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磨嘰,家長催促埋怨,結果越催越慢,家長該如何做?

2020-12-23 舒欽爸爸聊育兒

案例:又一個孩子很磨蹭,家裡人不停地催促、數落,但沒有任何效果。深入分析才發現,家裡人不但對孩子做事的速度不滿,幾乎在各個方面都不認可孩子,在生活中也常常因為一些瑣事發生矛盾。有一次媽媽接孩子回家,電動車中途沒電,媽媽先回家了,孩子只有自己走回家,對於一個整天被接送的孩子突然告訴他要自己走回家,這是一個挑戰。回到家以後,孩子滿頭大汗地坐在了沙發上,於是,姥姥開始數落孩子沒有馬上洗手不講衛生,媽媽則催促孩子趕緊洗手吃飯。其實,孩子並非不想洗手,只是走累了,想暫時歇一歇。家長只是一味地埋怨,從不曾去感受孩子的內心,更沒有發現孩子的進步。對孩子來說,自己的進步沒有得到認可,卻遭到了不斷的數落和批評,這種落差使他們幼小的心靈受到了傷害,這時候,反感、厭惡等負面情緒就會伴隨而生,導致孩子做事故意拖延、磨嘰,以此來對抗家長!

家長數落孩子

分析:不停催促埋怨,有可能強化孩子的愛磨嘰。家長的反覆催促裡面包含著對孩子的不滿、急躁、埋怨、否定、不耐煩等情緒,這些不良情緒都將傳遞給孩子,長此以往,對孩子的內心成長容易起到反作用,好多孩子會因此產生「唱反調」的現象:孩子會通過故意拖延的方式進行「被動攻擊」——你越是讓我快,我越慢。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要了解孩子,讀懂孩子。案例中成人不分青紅皂白蠻橫地催促、數落,讓孩子產生了逆反心理,親子雙方的矛盾也會不斷升級,最終會影響親子關係的質量。於是就出現了一個怪圈:越催越慢,越慢越催。同樣的事情,如果家長能夠站在孩子的角度,正確地分析孩子磨嘰的原因,多去感受一下孩子的內心世界,同時對比自己的行為習慣,用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去引導,那就不會出現案例中的情況。

家長數落孩子

作為孩子的引導者,應該像明燈一樣,為孩子照亮前進的方向,指引他們,而不是一味地催促與埋怨。適當的催促,合理的指引,才是正確解決孩子磨嘰的方法。

1 教育孩子,學會換位思考。所謂「換位思考」,是指在思考問題時,有意識地把自己的位置換到對方的位置來思考,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將心比心」。對於天真、單純的孩子,如果一味去催促、埋怨,只是換來孩子更多的傷害。家長應該靜心自查,深刻反思,學會換位思考。作為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應該真正站在孩子的立場上看問題。當孩子出現磨嘰行為的時候,我們應該走近孩子,走近他們的內心,尋找其根本原因,聽聽孩子的理由。

走進孩子,換位思考

2 少一些批評和指責,多一些表揚和鼓勵。表揚和鼓勵比批評和指責能更有效地激發孩子的積極動機。對於孩子的教育,不在於嚴厲或縱容,每個孩子都有一顆幼小的心靈,就像一顆小樹苗,需要我們精心地去培養、澆灌,才能茁壯成長。用正確的說服方法加適當的處罰措施,來幫助孩子克服做事磨嘰的壞習慣。在處罰的同時給予鼓勵,只要不是原則性問題,孩子即使做錯了也要鼓勵他勇敢地前進,讓他明白,這是好事,這樣孩子會積極主動去做事情,不再畏首畏尾,磨磨唧唧。

