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糰子媽育兒原創,歡迎個人評論、分享
當媽後經常說什麼?原本以為會是寶寶、我愛你等溫暖詞語,實際上隨著娃一天天長大,家長最常說的字是:快!
快走、快吃、快寫,我身邊東北家長口頭禪是:痛快兒地!趕緊的!什麼事情會讓家長這樣著急?還不是那個「慢吞吞」的孩子。
為何家長總嫌棄孩子慢?
在《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中,龍應臺寫過一段話:
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
而這樣美好的畫面很少出現在生活中,一般家長看到孩子沒有在幾秒內系好鞋帶,已經開始催促,或者伸手幫孩子系好。
家長之所以感覺孩子慢,是因為想讓孩子跟著大人節奏,風風火火、乾脆利落,用最少時間做出最多事情。
孩子的速度可以慢慢提升,前提是家長要了解孩子動作慢的原因。
孩子為何慢吞吞?
小孩子動作慢,不代表他很差勁,家長要理解孩子的難處。
1、能力差別
畢竟年齡小,以孩子的能力,很難做到與大人速度相同,這是他慢吞吞的根本原因。
2、孩子遇到困難
在寫作業、穿衣服、或做某件事時,孩子經常停下來還會做錯,這是因為遇到困難不知如何解決。
3、沒有時間觀念
學齡前孩子時間掛念不強,他不知道快和慢究竟有哪些區別,不知道1分鐘、5分鐘是什麼概念。
因此家長在旁邊急得跳腳,催促說你只有1分鐘時間了,孩子卻絲毫沒有反應,仍然慢悠悠地行動。
4、專注力不足
部分孩子是因為專注力不足,事情做了一半就跑開做另一件事,邊寫作業邊玩導致進度拖延。
解決以上問題最的辦法就是催促,孩子不僅沒有變快很多,而且會產生新問題,比速度慢更糟糕。
家長總催促孩子,會帶來哪些影響?
在這生活節奏快,人心浮躁的環境中,孩子內心那一份恬靜和耐心很難得,家長的催促會打破這種美好。
★ 孩子性格急躁
在沒人催促的情況下,孩子會很細心、耐心儘自己努力做好一件事,失敗了會多次嘗試。
可是當家長在一旁催促孩子變得焦急,他會因達不到家長要求的速度而煩躁,或者乾脆放棄自己,長此以往變得性格急急躁。
★ 做事不注重過程和質量
孩子比較享受和看重過程,而家長對速度的要求會讓他慢慢忽略掉這件事。從一開始的認真,到後來糊弄、馬虎、敷衍完成任務。
速度提上來了卻變得粗心,養成壞習慣,對以後的學習和工作都有消極影響,
★ 越催越慢
孩子有自己的安排,催促會打亂節奏,讓孩子感到慌亂不知所措,越著急越做不好。
耳邊不絕的嘮叨聲,讓孩子產生不耐煩和牴觸心理,「屏蔽」家長催促信號,把家長的話當耳旁風。
怎樣幫孩子改善慢吞吞的狀態?
1)掌握做事要領
先幫助孩子掌握一件事情的正確做法,給孩子嘗試機會和鍛鍊時間,正所謂熟能生巧,學會之後速度自然會提升。
2)做好安排
孩子大多關注眼前事,沒有大人想得周到,不知道應該先做什麼,還有哪些事情等著他做。
家長可以給孩子畫一個表格貼在牆上,以卡通圖案+時鐘+文字的方式,讓孩子大致了解每段時間要做的事。
3)留出多一些時間
避免家長著急孩子做不好,可以留出多一些時間給孩子,家長等待時心情不焦急時,就不會覺得孩子動作太慢了。
4)培養孩子專注力
上面說的是家長要給孩子提供幫助之處,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培養孩子的專注力,是孩子以後自我提升效率的關鍵因素和基礎。
專注力要從小培養,只有先形成專注習慣,才能在以後做事全身心投入,不輕易被外界因素幹擾,提升每件事情的完成速度,從而讓孩子受益一生。
這本《幼兒學前專注力訓練100圖》可以幫助孩子鍛鍊專注力,以遊戲的方式培養幼兒觀察能力、認知能力、等多項技能鞏固專注力。
書中有給家長的貼心提示,是家長幫助孩子進行專注力訓練的好助手。
#孩子磨磨蹭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