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挨揍後若有這些表現,父母要趕緊停手,真的深深傷害到了

2020-12-18 育兒女神Miss劉

「文/育兒女神Miss劉,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汪涵說:父母的雙手不該是用來打孩子的,而是應該用來擁抱他們的。

為人父母願意把最好的一切都奉獻給孩子,可是在管教孩子時,相較於耐心地溝通,父母們更相信打一頓,更容易讓孩子聽話,於是在講究親子平等的當下,棍棒教育仍然普遍存在

在管教中,父母們確信打罵可以輕易地讓孩子「服軟」,他們更願意標榜打罵教育的成功,可是殊不知,也正是這一次次的打罵,消耗了父母教育的真正價值。

老人住院被兒子毆打,群眾指責其太不孝,兒子一句話讓所有人沉默

那天在醫院,看到一名男子在護理生病的父親時,突然對父親大打出手,老人躺在床上動彈不得,只能任由著兒子打罵

兒子突然的暴怒,很快就引起了同病房裡其他人的注意,大家一邊阻攔一邊指責兒子的不孝——

「老人養你一回不容易,你怎麼下得去手呢!」

「你這才護理幾天就不耐煩了,你小時候可是被父母一把屎一把尿帶大的!」

「如果你再打老人,我們就報警,讓警察來收拾你這個混蛋!」

大家情緒越來越激動,而毆打老人的兒子,卻連一句話都沒有回嘴。

就在大家都以為老人的兒子,是自知理虧而不敢說話時,老人的兒子哽咽著說道:「我小時候挨打時,你們怎麼不出來指責他打罵孩子呢!我被打得進了醫院時,你們怎麼不說他打人是不對的呢!」

話還沒有說完,老人的兒子就已經淚流滿面了,而在場的其他人聽後也都閉上嘴沉默了,父母教育的不恰當,真的有可能會坑了孩子一輩子。

打孩子是為了管教,當孩子挨揍後有這些表現時,父母就該停手了

一、默默流淚,全身顫抖

顯然這是一種孩子身處於恐懼之中的表現,對於父母的打罵很是害怕,在他們眼中慈愛的父母,變成了隨時可以將自己吞沒的怪獸。

二、不肯認錯,邊挨打邊頂嘴

面對「倔強」的孩子,父母的挨打很多時候並不能馬上奏效,於是孩子越是咬牙硬撐,父母打得越用力,孩子不肯認錯時,父母的打罵就成了暴力教育的顯現。

三、被打以後,流露出怨恨的眼神

父母們想當然地以為孩子「忘性大」,親情是打不斷的,但是當孩子的眼神中流露出怨恨時,親情的連結很可能正在慢慢地出現裂痕。

打孩子的「後遺症」,遠比父母想像的要糟糕,請收回打孩子的手

1)破壞了親子間的親密感

當父母揚起巴掌的時候,孩子對父母的看法便會悄然發生改變,他們與父母的心理距離也變得越發地疏遠了,親子間的親密感,在父母的打罵中被破壞殆盡。

2)教會了孩子暴力溝通

真正的親子溝通是雙向的語言表達,父母和孩子都有闡述想法的權利和機會,但是當父母習慣靠打罵來解決問題時,受到父母的打罵影響,孩子只會潛移默化地習得了暴力溝通。

3)錯過了教育的最佳時機

當孩子犯錯時,雖然這時常會令父母感到頭疼,但是不得不說,孩子每一次犯錯都為父母提供了教育的契機,當父母只會通過打罵來發洩情緒時,孩子從中多獲得的教育引導微乎其微。

聰明的父母不靠暴力來解決問題,管好孩子不一定要靠打

在孩子犯錯後,父母給予其適當的懲罰,自然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懲罰和打罵是不等同的,父母有必要從孩子的內心需求出發,設定能夠引起孩子情感觸動的懲罰,才能夠發揮最佳的效用。

