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欒之戰談光武帝劉秀的戰爭藝術,及南欒之戰對邯鄲之戰的意義

2020-12-22 騰訊網

南欒之戰,是劉秀對趙漢政權發動總攻前的一場關鍵性戰爭,這場戰鬥打通了劉秀大軍兵發邯鄲的徵途,敲響了趙漢政權的喪鐘。

當時的形勢是,趙漢政權佔據冀州南部的魏郡、趙國、廣平郡和巨鹿郡,劉秀佔據常山郡、和戎郡、信都郡、真定國和中山郡等冀州北部地區,並且揮軍南下,劍指趙漢政權的心臟邯鄲。

劉秀原計劃從常山郡,由柏人縣進入趙國境內,無奈趙漢政權大司馬李育,被劉秀一頓胖揍後學乖了,龜縮在城內死守柏人。在經過數十天攻打未果的情況下,劉秀調轉人馬向東,攻克廣阿,計劃由廣阿轉過大陸澤,南下攻克巨鹿城,再從巨鹿南下兵圍邯鄲。

南欒位於巨鹿城北部約十幾裡,成為橫亙在劉秀面前的一道障礙,南欒之戰由此爆發。

不過,史書對南欒之戰的經過描述過於簡單,筆者通過《後漢書》、《東觀漢記》及《續漢書》中的章節,結合推演,將這次戰爭的原貌儘量復原,與朋友們一起分享探討。

南欒之戰的起因

南欒之戰的爆發,源於趙漢政權對局勢的錯誤判斷,和不恰當戰術選擇。

在劉秀大軍南下之際,更始帝劉玄也派尚書令謝躬,率六員大將數萬人馬,從魏郡向北直逼邯鄲。一個月前,原本對劉秀夾擊的趙漢政權,變成了受到劉秀和謝躬的南北夾擊。形勢變化之快,讓坐在邯鄲趙王宮裡的偽帝王郎驚恐不已。

為了挽回不利局面,王郎有兩個選擇,一是趁劉秀還沒到達邯鄲,主動出城打敗謝躬;第二個選擇就是,用一部分人馬拖住謝躬,並分兵巨鹿,先解決掉劉秀。總之,王郎必須在謝躬和劉秀合圍邯鄲之前,先幹掉其中一支。

王郎思量來思量去,可能覺得謝躬人數多,又是正規軍,不好打,而劉秀的軍隊基本是私家武裝,和新招募的生瓜蛋子,戰鬥力不強,軟柿子好捏。所以,王郎派遣大將軍倪宏,和橫野將軍劉奉,率數萬人馬,增援巨鹿:

「郎遣將倪宏、劉奉率數萬人救巨鹿。」

不能說王郎的戰術選擇有問題,而是在選擇對象的時候挑錯了人!劉秀能用一個月時間,從光杆司令,變成擁兵數萬的大富豪,把冀州北部攪了個天翻地覆,這種迅疾如風、鋒利如刀的戰鬥力,竟然被王郎當做軟柿子,實在眼拙!

接著,王郎又犯了第二個錯誤,他沒有讓倪宏選擇以巨鹿城為依託,打消耗戰,而是心急火燎地主動拔劉秀的鬍鬚。

柏人之戰,李育龜縮不出,劉秀氣得眼睛瞪出火,只好另外找巨鹿碰運氣。其實這根本算不上好主意,巨鹿城要遠比柏人城還要結實,劉秀純粹是被逼無奈之下撞大運來了。

果然,劉秀圍著巨鹿打了一個月,守將王饒學李育當烏龜,正當劉秀直上火時,倪宏給他送過來一絲清涼:咱們單挑啊?

南欒之戰的經過

這真是想打瞌睡就有人送枕頭,劉秀差點沒樂懵了。你想吃掉我,我也正愁沒地方下口呢!雙方在南欒擺開了陣勢,戰鬥打響。

第一階段:劉秀派銚期為前鋒,猛攻劉奉

劉秀首先把目標瞄準了劉奉:

「上率禹等擊王郎橫野將軍劉奉。」——《東觀漢記》

這邊第一個衝出陣的是「猛張飛」銚期,銚期的相貌,《後漢書》是這麼描寫的:「長八尺二寸,容貌絕異,矜嚴有威。」

一米九的大個,相貌與眾不同,威猛嚴肅。在《東漢演義》中,銚期與馬武被視作與尉遲恭秦瓊並列的左右門神。當初劉秀在薊縣被圍,銚期一把大戟,上馬瞪眼大聲呵斥,嚇退了眾人,才讓劉秀得以逃出城。今天這個場面,銚期當然不會錯過:

