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越催越慢,趕緊住手,父母別再成為孩子磨蹭的推手

2020-12-23 豌豆媽媽育兒

為什麼孩子總是磨磨蹭蹭?當了媽之後最讓人煩惱的就是磨蹭。

早上女兒要去上舞蹈課,不由自主的我就一直在催她,自己一心著急,人家和沒事人一樣。

直到早上在我的催促下,我家姑娘終於爆發。

我說:你再不快點,今天又要遲到了。

姑娘吼道:媽媽,你越催我越慢。

6歲的孩子,竟然懟起她媽來,句句扎心。

我只好放緩了聲音說:你不那麼慢我催你幹嘛?還不忘了補刀:小心今天遲到了。

結果人家沒好氣的回到:我才不會遲到!

雖然人家比較慢,但是我們今天還真的沒有遲到,早上去第二個到,老師還沒來。

自己一個人坐下來的時候,我就在反思,為什麼孩子今天早上這麼憤怒呢?

不想不知道,一反思自己都開始不好意思。

孩子越催越慢的真相——父母讓孩子變得越來越慢

7:55分,我走進臥室,打開燈,叫姑娘起床,這個時候她睡得正香。

8:00點,怕她沒有起,我再次走進臥室,用手拍了幾下她的屁股,她已經醒來閉著眼睛不想起。

8:05分,我剛走進臥室就看到孩子在穿衣服,把準備催促起床換成了,趕緊穿衣服。

8:10分,她在整理舞蹈裙,我開始催促,你快點,要遲到了。

8:15分,她正準備進衛生間洗臉,我又說了句,快洗,要不然遲到了。

終於在我第五次催促的時候,姑娘爆發了。

換位思考下,如果是我們的父母催我們回家,5分鐘一個電話,連續四五個,即使是脾氣再好的人,估計也會炸毛。更別說一個孩子,他們控制大腦中控制理性的部分需要等到25歲才能完全發育成熟,所以孩子更容易情緒化。

為什麼我們的孩子越催越慢?

細細想來,錯還真的不在孩子身上,而在父母身上。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標籤效應」。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認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標籤效應具有導向性,一旦人被貼上標籤,就會不自覺地認同這種標籤。

因為我們看到孩子的行為,就會擔心他可能會遲到。在我們不斷催促的時候,內心裡已經給孩子貼上了標籤,他太慢了,他肯定會遲到。

正是因為這種心理暗示,會讓父母們總是不自覺地去催促孩子。這種「你太慢」的標籤就會不知不覺貼到孩子身上。

時間長了,你越催他越慢,因為孩子潛移默化已經認同了父母貼在他身上的標籤。

孩子越慢父母越催,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默契,父母的催促已經完全取代了孩子的自主性。當孩子的潛意識中覺得這不是自己的事,這是父母的事的時候,就會出現每天催催催的場景,結果就是催得越急,人家越和沒事人一樣。

今天被孩子懟了之後,我就在思考,難道不催促孩子,她就會遲到?

偶爾的一兩次遲到,會代表他經常性遲到?

遲到就遲到,遲到的影響能有多嚴重,天會塌下來嗎?

答案是否定的,顯然是我這個做媽媽的太過著急,即使遲到了又能怎樣,讓她多長長記性也好。

所以說,孩子越催越慢,問題不在孩子身上,真的在父母身上。

孩子不是問題的製造者而是解決者

在《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如何聽孩子才會說》這本書中,作者說,孩子的行為越來越糟糕的時候,往往是因為父母把孩子當成了問題的製造者,想要孩子更願意和我們合作,父母需要改變心態,把孩子當成是問題的解決者。

如何改變孩子太磨蹭的習慣?首先要從父母做起。

改變心態把孩子看成問題的解決者

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父母的第一反應就是著急上火,急於糾正,所以在父母眼裡孩子就是問題的製造者。而糾正問題的第一反應往往是制止和懲罰,結果就是懲罰的次數越多,效果越差。

