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中國人勸人的時候,經常會說「多積點陰德吧」,凡事都有陰陽,有陰德就有陽德。那什麼陰德、什麼是陽德呢?怎樣才能積陰德呢?下面就簡單聊聊這個話題。
最近一段時期,陰德這個詞很火,很多人就把陰德這個詞歸到佛教裡面。也難怪,最近佛教也很火,強強聯合,流量就會比較高。但其實這是不對的,驢唇不對馬嘴,容易誤導大眾,陰德這個詞,是實實在在的漢語詞彙,跟佛教沒有關係。《了凡四訓》確實提到陰德了,但《了凡四訓》並不是佛經,裡面很多講的也是儒道的東西,佛經裡從來不講陰德,只講功德、福德,這點要清楚。算是帶陰陽的,一般都是屬於儒道的,這點常識要懂。
什麼是陰德呢?就是做了善事,不讓人知道,也不想讓人知道,這就是積陰德了。如果做了善事還想讓人知道,別人也都知道了,這就叫陽德,陽德即是陽善。
西漢淮南王劉安撰寫的《淮南子》中講:
「夫有陰德者,必有陽報;有陰行者,必有昭名。」
意思就是說,那些默默無聞積德行善的人,一定會得到好的回報;那些暗地裡積累善行的人,也一定會廣為人知,獲得好的名聲。
陰德能留得住,陽德留不住,所以只有積陰德的說法,沒有說積陽德的。比如你做了一件善事,大家都知道了,媒體也報導了,政府也發獎狀,大家都讚嘆你,這樣就把果報報掉了,相當於實報實銷,根本積存不起來。但陰德沒有人知道,做了善事就不會馬上報掉,就像往銀行裡存款,所以才能越積越多。
那怎樣積陰德呢?
其實明白了陰德、陽德的意思,也就知道該怎樣去做了。就是要發自真心地去行善,去幫助別人、憐憫別人,不圖名不圖利,沒有一點希求回報的心,也不希望別人知道,只是隨緣盡力做好自己的本分而已。以這樣的心態去做善事,就能廣積陰德了,越是有貪求的心,就越難積下陰德。
舉幾個例子,比如孝養父母,這是為人子女的義務和責任,這是做人的本分,這也能積大陰德,因為百善孝為先,但要老老實實去做,不要玩虛的,做表面文章;再比如放生護生,救助流浪的小動物,放小昆蟲一條生路,也能積陰德;還有看到別人的善言善行,我們讚嘆鼓勵一下,儘量促使他完成善舉,這都能積陰德。事情不論大小,關鍵在發心,只要是不圖名聞利養,一心一意利益社會大眾,都是在積陰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