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彩虹丨明明他做錯了,為什麼反過來埋怨你?

2020-12-18 孩子不聽話找張彩虹

張彩虹分享的第142個親子教育方案

超級接地氣,上手就有效還能一直用的好方法

在收費5萬/月的一對一服務的家庭,因為爸爸一直在外地出差,兩周回家一次。有次爸爸回家的第三天,這位家長非常悲傷的跟我反饋:

妹妹因為早產,晚上吃的不舒服就會經常嘔吐,昨天晚上又嘔吐了,媽媽晚上先收拾好孩子,第二天起來在收拾髒的衣物時,爸爸起床了。

看到這個場景,爸爸立馬略帶埋怨的問:「哎,你咋不叫我呢?」

媽媽一聽,本來就累的有點煩躁,跟著口氣不善的說:「我都叫你五六聲了,你都沒有聽見。你睡的跟那啥似的,怎麼能聽見我叫你那麼多聲?」

然後,爸爸就生氣了:「你明明知道我睡覺沉,怎麼叫都叫不醒,然後你還不讓我跟你們一起睡。「

這邊累的厲害的媽媽,立馬委屈了:每次出現問題,遇見困難,在我最需要你幫助的時候,你不能給我提供任何的幫助,反而是一直在指責和抱怨,然後困難仍然擺在那裡,最後我自己再去解決。你不能跟我同甘共苦就罷了,還一個勁兒的在這指責我。「

爸爸一看媽媽開始生氣了,立馬轉身去了廚房。

媽媽火氣更大:「每次都是這樣,跟你一說話,你要麼就是走,要麼就是躲起來,從來沒有正面給我解決過,你什麼時候能用點心呀?」

爸爸非常不服氣的反駁:「我怎麼不用心了?我在單位上班,非常用心的把這份工作做好。」

媽媽更加氣憤:「咱們這個家不是單位,不是工作,你在這個家裡,用心對待孩子了麼?用心做丈夫了麼?用心做父親了麼?

你本來就回來的次數少,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我一個人操勞,你幫不上忙我理解,但是當你回來的時候,我遇見困難的時候,你不給我搭把手還一個勁的指責和抱怨,人家說天塌了還有自家男人頂著,我怎麼就沒這感覺呢?我累上這個樣了,你還一個勁的抱怨指責我!」

分析過程:

我問這位家長:你從這兩段話裡能看到什麼問題麼?你試著思考下你老公抱怨的心理,他為什麼抱怨?

爸爸立馬略帶埋怨的問:「哎,你咋不叫我呢?」媽媽一聽,本來就累的有點煩躁的她,跟著口氣不善的說:「我都叫你五六聲了,你都沒有聽見。你睡的跟那啥似的,怎麼能聽見我叫你那麼多聲?」然後,爸爸就生氣了:「你明明知道我睡覺沉,怎麼叫都叫不醒,然後你還不讓我跟你們一起睡。「

家長說:他抱怨我不允許他和我們一起睡 。

我繼續追問: 還有呢?他為什麼說這些話?背後的原因是什麼?你試著想一下感受一下 。

家長:他覺得我沒尊重他意思。

我繼續引導這位家長: 整件事就兩個點,我帶你把這兩個點捋順了,後續你就能在你們夫妻關係上有進步了。他內心如果真的不想幫你,那麼可以無視,連提不提孩子吐這件事。

也就是:他對孩子吐了這件事的反應,為什麼有這樣的反應?

看家長還沒有進入狀態,我就試著從她自己經歷的事上引導:比如前一天晚上我做記錄,記錄的問題點多,記錄的頻次有點高的時候,第二天只要一進你家門,你就開始本能的對我攻擊,或者是對我身上不很好的點進行幹預。糾正我的口紅顏色或者服裝搭配等。

當你感受到我可能要說出你的問題,要針對你的問題進行分析的時候,你擔心我批評你,那你這樣的本能反應是什麼呢?

家長恍然大悟:我在自我保護,他也在自我保護 。

我說: 非常好, 就是這個點----「他在自我保護」。

家長說: 我一直在自我反思,我做錯什麼了?哪個環節出問題了?為什麼有困難他從來不幫我,我到底哪裡出問題了?