這個時候父母應該改變心態,把孩子當成是問題的解決者,邀請孩子參與問題的解決。

讓孩子參與問題的解決,就是把主動權交回了孩子的手中。腦科學家發現,一旦孩子在某件事情上有更多的控制感,他們在某件事情上的自我驅動也會越好。

今天出門的時候,我說:我們想個辦法,怎麼樣才能不讓媽媽催你。

姑娘說,媽媽,你給我買個鬧鐘吧。

其實,只要當父母改變了心態,對於孩子的問題能夠更加心平氣和的去看待就邁向了成功的第一步,親子關係的緩和,會讓孩子更加願意和我們合作。

讓孩子自己來決定自己的時間安排

作為父母,我們總是習慣以過來人的身份來給孩子做安排。當父母做的越多,孩子控制感越低的時候,孩子反而更加懶惰,不喜歡自己安排。

《自驅型成長》這本書裡提到,在學習這件事情上,父母做的越多,孩子的主動性會越差,會越發和沒事人一樣。當我們所有都替孩子安排好,他就會認為這都是父母的事。

假設我們放手,孩子會怎樣?

最差的結果就是遲到,遲到了一兩次會怎樣,被老師批評,承擔自己的行為後果。

但是可以肯定一點,孩子肯定不會天天遲到。

當孩子被老師批評的時候,父母就要及時出手。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健康恥感。就是說一旦孩子犯錯,內心都會因為犯錯而感到羞恥,這個時候父母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趁熱打鐵,就能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還能乖乖聽話。

當孩子因為遲到被批評,這個時候父母們趁機來教育孩子,邀請孩子參與解決問題。比天天催促更管用。

所以說,作為父母我們究竟在擔心什麼?被一些自己想像出來的問題而嚇到。你越催孩子越慢,你不催也不一定遲到。與其破壞親子關係,還不如放平心態,慢慢來!