「從擊王郎將倪宏、劉奉於巨鹿下,期先登陷陣,手殺五十餘人,被創中額,攝幘復戰,遂大破之。」——《後漢書》

銚期輕傷不下火線,頭部受傷,包紮一下繼續上,親手斬殺五十多人,對劉奉部予以沉重打擊。終於劉奉頂不住了,開始潰敗。

一直在一旁冷眼觀察的倪宏出手了,他指揮本部人馬,迅速頂上,增援敗退的劉奉。

第二階段:劉秀佯裝敗退,吸引倪宏追擊

在倪宏的增援下,銚期吃不消了,於是劉秀也全軍壓上,雙方展開了硬碰硬的絞殺。戰鬥打到這兒,完全成了混戰,連續作戰的漢軍終於疲態盡現。

倪宏見狀,知道劉秀可能頂不住了,再次加大了進攻力度。終於漢軍開始邊打邊退,一路向北撤退。該到收官時機了,倪宏喝令全軍壓上,準備最後砍瓜切菜似的追擊。果然,漢軍開始呈現潰敗狀態,輜重丟了一地:

「南欒賊迎擊上營,得上鼓車輜重數乘。」

倪宏的目標也很精準,直接瞄著劉秀的中軍推進,中軍一倒,基本也就沒有回天之力。此時,劉秀中軍丟失的輜重被倪宏裝了幾大車。

漢軍一路向北逃奔,倪宏、劉奉全力追擊,眼看就要演變成倪宏對漢軍的大屠殺了。這時弔詭的一幕發生了,漢軍跑過大陸澤,呼啦一下散開,不見了蹤影。

第三階段:劉秀使出殺手鐧,倪宏慘敗

就在倪宏驚異之間,突然耳邊傳來馬蹄聲聲,伴隨著一股旋風,一支四千人的騎兵隊伍呼嘯而至!

來人正是以景丹為首的漁陽、上谷騎兵軍團!

原來,劉秀早就在大陸澤北側不下了一支裝甲兵。倪宏在猝不及防之間,被快如閃電的騎兵迎頭痛擊。在廣闊的平原地帶,騎兵就是步兵的噩夢,倪宏沒能蹂躪劉秀,反倒被景丹的馬蹄踢得哭爹喊娘,於是全軍失去編制,爭先恐後掉頭向巨鹿方向逃竄。

剛剛散開的漢軍,重新結集,跟在騎兵後面,追著倪宏的逃兵一頓砍瓜切菜。倪宏好容易搶到的輜重,又如數奉還,還留下四千多具屍體,一套扎進巨鹿城,再也不敢出城了。

南欒之戰中劉秀的戰爭藝術

南欒之戰的過程並不複雜,史書交代得極其簡略,若沒有多本史料的對照,很多細節都無從得知。基於南欒之戰的重要意義,對這場戰爭的復原和總結,就顯得非常重要。那麼,劉秀到底是如何以疲憊之師,戰勝了人數超過自己的倪宏的呢?這裡面體現了劉秀的哪些戰爭藝術呢?

1. 知己知彼,以長克短

劉秀從從河北組軍開始,就一直處於戰鬥狀態,手下的這支部隊,打遍了半個冀州,又剛剛在巨鹿城下仰攻一個月,疲憊不堪。劉秀深知,以目前狀態很難打得過倪宏,這是自己的一個弱點。

另外,在巨鹿城城下打,假如城內的王饒部乘機出城偷襲,自己更沒有力量應對,這是劉秀的第二個弱點。

但是,如果把主戰場挪到南欒,甚至南欒北邊的大陸澤,再以一直雪藏的騎兵軍團對付倪宏,這兩條短板反而變成了長處,而倪宏則在渾然不知中,進入了一個錯誤的地點和錯誤的地形,碰上了最不想見的對手。

2. 虛虛實實,誘敵深入

戰爭前期,劉秀的導演太逼真,男一號銚期的表演,讓倪宏誤以為這就是一場肉搏戰。總導演劉秀甚至不惜以自己做誘餌,讓倪宏再次產生錯覺,認為漢軍的主力全都在這兒了。所以,實在人倪宏也毫無保留地赤膊上陣。

這麼逼真的戲,竟然只是序幕。

3. 鬥智鬥勇,招招攻心

其實劉秀也可以一照面就上騎兵,但那樣倪宏就有足夠的時間,消化對騎兵的恐懼,失去敵人的恐懼心理,騎兵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

劉秀也可以不把抵抗的勁使足,讓倪宏早點進入追擊的程序。但是那樣的話,倪宏就不會產生經過苦戰勝利在望的巨大快感,全殲漢軍的決心就不會那麼狂躁。

劉秀也完全沒必要把決戰地點選擇那麼遠,追擊路線留那麼長。但是如果那樣的話,倪宏等人就很難體會到死亡線逃生的艱苦,恐懼駐留在他們心中的時間就會短很多。

劉秀需要的不光是勝利,還要讓趙漢軍隊,通過這一戰患上「恐劉症」,從心理上擊垮他們的防線。

這一點對接下來的戰事至關重要!

