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薩古修哪書坊中有眾多的關於倉央嘉措的書籍 新華社記者晉美多吉攝)
你誤誦了多少「倉央嘉措情歌」?
「從東邊的山尖上,白亮的月亮出來了,未嫁娘的臉兒,在心中已漸漸顯現……」這首流傳極廣的倉央嘉措情歌,果真是情歌嗎?
西藏社科院藏學專家巴旺研究認為,這首所謂的情歌其實是倉央嘉措修持時觀想本尊的境界呈現。許多所謂的倉央嘉措情歌其實是道歌,是因藏傳佛教密宗修行而創作的。
倉央嘉措是西藏歷史上著名的詩僧,1683年出生於門隅達旺附近的烏金林,1697年被迎請至布達拉宮。
近年來,隨著「倉央嘉措熱」升溫,關於這位傳奇人物的詩歌、文集更是鋪天蓋地、魚龍混雜。如今市面上的倉央嘉措情歌譯本,幾乎都存在偏離原意的現象。
專家認為,要想讓國人乃至世界真正了解倉央嘉措詩歌的魅力,貌合神離的翻譯應「剎車」。
「倉央嘉措原創詩作應為60多首,一些出版物中竟收錄數百首,許多譯本更是錯誤百出。」西藏自治區社科院原副院長何宗英舉例說,將「綠松石」誤譯成「小白玉」,將「心上人」誤譯成「彌勒佛」之類的錯誤比比皆是。
除了偏離原意,翻譯中淺嘗輒止的問題也不少。比如,「少壯軀體衰老,彎曲賽過南弓」,一些譯本中對「南弓」的解釋幾乎都是「一種特有的弓」,其實準確說法應該是「珞巴族用兩層竹片製作的堅硬的弓」。
對於倉央嘉措詩歌的誤讀並未止於此,對倉央嘉措詩歌翻譯的質疑者也不在少數,藏學家巴桑羅布也曾通過考證發現,目前文藝界對倉央嘉措詩作的解讀,與歷史事實有很大出入。
「只有翻譯過程中無限接近原意,才能使更多人真正領略到倉央嘉措詩歌的魅力。」他說。(記者許萬虎)
(這座看似普通的3層小樓,是傳說中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與心上人瑪吉阿米見面的地方。 新華社記者張汝鋒攝)
瑪吉阿米——傳說中倉央嘉措的心上人
西藏拉薩大昭寺的八廓轉經道東南角,一座黃色的藏式土木建築格外醒目。這座看似普通的3層小樓,是傳說中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與心上人瑪吉阿米見面的地方。
由於倉央嘉措的特殊身份,他和瑪吉阿米悽美的愛情故事在現代社會中廣為流傳。這座被認為是他倆幽會的小樓如今被改為藏、中、印和尼泊爾風味的餐廳,並以瑪吉阿米的名字命名。小樓內部色澤陳舊,瀰漫著藏香的味道。
閉上眼睛,手捧一杯奶香四溢、氤氳升騰的甜茶,仿佛回到了300多年前的浪漫夜晚。「在那東山頂上,升起潔白的月亮,瑪吉阿米的笑容,浮現在我的心上。」那些膾炙人口的詩句不斷在耳畔縈繞。
北京遊客丁文昊在瑪吉阿米留言:興許是在首都見多了靠化妝品包裹出來的都市女郎,希望有一天能邂逅像「瑪吉阿米」一樣的姑娘。
傳說中瑪吉阿米和倉央嘉措的愛情故事,或許是恰到好處地符合人們想像中禁忌的愛情。於是,有好事者杜撰了許多倉央嘉措在八廓街的黃房子裡結識瑪吉阿米的故事。人群中流傳著:瑪吉阿米的窗戶是「紅塵窗」。窗外是滾滾紅塵,窗內是久違的寧靜。人們絡繹不絕地來到這裡,試圖體會他們臆想的愛情傳奇。
瑪吉阿米樓下的長凳上,79歲的老阿媽次仁卓瑪雙目微閉,數著手中的佛珠。她不知道誰是倉央嘉措,也不知道瑪吉阿米。她不理解為什麼這麼多遊客排隊等候1張瑪吉阿米的「入場券。」
「我轉經朝佛走累了,隨便找個地方休息一下。我反覆念誦的是六字真言。」次仁卓瑪老人起身,繼續沿順時針方向圍繞大昭寺轉經。
人類不斷追尋愛情,渴望浪漫。瑪吉阿米的美麗傳說契合了現代人對至純至美之愛情的追尋。這座黃房子,「一不小心」成了倉央嘉措留給世人的意外遺產。正如遊客在瑪吉阿米的留言:也許,離天最近的地方,真愛確實來過。(記者黎華玲、許萬虎)
桑耶寺——西藏第一座寺院
據傳說,歷經十多年修建後,吐蕃贊普赤松德贊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見到蓮花生大師測定、寂護大師設計的寺院。為滿足這一願望,蓮花生大師施展神功,在自己的手上變幻出寺院幻影,赤松德贊看到後驚呼一聲:「桑耶!」
(這是位於山南地區的桑耶寺,新華社記者 陳益宸 攝)
這座始建於公元762年、西藏歷史上第一座佛、法、僧俱全的寺院,由此得名「桑耶寺」,「桑耶」意即「出乎意料」。
作為西藏歷史上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坐落在山南地區的桑耶寺自公元8世紀建寺起就有在朵堆(藏曆五月十四日至五月十八日)節跳「神舞」的歷史傳統。從朵堆節第一天一大早開始,中心主殿烏孜大殿前,每天都會有三四千名群眾早早等候在這裡,環繞著帳篷圍坐成長方形,靜靜等候僧人們跳起千年「神舞」。