當父母被情緒所裹挾時,他們所輸出的教育將會是非常片面的,所以在教育孩子時,父母一定要首先確定,自己的情緒是理智而冷靜的。

為什麼孩子不喜歡聽父母的道理,那是因為父母沒有說到孩子的心裡去,所以當父母選擇孩子樂於接受的方式,來進行道理的闡釋時,教育才更加有機會被理解和接納。

教育孩子要講究方法和技巧,僅僅憑藉這暴力來讓孩子屈服,這樣的教育方式顯然是很愚蠢的。

留言板話題:大家對於打罵孩子的教育方式,有哪些看法分享呢?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孩子被打後有這三種反應,父母趕緊住手,娃已經真的深深受傷了
    孩子出現三種反應,父母停下打人的手1、當孩子跪地求饒:「爸爸媽媽,我下次再也不敢了!」有些孩子會在公眾場合鬧脾氣,撒潑打滾,父母覺得丟人後就會氣急敗壞地對其大打出手,當他哭得撕心裂肺,跪地求饒道:「爸爸/媽媽,我以後再也不敢了!」此時一定要趕緊住手。
  • 長大後心術不正的孩子早有徵兆,如有三種表現,10歲前趕緊糾正
    但凡事最怕後知後覺,其實那些長大後心術不正的孩子在10歲之前就早有徵兆,父母若發現,一定要趕緊糾正。01乖孩子不一定是好孩子提到這點很多父母會說:我家孩子不會得,在家特別乖,一點也不惹事,根本不可能變成壞孩子,更別提做壞事了。
  • 謙虛是美德,但是過猶不及,父母使用不當會傷害孩子自信心
    這在同事看來也許是一種謙虛的表現,即使自己的孩子真的學習成績很好,但是當著他人的面誇自己的孩子顯然是不合適的。也許他自己都沒有想到,只是隨意的一句話,卻有可能對孩子帶來很大的傷害,如果孩子的努力得不到肯定。
  • 孩子被外人批評了,該打罵還是撐腰?家長若做錯了,對娃傷害很大
    這個時候,如果父母不能擺正自己的態度,那對孩子而言可是極大的傷害。 傍晚,阿媛正在家裡準備晚飯,兒子小豆在樓下的小廣場玩,門鈴突然響了。 開門後,就見到樓下的鄰居大姐帶著孩子找上門來,小豆則眼睛通紅地跟在後面。 還不等阿媛說話,鄰居大姐就毫不客氣地說了起來。
  • 慣出來的孩子,長大後會有這4種表現,不孝順還啃老
    一個沒原則的父母,很難教育好孩子,只會走進惡性循環。在此奉勸各位父母,一定要有自己的教育原則,不能因為某些原因「鬆動」對孩子的溺愛,只會讓孩子有恃無恐。長大後會有這四種表現,不僅不孝順還啃老,中一條都父母難受!一、脾氣差,動不動就撒野經常看到一些孩子,只要是家人不滿足他的要求,就開始哭鬧,亂摔東西,亂發脾氣。
  • 孩子被欺負後,最不願聽到父母說這些話,會影響娃健全人格的形成
    所以當孩子受到委屈時,想要得到安慰時,父母也毫不關心,認為孩子之間的打架鬥毆並不重要。然而,對他們來說,被別人欺負會給他們的身心留下巨大的傷害。畢竟孩子還小,不具備成人的強大承受能力。所以他會下意識地向父母尋求庇護,希望從爸爸媽媽那裡得到安全感。但父母不在乎的態度會再次傷害到他們。
  • 嚇大的孩子真的受傷害恐嚇式教育幾時休
    對每位父母來講,孩子的教育絕對算得上頭等大事。所以為了把孩子教育的更乖更聽話,很多父母都會採用恐嚇的方式去教育孩子。但他們卻不知道這樣的教育方式不僅達不到好的教育效果,而且還可能會給孩子留下深深的心理傷害。
  • 孩子被吼時,在想什麼?最傷害孩子的行為,90%的父母都在做!
    根據美國社會學者默裡·史特勞斯的一項研究,有90%的父母表示曾經吼過孩子。很多媽媽表示,吼娃之後不怕他哭不怕他鬧,更不怕他跟你頂嘴、講道理。就怕孩子調成了靜音模式:被吼後不說話的孩子,他心裡在想什麼?我的一位朋友有一次輔導孩子作業,當時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在吼的階段了,無意間開了手機錄音,後來發現回放了一下,被裡面自己的聲音嚇到了。她發現自己怒火上頭時,數次打斷了孩子的話,包括換著不同的聲音叫媽媽。她沒有停下來,反而用更大的聲音蓋住孩子的話。
  • 孩子敢跟父母發脾氣該慶幸,隱忍的孩子很可憐,原因值得父母思考
    其實,不管年齡多大的孩子,都會有這種渴望被父母關注的心理。而對於年齡比較小的孩子來說,發現父母都將注意力集中到手機或者遊戲當中時,孩子就會開始發脾氣,這是孩子內心很在乎父母的一種表現。想要得到父母的支持和理解大多數的孩子向父母提出要求時,遭到父母的拒絕後,都會發脾氣,哭鬧。或者父母答應孩子的事情沒有做到時,孩子也會發脾氣,這些都是孩子一種正常的心理和情緒的反應,也是孩子想要得到父母支持和理解的一種的心理宣洩。
  • 孩子「被打」不還手,是懦弱還是教養?家長要找對教育「平衡點」