南欒之戰對邯鄲之戰的意義

南欒之戰不是終點,劉秀的目標是邯鄲,但是巨鹿挺在那裡,阻擋著劉秀的腳步。在巨鹿通往邯鄲的路途中,還有很多趙漢政權的郡縣,一個一個拔除顯然會貽誤戰機。劉秀最後的選擇是,對巨鹿置之不理,直接揮兵南下。

這個舉動其實很冒險,很容易遭到前後夾擊,類似的失敗戰例多如牛毛。但是劉秀勝了,直到邯鄲破城,巨鹿的守軍一直呆在城裡當乖寶寶,甚至沿途的郡縣要麼閉城不出,要麼出城投降,劉秀幾乎可以坐著轎子大搖大擺到邯鄲。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被打怕了!被打出恐懼症了!

南欒之戰後,曾經出現了一段小插曲,劉秀的大後方信都郡,被信都豪族與王郎勾結而攻陷,劉秀因此不得不分心處理信都意外事件。在劉秀分心又分兵的情況下,倪宏和王饒是有機會主動出擊,打劉秀一個左右難以兼顧。但是,兩位老兄始終縮脖子不出城。

劉秀離開巨鹿後,留下一支人數不多的隊伍,狐假虎威盯著城內。估計倪宏和王饒實在搞不清這次會不會又是誘餌,本著安全第一的目的,堅決不下城牆一步。

就這樣,王郎處心積慮派出的一支精銳隊伍,不光沒起到任何作用,還幫劉秀傳播了威名,擴散了他們的恐懼心理,導致寧可眼睜睜看著邯鄲被圍困,也堅決不敢出手的奇觀!

