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育兒女神Miss劉,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汪涵說:父母的雙手不該是用來打孩子的,而是應該用來擁抱他們的。
為人父母願意把最好的一切都奉獻給孩子,可是在管教孩子時,相較於耐心地溝通,父母們更相信打一頓,更容易讓孩子聽話,於是在講究親子平等的當下,棍棒教育仍然普遍存在。
在管教中,父母們確信打罵可以輕易地讓孩子「服軟」,他們更願意標榜打罵教育的成功,可是殊不知,也正是這一次次的打罵,消耗了父母教育的真正價值。
老人住院被兒子毆打,群眾指責其太不孝,兒子一句話讓所有人沉默
那天在醫院,看到一名男子在護理生病的父親時,突然對父親大打出手,老人躺在床上動彈不得,只能任由著兒子打罵。
兒子突然的暴怒,很快就引起了同病房裡其他人的注意,大家一邊阻攔一邊指責兒子的不孝——
「老人養你一回不容易,你怎麼下得去手呢!」
「你這才護理幾天就不耐煩了,你小時候可是被父母一把屎一把尿帶大的!」
「如果你再打老人,我們就報警,讓警察來收拾你這個混蛋!」
大家情緒越來越激動,而毆打老人的兒子,卻連一句話都沒有回嘴。
就在大家都以為老人的兒子,是自知理虧而不敢說話時,老人的兒子哽咽著說道:「我小時候挨打時,你們怎麼不出來指責他打罵孩子呢!我被打得進了醫院時,你們怎麼不說他打人是不對的呢!」
話還沒有說完,老人的兒子就已經淚流滿面了,而在場的其他人聽後也都閉上嘴沉默了,父母教育的不恰當,真的有可能會坑了孩子一輩子。
打孩子是為了管教,當孩子挨揍後有這些表現時,父母就該停手了
一、默默流淚,全身顫抖
顯然這是一種孩子身處於恐懼之中的表現,對於父母的打罵很是害怕,在他們眼中慈愛的父母,變成了隨時可以將自己吞沒的怪獸。
二、不肯認錯,邊挨打邊頂嘴
面對「倔強」的孩子,父母的挨打很多時候並不能馬上奏效,於是孩子越是咬牙硬撐,父母打得越用力,孩子不肯認錯時,父母的打罵就成了暴力教育的顯現。
三、被打以後,流露出怨恨的眼神
父母們想當然地以為孩子「忘性大」,親情是打不斷的,但是當孩子的眼神中流露出怨恨時,親情的連結很可能正在慢慢地出現裂痕。
打孩子的「後遺症」,遠比父母想像的要糟糕,請收回打孩子的手
1)破壞了親子間的親密感
當父母揚起巴掌的時候,孩子對父母的看法便會悄然發生改變,他們與父母的心理距離也變得越發地疏遠了,親子間的親密感,在父母的打罵中被破壞殆盡。
2)教會了孩子暴力溝通
真正的親子溝通是雙向的語言表達,父母和孩子都有闡述想法的權利和機會,但是當父母習慣靠打罵來解決問題時,受到父母的打罵影響,孩子只會潛移默化地習得了暴力溝通。
3)錯過了教育的最佳時機
當孩子犯錯時,雖然這時常會令父母感到頭疼,但是不得不說,孩子每一次犯錯都為父母提供了教育的契機,當父母只會通過打罵來發洩情緒時,孩子從中多獲得的教育引導微乎其微。
聰明的父母不靠暴力來解決問題,管好孩子不一定要靠打
在孩子犯錯後,父母給予其適當的懲罰,自然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懲罰和打罵是不等同的,父母有必要從孩子的內心需求出發,設定能夠引起孩子情感觸動的懲罰,才能夠發揮最佳的效用。
當父母被情緒所裹挾時,他們所輸出的教育將會是非常片面的,所以在教育孩子時,父母一定要首先確定,自己的情緒是理智而冷靜的。
為什麼孩子不喜歡聽父母的道理,那是因為父母沒有說到孩子的心裡去,所以當父母選擇孩子樂於接受的方式,來進行道理的闡釋時,教育才更加有機會被理解和接納。
教育孩子要講究方法和技巧,僅僅憑藉這暴力來讓孩子屈服,這樣的教育方式顯然是很愚蠢的。
留言板話題:大家對於打罵孩子的教育方式,有哪些看法分享呢?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