我繼續給家長分析: 這是沒有安全感的人,下意識的自我保護。他好容易回家一趟,他的本意是想幫幫你,但是因為自己睡太沉而沒能做到,這個時候他自己理虧,他有了「內疚」和「羞恥」的感受。

在人類必須面對的所有情緒中,最強烈的就是「內疚」和「羞恥」,這兩種情緒能直擊我們內心的深處。為了轉移它們對自我意識的攻擊:我們會本能的開啟「自我價值保護機制」------保證不是我的錯以及找藉口。

就像身體被病毒入侵,會通過發燒來自我保護一樣,人們面對「內疚」和「羞恥」的感受時,會通過埋怨來保護自己不被這個感受傷害到自己。

這樣的心理之下:他本能的先出擊, 先防衛,先自我保護。

他給自己找一個藉口:我沒錯,是因為你不讓我跟你們一起睡,造成了這樣的結果,你怨不著我。

我繼續跟家長說:你試著感受下這幾個詞語「理虧先出擊 、惡人先告狀、 先發制人 」。

家長說:我懂了,就是他知道自己錯了,怕我罵他,為了自我保護,然後他先攻擊我。

我繼續回應家長:是的,這是沒有安全感的人具有的共性,他是這樣你也是這樣。如果這個時候你能看到他的糾結的脆弱的心,在他開口指責你的時候,你這樣告訴他:

我知道你好不容易回來一次,也特別的想幫助到我,我不怪你沒能起來幫到我,你也別覺得不好意思,我本來就夠累了,你再埋怨我,我會感覺特別的委屈,下次,如果叫不醒你,我一定把你拽起來。這樣,我們誰也別怪誰,好不好?

面對埋怨指責,正確的回應公式:

理解他的初心+解除他的擔心+表達他這樣指責會帶給我的影響+給出下次的具體解決方案

我繼續引領家長思考:如果你能按照這個回應公式去回應他的埋怨和指責,你老公就只有內疚和不好意思了。

下次他反而會更加努力的讓自己做好,哪怕再做不好,你連續多次這樣回應他的攻擊,他慢慢的就不會發起攻擊而是表達歉意了。

現實是,他的自責、內疚和羞愧,都在你的回擊中灰飛煙滅。他的內在感受就是: 看吧,果然是,出力不討好,就是不能跟著瞎操心,就這樣吧。

慢慢的就啥事也不去管了。

家長說: 我明白了,因為他這樣指責我埋怨我,我就覺得跟孩一樣的無助,感覺委屈還覺得他一點都不愛我 。

我說:是的,因為你們現階段,都是沒有安全感的人,這些難受的情緒來了,都無法消化掉,本能的會相互攻擊,自我保護。你們都想從對方身上索取能量來消化自己身上這些不好的情緒。

我繼續分析:你現在再看最後,是不是指責抱怨 ?

「咱們這個家不是單位,不是工作,你在這個家裡,用心對待孩子了麼?用心做丈夫了麼?用心做父親了麼?你本來就回來的次數少,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我一個人操勞,你幫不上忙我理解,但是當你回來的時候,我遇見困難的時候,你不給我搭把手還一個勁的指責和抱怨,人家說天塌了還有自家男人頂著,我怎麼就沒這感覺呢?我累上這個樣了,你還一個勁的抱怨指責我!」

以前你不知道,孩子遇見問題後,你們自己一直在抱怨,並沒有給孩子提供真正的幫助。

現在,你已經從孩子問題上,明白孩子不會解決問題只會抱怨的根源,在你們日常行為中無意識的引導和示範,你明白不應該去指責抱怨這個道理,但是現階段你還沒有力量去解決你們的矛盾和當下的問題。

所以,你本能的重操舊業,又開始指責抱怨。你用你的指責抱怨來回應反擊他的指責抱怨。你們沒有在解決問題。

並沒有想著,這個問題,我應該怎麼去解決?

家長: 我知道了,那個當下停留在情緒裡,覺得委屈,沒有想著應該怎麼去解決這個問題。

我繼續給家長分析:對,你們兩個都是沒有安全感的人,卻拼命地想從對方那裡尋求安全感。所以,形成了這樣的困局。

你還記得你說」女兒要是找個我這樣的婆婆就好了「這句話麼?我這樣的婆婆養出的孩子,安全感十足,他面對沒有安全感的愛人,他會很愛。

但是,過了熱情似火的階段, 如果他的愛人像你們現在一樣的攻擊狀態,安全感十足的人,會引導一段時間,最終無果後會安靜離開,他不允許自己這樣被攻擊,因為他愛自己,尊重自己。

