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打後有這三種反應,父母趕緊住手,娃已經真的深深受傷了

2020-12-23 母嬰參考

執筆:明珠

編輯:劉穎娟

定稿:蘇子後

如今不少家長依然奉行「棍棒下出孝子」的教育準則,當孩子淘氣不聽話或者犯了錯誤時,不管三七二十一,上來就是一頓打,或許打完能讓你內心的氣憤在一瞬間得到釋放,可是對於孩子來說打在身體,痛在心裡,尤其是當他出現三種反應時,家長要立刻停止,小心給娃內心埋下仇恨的種子。

孩子出現三種反應,父母停下打人的手

1、當孩子跪地求饒:「爸爸媽媽,我下次再也不敢了!」

有些孩子會在公眾場合鬧脾氣,撒潑打滾,父母覺得丟人後就會氣急敗壞地對其大打出手,當他哭得撕心裂肺,跪地求饒道:「爸爸/媽媽,我以後再也不敢了!」此時一定要趕緊住手。

圖片均源於網絡 圖文均無關

在公眾面前打孩子,會破壞其安全感,使得他不再信任父母。

其實,孩子就像彈簧,你壓得越緊,其反抗力越大,隨著他慢慢長大,會越來越叛逆,父母的打罵可能使其產生產生暴力傾向,以後遇上問題也學會用拳頭來解決問題。

2、當孩子眼神充滿恨意、用盡全力反抗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男孩11歲,女孩9歲)後,很容易產生叛逆的心理,他們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認知能力,家長若是依舊非打即罵,只會增加孩子的內心的憤怒和怨恨值,當積壓到一定程度時可能會爆發並可能釀成悲劇。

當孩子眼神充滿恨意,用盡全身力氣反抗時,父母一定要收手,繼續打下去的話,對方不僅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反而越來越淘氣,甚至故意反覆如此氣父母。

3、當孩子忍著疼痛一動不動,絲毫不反抗

當孩子被打得多了,他們可能會變得十分麻木,即使身體再疼,都不如心裡的痛更傷人,他們心想:「反正我做什麼都是錯的,願意打就打吧,反正求饒沒用,反抗沒用,乾脆打死我好了!」

此時如果父母再不收手,或許孩子心裡已經種下一顆仇恨的種子。

「棍棒底下出孝子」存在一定的道理,但是一定要適度,萬不可不分場合、不分緣由打罵,長期如此,可能會對孩子造成以下傷害。

家長經常打罵孩子,警惕三個惡果糾纏不休

1、孩子會變得自卑、孤僻

如果稍微犯一點兒錯就被打,孩子內心會對家長產生一種恐懼感,正如「老鼠見了貓」,不敢接近,父母說什麼做什麼都只會乖乖服從,這容易使其變得自卑、懦弱;

長期如此,他會逐漸封閉自己的內心,不願意和家長溝通,親子關係變得冷淡,遇到問題時畏畏縮縮,長大後變得沒有主見。

2、孩子會變得更加叛逆

當身體受到傷害時,孩子會本能地反抗,儘管肢體上幹不過父母,但是內心會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尤其是進入青春期後,他不僅不會改錯,反而故意惹家長生氣,什麼事都喜歡和父母對著幹,有的孩子則用離家出走、逃學來與家長抗衡,帶著仇恨的心理長大,將來只想遠離家庭,甚至毆打、報復父母。

3、孩子變得十分暴力

從小遭遇家暴的孩子,長大後也會變成一個脾氣暴躁的人,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不懂得耐心傾聽,不會表達自己的情感,控制情緒的能力超級差,整個人十分衝動暴躁,會習慣性地採取暴力解決問題,影響到自己的下一代。

家長除了打罵,到底如何教育孩子

1、多和孩子溝通

不少家長認為口說教育太費口舌,倒不如一頓打,直接就是立竿見影的效果,正是家長這種自以為是的認知,才導致孩子養成暴虐的脾氣和叛逆的性格。

作為家長,平時應該多和孩子交流,走進他的內心世界,搞清楚對方做錯事的原因和目的,而不是一味地責罵毆打,不然孩子可能永遠也意識不到自己錯在哪裡,下次還會如此。

2、家長應該以身作則,不要隨意發脾氣

不少家長在孩子犯錯時喜歡大發雷霆,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人父母,孩子會模仿家長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他們一旦學會,就會向他人施暴。

家長應該儘量用一些溫和的方式去教育孩子,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愛,用愛去感化他們,引導他們,讓孩子可以更好地成長。

3、指出孩子的錯誤,不二次犯

孩子犯錯之後,家長首先要做的是指出錯誤,讓他明白自己哪些方面做的不對,哪些方面欠妥,哪些是對的,讓孩子甘願受罰,才能幫助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相關焦點