相關焦點

  • 孩子天生「慢性子」,家長越催反而越慢,這些原因在作祟
    孩子天生就具有不同的性格,有的活潑開朗而有的則比較內向。內向的孩子往往做事比較慢,這就會讓家長非常頭疼。每天早上催他們起床上學都需要好多遍,長此以往誰都會不耐煩。家長覺得孩子性子慢,多催催就好了,可是就算再怎麼催促孩子似乎也快不起來,甚至會因此變得越來越慢。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孩子寫作業「磨洋工」,越催越磨蹭?家長這做好4點,能事半功倍
    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經歷,當孩子寫作業「磨洋工」的時候,往往家長越催孩子越磨蹭。這是為什麼呢?
  • 孩子磨嘰,家長催促埋怨,結果越催越慢,家長該如何做?
    案例:又一個孩子很磨蹭,家裡人不停地催促、數落,但沒有任何效果。深入分析才發現,家裡人不但對孩子做事的速度不滿,幾乎在各個方面都不認可孩子,在生活中也常常因為一些瑣事發生矛盾。有一次媽媽接孩子回家,電動車中途沒電,媽媽先回家了,孩子只有自己走回家,對於一個整天被接送的孩子突然告訴他要自己走回家,這是一個挑戰。回到家以後,孩子滿頭大汗地坐在了沙發上,於是,姥姥開始數落孩子沒有馬上洗手不講衛生,媽媽則催促孩子趕緊洗手吃飯。其實,孩子並非不想洗手,只是走累了,想暫時歇一歇。家長只是一味地埋怨,從不曾去感受孩子的內心,更沒有發現孩子的進步。
  • 催促讓孩子更煩躁?想要孩子不再磨蹭,父母或應看懂「放手」二字
    「吃飯能不能再快點,再磨磨蹭蹭,上學就要遲到了。」「你這孩子怎麼回事?做什麼事情總是磨磨唧唧的,能不能再快點兒?你再這麼晚,我就不等你自己走了。」「跟你說過多少次了,到現在還記不住,為什麼不前一天把東西給準備好?
  • 孩子有磨蹭神功,父母呢?經濟學原理助父母登上武林盟主寶座
    3、出門上學不能太快,不知道他們的祖師爺怎麼教功夫的,這功夫最大特點就是:慢、慢、慢……你可別小看這磨蹭派大師,雖說他們不出招,但無招勝有招,分分鐘就能父母「打」得「七竅留血」。無奈之下,父母們也只能使出絕招:降龍十八掌。
  • lily英語:別再催促磨蹭的孩子了!
    家長的心都要急上天了,孩子依然我行我素、穩如泰山,你說氣人不氣人?很多家長納悶,孩子為什麼總是慢吞吞的?事實上,家長嫌5歲前的孩子磨蹭,有點錯怪他了。在《爸爸去哪兒》第五季中,陳小春因為沒有找到房子,而小小春Jasper又在身後走得慢,所以就一直催促,還衝他大喊:「快點!」對此,Jasper委屈地說:「Can you stop angry now?」對於兒子的「慢」,媽媽應採兒是這樣回應的:「催什麼嘛,人家都不知道往哪兒走......
  • 孩子拖拉愛磨蹭,家長越催娃越慢,用這3招比你催100遍更管用
    孩子的哪個壞習慣最讓你抓狂?相信很多媽媽會不約而同地回答「磨蹭」!我一度懷疑,媽媽最終都難免變成一個嘮叨的女人,早晨要催孩子起床、起床後催孩子洗臉刷牙、刷完牙催孩子吃早餐。終於要給娃送學校去了,還要催孩子快點出門。
  • 孩子磨蹭只能靠催?身經百戰後我總結了這幾條建議……
    我說為啥,他說因為從睜眼起床到閉眼睡覺,一直在催催催的路上。我聽了好無奈,凡事都要催,還不是因為有個事事都磨蹭的娃:起床要催、刷牙要催、吃飯也要催,連去上幼兒園都要催著不然鐵定會遲到。更別提寫作業、洗澡和穿衣服了。
  • 孩子「磨」「慢」「拖」?別催,幾招教你搞定
    而孩子們面對家長們的催促,不僅沒有什麼改變,反而越來越慢。每天的催促生活像是陷入了死循環,家長這頭不停地催,孩子那頭充耳不聞的慢。家長急匆匆,孩子慢悠悠我家小侄女就是這樣。每天早上不催就不起,遲到也不怕;吃飯時總是慢慢悠悠,一點都不著急;放學之後寫個作業比登天還難,半夜十二點了家裡還雞飛狗跳。不少家長擔心,這樣的日子再過下去,娃沒事,家長崩潰了。那怎麼才能改變這樣的情況呢?李玫瑾:孩子拖拉怎麼辦?
  • 有種磨蹭叫不搭理你,兒子陷入「聽覺疲勞」,網友:能把媽急死
    今天和大家聊的主題是:有種磨蹭叫不搭理你!Matt老師家庭教育集——孩子陷入「聽覺疲勞」,父母應該如何應對孩子的磨蹭在眾多家庭中,如果問母親,「孩子什麼時候最讓你煩躁?」,相信有大部分媽媽可能會說,「孩子磨蹭的時候」。
  • 心理學:為什麼父母越冷淡,孩子越迎合