你老公在你過往的對待下,不離不棄,應對不了就選擇逃離外地,根源在於,他從小就生活在這種被指責被貶損的環境裡,他的自尊自愛水平低,面對過往的指責,他習慣性的去忍受,忍受不了就逃離。

如果你換一個超級能給你安全感的男人,你的這些日常行為,早就讓他離開了。因為他們的自尊自愛水平極高,他們的邊界不允許被侵犯, 沒有任何愛能讓他們委曲求全承受這些。

所以,你以往對待女兒的狀態,如果沒有外力的介入,基本會註定她的婚姻走你們倆的老路。安全感高的人受不了,受得了的都是同樣沒有安全感的人,相互索取,卻無力給予。最終,會像你們之前一樣,吵鬧一輩子。

你唯一的出路就是,自己給自己安全感,自己愛自己,自己彪悍自己, 想讓自己過得舒服,那就化解並給予, 碰到愛人攻擊,察覺愛人攻擊背後的真實情緒---自責和心虛。

當你這樣的流程做下來,化解一次矛盾,你的力量就彪悍一次;化解兩次,你的力量就彪悍兩次。直至,任何問題來了,都能在你這煙消雲散。

這個時候,這樣的掌控感,就會讓你有極度的安全感。你就成了那個給予所有人安全感的那個人,無論是愛人還是孩子,誰都願意跟你在一起,只要跟你在一起,他們感覺超級的踏實心安。

你所有的委屈、抱怨、憤懣、不滿,都因為你覺得他應該給你理解和幫助,他應該給你提供安全感, 所以你委屈到哭。

但這個期待就是錯誤的。他自己也沒有足夠的安全感,甚至一直在你這汲取安全感, 他也理解不了你的那份情緒,接納包容不了你的那份情緒。你這安全感沒了,他就逃避,你這有,他就一直在你身邊。

家長: 我明白了,還是要從自身找問題,一個巴掌拍不響,肯定是自己也有問題了才出現兩人的矛盾了。

我繼續分析: 這樣也是自責,自責多了就沒有力量去更好,不是你自己不好,而是自己還不夠強大。你給自己10次化解夫妻矛盾的目標,十次後,你就會遊刃有餘,再也不會感覺委屈,並生發出十分強大的力量。

這樣強大的力量就是你的安全感的重要來源。

家長: 我明白了,我現在還在成長階段,還沒達到遊刃有餘的能力,更不能達到面對另一個抱怨自己,所以我現在要繼續成長自己,然後才有能力應對那個和我以前一樣的人。

我繼續引導家長:對,每次矛盾都是來幫助你成長的,讓你成為那個更好的自己。所以,矛盾來了,想想怎麼解決,他說出的話讓你不舒服,背後是不是也有自己的不安?他在擔心什麼?

你就一定會在這次矛盾裡有成長和收穫。所有問題都是來幫助你,成為更好的你自己。

我們習慣性的把自己的擔心和愧疚之情,通過指責抱怨表達出來,面對愛人的指責和抱怨可以有上面的化解公式,來化解對方的情緒。

後續會在處理孩子問題的案例中,繼續分析如何通過表達公式,正確的表達的自己的真實感受和想法。

如果做到這一點,最初的最初,愛人就能不抱怨的正確的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

我睡的太沉了,沒能起來陪你一起收拾,我這好不容易回來一次,特別的想幫你,結果第一天就沒做到,下次遇見這樣的情況,你踹也要把握踹起來,我來收拾。

如果有這樣的一個表達自己的機會,對方的勞累也就都煙消雲散了,她不一定非要你幫忙,她只是要你的態度而已,態度到了,又能理解她的不容易,上刀山下火海,她都能自己扛。

那麼這場矛盾就不會有了........

