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藝度授權,原標題《史上最高清《瑞鶴圖》實拍,畫中隱藏著北宋滅亡怎樣的秘密?》作者:藝度君,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前言:
趙佶:沒有祥瑞就自己造。
靖康元年閏十一月二十五日(1127年1月9日),開封城上陰雲密布,風雪交加。面對城外金軍此起彼伏的叫戰之聲,已然退位的宋徽宗是絕望的。被大宋視為救命稻草的郭京的「神兵」並未如期而至,反而是完顏宗望、完顏宗翰等率領的金軍衝破了北宋京師開封府(今河南省開封市)。結果上至徽、欽二宗;中至幾乎全部宋太宗一系的趙宋皇族、后妃、官吏;下至逾十萬首都平民,被悉數擄走,造極於趙宋之世的燦爛物質文化被劫掠一空。
當年存放於北宋皇城的滷簿鍾,就是靖康之變時由金人自汴京(今河南開封)掠運至燕京宛平縣仰山寺的,如今它在遼寧省博物館古代遼寧展廳之一隅,靜靜訴說著當年這段慘痛的歷史。
滷薄鍾鑄造於宋徽宗宣和時期,其紋飾主要表現帝王出行的儀物制度。鑄於銅鐘第四層裝飾帶的,有一座城門,凹字形平面,城樓居中,下開五門,門樓兩側以廊廡與朵樓、兩闕相連。這就是汴京皇宮的正門宣德樓。
靖康之變前15年,就在這宣德樓,發生了令眾人嘖嘖稱奇的祥瑞景象。那是在政和二年(1112年)正月,頭天元宵之夜,首都各界群眾剛剛進行了難得的夜間狂歡活動,到次日(正月十六)清晨,皇城宣德門城樓上空,晨霧瀰漫,祥雲繚繞。
突然有一群白羽紅頂的丹頂鶴,不知從和何處飛來,在宣德門上空盤旋飛舞。
有兩隻仙鶴甚至落在殿脊的鴟吻上,一隻亭亭玉立,一隻搖翅和鳴,久久不去,長鳴經時而後向西北方飛去。
作為季節性遷徙的候鳥,丹頂鶴到了冬季會遷往南方,現在正值正月,成群結隊的丹頂鶴可不多見。
「當今聖上真乃神人天降,才有這瑞鶴加持。今後的太平日子有盼頭了。」——目睹奇景的各界群眾紛紛議論。京師的輿論很快就傳到宋徽宗趙佶那裡去了,他嘴角浮現一絲得意的微笑,並親自動手,將那一天的景象,以半寫生的方式,細細地寫畫出來。
這便是此次在遼寧省博物館「山高水長——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中亮相的北宋徽宗《瑞鶴圖卷》
畫好後,宋徽宗意猶未盡,再提筆,以他獨步天下的瘦金體書法,記述此畫創作經過。在畫和題跋之後,他還瀟灑地籤了個名,就是他著名的「天下一人」花押!這幅書畫合一的傑作,被認為是中國歷代帝王傳世書畫中的絕頂精品。
宋徽宗對鶴無疑是偏愛的,他不止一次將鶴入畫,文獻中記載的就有《筠莊縱鶴圖》,「閒暇之格,清迥之姿,寓於縑素之上,各極其妙」 。傳世所見的還有堪稱神品的《六鶴圖》,這件作品中,宋徽宗極其精準地把握了丹頂鶴的六種姿態神情,足見他平時觀察之細緻。可惜此畫早年就流入日本,不知所蹤,如今只有通過一套民國的珂羅版照片來想見原作當年的風神。
另外,臺北故宮也有一件據傳是徽宗所制的《獨鶴圖》,雖然是偽作,不過應該也是受趙佶鶴畫影響的衍生物。
跟上面那些零散的鶴畫比起來,《瑞鶴圖》的來歷更加清晰,徐邦達先生在《古書畫偽訛考辯》中認為出自趙佶本人授意編繪的《宣和睿覽冊》。據南宋鄧椿《畫繼》記載,作為宋徽宗的私人定製畫冊,《宣和睿覽冊》裡畫的內容都是當時的祥瑞奇珍,所謂「諸福之物,可致之祥」。