  • 孩子被訓斥後若有這三種反應,家長們別大意,別等以後才後悔!
    當然小孩被教育後的反應也說明了很多問題,只是有些「無知」的父母以為孩子知錯了,甚至還為此沾沾自喜。殊不知,自己的批評教育已經把孩子推向深淵,讓他未來的生活變得更加糟糕。若是看到孩子被嚴肅批評後有這樣的反應,家長真的有必要停止自己的動作,這些信號實在太危險。
  • 孩子挨揍後若有這些表現,父母要趕緊停手,真的深深傷害到了
    話還沒有說完,老人的兒子就已經淚流滿面了,而在場的其他人聽後也都閉上嘴沉默了,父母教育的不恰當,真的有可能會坑了孩子一輩子。打孩子是為了管教,當孩子挨揍後有這些表現時,父母就該停手了一、默默流淚,全身顫抖顯然這是一種孩子身處於恐懼之中的表現,對於父母的打罵很是害怕,在他們眼中慈愛的父母,變成了隨時可以將自己吞沒的怪獸。
  • 李玫瑾:孩子睡覺時,若有這三種反應,長大後「雙商」往往會更高
    每次說到育兒,相信家長們就會想到李玫瑾教授,她是我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同時也是一名出色的育兒專家,對於孩子的心理成長研究得很透徹。很多家長為了做到科學育兒,不僅會在網上學習李玫瑾傳授的育兒方法,還會到現實去聽關於家庭教育的講座,而關於孩子睡眠影響智商的話題中,李玫瑾坦言:孩子睡覺時,若有這三種反應,長大後「雙商」往往會更高!
  • 為什麼孩子越催越慢,趕緊住手,父母別再成為孩子磨蹭的推手
    正是因為這種心理暗示,會讓父母們總是不自覺地去催促孩子。這種「你太慢」的標籤就會不知不覺貼到孩子身上。時間長了,你越催他越慢,因為孩子潛移默化已經認同了父母貼在他身上的標籤。孩子越慢父母越催,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默契,父母的催促已經完全取代了孩子的自主性。
  • 打小愛說這3類話的娃,長大多是忘恩的「白眼狼」,家長趕緊糾正
    家長們好不容易把孩子撫養長大,自然希望他們有出息後可以光宗耀祖。而且人多少都會有些私心,孩子長大父母年紀也大了,會渴望子女陪伴,也希望兒女可以承擔贍養義務,安度晚年。羅大爺小孫子今年8歲了,是小區裡出了名的「淘氣包」。
  • 人販子又出「新招式」,家長帶孩子碰上這3種人,趕緊帶娃避開
    每一個孩子都是天使,有了孩子,家庭會充滿更多的歡聲笑語,相信所有的父母都會把孩子當成寶貝一樣去疼愛,很難想像失去孩子有多麼痛苦。然而即便父母對孩子再多保護,孩子受到傷害的事情依然會時有發生。尤其是現在的人販子,對孩子和家庭的傷害是巨大的,這也是為什麼有越來越多的人呼籲人販子一旦被抓住就要判死刑的原因,因為他們真的太可惡了。李女士有過一段刻骨銘心的經歷,那天她帶著三歲的女兒在商場裡閒逛,突然看到了一件自己心儀的大衣,於是忍不住地多看了兩眼,猶豫著是否應該買下。
  • 長大後心術不正的孩子早有徵兆,如有三種表現,10歲前趕緊糾正
    但凡事最怕後知後覺,其實那些長大後心術不正的孩子在10歲之前就早有徵兆,父母若發現,一定要趕緊糾正。01乖孩子不一定是好孩子提到這點很多父母會說:我家孩子不會得,在家特別乖,一點也不惹事,根本不可能變成壞孩子,更別提做壞事了。
  • 7 孩子摔倒,家長打地板
    不哭不哭,奶奶打它!都是地不好,都是它摔倒了我們,打它。你個壞地板臭地板,叫你摔倒我的大孫子。」小天被奶奶滑稽的動作逗的咯咯笑。小天媽媽看到這一幕,想起之前聽的育兒講座,內心五味雜陳,這是婆婆說吧不是,不說吧這也忍不了。媽媽壓低聲音說:「媽,住手!你不能這樣打地,也不要抱他起來。你這樣做,影響孩子性格!叫他自己起來,自己摔倒了自己爬起來」。
  • 白百何不見陳羽凡,離異父母三種相處模式,為了孩子別像仇人
    然而,離婚可以解決婚姻的問題,卻無法解決孩子的心理的問題。在離婚之前,父母也需要想好,離婚後在孩子面前該如何相處?離婚父母三種相處模式託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總是那麼相似,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身邊離婚的人,有的是因為出軌,有的因為感情不和,甚至有的是因為婆媳矛盾。
  • 孩子犯錯使勁打一頓就好了?父母第一反應,直接決定了孩子的情商
    當你的孩子犯錯以後,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打唄,這麼調皮,屢禁不止,除了打還有什麼用?」還是先思考:「我要怎麼做,才能讓他聽話?」父母的第一反應,不僅僅會影響這件事情的進展,更是會直接決定孩子的情商!通過網絡,我們看過太多「熊孩子」的新聞,往電梯上撒尿、公交車上踢人、潑火鍋湯燙人臉等等...