相關焦點

  • 別人剮蹭我的車,老公卻反過來埋怨我:在他心裡,我還沒有車重要
    可這個責任真不在我,我直行的好好的,右邊有一個騎電三輪的,我按喇叭示意他靠右走,我要超車,可他倒好,竟然直接向左拐,結果他的車尾就蹭著我的車頭了。我下車問他為什麼要左拐,他卻說我車速快,他本來是要讓車的,但前面有個坑,他要過了這個坑再給我讓道……我也是無語了,碰到這樣的人,我還能說什麼?給老公打電話,老公不分青紅皂白地就埋怨我,說這是新車,你是新手,就不該讓你開車。
  • 你所抱怨埋怨的事情,只不過是在虛驚一場
    每天就知道玩手機,父母也總是埋怨自己不常回家看看。感覺身邊的同事也對他沒那麼友好,剛來沒多久就感覺自己是新來的,老員工就老是欺負他一樣。自己明明是技術員,卻還幹著庫管採購的工作……而小K是另一個姿態:他感覺自己的工作挺好的,平時工作是苦了一點。但是年輕的時候,就應該這樣奮鬥。每天忙忙碌碌,這樣充實的生活就是他想要的。
  • 「明明沒做錯,卻總先道歉」|過分的愧疚感,如何影響著你?
    如果你總是有「明明什麼也沒做錯,卻總想先道歉」的想法,可能是因為你的內在有著過分的愧疚感。其實,每個人的行為處事,都反映著他自身的特質。比如,喜歡自我反思的人,更善良的人,在事情發生時,總會覺得是自己不好,而自戀的人,卻喜歡甩鍋,永遠不承認自己有問題。
  • 埋怨會讓孩子自責,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大多數家庭都曾經有過這樣的場景:孩子做錯了事,或者成績退步、作業沒完成等情況發生時,家長就很容易開啟埋怨嘮叨模式:「太讓人失望了,上次考砸了,本想這次你能進步,結果又考成這個樣子,我看你也就這個水平了。」「你就是沒記性,這次作業又拖拉,上次因為作業沒完成,老師讓我去學校,都陪著你丟人。」「怎麼和你說的?
  • 《為什麼不反過來試試》學習案教你換角度思考問題
    啟發:讀了課題,你有什麼問題嗎?(預設:什麼叫反過來試試?反過來試什麼呢?)2.過渡:究竟課文說反過來試什麼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去瞧瞧吧!【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質疑課題,從而形成一種提問的習慣,然後通過尋找答案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課文,提高自學能力。】
  • 呂布被稱為三國第一人,為什麼他的名聲這麼臭?只因他做錯三件事
    說起三國的猛將,那就不得不提及一個人,他就是呂布。相信呂布的大名已經到了如雷貫耳的地步,當然,不僅僅是因為他的勇猛,也不是因為他與貂蟬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而是因為他的「臭」名聲,到底有多臭?投降愛才的曹操卻因為他的名聲太臭被殺。
  • 為什麼我明明很努力學習,卻還是學不好?
    你我都曾經在學校裡做過學生,班級裡有學習特別好的同學,當然也有學習稍微差一點的同學。總有人說學習成績差的學生不努力,明明每天自己家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一樣,天天也是背著沉甸甸的書包去上學,起早貪黑,為啥他就是學習不好呢?
  • 老人幫子女帶娃,以下「底線」拎不清,遲早要落埋怨
    堅守住了這幾條「底線」,才能不落埋怨。記住一點,自己只是幫忙帶娃,很多事不能越俎代庖老人幫子女帶娃,一定要記住一點,自己過來只是幫著帶孩子,而自己只是孩子的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孩子還有自己的父母,很多本該是人家父母操心的事情,自己就不要越俎代庖了。老人有了這一點覺悟,與子女或者子女的另一半相處時才能其樂融融。
  • 最讓人噁心的男人就是,明明做錯了事,不道歉反而腦羞成怒.
    他一上臺,女孩子競相留燈,但他後來說,他現在的狀況是,父親癌症,母親癌症,父母最大的心願就是能看到他結婚——燈一盞一盞全滅了,主持人問:為什麼啊?男人聽到這個故事,很激動,馬上批評現在的女孩子太現實,一看帥哥,眼睛閃閃發亮,一聽說人家父母病重,馬上滅燈。
  • 張彩虹:愛指責別人,背後到底有什麼樣的隱情呢?