除了此次展出的《瑞鶴圖》,另還有傳世至今的《五色鸚鵡圖》和《祥龍石圖》,無論是尺寸還是題跋的格式都大同小異,似乎有著一定的制式,它們很可能都來自當年的《宣和睿覽圖冊》。
《瑞鶴圖》,51 cm × 138.2 cm
《祥龍石圖》,53.9 cm × 127.8 cm
《五色鸚鵡圖》,53.3 cm × 125.1 cm
這三幅畫與當時流行的祥瑞觀念息息相關,尤其是《瑞鶴圖》,最為特別,它背後隱藏了一直以來為大眾所忽略的宋徽宗道教治國的理念。
其實在徽宗以前的北宋歷史上,也曾有飛鶴出現的瑞相。如:
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天書至鄭州,有鶴一隻西來,兩隻南來,盤旋久之不見。是日午時,車駕至行宮,復有鶴三隻飛於行宮之上。」
同年,天貺觀道士孫守一上報:「冊使詣本殿燒香畢,有皀鶴兩隻至殿盤旋飛翥甚久。」
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武夷君廟有仙鶴迎詔。」
這些記載裡的鶴的數量都很寒磣,一隻兩隻三隻,甚至沒有記錄數量(大概也不多,不然應該會強調)。
而到了宋徽宗時期,情況發生了很大改變,不僅瑞鶴出現的頻率大增,連數量也碾壓前代,還有「數千」的記錄。
政和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延福宮宴輔臣,至午時有群鶴二十四隻自西來睿謨殿上盤旋
政和三年十月四日……有仙鶴四隻自南來……
政和八年九月十二日,以上清寶籙宮有鶴數千飛繇萬歲山
政和八年閏九月二十四日,……,夜有鶴十六飛旋應門之上
政和八年十月二十六日,……,有五鶴東來……
宣和二年十月二十六日,集英殿大宴,有群鶴數千翔集空際
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當然不是汴梁地區生態環境改善導致丹頂鶴大量繁殖棲息,而是因為這些鶴根本就不是野生的,是在皇家園林中豢養的。
宋徽宗在即位後不久的崇寧元年(1102年),就開始擴建延福宮。這座超豪華園林中,有鶴莊,有鹿園,種種珍貴禽獸成千上萬,幾乎就是古代國家級動物園。政和二年(1112年)正月十六宣德門上空那些反常出現的鶴群,當然也是人為放出。這次人工祥瑞很重要,宋徽宗自己都親自參與其中,在題跋中,他點明了祥瑞出現的具體時間「政和壬辰上元之次夕」。
壬辰年在魏晉以來的道教中是一個神聖的年份。東晉中期就已經存世的道經《上清後聖道君列紀》中有一個關於壬辰年的預言:「到壬辰之年三月六日,聖君來下,光臨於兆民矣。「
南宋謝守灝《混元聖紀》中記錄了從三皇時代至徽宗政和二年(1112)老君化身顯靈的事跡,其中也強調了壬辰之年的聖君降臨人間。
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恰逢壬辰年,而且是徽宗即位的第十二個年頭。這一年宋徽宗幹了很多工作。被奉為「萬法之宗,群經之首」的道教重要經典《度人經》,原本只有一卷,現在學者考證此經就是在政和壬辰年間被徽宗身邊的高道擴充了六十卷。並以此作為宋徽宗的符應。