表揚和鼓勵孩子

3 採用「自然教育法」,讓孩子嘗到磨蹭的後果。「自然教育法」倡導:一個人應當承受他的行為引起的後果,從而調整自己的行為方式。孩子只有在體會到磨蹭給自己帶來損失之後,他才能夠自覺地快起來。因此,讓孩子為自己的磨蹭付出「代價」,品嘗磨蹭的自然後果,不失為一個改掉孩子磨蹭毛病的好方法。比如,孩子早晨起床後磨磨蹭蹭的,家長可以適時適當地提醒孩子一下「再不快點可要遲到了」,如果孩子依然在那裡磨磨蹭蹭,不妨任由他去,不必擔心孩子上學會遲到,其實就是要讓孩子親身體驗上學遲到的後果。孩子如果真的遲到了,老師肯定會詢問他遲到的原因,孩子挨了批評之後,就會認識到磨蹭給自己帶來的害處,幾次以後孩子自然就會自己加快速度。

讓孩子嘗到磨嘰的後果

面對孩子磨嘰,家長儘量不要反覆地催促,以己度人,如果一個人反覆催促你做什麼事,時間一久,你也會產生逆反心理,孩子更是如此,如果將你的催促變成習以為常,那麼你的話孩子就會「自動屏蔽」,根本不會祈禱作用。