    張彩虹分享的第87個親子故事昨天晚上收到一個家長的諮詢,長長的幾段話,才說清楚問題。因為這個家長和孩子,身上問題很多,現在又牽扯到第三方。所以,看完簡訊的一瞬間,我就非常不舒服,冒出來的一個意識就是:自己還沒管明白呢,為什麼要去管別人,譴責別人呢?
  • 不要總是埋怨他人,要學會改變自己
    不要總是埋怨他人,要學會改變自己,一起來看看吧。 當你上班遲到了一分鐘,你說路上堵車了,可以理解嗎? ——可以! 當你說自己有點不舒服要請一天假,可以理解嗎? ——可以!
  • 明明除甲醛了,為什麼一檢測還是超標?是因為你做錯了!
    這也是因為環保材料明明是這麼用的,最後還是甲醛中毒。誤區一:通風可以除醛很多人認為甲醛只要通風一段時間就會和其他有毒氣體一起消失。但你要知道,甲醛只有在開窗的時候才會被風吹走。這只是為了減少甲醛,關閉窗戶後甲醛會在家具中釋放和積累。
  • 釣友埋怨我「搶他的魚」 這可能就是強者的無奈吧!
    有點標題黨啦,今天跟大家分享一次釣魚經歷,明明我也沒佔到什麼天時地利,最後還被一旁的釣友埋怨我搶魚,哎!旁邊一位老師傅說,自從我過來之後,他就釣不到魚了,其實他打了四個窩子,佔住了大部分地方,面對這種情況,我只能是笑一笑而無語,你們釣魚遇到過這種旁邊釣友的埋怨嗎?哎 ,我總不能得了便宜還賣乖啦!
  • 埋怨造句和解釋_埋怨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埋怨在教材中的例句:1、「你該一次說完哪!」我一邊埋怨,一邊跟在它後面跑。(出自:統編版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習作例文:我家的小狗)埋怨參考例句:1、他們卻執迷不悟,反而埋怨經營大氣候變差。2、雖然責任相當重,但他卻不曾埋怨過。3、不要埋怨已發生事情。
  • 張彩虹:孩子碰到稍微有點難的題,就退縮不願思考怎麼辦?
    原因四:日常無回應每個孩子從三四歲開始的時候,每天都有十萬個為什麼,只要回答一個為什麼,後面就會扯出一連串的為什麼。以至於很多家長,懶得回應孩子,甚至因為問題太多而被訓斥。我就這樣讓他站在牆邊朗讀幾遍,孩子一般讀個兩三遍,就會恍然大悟的驚呼:「媽媽,我知道了,我知道怎麼做了!」第三步、確認孩子理解題目後,幫孩子找出錯誤出現的轉折點這個時候,要讓孩子給你講,已經知道了什麼,他是怎麼做的。
  • 《西部世界》和黑帽子玩家:明明有波瀾壯闊的史詩旅程等著你,為什麼你會先殺一隻雞?丨觸樂
    威廉的朋友的目的非常明確:「我只想在這個無法無天的地方幹些無法無天的事情,才不想勞心費力去尋找什麼虛無縹緲,只能帶來虛擬成就感的寶藏。」這是很多人玩高自由度遊戲時的真實寫照。丨 為什麼是那隻雞?回到文章開始的問題,《上古捲軸》裡有個僅次於「膝蓋中箭」的名梗「溪木鎮雞神」。
  • 男人明明不喜歡你,為什麼不拒絕你?一個過來人說了實話
    小潘丨情感美文系列小潘談情說愛 籤約作者原創01我的朋友小C暗戀一個男人很久了,不過她一直都不敢主動開口,她想,或許再等等男人就會主動向她表白的。其實男人在感情中不一定就比女人麻木,男人的神經也是敏感的,可是他們不喜歡眼前那個對自己動了心的女人,為什麼不直接拒絕呢?也許,每個人心裡的想法都不同,有些人喜歡這種朦朧卻沒有事實的感覺,有些人只是出於憐憫暫時付出他的溫暖,但也不排除有些男人別有目的。
  • 遇事,千萬別埋怨
    一個人如果對事情要求太高,而實際上得不到實現,把原因歸結到自己身上,就是自卑,把原因歸結到別人身上就變成了埋怨。一個經常埋怨的人,總是站在一定的高度去指責。埋怨產生的前提就是「自己是對的,你把事情辦砸了」。埋怨極其傷害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 張彩虹:給孩子加作業,孩子就是不聽怎麼辦?
    張彩虹分享的第139個親子教育方案超級接地氣,上手就有效還能一直用的好方法一位家長反饋:我家老大現在上二年級,學習成績還行,我們娘倆經常為寫作業的問題吵架。平時老師布置的作業,他在學校基本都能完成,剩餘很少的一部分才回家寫。
  • 你為什麼總是覺得他不夠愛你?
    為什麼你總覺得他不夠愛你? 為什麼我們會選擇錯誤的人? 一切,還要從自我認同感開始說起。 自我認同是能夠理智地看待並且接受自己以及外界,每個人性格的形成,是多重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