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怨會讓孩子自責,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2020-12-14 靜聽濤聲依舊

大多數家庭都曾經有過這樣的場景:

孩子做錯了事,或者成績退步、作業沒完成等情況發生時,家長就很容易開啟埋怨嘮叨模式:

「太讓人失望了,上次考砸了,本想這次你能進步,結果又考成這個樣子,我看你也就這個水平了。」

「你就是沒記性,這次作業又拖拉,上次因為作業沒完成,老師讓我去學校,都陪著你丟人。」

「怎麼和你說的?不讓你這樣做,你偏不聽,前幾天因為你闖了禍已經夠讓人糟心了,看看,又犯錯誤了吧?」

有專家做過調查統計,在孩子最厭煩家長的十大言行中,埋怨嘮叨排在第一位。那麼,這排在被討厭第一位的埋怨嘮叨有哪些危害呢?

仔細分析,就會發現,家長這些埋怨嘮叨有一個特點——舊帳重提,一說就一串,聯想格外豐富。孩子犯錯了,家長習慣把孩子以前的錯誤再翻出來,一一列舉,再加上一點誇大和幾分貶斥。

家長的心情可以理解,是想讓孩子知道他不是初犯了,該引起重視了,必須改變了。

但是,這樣的結果是什麼呢?隨著家長嘮叨中不斷把孩子犯的錯誤進行累加,孩子在家長的埋怨中發生了什麼心理變化呢?

我們作為大人,先回顧一下,自己搞砸了一件事情,或者領導安排的工作沒做好,讓領導批評一頓,順便把你以前的失誤與失敗再列舉出來,你內心會怎麼想?

一般來說,我們會懷疑自己的能力,我到底能不能勝任這個工作啊?自己怎麼這麼笨啊?於是,我們所犯的錯誤會像影子一樣緊緊跟隨我們,這個影子慢慢就變成了心裡的陰影,影響著我們今後的工作生活。

孩子也是這樣啊,當他犯了錯,他也在懷疑自己的能力。而當你把他以前所犯錯誤都抖摟出來的時候,就等於讓他進一步確認自己確實沒有這個能力,把懷疑變成了確信。

有個名詞叫做「身份認同」,孩子在錯誤面前本來就自卑,加上家長的埋怨,讓他更加認可了自己無能無助的這個身份。很顯然,這對打擊孩子的自信心無疑是很致命的。一個失去了自信的孩子,很難在錯誤之後勇敢地去攻堅克難取得進步。

想一想,連成年人都在挫折面前陷入自我懷疑,更何況未成年的孩子呢?

還有一個危害家長也需要引起重視,一個經常在家長埋怨指責中長大的孩子,很容易產生焦慮和內疚,會產生自責。

很多家長埋怨的目的就是讓孩子自責,家長的邏輯是:自責好啊,老祖宗都說了,知恥而後勇。但是,內疚和自責很容易造成一個人的拖延。那些在父母嘮叨埋怨中逆反的孩子,越是自責,越容易放縱自己。

家長的本意很明顯,想讓孩子在自責之後,提高對自己的要求,不要墮落下去。實際上,自責之後不一定自然會有對自己的高標準嚴要求。

況且,一個人改變時存在的真正問題,並不在於對自己要求的高低,而在於高要求的背後,究竟是你對自己厭惡,還是愛與期待。自責很容易把孩子引向自我討厭的泥潭,只有後一種感情才是讓孩子改變的力量。

那麼,家長為什麼會習慣於埋怨孩子呢?

其實,不管是家長埋怨孩子,還是埋怨他人,都是因為我們內心焦慮的投射。遇到孩子做錯事,或者自己做錯事,我們內心就會產生壓力,為了排解這種壓力,我們就會在頭腦中出現「這不是我的責任」的想法。

想一想,家長在數落孩子的時候還會經常說什麼樣的話?

「我早就告訴過你」「我提醒過你吧?」「千叮嚀萬囑咐,你就是不聽」。

這些話又有啥特點?就是在推卸自己的責任——不是我沒告訴你,不是沒教育提醒你,是你自己不爭氣,不是我做家長的責任。

真的不是家長的責任嗎?

