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又一個孩子很磨蹭,家裡人不停地催促、數落,但沒有任何效果。深入分析才發現,家裡人不但對孩子做事的速度不滿,幾乎在各個方面都不認可孩子,在生活中也常常因為一些瑣事發生矛盾。有一次媽媽接孩子回家,電動車中途沒電,媽媽先回家了,孩子只有自己走回家,對於一個整天被接送的孩子突然告訴他要自己走回家,這是一個挑戰。回到家以後,孩子滿頭大汗地坐在了沙發上,於是,姥姥開始數落孩子沒有馬上洗手不講衛生,媽媽則催促孩子趕緊洗手吃飯。其實,孩子並非不想洗手,只是走累了,想暫時歇一歇。家長只是一味地埋怨,從不曾去感受孩子的內心,更沒有發現孩子的進步。對孩子來說,自己的進步沒有得到認可,卻遭到了不斷的數落和批評,這種落差使他們幼小的心靈受到了傷害,這時候,反感、厭惡等負面情緒就會伴隨而生,導致孩子做事故意拖延、磨嘰,以此來對抗家長!
分析:不停催促埋怨,有可能強化孩子的愛磨嘰。家長的反覆催促裡面包含著對孩子的不滿、急躁、埋怨、否定、不耐煩等情緒,這些不良情緒都將傳遞給孩子,長此以往,對孩子的內心成長容易起到反作用,好多孩子會因此產生「唱反調」的現象:孩子會通過故意拖延的方式進行「被動攻擊」——你越是讓我快,我越慢。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要了解孩子,讀懂孩子。案例中成人不分青紅皂白蠻橫地催促、數落,讓孩子產生了逆反心理,親子雙方的矛盾也會不斷升級,最終會影響親子關係的質量。於是就出現了一個怪圈:越催越慢,越慢越催。同樣的事情,如果家長能夠站在孩子的角度,正確地分析孩子磨嘰的原因,多去感受一下孩子的內心世界,同時對比自己的行為習慣,用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去引導,那就不會出現案例中的情況。
作為孩子的引導者,應該像明燈一樣,為孩子照亮前進的方向,指引他們,而不是一味地催促與埋怨。適當的催促,合理的指引,才是正確解決孩子磨嘰的方法。
1 教育孩子,學會換位思考。所謂「換位思考」,是指在思考問題時,有意識地把自己的位置換到對方的位置來思考,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將心比心」。對於天真、單純的孩子,如果一味去催促、埋怨,只是換來孩子更多的傷害。家長應該靜心自查,深刻反思,學會換位思考。作為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應該真正站在孩子的立場上看問題。當孩子出現磨嘰行為的時候,我們應該走近孩子,走近他們的內心,尋找其根本原因,聽聽孩子的理由。
2 少一些批評和指責,多一些表揚和鼓勵。表揚和鼓勵比批評和指責能更有效地激發孩子的積極動機。對於孩子的教育,不在於嚴厲或縱容,每個孩子都有一顆幼小的心靈,就像一顆小樹苗,需要我們精心地去培養、澆灌,才能茁壯成長。用正確的說服方法加適當的處罰措施,來幫助孩子克服做事磨嘰的壞習慣。在處罰的同時給予鼓勵,只要不是原則性問題,孩子即使做錯了也要鼓勵他勇敢地前進,讓他明白,這是好事,這樣孩子會積極主動去做事情,不再畏首畏尾,磨磨唧唧。
3 採用「自然教育法」,讓孩子嘗到磨蹭的後果。「自然教育法」倡導:一個人應當承受他的行為引起的後果,從而調整自己的行為方式。孩子只有在體會到磨蹭給自己帶來損失之後,他才能夠自覺地快起來。因此,讓孩子為自己的磨蹭付出「代價」,品嘗磨蹭的自然後果,不失為一個改掉孩子磨蹭毛病的好方法。比如,孩子早晨起床後磨磨蹭蹭的,家長可以適時適當地提醒孩子一下「再不快點可要遲到了」,如果孩子依然在那裡磨磨蹭蹭,不妨任由他去,不必擔心孩子上學會遲到,其實就是要讓孩子親身體驗上學遲到的後果。孩子如果真的遲到了,老師肯定會詢問他遲到的原因,孩子挨了批評之後,就會認識到磨蹭給自己帶來的害處,幾次以後孩子自然就會自己加快速度。
面對孩子磨嘰,家長儘量不要反覆地催促,以己度人,如果一個人反覆催促你做什麼事,時間一久,你也會產生逆反心理,孩子更是如此,如果將你的催促變成習以為常,那麼你的話孩子就會「自動屏蔽」,根本不會祈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