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旺(Tawang)是藏南明珠,是藏南三隅之一門隅地區的主體部分(藏南由三隅組成,即門隅,珞隅,察隅),是藏南開發較早的富饒地區。是六世達賴倉央嘉措的故鄉,藏族同胞心中的一個宗教聖地。1935年8月民國政府「參謀本部陸地測繪總局」所繪製的地圖標明,達旺(舊稱「塔汪」,西康省)及南部德讓宗、東部塔克郎宗、提郎宗、彌力司、拉巾普爾、薩的雅(上述地區即如今藏南地區)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現在通常所說的達旺是泛指達旺地區,即不丹以東、麥克馬洪線和喜馬拉雅山脊線之間的區域,近2200平方公裡,達旺自古都是中國的領土。達旺屬於西藏山南地區的錯那縣,是藏南門隅地區重要的政治、宗教中心。
達旺主要居民為門巴族,他們世代生息繁衍在這塊土地上,這是他們的家園。門巴族在文化、語言、宗教和風俗習慣上深受藏族的影響,但同又保留了自身民族的特點。
達旺的烏金嶺乃六世達賴倉央嘉措的出生地,因此它是藏族同胞心中的一個宗教聖地。五世達賴喇嘛羅桑嘉措主持修邊的達旺寺是達旺寺是西藏哲蚌寺的子寺之一。是藏傳佛教格魯派的重要寺廟,建築面積達13500平方米。
達旺風光:
達旺寺
雪山
高山湖泊
高山飛瀑
西山口
原始森林
達旺河
達旺河谷
達旺寺僧侶
印度在達旺的1962年中印戰爭紀念館陳列
(戰爭是殘酷的)
達旺歷史:
早在公元7世紀,門隅即屬我國吐蕃地方政府的版圖。
13世紀,元朝統治了這個地區。
17世紀中葉,五世達賴喇嘛統一西藏,對門隅地區實行各種形式的有效管轄。
19世紀中葉以後,清朝駐藏大臣和西藏地方政府特別授予錯那宗和達旺寺以管理門隅地區的實權,負責制定法律、制度和處理重大的行政、宗教、邊境事務。駐藏大臣和西藏地方政權為了加強對門隅的統治,在門隅的首府達旺,建立了名為「達旺細哲」的全區性行政委員會(由達旺「喇章」的代表一人、「聶倉」兩人和「札倉」的代表組成)和「達旺住哲」的高一級非常設行政會議(由「達旺細哲」的組成人員加上錯那宗兩個宗本組成),負責處理重大的行政、宗教、邊境事務。達旺歷來在西藏當地政府的有效管轄之下,西藏地方政府每年派專人到門隅徵收、徵購大米,專管該區鹽米等經貿活動。
1914年,西姆拉會談,在會上英國全權特使亨利·麥克馬洪採用隱瞞、欺騙的手段,將大體沿著喜馬拉雅山脊線劃定的「麥克馬洪線」繪入討論「漢藏邊界」的地圖中,首次將藏南地區劃入英印版圖。英藏代表皆在該換文上簽字,而中方代表當時只進行了草籤,後則因中央政府的反對而沒有正式籤字。
1948年,趁中國忙於內戰無暇顧及邊疆,剛獨立的印度開始派軍隊進入門隅地區。
1951年2月2日,印度軍隊佔領門隅的中心城市達旺,武力將西藏當局派到當地的行政人員驅逐。
1951年2月,印度軍隊侵佔達旺,用武力趕走西藏地方政府派駐的官員,向當地居民「宣布達旺從此被置於印度的行政管轄下」。
1953年,印軍趕走拉薩派駐達旺寺的總管絳村尊珠,又禁止哲蚌寺按舊例派往達旺寺的堪布(西藏地方政府僧官系統職稱)進入達旺。
1954年,印度在該地成立了東北邊境特區。同年出版的印度官方地圖,首次把麥克馬洪線從1936年以來註明為「未標定界」改為「已定界」。
1962年,中印爆發邊境戰爭,解放軍曾收復達旺,當地門巴族和藏族人民熱情歡迎解放軍,後因各種原因我軍主動回撤。
1963年,達旺又被印佔領。
1972年,印度將該特區改為阿魯納查中央直轄區。
1986年底,印度議會兩院通過立法將阿魯納查中央直轄區升格為省。翌年,印度將其升格為「阿魯納恰爾邦」,企圖從法律上使佔領合法化。但中國政府不承認該省的合法性。
中方至今的觀點是:西藏是中國的一部分,不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西藏地方政府在西姆拉換文上的籤字並無法律效力,因此西姆拉會談條約只有單方籤字(即英國),應視為無效。
中國所堅持的是中印傳統線,中國出版的地圖上中印東段邊界仍然繪在沿喜馬拉雅山地與阿薩姆平原交接處的傳統習慣線。
麥克馬洪線本來劃線的原則是按喜馬拉雅山脊分水嶺劃線,但為了將達旺劃入英印控制區,麥克馬洪將達旺地區的麥克馬洪線畫到了喜馬拉雅山脊分水嶺以北,這樣就將達旺劃在了麥線以南英印方一側了。在達旺地區真正的喜馬拉雅山脊分水嶺是西山口(色拉)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