    而有的孩子經常會扮演受欺負的角色,面對來自他人的「暴力」,常常是打不還手,罵不還口,一味地沉默忍讓。不僅是孩子的表現不同,父母的教育方式也存在截然不同的差異。一些父母甚至認為打架是沒有教養的表現,同時另外一些父母則認為不動手才更懦弱。這兩種說法真的是正確的嗎?
  • 孩子被打要還手嗎?90%的父母都掉進了這個育兒盲區!
    孩子被打,父母自然是比自己被打還心疼,但沒有安全感的家長,會預判打人的孩子是欺負自己家孩子,甚至覺得是校園霸凌,反應會特別激烈。但孩子心裡可能沒有被欺負的感覺,家長在不了解孩子的內心正在經歷什麼的時候,預先把自己的內心活動投射到孩子身上,會誤導孩子,讓孩子覺得自己容易被欺負。
  • 孩子被「訓斥」後,若有這3種「表現」,或許說明孩子情商比較高
    我們都知道有一句老話說,三歲看老,有的時候小孩子的一些反應和表現,往往也能反映出他內心最為真實的一些想法,就比如說,前幾天去朋友家做客的時候,,她家大寶不小心將家裡的花盆打翻,地板上下了很多的土,,當時可把朋友氣得不行,在打掃的時候也沒忍住說了他幾句,但是小孩子就站在他旁邊,似乎也知道自己做錯了事情
  • CBA裁判打亂節奏,若不是孫銘徽拉住,李京龍這是要挨揍了
    天前,比分都如此焦灼,那麼賽場上肯定打得也是異常火熱,特別到了第四節更是多次險釀衝突。孫銘徽發現不對勁後趕緊把李金龍最後倒地的動作真心沒必要,明顯屬於多餘的動作,如果有任何球員因為這些小動作而致使受傷的話
  • 孩子最大的「敵人」,是父母的不信任,沒有認可又怎能突破自我?
    了解情況之後才得知,原來上周某果果媽帶著孩子去和朋友聚會了,聽她的陳述後知曉果果在聚會的時候嘴巴一直停不下來,對於孩子嘰嘰喳喳的攪局果果媽呵斥孩子安靜,並不耐煩地說道:"你這孩子怎麼這樣煩人,要是再不安靜下來,下次出門我就把你鎖在家裡面",聽到媽媽的嚴厲呵斥後果果的眼眶開始泛紅,眼淚汪汪地眨巴眨巴著……雖然周圍朋友勸說:"別生氣,孩子嘛不都是那樣好動",但是果果媽卻說
  • 孩子有這些「怪癖」,可能是高智商的表現,父母別盲目糾正
    從孩子在娘胎的時候,孩子的智商就已經被決定好了,從娘胎裡出來後,家長就需要對孩子的智商進行挖掘了,需要儘量大程度地去開發孩子的智力,而家長的開發的力度,對於孩子之後是否能夠成為天才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這不是一個沒有依據的事情,就我身邊而言,傳統、墨守成規的思想的家長有很多,他們用著自己之前的「前車之鑑」去試圖引導孩子的成長道路,但卻往往忽略了自己本身的問題。
  • 父母管不住自己的嘴,孩子未來難有出息,真的要糾正!
    ……溝通不是說話這麼簡單,想讓孩子敞開心扉,也不是父母強迫就能做到的。我們的父母,天生沒做過父母,關於怎麼教孩子,全憑天性和本能。若你只按自己的方法教,完全不顧孩子的心情,會把孩子越推越遠。家長也配合,來到學校後一聽說孩子又忘了寫作業,立刻火冒三丈:「昨天你明明跟我說作業都做完了,我還以為你真那麼聽話。寫份作業有多難,別人都做了為什麼就你沒做?有你這樣的兒子,我的臉都丟盡了……」我還沒來得及說清楚情況,孩子的媽媽已經噼裡啪啦數落了孩子一通。
  • 孩子出現這幾個表現,暗示進入「猛漲期」,父母要替孩子把握
    孩子的身高一直是父母們比較關注的重點內容。父母們希望孩子可以長得高高壯壯的,顯然這也意味著父母的精心餵養沒有白費心力。不過孩子最終是否能夠如父母所願長得高高的,這還真的不好確定。
  • 孩子傷害不了父母,所以用自我傷害的方式懲罰他們丨自虐型人格
    而對於孩子來說,童年時期的遭遇可能並不會有所覺察,等到成長到一定階段,才會發現自己的一些行為的源頭。此時,傷害早就根深蒂固了,例如習慣了自虐,患上自虐症便是其中一種表現。
  • 孩子被打要不要還手?兒童必讀書《一年級大個子二年級小個子》
    在這裡也放了我對這本書的視頻分享,和孩子一起看看吧。他可能會因此而捧起書本,愛上閱讀!記得當時我和孩子讀完這本書後,我問她:「被人欺負時,你覺得像正也那樣嚇得趕緊逃掉好呢?還是像秋代那樣不管對方是誰先打回去好呢?」孩子思考半天,說:「都不好。」但也說不出應該怎麼辦。相信這也是很多家長的擔心。
  • 父母對孩子大吼大叫,這些傷害到成年後依然存在,看完你還吼嗎
    五歲的孩子最是好動,愛探索的時候,跳跳這個孩子經常在家裡折騰,一會翻翻書架一會開開玩具箱,媽媽收拾的速度永遠追趕不上他弄亂的節奏。無奈的媽媽,只要一看到兒子要翻箱倒櫃,便急忙大吼大叫:「你這個壞小孩!」時間一長,竟然有了效果,兒子再也不敢到處翻東西了,變成了一個「安靜」的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