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小班教室裡,孩子們正在吃午飯,可口的飯菜令孩子們食慾大開,都在一口接一口地吃著。唯獨樂樂小朋友與眾不同,好像對飯菜不感興趣,只見他拿勺子扎扎冬瓜、舀舀蛋湯,就是不往嘴裡放。老師發現後,在一旁耐心地提醒他:「寶貝你再不吃,菜就要涼了,吃了涼飯菜肚子會不舒服的。」同時鼓勵他拿起勺子一口接一口地吃。老師幫忙餵一口,他吃一口,一停下他又不吃了,他就是不想自己動手吃,故意磨蹭,等著老師「幫忙」呢。老師發現他的小心思,很明確地告訴樂樂:「好孩子,你已經上幼兒園了,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才是男子漢,你要加油,老師相信你會把這些香噴噴的飯菜都吃完的。」說完就故意走開了。樂樂氣憤地喊道:「在家裡,都是奶奶餵我吃的,從來不用我動手。」最後,老師無奈,還是幫樂樂餵飯吃。老師跟家長反映這種情況時,家長的反饋是:「老師,您不知道,我這個孩子做事情太慢,如果不去幫忙還不知道磨蹭到啥時候呢。他的爺爺奶奶對他嬌慣得很,生怕他餓著肚子,每次都是端著飯碗,滿屋子追著他餵著吃。」
分析:案例中的樂樂小朋友是典型的「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型孩子,像這樣的孩子在我們身邊越來越多,導致這種狀況發生的根本原因就是長輩的過分包辦代替。每當幼兒出現磨蹭、不樂意做的現象,家長就上去「幫忙」,養成了孩子對成人的過分依賴。周而復始,讓孩子形成這樣的一種思維定式:反正我不做,爸爸媽媽到最後都會幫我做,我不必著急。
但是我們家長要認識到,在家裡孩子可以受到各種「優待」,到了幼兒園、小學後,老師不可能照顧得如此周到細膩,孩子直接的不良反應就是做什麼事情都會比同伴慢:吃飯慢、畫畫慢、寫作業慢,恐怕連考試、測驗都無法按時完成。家長包辦的後果無疑是百害無一利。長期包辦代替只會讓幼兒缺乏獨立自主的思維、動作笨拙、依賴性強,遠不如在健康環境下成長的同齡幼兒做事有條有理、分寸自如。
幼兒期是孩子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期,家長要學著在這個時期幫助孩子養成自主獨立的良好行為習慣,那麼,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1 順應孩子發展需求,為孩子創造獨立做事的機會。幼兒期孩子的發展有其獨特的特性,家長要學會為孩子創造獨立做事的機會。比如在玩遊戲時儘量讓孩子獨立完成,我們只需要在關鍵的環節上給予指導即可,不管孩子完成的結果如何,給予孩子鼓勵和表揚,讓孩子明白:靠拖延、磨嘰是得不到幫助的。建議家長要學會耐心地引導,原則性問題不能妥協,當孩子做事磨嘰拖拉時,家長要嚴肅起來:「這是你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能夠自己完成的,爸爸媽媽不會去幫你完成,希望寶貝能儘快把事情做好。」幾次下來,孩子自然不會再存有等家長幫忙的心思了。當發現孩子有了進步時,需要適當地表揚,讓孩子體驗進步的成功感。當孩子感覺自己時時刻刻都在家長的關懷中,心理上就會得到一種安全感,在這種良好的環境中,孩子就會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2 獎勵與處罰並存,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對於孩子的教育,過分的嚴厲或過多的縱容都是不正確的,每個孩子都有一顆幼小的心靈,就像一顆小樹苗,需要家長精心地培養、澆灌,才能健康成長。用正確的方法去說服,加上適當的處罰措施,幫助孩子克服做事情拖拉的現象。在我們的生活中,家長需要多給孩子一些鼓勵和寬容,不要給孩子太多批評和懲罰;多給孩子一些指引和教導,不要給孩子太多包辦和依賴;多給孩子一些自由和鍛鍊,不要給孩子太多拘束和壓力。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孩子的獨立性,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3 訓練孩子做事講究條理,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幼兒期孩子的各項發展都不均衡,他們喜歡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情,我們在尊重他們的同時,需要及時地作出理性的指引,避免孩子出現拖拉現象,幫助孩子學會按照一定的順序做事,高效地完成任務。
首先,培養孩子做事情要有秩序,這就要求家長的秩序感一定要強,講究做事的調理順序。比如平時我們和孩子說話,儘量先思考清楚,理清順序,用1、2、3的方式告訴孩子如何去做;自己的衣物要擺放得有條有理,給孩子做好榜樣。
其次,家長要善於等待,排除孩子磨嘰的各種因素,對症下藥。當孩子在專心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家長儘量不要貿然打擾他,等待他把事情做完。和孩子說話時,不要太「急躁」,孩子還沒有說完,家長就接過話頭,喋喋不休。對於成人來說,做事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條理性,先做什麼,再做什麼,最後做什麼,事先在腦海中是有一定規劃的。可是孩子由於年齡和經驗問題,還不具備這樣的能力,也正因此,才需要我們去耐心地引導孩子,將做事的技巧傳授給孩子,讓孩子學會自己規劃著做事,形成孩子自己的條理性。
美國兒科權威詹姆斯博士曾經告誡過家長們:「處處對孩子包辦代替,這不是在幫助孩子,而是在坑害孩子。」這無疑給我們家長敲響了警鐘。請在培養孩子時,多一份清醒,多一份理智,堅持從我做起,以身作則,改變自己的教養方式,不要再包辦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