家庭教育難道只是告訴孩子、提醒孩子就行嗎?正是因為家長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到底是什麼,到底應該怎麼做,才導致了孩子屢次犯錯。這個時候,需要家長反省自己的問題,我們卻在埋怨嘮叨中,錯過了最佳的反省機會。

從另一個角度講,這樣埋怨嘮叨的教育方式(如果這也算教育的話),還會造就孩子與家長相似的思維模式,那就是,遇到錯誤,首先要埋怨他人,埋怨環境,不從自身找原因。

所以,我們看到,慣於埋怨孩子的家長,培養出的孩子也是習慣埋怨,一旦自己成績退步了,孩子會找出原因一大把:什麼老師講課不行了,同學對我不好了,學校怎樣怎樣,考試題目太偏太怪等等。

所以,作為家長,應該警醒,自己是否在培養愛埋怨的孩子,是否在塑造孩子推卸責任的思維方式。如果真的如此,無論你嘮叨多少,都不可能讓孩子進步,反而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那麼,和埋怨嘮叨相反的正確教育方式是什麼呢?

家長首先要克制自己想埋怨嘮叨的欲望,下決心改掉這個毛病。然後把思維的重點放在怎麼幫助孩子改正錯誤上,注意是幫助,而不是代替。

家長要嘗試把嘮叨埋怨的話變成類似這樣的語言:

