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追溯到2000年的扣籃大賽,那時也正值中國的千禧年。中國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下,已經走向世界舞臺,與世界接軌,最成功的的案例就是引進了NBA,相信要說卡特選秀時,新秀賽季的表現很多球迷可能沒有看過,就像我們這代人沒有看過喬丹的比賽一樣,1998年NBA在中國還沒有多少人能夠看到,那時候中國還沒有NBA的轉播權,所以了解NBA也只能從圖片文字上去追逐隻言片語的信息。
我們這代球迷是後喬丹時代的球迷,接觸NBA就是2000年的扣籃大賽,這個人重新定義了扣籃讓世界球迷認識到扣籃還能如此精彩,也是他讓扣籃劃分成了兩種,一種是卡特的扣籃,一種是其他人的扣籃只。
我們這代人沒能親眼見證喬丹的偉大,但是我們親眼見證了,東艾、西科、南麥、北卡四大分衛的崛起和分庭抗禮。我們這代球迷見證了卡特從全明星票王球隊的絕對核心,角色球員,再到替補,最後到精神領袖的角色轉換。從角色轉換中也看見了卡特對待籃球的態度,從爭強好勝,到只對籃球純粹的熱愛,這些都彰顯了卡特的人生態度,能夠找準自己的定位,使得自己的價值能夠最大化的展現。
為什麼卡特能夠將自己的職業生涯能夠延長到22個賽季?
首先,卡特雖然是以扣籃讓球迷知道的他,但是作為四大分衛之一,進攻手段自然不只有扣籃。卡特的身體天賦十分出眾,年輕時能夠以身體天賦碾壓其他球員,但是他並沒有光用身體打球,而是磨練自己的投籃技術,特別是職業生涯後期,卡特的三分十分的穩定,這也是卡特能夠保養身體原因之一,不像羅斯那樣突破不減速,最終毀了自己的膝蓋。
其次,卡特能夠找準自己的定位,很多球星在自己的狀態下滑明顯的情況下,不願淪為角色球員,不願意打替補。艾弗森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因為其桀驁不馴,認為打替補是對自己的侮辱,所以拒絕打替補,在加上其掌控球權的打法,最後導致自己無球可打的局面。而卡特不同,他在磨練自己技術的同時,能夠找準自己的定位,球隊需要他幹什麼他就幹什麼,在運動能力減退的情況下,就減少突破,增加定點投籃的出手次數,憑著投籃絕技有給自己找到了存在的價值。
最後,卡特有著超乎常人的對籃球的熱愛,很多明星球員為了不拉低自己職業生涯的場均數據,在自己極度尷尬的情況下會早早選擇退役,而卡特並不在乎這個,作為聯盟四屆全明星票王,場均得分才十六分,他真得很難與那些歷史級別的名宿比較。但是卡特熱愛籃球,一直追求這個純粹的熱愛,至於是不是歷史級別的自然交給別人去評價。
卡特相較於其他幾個分衛,自己的個人榮譽稍顯不足,不同於其他幾個分衛,卡特在每支球隊效力都是打的兢兢業業,儘管他進攻能力相較於四大分衛中其他三名算弱的,但是他有自己的信仰,他的職業生涯是成功的,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麼是愛。
卡特退役了,退的是我的青春,我們親眼見證了半人半神到人的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