鋒芒。
海歸精英張朝陽發現了國內網際網路中文信息內容提供的空白,創建了中國第一家全中文免費信息平臺,並在日後的商業洞察中,建立了如今耳熟能詳的中國人自己的網絡搜尋引擎——搜狐。
歷史的潮流總是向前,裹挾著每一個人。那個時候的中國,到處是夢想,到處是希望,仿佛只要你努力,只要身在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某種潮流中,就能收穫天翻地覆般的成功。
在成功之前,他們或許只是身邊的普通人,一個被迫尋生計的農民,一個有著「發財夢」的小青年,但他們懂得審視時代的趨勢,抓住時代長河中露出來的微微星光,實現個人價值和財務自由的同時也創造著社會財富。
縱觀過去現在,在商場上叱吒風雲的人物,大多都搭上了時代風口的列車,享受著「風口思維」的紅利。所謂「時勢造英雄」,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長出翅膀,才能飛得更高」
擁有風口思維,抓住時代命脈的人能夠闖出自己的一番事業,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成功。時代的機遇只是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
馬雲也說過:風口過了,摔死的都是豬。所以,當風口過了,靠什麼支撐你的事業長盛不衰?
我國爆炸力學與核試驗工程領域著名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林俊德將軍曾說:成功的關鍵,一個是機遇,一個就是發狂。用他自己的話說:「成功不成功,的確有個機遇。一旦抓住機遇,就要發狂的工作,所以效率特別高,不可能的事就可能了。」
成功路上,沒有盡頭,一旦踏上這條路,就沒有回頭路了。有時候不是你想實現多大的成功,而是這條路的風風雨雨不斷激發著你內心的潛能和抱負,磨礪著你從一個初出茅廬的人成長為一個運籌帷幄的將才。
黃遠成,雖然憑藉 「無軌車站」的想法實現了暴富,但隨之而來的商界槍林彈雨接踵而至。「無軌車站」入行門檻低,只要略通一二就能自立門戶,於是競爭對手越來越多,「開局者」黃遠成的核心競爭力沒了,怎麼能走得長遠?「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員工頻繁流動怎麼辦?鐵路系統市場化改革試點,承包一條鐵路幹線可不可行,如何能發揮它最大的價值?
何永智,開火鍋店如何能吸引更多的客戶?走中低端路線的同時如何打入高端市場?紮根重慶的同時如何開拓全國市場?企業的規模以3000萬、1億、5億等為節點,營業額3000萬元的企業組織架構不可能適應1億元的企業需要,因此,如何有效管理越來越龐大的企業就擺在了家族式經營的何永智的企業面前。
可以說,以上任何一個問題的決策都關乎企業的命運和未來的發展走向,這不是一腔孤勇和膽識可以決定的,市場的敏銳度和判斷力、管理的智慧、發狂般的毅力和決心等不可缺少。
如果說,40年前,傳統產業的天下,你可以什麼都沒有,憑藉一雙慧手走天下,但在如今大數據盛行、社交當道、用戶至上的時代背景下,你還能一腔熱血勇立潮頭嗎?
瞬息萬變的當今社會
苗木行業的下一個風口在哪裡?
別急,景觀網將給你答案
(本文部分內容參考自《商界40年:弄潮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