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明珠
編輯:劉穎娟
定稿:蘇子後
如今不少家長依然奉行「棍棒下出孝子」的教育準則,當孩子淘氣不聽話或者犯了錯誤時,不管三七二十一,上來就是一頓打,或許打完能讓你內心的氣憤在一瞬間得到釋放,可是對於孩子來說打在身體,痛在心裡,尤其是當他出現三種反應時,家長要立刻停止,小心給娃內心埋下仇恨的種子。
孩子出現三種反應,父母停下打人的手
1、當孩子跪地求饒:「爸爸媽媽,我下次再也不敢了!」
有些孩子會在公眾場合鬧脾氣,撒潑打滾,父母覺得丟人後就會氣急敗壞地對其大打出手,當他哭得撕心裂肺,跪地求饒道:「爸爸/媽媽,我以後再也不敢了!」此時一定要趕緊住手。
在公眾面前打孩子,會破壞其安全感,使得他不再信任父母。
其實,孩子就像彈簧,你壓得越緊,其反抗力越大,隨著他慢慢長大,會越來越叛逆,父母的打罵可能使其產生產生暴力傾向,以後遇上問題也學會用拳頭來解決問題。
2、當孩子眼神充滿恨意、用盡全力反抗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男孩11歲,女孩9歲)後,很容易產生叛逆的心理,他們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認知能力,家長若是依舊非打即罵,只會增加孩子的內心的憤怒和怨恨值,當積壓到一定程度時可能會爆發並可能釀成悲劇。
當孩子眼神充滿恨意,用盡全身力氣反抗時,父母一定要收手,繼續打下去的話,對方不僅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反而越來越淘氣,甚至故意反覆如此氣父母。
3、當孩子忍著疼痛一動不動,絲毫不反抗
當孩子被打得多了,他們可能會變得十分麻木,即使身體再疼,都不如心裡的痛更傷人,他們心想:「反正我做什麼都是錯的,願意打就打吧,反正求饒沒用,反抗沒用,乾脆打死我好了!」
此時如果父母再不收手,或許孩子心裡已經種下一顆仇恨的種子。
「棍棒底下出孝子」存在一定的道理,但是一定要適度,萬不可不分場合、不分緣由打罵,長期如此,可能會對孩子造成以下傷害。
家長經常打罵孩子,警惕三個惡果糾纏不休
1、孩子會變得自卑、孤僻
如果稍微犯一點兒錯就被打,孩子內心會對家長產生一種恐懼感,正如「老鼠見了貓」,不敢接近,父母說什麼做什麼都只會乖乖服從,這容易使其變得自卑、懦弱;
長期如此,他會逐漸封閉自己的內心,不願意和家長溝通,親子關係變得冷淡,遇到問題時畏畏縮縮,長大後變得沒有主見。
2、孩子會變得更加叛逆
當身體受到傷害時,孩子會本能地反抗,儘管肢體上幹不過父母,但是內心會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尤其是進入青春期後,他不僅不會改錯,反而故意惹家長生氣,什麼事都喜歡和父母對著幹,有的孩子則用離家出走、逃學來與家長抗衡,帶著仇恨的心理長大,將來只想遠離家庭,甚至毆打、報復父母。
3、孩子變得十分暴力
從小遭遇家暴的孩子,長大後也會變成一個脾氣暴躁的人,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不懂得耐心傾聽,不會表達自己的情感,控制情緒的能力超級差,整個人十分衝動暴躁,會習慣性地採取暴力解決問題,影響到自己的下一代。
家長除了打罵,到底如何教育孩子
1、多和孩子溝通
不少家長認為口說教育太費口舌,倒不如一頓打,直接就是立竿見影的效果,正是家長這種自以為是的認知,才導致孩子養成暴虐的脾氣和叛逆的性格。
作為家長,平時應該多和孩子交流,走進他的內心世界,搞清楚對方做錯事的原因和目的,而不是一味地責罵毆打,不然孩子可能永遠也意識不到自己錯在哪裡,下次還會如此。
2、家長應該以身作則,不要隨意發脾氣
不少家長在孩子犯錯時喜歡大發雷霆,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人父母,孩子會模仿家長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他們一旦學會,就會向他人施暴。
家長應該儘量用一些溫和的方式去教育孩子,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愛,用愛去感化他們,引導他們,讓孩子可以更好地成長。
3、指出孩子的錯誤,不二次犯
孩子犯錯之後,家長首先要做的是指出錯誤,讓他明白自己哪些方面做的不對,哪些方面欠妥,哪些是對的,讓孩子甘願受罰,才能幫助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