這一切,都源於那一次不算起眼,也本不該發生的南欒之戰。

相關焦點

  • 光武帝劉秀的封神之戰昆陽之戰,「一戰摧大敵,頓使何宇平」
    昆陽之戰是新朝末年,新漢兩軍在中原地區進行的一場戰略決戰,這場大戰的主戰場在昆陽一線(今河南省葉縣),故稱為昆陽之戰。昆陽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之一,它決定了新漢兩軍的命運和未來中原王朝數百年的國運,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有深遠影響的戰略決戰。
  • 韓魏未曾支援長平之戰,可為何在邯鄲之戰中展現出極高的積極性?
    南拔鄢郢,北摧長平,遂圍邯鄲,武安為率。———司馬遷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是秦昭襄王中後期對趙國發動的重大軍事行動,而秦國也正是通過這兩場戰爭的推行而徹底的擊垮了趙國,雖然後來的邯鄲之戰中秦國並沒有取得成功,長平之戰中也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只能以慘勝來形容。
  • 「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我們從劉秀身上能學到什麼
    象劉秀這樣的人,安邦定國的大計勝券穩操以後才發動群眾,計劃謀略確定以後才採取軍事行動,所以每次進軍沒有攻克不了的堡壘,每次戰爭都沒有臨陣脫逃的士兵。他用寬厚仁慈之心來團結群眾,以超常的德行使遠方的人才慕名而來。《後漢書·皇后紀》初,光武適新野,聞後美,心悅之。後至長安,見執金吾車騎甚盛,因嘆曰:「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
  • 位面之子劉秀的傳奇故事
    劉秀的傳奇故事運氣爆棚的大人物。運氣太好,就像是受到整個宇宙的眷顧,類似天選之人。這種人就叫位面之子。那麼歷史上的位面之子都有:漢光武帝劉秀、被劉秀打敗的王莽、「白袍儒將」陳慶之、明成祖朱棣等。昆陽之戰,大敗王莽軍隊。更始帝繼位,持節治理河北地區,授大司馬,冊封蕭王。
  • 光武帝劉秀是怎麼籠絡人心的
    劉秀是東漢王朝的開國皇帝,史稱光武帝。
  • 光武帝劉秀在黎陽有著怎樣的歷史故事?
    據說,當年劉秀築壇祭告天地是在大伾山頂,禹王廟前,濬縣民間流傳有劉秀在此祭告天地的傳說。西漢末年,邯鄲有個叫王郎的人自稱漢室後裔,他趁王莽篡權被誅,漢室政局不穩之時,聚兵起義,問鼎王權,自稱皇帝。劉秀那時還沒稱帝,他為了天下大局,便決定率領大軍前去邯鄲徵討。但能不能打敗漸成氣候的王郎,他心裡還真沒底。說來也巧,大軍將行至濬縣大伾山時,突然狂風大作,颳得昏天黑地,緊接著又下一場暴雨。劉秀只好命令軍隊停止前進,原地駐紮。誰知命令剛一發出,便風停雨住,晴空萬裡了。抬頭望去,天上現出一道七彩光環,將大伾山緊緊罩住,光環下,似有仙人騎著神駒在奔騰馳騁。
  • 湖北棗陽:光武帝劉秀妹妹——劉伯姬
    父劉欽,西漢南頓(今河南省項城南頓)縣令,母湖陽(今河南省南陽市唐河縣湖陽鎮)大富豪樊重之女。伯姬兄妹6人,長兄劉演、次兄劉仲、三兄劉秀(東漢光武帝),長姊劉黃、次姊劉元。在排行中劉秀居五,伯姬居六為小妹。父母去世後,劉秀9歲、伯姬4歲,由叔父劉良將他們從南頓帶回南陽白水鄉(今湖北省襄陽市棗陽市南)撫養成人。
  • 光武帝原陵之謎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葬禮在中國古人的生活之中具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而帝王的喪葬更是專制王朝的一件大事。清朝時,洛陽有一個縣令,叫龔松林,到邙山上對著一座座墓冢胡亂命名一通,後來證明他的指認基本都是錯誤的。經過當代考古調查和學者們的研究,東漢帝陵大體可以分為邙山陵區和偃師陵區。邙山陵區中最重要的首先是光武帝原陵。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光武帝劉秀去世後就被葬在原陵。光武帝的原陵,被認為是在今天洛陽孟津縣白鶴鎮的鐵謝村。這裡距離黃河大堤不過數百米之遙。
  • 百家姓 欒
    2、出自姜姓,齊惠公的兒子名堅,字子欒,他的子孫用他的名字的「欒」作為姓氏。欒姓人口並不多,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3、出自少數民族。欒(Luán 欒)姓源出有三:1、出自姬姓,是黃帝的後裔,是用封邑作為姓氏的。西周的時候,周武王的兒子唐叔虞被封在晉,建立晉國,他的後代有靖侯。晉靖侯的孫子名賓,被封於欒邑(今天的河北省欒城一帶),世稱欒賓。
  • 長平之戰勝利,秦國本有機會統一天下,卻因為邯鄲之戰功虧一簣
    那場戰爭,就是邯鄲之戰。邯鄲之戰,秦國戰敗,損失慘重邯鄲之戰,很多人也許沒聽過,但是長平之戰,大家肯定知道。長平之戰中,趙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將老成持重的廉頗換下,換上了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長平之戰結束後,趙國拒絕割地,反而開始聯絡諸侯,引起了秦昭襄王的怒火。於是,秦昭襄王再次發兵,攻打趙國,也就是邯鄲之戰。邯鄲之戰前期,秦國就打得十分不順利。當時,因為秦昭襄王在長平之戰以後拒絕白起乘勝追擊的請求。白起和秦昭襄王之間的關係十分緊張。
