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家庭都曾經有過這樣的場景:
孩子做錯了事,或者成績退步、作業沒完成等情況發生時,家長就很容易開啟埋怨嘮叨模式:
「太讓人失望了,上次考砸了,本想這次你能進步,結果又考成這個樣子,我看你也就這個水平了。」
「你就是沒記性,這次作業又拖拉,上次因為作業沒完成,老師讓我去學校,都陪著你丟人。」
「怎麼和你說的?不讓你這樣做,你偏不聽,前幾天因為你闖了禍已經夠讓人糟心了,看看,又犯錯誤了吧?」
有專家做過調查統計,在孩子最厭煩家長的十大言行中,埋怨嘮叨排在第一位。那麼,這排在被討厭第一位的埋怨嘮叨有哪些危害呢?
仔細分析,就會發現,家長這些埋怨嘮叨有一個特點——舊帳重提,一說就一串,聯想格外豐富。孩子犯錯了,家長習慣把孩子以前的錯誤再翻出來,一一列舉,再加上一點誇大和幾分貶斥。
家長的心情可以理解,是想讓孩子知道他不是初犯了,該引起重視了,必須改變了。
但是,這樣的結果是什麼呢?隨著家長嘮叨中不斷把孩子犯的錯誤進行累加,孩子在家長的埋怨中發生了什麼心理變化呢?
我們作為大人,先回顧一下,自己搞砸了一件事情,或者領導安排的工作沒做好,讓領導批評一頓,順便把你以前的失誤與失敗再列舉出來,你內心會怎麼想?
一般來說,我們會懷疑自己的能力,我到底能不能勝任這個工作啊?自己怎麼這麼笨啊?於是,我們所犯的錯誤會像影子一樣緊緊跟隨我們,這個影子慢慢就變成了心裡的陰影,影響著我們今後的工作生活。
孩子也是這樣啊,當他犯了錯,他也在懷疑自己的能力。而當你把他以前所犯錯誤都抖摟出來的時候,就等於讓他進一步確認自己確實沒有這個能力,把懷疑變成了確信。
有個名詞叫做「身份認同」,孩子在錯誤面前本來就自卑,加上家長的埋怨,讓他更加認可了自己無能無助的這個身份。很顯然,這對打擊孩子的自信心無疑是很致命的。一個失去了自信的孩子,很難在錯誤之後勇敢地去攻堅克難取得進步。
想一想,連成年人都在挫折面前陷入自我懷疑,更何況未成年的孩子呢?
還有一個危害家長也需要引起重視,一個經常在家長埋怨指責中長大的孩子,很容易產生焦慮和內疚,會產生自責。
很多家長埋怨的目的就是讓孩子自責,家長的邏輯是:自責好啊,老祖宗都說了,知恥而後勇。但是,內疚和自責很容易造成一個人的拖延。那些在父母嘮叨埋怨中逆反的孩子,越是自責,越容易放縱自己。
家長的本意很明顯,想讓孩子在自責之後,提高對自己的要求,不要墮落下去。實際上,自責之後不一定自然會有對自己的高標準嚴要求。
況且,一個人改變時存在的真正問題,並不在於對自己要求的高低,而在於高要求的背後,究竟是你對自己厭惡,還是愛與期待。自責很容易把孩子引向自我討厭的泥潭,只有後一種感情才是讓孩子改變的力量。
那麼,家長為什麼會習慣於埋怨孩子呢?
其實,不管是家長埋怨孩子,還是埋怨他人,都是因為我們內心焦慮的投射。遇到孩子做錯事,或者自己做錯事,我們內心就會產生壓力,為了排解這種壓力,我們就會在頭腦中出現「這不是我的責任」的想法。
想一想,家長在數落孩子的時候還會經常說什麼樣的話?
「我早就告訴過你」「我提醒過你吧?」「千叮嚀萬囑咐,你就是不聽」。
這些話又有啥特點?就是在推卸自己的責任——不是我沒告訴你,不是沒教育提醒你,是你自己不爭氣,不是我做家長的責任。
真的不是家長的責任嗎?
家庭教育難道只是告訴孩子、提醒孩子就行嗎?正是因為家長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到底是什麼,到底應該怎麼做,才導致了孩子屢次犯錯。這個時候,需要家長反省自己的問題,我們卻在埋怨嘮叨中,錯過了最佳的反省機會。
從另一個角度講,這樣埋怨嘮叨的教育方式(如果這也算教育的話),還會造就孩子與家長相似的思維模式,那就是,遇到錯誤,首先要埋怨他人,埋怨環境,不從自身找原因。
所以,我們看到,慣於埋怨孩子的家長,培養出的孩子也是習慣埋怨,一旦自己成績退步了,孩子會找出原因一大把:什麼老師講課不行了,同學對我不好了,學校怎樣怎樣,考試題目太偏太怪等等。
所以,作為家長,應該警醒,自己是否在培養愛埋怨的孩子,是否在塑造孩子推卸責任的思維方式。如果真的如此,無論你嘮叨多少,都不可能讓孩子進步,反而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那麼,和埋怨嘮叨相反的正確教育方式是什麼呢?
家長首先要克制自己想埋怨嘮叨的欲望,下決心改掉這個毛病。然後把思維的重點放在怎麼幫助孩子改正錯誤上,注意是幫助,而不是代替。
家長要嘗試把嘮叨埋怨的話變成類似這樣的語言:
「孩子,從這次錯誤中我們可以得出什麼啟示呢?」
「有什麼辦法可以減少或者避免再犯類似錯誤呢?」
「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來彌補錯誤呢?」
「有什麼需要家長幫助的嗎?下一步你準備怎麼做呢?」
這才是家長在孩子出問題時正確的語言,一定要把埋怨改變為啟發孩子關注犯錯之後到底如何行動,而不是讓孩子沉溺於自責中難以自拔。
當然,接下來還有很多需要做的工作,在此不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