「孩子,從這次錯誤中我們可以得出什麼啟示呢?」

「有什麼辦法可以減少或者避免再犯類似錯誤呢?」

「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來彌補錯誤呢?」

「有什麼需要家長幫助的嗎?下一步你準備怎麼做呢?」

這才是家長在孩子出問題時正確的語言,一定要把埋怨改變為啟發孩子關注犯錯之後到底如何行動,而不是讓孩子沉溺於自責中難以自拔。

當然,接下來還有很多需要做的工作,在此不再贅述。

相關焦點

  • 讓我們看看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但現在才想到辭職已經太晚了無論如何巴託梅烏都註定永遠被釘在巴薩的恥辱柱上有人說巴託梅烏辭職會是梅西留隊的轉機有媒體和記者宣稱梅西很快就會公開發聲向外界傳達自己的想法以解釋自己為何選擇離開效力了20年的巴薩既然已決定離開現在最大的看點是梅西會去哪兒
  • 面對孩子埋怨、抱怨的壞習慣,家長應該如何應對?
    家長說孩子學習不好,孩子就會反駁說,人家同學爸爸媽媽是高中老師,天天輔導學習,學習成績能不好嗎?有的孩子還會抱怨自己的家庭條件差,說家裡吃得不好,穿得不好,不像有錢人家的孩子,爸爸媽媽是總經理或者是當官的,自己的爸爸媽媽都是普通工人,要什麼沒有什麼,都讓自己在同學面前抬不起頭。
  • 埋怨只會讓人裹足不前,懂得更好地去改變自己,而不是整天埋怨!
    生活總是很現實,它會告訴你,什麼是冷酷什麼是落魄。沒有掌控科技的能力,就要踏實做事。老祖宗話就有道理,勤能補拙。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話就是經典,你和什麼人在一起,你就什麼人,趣味相投是最好解釋。其實,人生很短暫,在茫茫天地間,我們都只不過是滄海裡的一粟;我們心中想像那麼高貴,大家都是普通人,要做和自己相符的事情,有擔當,有負責就好,能給父母一個溫馨的港灣,能給孩子一個起飛的平臺,就是平凡的偉大。常常覺得不如意的事太多,就會想傾訴就會想發洩,但千萬不要因為一點小事,千萬不要因為一時的小情緒,就滿街抱怨老天不公。
  • 如果地球突然停止轉動,那麼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如果地球停止了轉動,會發生什麼?地球突然停止轉動會發生什麼?地球一直處於自轉的狀態,我們所謂的靜止也是相對的靜止,地球自轉的速度是465米/秒,地球公轉的速度是29.8千米/秒,在相對靜止的狀態下我們其實一直跟著地球在轉動,在感覺上我們似乎察覺不出來自己在運動中,因為地球太大了。如果地球突然間靜止,在如此高速轉動的狀態下,那將是一場徹底性的災難。
  • 哲科:接下來我會去度假,然後看看會發生什麼
    「這是一個令人遺憾的結果,很顯然平局會是一個更加公平的結果,不過義大利確實是表現更好的一方。」除此之外,哲科也談到了轉會國米的傳聞:「我依然是羅馬的球員,接下來我會去度假,然後我們再看看會發生什麼。」
  • 遇事,千萬別埋怨
    吃飯的時候,李玲對老公說,孩子咳嗽這麼狠,得去醫院看看醫生,王斌說哪有那麼厲害,吃點藥就行了。李玲還是不放心,帶孩子去檢查了,回到家一刻也不停息開始埋怨王斌。說王斌聽不進去,耽擱了孩子的病。其實也就是一個小小的炎症,李玲卻不認為,光說王斌不負責。
  • 「都怪我不好」 :自責是一種能力
    這種頻繁的「自我攻擊」讓他們苦不堪言,自己為什麼就不能把攻擊釋放出來呢,為何會朝向自己,簡直太愚蠢、太懦弱了。我總會反問道:「那麼,你想把攻擊性朝向誰呢」,他們隨即陷入沉思,並沒一個明確答案。很多人總在追求「攻擊性向外」,以為只要釋放出來就好了,否則會釀成大禍,但凡自我指責就會害怕,擔心積壓太多把自己擊垮。其實你沒那麼脆弱,比自責更嚴重的是你不接受自責,總會把它上升到壓抑的高度。記住:恰當責備是一種能力,而不在於是對他人還是對自己。
  • 張彩虹丨明明他做錯了,為什麼反過來埋怨你?
    分析過程:我問這位家長:你從這兩段話裡能看到什麼問題麼?你試著思考下你老公抱怨的心理,他為什麼抱怨?爸爸立馬略帶埋怨的問:「哎,你咋不叫我呢?」為了轉移它們對自我意識的攻擊:我們會本能的開啟「自我價值保護機制」------保證不是我的錯以及找藉口。就像身體被病毒入侵,會通過發燒來自我保護一樣,人們面對「內疚」和「羞恥」的感受時,會通過埋怨來保護自己不被這個感受傷害到自己。
  • 郭艾倫看奪冠後髮長文反省:感動到哭,會自責一輩子!
    北京時間10月8日,近日多支球隊觀看了隨後電影《奪冠》,有國足,有CBA俱樂部球隊,看完後,都感觸頗深,遼寧後衛郭艾倫在觀看後,談到了自己的感受,他認為自己世界盃的糟糕表現會讓他自責一輩子。別人看這電影的感受肯定和我不一樣,我會自責一輩子了。但是我希望以後下一輩男籃也會向女排一樣好,希望以後有夢想為國家打球的小球員們請記住一句話!穿上國家隊球衣為國出戰的比賽,才是真正的比賽! ​​​​
  • 孩子,不要自責,媽媽一定很欣慰你活著