跟其它想升仙的帝王不一樣,徽宗的想法更接地氣,他想降臨,誰還不是個從天而降的天使?他身邊的人心領神會,就把他當作道教裡那位受上天指派來重振世道的「聖君」了。道士林靈素直接說他是上帝長子,長生大帝君降世。聖君降臨,當然得有祥瑞來搭配。於是就出現了萬眾矚目之下,宣德門前這一精心策劃的「人工降鶴」。這次首都祥瑞事件,目的是給神化宋徽宗做輿論準備,徽宗自己在畫後的題跋中兩次提到普通民眾的反應。
其實崇信道教的君主,在徽宗之前和之後並不乏其人,而他卻格外出格,把政府事務和宗教事務結合起來。他塑造自己下凡天神的身份,作為合法性來源,既當政府首腦,又是宗教領袖。自此,徽宗把宋代崇道活動推向了有史以來的最高潮。
據說,《聽琴圖》中這位道冠玄袍的主人公就是徽宗本人
瑞鶴事件後的兩年,政和四年,置道階二十六等。而且道教系統的道士和政府系統的官員以客禮相見。政和七年,宋徽宗自稱是昊天上帝之子太霄帝君,指示道錄院「卿等可上表章,冊朕為教主道君皇帝」。不僅如此,他還在全國大興土木,廣修宮觀,為大批神仙加封尊號。
看看歷史,在北宋早中期,還有王道仁政、民心向背這樣的核心價值觀;然而宋徽宗不講帝德,捨棄了這一套相對理性的政治觀念,轉向靠術數感應來維持的神秘色彩政治文化。自恃所謂的天神下凡,就罔顧民意,為所欲為。在位25年,他幾乎沒有拿得出手的政績,相反,還給底層民眾帶來巨大災難。光是運送奇花異石來滿足皇帝喜好的花石綱,就令江南無數人家破人亡。今天我們看到他畫的《祥龍石》圖,以為他喜歡的石頭不過手卷大小,這是極大的錯覺。宣和4年太湖挖出的巨石有15米高,重達數十噸。在機械落後的年代把這石頭從太湖運到千裡之外的汴京,一路上拆橋毀屋,不計其數。這一切,不過源於他那小小的愛好。
祥龍石圖
歷史是公平的,讓宋徽宗在有生之年就自食惡果,晚年囚於五國城,境況慘澹,悽涼而死。無辜的是那些老百姓,遭此劫難。數百年後,當年的腥風血雨早已煙消雲散,站在《瑞鶴圖》前,我卻只感受到一股道家的審美和寧靜……
此次遼寧省博物館「山高水長——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是史上首次通過大量國寶級文物來展現文學史上八位文學家家國情懷的展覽。《瑞鶴圖》即在展覽的第一部分中展出。難得的是上文提到的北宋滷簿鍾也在同一樓的古代遼寧展廳中展出,這是現存至今數量極其稀少的見證過靖康之變的北宋皇宮遺物,感興趣的朋友看完瑞鶴圖不妨移步過去看一看。
另外,上篇我們發過第一期宋代及以上的國寶級書畫實拍,
宇宙第一!遼博年度壓軸大展,最強現場實拍來了!並簡要闡明了展覽思路,就是通過文物來展現文學發展的幾個關鍵節點。這次展覽作品的選取恰到好處,從先秦文學開始,尤其是詩經、楚辭九歌,到魏晉文學覺醒期的辭賦,駢文逐漸成熟(如果放上漢賦類的作品就更好了)。這是古文運動的「因」。瑞鶴圖產生的年代是古文運動尾期,此時古文已成文章正宗,直到清末。下面是第二部分現場實拍,側重於元代以下的書畫珍品。
元人趙孟行書歐陽修《秋聲賦》
元趙孟行書蘇軾煙江疊嶂詩卷
元 趙雍 澄江寒月圖
元 趙雍 墨竹圖 行書王安石鐘山即事詩
元 鮮于樞 行書王安石詩卷
明 文徵明 行書歐陽修 醉翁亭記
明 祝允明 楷書 蘇軾 東坡記遊卷
明 仇英 赤壁圖
最後介紹一下本次的展覽圖錄,收錄了這次展出的一百多件文物珍品,初印數量不多,目前還在折扣期,喜歡的朋友不容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