    為什麼許多從小不被父母寵愛的孩子,往往越懂事、越處處為他人著想、越懂得付出和貢獻?這其實是一種迎合。沒有人願意接受父母不愛自己這個事實,所以就會拼命地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就會通過「表現好」來獲取父母的關注,所以現實中越不受寵愛的孩子反而越懂事,原因是他們對愛的渴求。父母冷淡孩子,又是源於什麼呢?
  • 幼兒園孩子起床磨蹭,不要著急吼叫,原因可能在於父母自己
    天氣冷了,孩子起床磨蹭賴床,成為母子一天的開始。父母受不了孩子的磨蹭而火山爆發,孩子被吼叫、責罵,委屈的哭泣,帶著糟糕的心情去上學,磨蹭真是互相傷害啊。每一個孩子磨蹭的原因都不相同。但抽絲剝繭之後會發現。根本原因有可能都是父母自己。
  • 孩子拖延完全歸咎於孩子?這才是拖延的根源,父母早知早受益
    還有些孩子在骨骼肌或細小動作方面發育較遲緩,會出現握筆或寫字比其他孩子慢的情況,此時若父母批評孩子速度慢,就會使孩子產生極大的挫敗感,越做越慢。2、父母給孩子貼標籤孩子做事情沒有按照要求的時間完成,父母對孩子的態度很重要,如果父母這樣批評孩子:「你怎麼總是這麼磨蹭,真是一個拖拉大王!」,那麼孩子可能就會對自己做事拖拉深信不疑,認定自己就是一個「拖拉大王」。
  • 孩子被打後有這三種反應,父母趕緊住手,娃已經真的深深受傷了
    有些孩子會在公眾場合鬧脾氣,撒潑打滾,父母覺得丟人後就會氣急敗壞地對其大打出手,當他哭得撕心裂肺,跪地求饒道:「爸爸/媽媽,我以後再也不敢了!」此時一定要趕緊住手。其實,孩子就像彈簧,你壓得越緊,其反抗力越大,隨著他慢慢長大,會越來越叛逆,父母的打罵可能使其產生產生暴力傾向,以後遇上問題也學會用拳頭來解決問題。
  • 潘多拉的魔盒效應:父母越禁網,孩子越上網
    父母擔心孩子有網癮,採取了禁網措施:電腦設密碼,藏電腦,實在不行就斷網,電源控制器,控網程序,和孩子之間的鬥爭就像「貓和老鼠的爭鬥」,最後孩子在家裡不能上網了,就設法找其他上網途徑,網吧,酒店等。明明家的這種上網現象在生活中並不少見,父母越是阻止孩子上網,孩子就越喜歡上網,甚至不能自拔。
  • 作業磨蹭到半夜12點,爸爸瘋狂吐槽:這熊孩子還有救嗎?
    孩子做作業磨蹭、拖延、不自覺,已經成為一個世紀難題,而且反反覆覆,難以「根治」。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李老師給出的答案是:孩子本來其實不磨蹭,可是父母管教太多、催促太多,就會讓孩子產生了逆反心理、牴觸心理。也就是說,你越是催催催,他越是不願意做作業。就像你騎車走在路上,突然有汽車在後面按喇叭。
  • 你的每次「催」孩子,其實是在「毀」孩子
    ,要不然就是想喝水,半小時也寫不了10個字,不算多的作業,能從晚上七點磨蹭到九點才寫完;晚上不願睡覺都10點半了,還在沙發上看動畫片,催一聲沒動靜,再催一聲肯定說再看5分鐘,等催第三次的時候11點到了。
  • 孩子寫作業慢的原因都在這裡了,趁早改正是關鍵!
    其實,孩子寫作業慢,一般可以歸納為以下6種原因,家長分清原因,再幫助孩子做出改變,就可以改掉他們寫作業拖拉的毛病啦!1、條理性差 、學習無方法洋洋上小學二年級,爸爸媽媽為了能讓他安心學習,每天都把他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可洋洋寫作業總是愛磨蹭,有時候甚至不知道老師都布置了什麼作業。
  • 孩子做作業速度很慢,老是在磨蹭,作為家長該怎麼辦
    孩子做作業速度很慢,老是在磨蹭,作為家長該怎麼辦,孩子的作業速度慢確實很頭痛,父母一看到孩子做作業,一邊玩一邊做作業,半天沒寫一個字,自然會暴跳如雷,多數情況下,有些父母看到孩子慢了,會大聲喊,但最終還是解決不了問題,我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 寫作業磨蹭拖延?上學遲到怪父母?孩子有這5種表現,說明你為娃做得...
    許多父母愛孩子、希望孩子好,便傾盡所有為孩子付出,無微不至地呵護孩子成長,恨不得為孩子打造一條完美順遂的人生道路。然而這份心情越迫切,越容易模糊了愛的界限。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比做得不夠還糟糕的,是父母做得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