  • 昆陽之戰,劉秀崛起王莽竭力
    昆陽之戰,王莽軍總兵力共42萬,號稱百萬,史稱「旌旗輜重,千裡不絕 ,...自秦﹑漢出師之盛,未嘗有也」,而且還找來一個名叫巨毋霸的巨人,又放出一群大象、老虎、豹子、犀牛,同巨毋霸一起走在軍隊前頭。昆陽被圍前,乘機出城調集兵將的李軼、劉秀等十三人,到達定陵、郾城等地調集各地兵馬時,一些將領貪惜自己的財物,想就地分兵留守,不願赴昆陽增援。劉秀對他們說:「今天如果能破敵,珍寶財物要比現在多萬倍,我們的大事也可成功;如果我們為敵人所敗,腦袋都保不住,還談什麼金銀財物呢?」於是各營將士遂跟著劉秀、李軼等一齊向昆陽地區開進。昆陽城堅守數十日,終於等來了劉秀的援軍。
  • 長平之戰後慘重損失的趙國,是如何贏得邯鄲之戰的?
    公元前259年長平之戰結束,秦國答應了趙國割六城以求和請求,但是過了半年之久,趙國遲遲沒有割六城給秦國,於是秦昭襄王再次派大軍進攻趙國,試圖一舉滅了趙國,當時由於長平之戰的失敗,趙國國內空虛,秦軍幾乎是沒有遇到任何阻擋就到達了趙國國都邯鄲城下。邯鄲之戰又打了三年,從公元前259年10月,秦昭襄王命五大夫王陵率領二十萬秦軍伐趙,中間幾次增兵,到公元前257年結束。
  • 孝感聖姑與光武帝劉秀
    她的孝道感動了上蒼成了神仙,鄉親們敬仰她、紀念她,為其修建了祠廟,弘揚她的孝道精神。按當地習慣,她是未出嫁的姑娘敬稱為"聖姑"。人們尊敬她,效仿她。後來又有二姑、三姑、眾姑的傳說,孝道蔚然成風。    王朗邯鄲稱王,劉秀入博陵時至西漢末年更始之亂,王莽篡奪了劉氏的政權。建立新朝,農商失業,食貨俱廢,百姓怨聲載道,農民紛紛起義。
  • 在長平之戰遭受重創的趙國,是如何在邯鄲之戰中抵禦秦國侵略的?
    只是很可惜,長平之戰中,趙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居然將久經沙場的廉頗換成了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使得趙國四十萬軍隊被坑殺,趙國也由此衰弱。 然而令人感到驚訝的是,在長平之戰遭受重創的趙國,居然在邯鄲之戰中抵禦住了秦國的侵略,並且將秦軍打得大敗而歸。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 張九南砸掛欒雲平,直播間被眾師兄弟合夥「欺負」,九南還皮嗎?
    12月23日,孟鶴堂如期開始了自己的直播間,當然,他也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而是拉來了一個小分隊,分別是搭檔周九良、副總欒雲平、張九南、高九成、張九泰,最後因為欒雲平的匆匆離場,
  • 東漢劉秀賜給日本國王金印
    東漢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九世孫,漢景帝之子長沙定王劉發後裔。西漢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出生於陳留郡濟陽宮 。面對王莽篡立新朝,倒行逆施,天下大亂,隨兄劉演起兵於南陽,號稱「舂陵軍」。昆陽之戰,大敗王莽軍隊。更始帝繼位,持節治理河北地區,授大司馬,冊封蕭王。更始三年(25年),公開與更始帝決裂,即位於河北鄗縣南千秋亭,尊奉漢元帝為皇考,光復漢室,定都於洛陽。
  • 抗美援朝,新中國的立國之戰!細數歷朝歷代的立國之戰(三)
    第一章:先南後北逐個破,由易而南再統一 北宋的建國,是通過一場陳橋驛兵變完成的,在趙匡胤黃袍加身之後,便開始了全國統一之戰,由南至北,逐個擊破南平(荊南)、後蜀、南漢三國,又於公元975年擊敗了勢力較為強大的南唐。
  • 邯鄲之戰,抽風的秦王,上線的趙王
    公元前259年,繼長平之戰之後一年都不到,秦軍再一次發兵攻打趙國,史稱邯鄲之戰。算算秦國與趙國之間的恩怨,從秦昭襄王想白嫖和氏璧開始,再到澠池之會趙國寸步不讓,闕與之戰更是讓虎狼之師的秦軍吃了前所未有的敗仗,上黨郡寧投趙國都不願對秦稱降更像是扇了秦昭王一記響亮的耳光。這麼多年走下來,趙國一直都很擅長跟秦對著幹。
  • 兩晉戰爭史:積累聲望第一步,劉裕北伐南燕之戰
    戰爭起因公元409年正月,南燕皇帝慕容超因太樂不備(都送給了姚興),就商議掠奪晉人來補充。二月,派斛谷提、慕容興宗等人率騎兵攻克了東晉的宿豫,掠走男女2500餘人。接著又派公孫歸率3000騎兵突襲濟南,又掠走男女千餘人。而劉裕此時基本掌握朝政,正需要威望來穩固自己的地位,南燕的動作給了他出兵的理由,遂準備北伐南燕。
  • 光武中興,劉秀不是「位面之子」,幸運的背後是堅韌和努力
    光武帝劉秀,文治武功,再造大漢,他的成長經歷就是一個草根的奮鬥史。 劉秀雖是高祖後裔,但由於漢武帝「推恩令」的實行,到了劉秀父親劉欽一代,已經不是什麼王侯了,只做了濟陽縣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