漫步在桑耶寺裡,可以明顯感覺到桑耶寺的建築風格與西藏其他寺院不同。跳「神舞」的廣場西側即是烏孜大殿,它有著三種風格:一樓為石塊藏式、主供天然形成的釋迦牟尼佛石刻像,二樓為磚塊漢式、主供蓮花生大師像,三樓為木頭印度式、主供大日如來佛像,因此也被稱作「三樣寺」。
山南地區政協副主席克珠在其主編的書中指出,地處雅魯藏布江北岸的桑耶寺風景優美,在寺院的外觀、寺內文物、寺院的歷史背景各方面都非常獨特,可以說這座西藏的第一座寺院是「世界屋脊的黃金屋頂」。
夏日午後金色的陽光下,烏孜大殿鍍金的宮殿式屋頂金光燦爛,但這還只是桑耶寺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在寺院四周有一圈白色的圍牆,圍牆上建有1028座白色佛塔,據說在每座佛塔裡都裝藏著一粒佛舍利,一千兩百多年來,這些佛塔靜靜地吸引著雪域高原乃至海內外的朝聖者。(記者魏聖曜、黎華玲)
( 2014年11月11日,一名來自昌都地區的商人在光明甜茶館內喝甜茶。 新華社記者 普布扎西 攝)
甜茶館——每天幸福生活的開始
清晨的第一縷陽光還未灑向布達拉宮金頂,已有結束轉經的群眾來到大昭寺西北側的光明茶館,喝上一杯熱氣騰騰的甜茶,開始了一天的幸福生活。
甜茶是西藏當地人必備的飲品之一,製作工藝並不複雜:先用紅茶煮水,再將奶粉放進去熬煮,最後適當加入白糖調味。有意思的是,即使是同樣的食材,不同茶館、不同師傅做出的甜茶味道也會有所不同。
光明茶館是西藏拉薩有名的甜茶館之一。
數十年來,光明茶館附近的商鋪換了一茬又一茬,經營的物品也從轉經筒、金剛結等簡單的旅遊品變成了小葉紫檀、蜜蠟、佛像、唐卡、綠松石和紅珊瑚等貴重物品,但它依然保留著老拉薩甜茶館的經營方式:客人來到茶館,自己到消毒櫃中拿杯子,找到空餘位置坐下,可以取上一兩磅的壺去打茶,也可以將零錢放置在杯子底部壓著,靜靜候著藏族阿佳(藏語「大姐」的意思)來倒茶收錢。
提著甜茶壺的阿佳,靈活地在擁擠的人群中穿梭,準確找到空杯子並熟練地倒上茶,計算出應找的錢數,將毛票壓在客人的杯子底下。多數客人會直接將剩餘毛票交給前來轉經朝拜的老人——這幾乎是一條不成文的規矩,見到來拉薩朝聖的行者,給點零錢,表達內心的尊重和敬意。
簡陋但整潔的長條木桌上,不論是藏族還是漢族,不論是本地人還是遊客,大家圍坐在一起,相互給對方杯子裡加上甜茶,其樂融融。等待上甜茶和藏面期間,結束轉經的老人會不停地反覆拈動念珠,口中不停呢喃,似在向佛祖祈禱,護佑雪域高原的幸福生活萬年長。(記者張宸)
拉薩的藏族朋友索朗達傑(左二)一家拿招待尊貴客人用的銀碗向援藏幹部袁建(左一)敬獻「三口一杯」酒。 新華社記者 覺果 攝
三口一杯——藏族的獻酒禮節
中國是禮儀之邦,各地都有不同的待客之道。很多人因為不熟悉當地的待客習俗,鬧了不少笑話。那麼,藏族人家待客,有哪些講究呢?
獻哈達是藏族一種最普遍且最崇高的禮儀。當你到藏族人家做客時,主人往往會提前拿著哈達在門口迎接。這時,作為客人,你需要彎腰俯首,等待主人為你掛到脖子上,最好雙手合十,表示謝意。
「三口一杯」則是藏族在會客時最主要的獻酒禮節。客人接過主人倒滿的酒杯(有時候是容量達半斤甚至更多的銀碗)後,需要先用無名指蘸點酒往空中彈三下,以示敬天敬地祭眾神。當你喝一口後,主人會添滿酒杯讓你再喝一口,然後再添滿請你喝第三口,最後再滿杯喝乾。喝完「三口一杯」之後,能喝的自由開懷暢飲,不能喝可適可而止。
很多初到藏家做客的人,因為不知曉「三口一杯」的習俗,吃了「不少虧」:當主人遞來酒杯時,以為喝一杯即可,便一飲而盡,不想只是「一口」,主人添滿酒杯後,只好繼續喝下去。慢慢的,不少熱情的朋友,就將「三口一杯」習俗改成了「三杯一口」,即先喝三杯,再喝一口,令不少人「不喝而慄」。
喝酥油茶,也是藏族人家的重要禮儀。熱情的主人,總是要將客人的茶碗添滿;假如你不想再喝,就不要動它;假如喝了一半,不想再喝了,主人把碗填滿,你就擺著;客人準備告辭時,可以連著多喝幾口,但不能喝乾,碗裡要留點漂著油花的茶底。
此外,當有客人時,藏族人家一般會備上風乾犛牛肉、犛牛酸奶、奶渣等。如果碰上藏曆新年,還會有卡塞(油炸點心)、屯(酥油蛋糕)等特色食品,那你就可以盡饗「舌尖上的西藏」了。(記者張京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