    在每年夏季都會發生多起溺水事故的日本,這不是一條大新聞。而在頻頻發生虐待孩子致死的冷漠失常社會,這是一條強烈撞擊人心的新聞。短短數語的新聞,千餘條留言,字字句句叫人眼角發熱。兒子得救了,很好,可卻是如此難受的結果。懇切希望這個孩子,為了媽媽,今後也要好好活下去。
  • 孩子:死是什麼?媽媽也會死嗎……別迴避和孩子談論死亡!
    晚上有時候玩著玩著他會說害怕,有時候又說會想爺爺,半夜還經常哭著醒來。原以為這個年齡的他還什麼都不懂,沒想到他的反應卻如此強烈。家人離世,會讓孩子悲傷,也會讓孩子有很多不解,甚至恐懼。當孩子問你:死是什麼?媽媽也會死嗎……這時候千萬不要迴避,因為是時候給孩子一些死亡教育了。
  • 長大後你會發現,很多父母教你的道理,和現實截然相反
    在意別人的感受,而不是態度;小時候,父母總是用「會讓別人看到笑話的」、「讓別人知道了會議論的」……的言辭來約束我,告訴我應該做什麼或不該做什麼。長大後,我發現,別人的眼光其實你是在意不完的,畢竟眾口難調。
  • 海賊王:世界會議進行中,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現在和之國的這段劇情一直不溫不火的沒什麼進展,同時一直讓我們期待的世界會議也一直沒有什麼動靜。但是既然世界會議在劇情中是一場很重要的話,那麼有可能是比世界會議還要重要的劇情出現了,而且在世界會議中牽連的人並不少,對於七武海來說更是一場很重要的會議了。今天小編跟大家說說自己的觀點,預測之後會發生什麼劇情。
  • 在孩子臨睡之前說這3句話,孩子長大會很優秀,也會很感激你
    現在的年輕人總是處於焦慮之中,尤其是懷孕生子之後的女性,她們一邊要負責掙錢養家,一邊又自責無法給寶寶更優質的陪伴。其實這種自責是完全沒有必要的,親子陪伴並不在於陪伴的時間有多長,而在於陪伴的質量有多高。如果寶媽你在孩子臨睡之前可以說這幾句話,那麼孩子長大之後會很優秀,他肯定也會感謝你的。
  • 孩子磨嘰,家長催促埋怨,結果越催越慢,家長該如何做?
    案例:又一個孩子很磨蹭,家裡人不停地催促、數落,但沒有任何效果。深入分析才發現,家裡人不但對孩子做事的速度不滿,幾乎在各個方面都不認可孩子,在生活中也常常因為一些瑣事發生矛盾。家長的反覆催促裡面包含著對孩子的不滿、急躁、埋怨、否定、不耐煩等情緒,這些不良情緒都將傳遞給孩子,長此以往,對孩子的內心成長容易起到反作用,好多孩子會因此產生「唱反調」的現象:孩子會通過故意拖延的方式進行「被動攻擊」——你越是讓我快,我越慢。教育孩子的前提是要了解孩子,讀懂孩子。
  • 「我是個無能的失敗者」:孩子的悲觀是錯誤的「解釋風格」造成的
    解釋風格的三個維度解釋風格從兒時開始發展,如果未經幹預,會保持一輩子。當孩子解釋為何某一件好事或壞事會發生在自己身上時,有三個重要維度需要考慮:永久性、普遍性與個人化。永久性:偶爾vs.總是當壞事發生時:有的孩子會認為壞事件發生在他身上的原因是會永久存在的。既然永久存在,壞事就會不停地發生。
  • 性格軟弱的人,會不自覺說些「自責」的話,很準
    點擊右上角藍字就可以關注我哦性格軟弱的人,會有什麼特徵?性格軟弱的人,會不自覺地說些「自責」的話,特別準:第一,都是我的錯,凡事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不願抱怨其他或者譴責別人;第二,我應該那樣做,而不是這樣做,顯得意志特別不堅定;第三,忍忍算了,何必呢?總是特別會自我寬慰和開導。
  • 豬的生命意義是什麼?它被殺時會埋怨它父母嗎?
    野豬它是自由的,它不需要人類來餵養,因為它是強者,它會覓食。它知道餵養得都成了人類的盤中餐,所以它獨立去尋找食物,去在大自然裡面尋找它的天地,它知道那些家豬是可憐的,沒有自由,沒有未來,只是把肉身提供給人類。各個蠢如豬!不對它們就是豬啊。
  • 人死後,身體會發生什麼?
    活著的時候,人一輩子都在為自己打算,出門穿什麼衣服,午飯吃什麼,晚上去哪裡玩,要買什麼樣的房子車子,過什麼樣的生活。那當人體死亡後, 你會面臨什麼,很少有人關注。人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死了以後,啥都不知道了,管他啥是啥。
  • 關係再好也別幫以下4種忙,寧願被埋怨,也不幹吃力不討好的事
    導語:關係再好也別幫以下4種忙,寧願被埋怨,也不幹吃力不討好的事要學會拒絕,超出能力範圍力所不及事不要勉強承受,這樣只會擔子越來越重,必要的拒絕有時候就是減輕負擔。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人,難免會跟他人打交道,人家都說好朋友兩肋插刀,但也要分清事情,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則跟底線,不能為了所謂的面子跟情誼,打腫自己的臉充胖子,有可能還會好心辦壞事,把朋友間的感情毀掉,更有甚者給自己造成損失,未免有些得不償失。當朋友需要幫忙的時候,也要擦亮雙眼,明白什麼事情不能幫,可悲到頭來後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