相關焦點

  • 越不讓孩子做孩子越去做,是「白熊效應」,家長要了解後才能化解
    比如:梅梅跟紅紅外出時,叫紅紅走快些,紅紅只會走得特別慢;紅紅在洗手,梅梅叫紅紅不要玩水,紅紅就會玩水玩得衣服全溼了;紅紅做事情拖拉,梅梅叫紅紅做快些,紅紅只會越做越慢......這樣的事情層出不窮,每次梅梅越催,紅紅就會越慢,越不讓紅紅做,經紅就越會去做。
  • 孩子天生「慢性子」,家長越催反而越慢,這些原因在作祟
    孩子天生就具有不同的性格,有的活潑開朗而有的則比較內向。內向的孩子往往做事比較慢,這就會讓家長非常頭疼。每天早上催他們起床上學都需要好多遍,長此以往誰都會不耐煩。家長覺得孩子性子慢,多催催就好了,可是就算再怎麼催促孩子似乎也快不起來,甚至會因此變得越來越慢。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孩子成長那些事兒:家長包辦代替,孩子愛磨嘰,家長該如何做?
    每當幼兒出現磨蹭、不樂意做的現象,家長就上去「幫忙」,養成了孩子對成人的過分依賴。周而復始,讓孩子形成這樣的一種思維定式:反正我不做,爸爸媽媽到最後都會幫我做,我不必著急。孩子過於依賴父母但是我們家長要認識到,在家裡孩子可以受到各種「優待」,到了幼兒園、小學後,老師不可能照顧得如此周到細膩,孩子直接的不良反應就是做什麼事情都會比同伴慢:吃飯慢、畫畫慢
  • 為什麼孩子越催越慢,趕緊住手,父母別再成為孩子磨蹭的推手
    姑娘吼道:媽媽,你越催我越慢。6歲的孩子,竟然懟起她媽來,句句扎心。我只好放緩了聲音說:你不那麼慢我催你幹嘛?還不忘了補刀:小心今天遲到了。結果人家沒好氣的回到:我才不會遲到!孩子越催越慢的真相——父母讓孩子變得越來越慢7:55分,我走進臥室,打開燈,叫姑娘起床,這個時候她睡得正香。8:00點,怕她沒有起,我再次走進臥室,用手拍了幾下她的屁股,她已經醒來閉著眼睛不想起。
  • 孩子寫作業「磨洋工」,越催越磨蹭?家長這做好4點,能事半功倍
    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經歷,當孩子寫作業「磨洋工」的時候,往往家長越催孩子越磨蹭。這是為什麼呢?
  • 娃動作慢吞吞,家長急得「跳腳」?拼命催促不如用這4個辦法
    家長之所以感覺孩子慢,是因為想讓孩子跟著大人節奏,風風火火、乾脆利落,用最少時間做出最多事情。孩子的速度可以慢慢提升,前提是家長要了解孩子動作慢的原因。孩子為何慢吞吞?2、孩子遇到困難在寫作業、穿衣服、或做某件事時,孩子經常停下來還會做錯,這是因為遇到困難不知如何解決。
  • 孩子「磨」「慢」「拖」?別催,幾招教你搞定
    而孩子們面對家長們的催促,不僅沒有什麼改變,反而越來越慢。每天的催促生活像是陷入了死循環,家長這頭不停地催,孩子那頭充耳不聞的慢。家長急匆匆,孩子慢悠悠我家小侄女就是這樣。適應孩子的「慢」節奏一、將「催促」改為「引導」家長們有沒有發現,即使再小的孩子都有「叛逆期」。當你不停地催促孩子時,孩子的「逆反」小情緒就會爆發。越催越慢,這是孩子在無聲地反抗父母。
  • 孩子「天生」慢性子,家長應該怎麼辦?
    可見,粘液質和抑鬱質的孩子是「天生」的慢性子,神經類型屬於相對安靜而緩慢型。這一類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是慢吞吞的,老是跟不上別人的速度,哪怕大人發脾氣也快不起來。案例中的貝貝小朋友並不是因為外界幹擾導致的磨嘰,也不是因為自己不夠專心而磨嘰,他只是性子慢,生活節奏就這樣,快不起來。
  • 孩子寫作業「越催越慢」,學霸的「王牌」的習慣!值得家長收藏
    二、如何讓孩子的學習變得高效呢?今天我們先來分享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讓孩子有良好的時間觀念。「番茄鍾法」簡單來說就是把孩子要做的事都藉助計時器倒計時,只是如何計時呢?我們很多家長也都知道,孩子的注意力一般只能高效的集中25-30分鐘左右,超過了這個時間,大腦會自動出現疲勞現象,那為何我們晚上讓孩子在房間裡一待就是幾個小時呢?三、具體解決步驟1.如何讓孩子願意配合使用番茄鍾進行自我控制呢?
  • 孩子做題速度慢,家長等不及?家長做好情緒管理,激勵孩子學習
    然而,寫作業速度慢、學習效率低,這幾乎是98%的家長在焦慮擔心的事情,正如那位發朋友圈的家長一樣,孩子寫作業家長腦闊疼,沒有效率也管不住,這該怎麼辦呢?情緒會相互傳染,別讓家長莫名其妙的怒火,打擊了孩子的學習積極性,你知道嗎?一、為什麼面對孩子的學習,家長總昏了頭?
  • 為什麼家長越著急,孩子抽動症越嚴重?
