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貝貝小朋友七歲啦,性格內向,說話慢條斯理,動作不緊不慢。每天早上任媽媽喊破嘴皮,各種催促,仍然提高不了貝貝的速度。在幼兒園也是如此,教師組織大家集體教學活動時,邀請孩子們動手製作迎春花,老師把需要的材料都擺放在桌子上,孩子們可以根據需要自由地取放。首先,老師進行講解示範具體做法,然後請孩子們自己動手製作,每個孩子都快快地投入到「工作」中,有的拿起皺紋紙搓「枝條」,有的拿起剪刀剪花瓣,還有速度快的小朋友開始用膠水粘迎春花。貝貝卻不著急,一點一點地搓,小心翼翼地剪。老師有些著急,提醒道:「活動時間快要結束了,貝貝得加把勁啦。」貝貝小朋友卻依舊按照他以往的速度製作著。活動結束,老師請孩子們把自己的勞動成果展示出來,貝貝做的迎春花數量比其他小朋友少很多。
分析:心理學家將人的氣質類型分為四種,它們在思維、言語和動作上表現出不同的特點:膽汁質言語動作急速難於自製,多血質思維言語動作敏捷,粘液質思維語言動作遲緩,抑鬱質言語動作細小無力。可見,粘液質和抑鬱質的孩子是「天生」的慢性子,神經類型屬於相對安靜而緩慢型。這一類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是慢吞吞的,老是跟不上別人的速度,哪怕大人發脾氣也快不起來。案例中的貝貝小朋友並不是因為外界幹擾導致的磨嘰,也不是因為自己不夠專心而磨嘰,他只是性子慢,生活節奏就這樣,快不起來。
面對這樣的孩子,我們只著急是沒用的,先天的性格決定著他的行為習慣,雖然我們的教育在孩子身上似乎作用不大,但是隨著成人的影響,會潛移默化地改變幼兒。對於這種情況,我們要尊重幼兒的性格,不要過多地催促,只有慢慢地引導,潛移默化地影響,才是改變孩子的良策。
1 讀懂孩子,感受他們的心靈。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所以他們的性格、興趣截然不同,對於孩子出現的磨嘰,也是許多的因素造成的,這就需要我們去讀懂孩子,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對於天性如此的孩子,我們更應該去感受他們的心靈,懂得孩子才能對症下藥。
一些在成人看來也許無趣無聊的事情,正是孩子自己的樂趣所在。比如:孩子簡單地在浴缸中玩耍,在餐桌上與食物消磨時間,在房間裡和自己或小夥伴閒聊,對著天空的雲朵發呆,無拘無束地抓小昆蟲、看蜘蛛結網……我們家長要做的就是重視遊戲在兒童生活中的重要性,耐心地引導、學會等待,充分尊重每一種性格的孩子,尊重孩子的個性,了解他的特點並有效引導。
2 適應孩子的生活節奏,讀懂孩子的生命節奏。在現實生活中成人覺得孩子太磨嘰,打亂了自己的節奏,於是反過來打亂孩子的節奏。成人總是希望孩子按照成人的想法、成人的節奏做事情,殊不知孩子有自己的節奏,對於天生慢的孩子,他們的心中最快的節奏在家長眼中仍然是慢的,即使再催促、再著急,也不會達到成人想要的標準。經常被打亂節奏的孩子,要麼早熟、易煩躁、耐性差,要麼反應遲緩、自我壓抑、對某些事物過分依賴。所以,適應孩子的生活節奏是家長的「必修課」,而對天性慢的孩子,我們只有通過各種環境逐漸影響他們。
3 耐心教孩子做事的技巧,給孩子鍛鍊的機會。無論是學習的技能,還是做事的技能,都是在生活中逐漸學習並掌握的,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多一些諒解與寬容,不要給孩子太多的任務或壓力;多給孩子一些指引與教導,不要給孩子太多的指責或埋怨;多給孩子一些鍛鍊的機會與鼓勵,讓孩子在實踐中學會技巧,提高效率。讓孩子多去接觸社會,多去處理事務,多去鍛鍊自己,才可以更好地融入社會,如此,天性慢的孩子才會有好的改善。
「不積矽步無以至千裡,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如果把孩子比作毛毛蟲,我們就是蝴蝶,我們不可能要求毛毛蟲飛翔,但我們可以收起翅膀和毛毛蟲一起慢慢爬。教育孩子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面對天性慢的孩子,我們需要的是耐心和技巧,十年樹木,百年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