  • 100個孩子中8個有脊柱問題,父母有種行為,正給娃脊柱健康埋禍根
    兒童青少年脊柱問題的發生率正呈上升趨勢,大約每100個孩子中,就有8個有脊柱問題,而這不僅影響他們的氣質形態,更可能傷害到身體以及心理健康。執筆:毛婷編輯:劉一之定稿:蘇子後養育孩子這條路上最難的,就是新手寶媽寶爸們的「育兒盲區」,寶寶嬌嫩,稍有不慎就可能給其生長發育帶來隱患,正所謂「小不查則釀大禍」,寶媽寶爸們可別再害娃了。
  • 快住手!大熱天別帶娃做這6件事,家長早知道,孩子少受傷!
    有木有發現,這一到了夏天啊,不光是天熱了,養娃的事兒也變多變煩了呢,比如:今天糕媽就來講一講,夏天帶娃,真的不建議做的6件事,對娃的健康不利!天熱不肯給娃紙尿褲,非要穿開襠褲聽糕媽說:再熱也別給娃穿開襠褲!穿開襠褲,娃的生殖器更容易受傷。
  • 父母熱衷於牽著寶寶學走路,反而「費力不討好」,娃受傷都不知道
    但這種方法反而會「費力不討好」,對寶寶的成長發育沒有任何好處,往往有時娃受傷了都不知道。父母熱衷於牽著寶寶學走路,娃受傷都不知道小英的女兒剛滿一周歲,但還沒學會走路。小英看到小區裡和女兒同齡的孩子都能走路了,於是小英就著急了,開始每天牽著女兒的手練習走路。
  • 長大後不孝順的孩子,通常會有這3個「臭毛病」,家長別縱容
    等他長大了,犯下了更大的錯,家長想要去阻止他,那麼他翅膀硬了,自然也敢和父母作對!如果家長發現孩子平時已經養成了這三個臭毛病,別縱容,一定要讓孩子改正!有時候,家長也會狠狠心,說就是不答應他,結果孩子真的能一哭就哭半個小時,一個小時。於是家長不忍心,就只好妥協了。孩子一威脅,家長就能讓孩子得逞,那麼以後就有家長的苦日子過了。
  • 當父母看見孩子的二次元微信頭像,媽媽:太難看了,趕緊換!
    有了微信之後,很多家庭之間的溝通方式也變成微信了。相信大家周圍也有這種情況,當一個喜歡二次元文化的孩子用自己喜歡的動畫人物當作自己的微信頭像,當被父母看見的時候,媽媽的反映就是:你的頭像太難看了,趕緊換。
  • 90後父母「冷漠式帶娃」火了,娃趴著大哭,父母:哄你算我們輸!
    文/刺惟惟當過父母的人都知道,現在的孩子真的不好帶,甚至可以說是一代比一代難帶!關於這個問題,當過爸媽的人都有很多的感慨,但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現在的父母也是一代比一代難搞了。三天前,四川成都一段「90後父母帶娃太隨意」的視頻在網上引起熱議。視頻中,只見一個3歲大小的孩子,穿著厚厚的棉服,臉朝地趴在書店門口冰冷的水泥地上,視頻中我們可以清晰的聽到孩子一直在大聲的痛哭,而且這個季節,哪怕是在四川成都,天氣也是很冷的。可是孩子的父母卻非常的淡定。
  • 有這三種「愛好」的孩子,易在學校受排擠,希望你娃不是其中之一
    班主任指出:有這三種「愛好」的孩子,易在學校受排擠,希望你娃不是其中之一 1、性格軟弱 在眾多遭受過「校園霸凌」的孩子中,性格軟弱的孩子佔有較大的比例。
  • 家有二胎,倆娃不同姓,大寶不經意的一句諷刺,深深刺痛媽媽的心
    家有二胎,倆娃不同姓,大寶不經意的一句諷刺,深深刺痛媽媽的心我們都知道,中國自古以來的傳統就是孩子要跟爸爸姓。但近年來,許多孩子逐漸與母親同姓,有的是為了避免計劃生育政策,有的是為了夫妻之間的良好關係。
  • 孩子從床上掉下來,竟成顱內出血,娃有這4種表現,代表他受傷了
    從孩子出生後,照顧孩子就成了父母的一個大工程,特別是媽媽。但是媽媽在家不可能一整天都看著孩子。很多媽媽在家不止要看孩子,還需要做一定的家務,而孩子並不是那麼好看的,經常就是一個哄睡和餵飯就讓媽媽心力交瘁。因此,很多媽媽都會在把孩子哄睡後再去幹其他的事。
  • 孩子被打要還手嗎?90%的父母都掉進了這個育兒盲區!
    得知是那個孩子無故打了小宣,只是打了一下,沒有受傷,CC還是回到:「對這件事我非常氣憤!」CC跟老公說了這件事,老公知道後提前下班找到打人的孩子和他的父親,讓小宣當著那個孩子父親的面,打了回來。孩子被打,已經受到了一次傷害,但家長這麼做,真不是在幫孩子,而是在給他造成二次傷害,這種傷害,甚至比被打傷害更大!《學前兒童衝突解決》這本書裡直接說——「當成人對兒童大喊大叫、威脅兒童,使兒童羞愧以及懲罰兒童時,他們其實是在欺凌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