    所以情商課看起來是在給孩子上課,但實際上我們每一個老師要面對的是孩子和孩子背後的家庭,所以情商老師的工作是要幫助孩子真正的消除掉抽動症狀,這個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尤其是孩子背後的家庭因素。海英博士回答:阿斯伯格的孩子本身社交能力比較差,在交往方面會遇到一些困難,容易產生焦慮抑鬱情緒。目前孩子學業壓力也比較大,對於如何處理壓力和負面情緒可能欠缺一定的方法。那麼孩子去做心理方面的一些調整還是非常有必要的,家長也要看一下,孩子情緒爆發一般都在什麼時候?
  • 越制止孩子越想做,家長警惕「白熊效應」,讓孩子遠離「白熊」
    二、家長的哪些行為,最容易讓孩子被腦海裡的「白熊」綁架?1、越來越頻繁的督促或囑咐孩子早上睡懶覺不起床,媽媽不停地催促,「趕緊起床,一會兒堵車啦!」「快點兒起吧!再不走就遲到啦!」。孩子臨走進校門前,會多次聽到「不要上課和同學說話!」「不要想著玩手機!」。晚上回家後,「趕緊做作業!」「不要打遊戲啦!」這些話語又充斥耳畔。家長們類似的話語是不是一天能和孩子念叨十遍?太多的看似善意的提醒,只能使得孩子心裡越來越煩躁。
  • 孩子總怯場,可能與家長常說這句話有關,越說孩子越緊張
    但孩子心裡是怎麼想的?媽媽這麼重視這次節目,對我抱了這麼大希望,萬一我沒演好怎麼辦?孩子心裡越想越亂,看著臺下幾百號人,腿都軟了。最後上臺表演,真的就出了問題,肢體僵硬,還出了還幾個錯誤,最後遺憾沒拿到獎品。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孩子怯場,並不是孩子不優秀,也不是缺乏人前表演的經驗,也有可能是家長的原因,對孩子的過分要求,也會令孩子差生緊張不安的情緒!
  • 越說「不」孩子越做?家長先了解「白熊效應」,孩子更能乖乖聽話
    對於大多數的家長來說,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有些時候會發現家長越不讓孩子做什麼,孩子就會越去做,這樣的現象在心理學叫做「白熊效應」。白熊效應又稱白象效應或者反彈效應,是源於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的一個實驗。
  • 孩子學習不自覺,總要父母催促提醒,該如何調動他的積極主動性?
    有家長在私信提問說:「孩子在家不愛學習,寫作業總是要我們催促嘮叨才慢吞吞去做,不催就不主動去寫,好不容易催到去學習了,他一會說要喝水,一會說要上廁所,一會又說肚子餓,根本就沒把心思放在學習上,他一學習全家都得伺候著他,我該怎麼辦才能讓他積極主動一點啊?」
  • 孩子拖拉愛磨蹭,家長越催娃越慢,用這3招比你催100遍更管用
    孩子的哪個壞習慣最讓你抓狂?相信很多媽媽會不約而同地回答「磨蹭」!我一度懷疑,媽媽最終都難免變成一個嘮叨的女人,早晨要催孩子起床、起床後催孩子洗臉刷牙、刷完牙催孩子吃早餐。終於要給娃送學校去了,還要催孩子快點出門。
  • 面對孩子埋怨、抱怨的壞習慣,家長應該如何應對?
    許多家長因為愛孩子,體諒孩子,聽孩子這麼說不由得內心也自卑起來,覺得自己對不起孩子,沒有能力給孩子提供優越的生活條件。但是,家長必須清醒一點,千萬不能順著孩子的想法,埋怨父母,埋怨家庭條件是一個很嚴重的家庭教育問題。
  • 小時候越黏人的孩子,長大了跟家長越疏遠,如何避免這些現象
    姑姑當時就說,你不說我還不想提,現在孩子跟我的關係沒有之前好了。現在的她已經不是之前的她了,我們幾乎就不說話。每次都是我問孩子。可是孩子也不願意跟我說在學校發生的事情。其實有很多孩子在小時候就會黏著家長,但是孩子慢慢的長大後,就會遠離家長。在網上也有人說,孩子在小時候越黏人,長大了就會和家長越疏遠。
  • 催促讓孩子更煩躁?想要孩子不再磨蹭,父母或應看懂「放手」二字
    想要孩子不再磨蹭,父母或應看懂「放手」二字以上這些話經常在父母的嘴裡說出來,但是父母越是催促,孩子反而越磨蹭,甚至會出現煩躁的情況,從而導致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出現裂痕。其實父母經常催促孩子,不僅不會讓孩子變得更快,反而會適得其反。
  • 每個孩子身上都有「拖延症」,需要家長一催再催,究竟是什麼原因
    家長越是著急,孩子越是淡定,明明1分鐘就能做好的事情,可孩子拖拖拉拉5分鐘都弄不好,家長急的心力憔悴,孩子還覺得自己被催的太煩。尤其是早上的時候,相信家長都大有感觸,到了起床的時間永遠不起床,洗漱加上吃飯半個小時都是快的,甚至有的邊吃飯邊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