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長那些事兒:家長包辦代替,孩子愛磨嘰,家長該如何做?

2020-12-18 舒欽爸爸聊育兒

案例:小班教室裡,孩子們正在吃午飯,可口的飯菜令孩子們食慾大開,都在一口接一口地吃著。唯獨樂樂小朋友與眾不同,好像對飯菜不感興趣,只見他拿勺子扎扎冬瓜、舀舀蛋湯,就是不往嘴裡放。老師發現後,在一旁耐心地提醒他:「寶貝你再不吃,菜就要涼了,吃了涼飯菜肚子會不舒服的。」同時鼓勵他拿起勺子一口接一口地吃。老師幫忙餵一口,他吃一口,一停下他又不吃了,他就是不想自己動手吃,故意磨蹭,等著老師「幫忙」呢。老師發現他的小心思,很明確地告訴樂樂:「好孩子,你已經上幼兒園了,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才是男子漢,你要加油,老師相信你會把這些香噴噴的飯菜都吃完的。」說完就故意走開了。樂樂氣憤地喊道:「在家裡,都是奶奶餵我吃的,從來不用我動手。」最後,老師無奈,還是幫樂樂餵飯吃。老師跟家長反映這種情況時,家長的反饋是:「老師,您不知道,我這個孩子做事情太慢,如果不去幫忙還不知道磨蹭到啥時候呢。他的爺爺奶奶對他嬌慣得很,生怕他餓著肚子,每次都是端著飯碗,滿屋子追著他餵著吃。」

奶奶追著給孩子餵飯

分析:案例中的樂樂小朋友是典型的「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型孩子,像這樣的孩子在我們身邊越來越多,導致這種狀況發生的根本原因就是長輩的過分包辦代替。每當幼兒出現磨蹭、不樂意做的現象,家長就上去「幫忙」,養成了孩子對成人的過分依賴。周而復始,讓孩子形成這樣的一種思維定式:反正我不做,爸爸媽媽到最後都會幫我做,我不必著急。

孩子過於依賴父母

但是我們家長要認識到,在家裡孩子可以受到各種「優待」,到了幼兒園、小學後,老師不可能照顧得如此周到細膩,孩子直接的不良反應就是做什麼事情都會比同伴慢:吃飯慢、畫畫慢、寫作業慢,恐怕連考試、測驗都無法按時完成。家長包辦的後果無疑是百害無一利。長期包辦代替只會讓幼兒缺乏獨立自主的思維、動作笨拙、依賴性強,遠不如在健康環境下成長的同齡幼兒做事有條有理、分寸自如。

幼兒期是孩子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期,家長要學著在這個時期幫助孩子養成自主獨立的良好行為習慣,那麼,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1 順應孩子發展需求,為孩子創造獨立做事的機會。幼兒期孩子的發展有其獨特的特性,家長要學會為孩子創造獨立做事的機會。比如在玩遊戲時儘量讓孩子獨立完成,我們只需要在關鍵的環節上給予指導即可,不管孩子完成的結果如何,給予孩子鼓勵和表揚,讓孩子明白:靠拖延、磨嘰是得不到幫助的。建議家長要學會耐心地引導,原則性問題不能妥協,當孩子做事磨嘰拖拉時,家長要嚴肅起來:「這是你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能夠自己完成的,爸爸媽媽不會去幫你完成,希望寶貝能儘快把事情做好。」幾次下來,孩子自然不會再存有等家長幫忙的心思了。當發現孩子有了進步時,需要適當地表揚,讓孩子體驗進步的成功感。當孩子感覺自己時時刻刻都在家長的關懷中,心理上就會得到一種安全感,在這種良好的環境中,孩子就會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給孩子獨立做事的機會

2 獎勵與處罰並存,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對於孩子的教育,過分的嚴厲或過多的縱容都是不正確的,每個孩子都有一顆幼小的心靈,就像一顆小樹苗,需要家長精心地培養、澆灌,才能健康成長。用正確的方法去說服,加上適當的處罰措施,幫助孩子克服做事情拖拉的現象。在我們的生活中,家長需要多給孩子一些鼓勵和寬容,不要給孩子太多批評和懲罰;多給孩子一些指引和教導,不要給孩子太多包辦和依賴;多給孩子一些自由和鍛鍊,不要給孩子太多拘束和壓力。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孩子的獨立性,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鼓勵孩子

3 訓練孩子做事講究條理,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幼兒期孩子的各項發展都不均衡,他們喜歡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情,我們在尊重他們的同時,需要及時地作出理性的指引,避免孩子出現拖拉現象,幫助孩子學會按照一定的順序做事,高效地完成任務。

首先,培養孩子做事情要有秩序,這就要求家長的秩序感一定要強,講究做事的調理順序。比如平時我們和孩子說話,儘量先思考清楚,理清順序,用1、2、3的方式告訴孩子如何去做;自己的衣物要擺放得有條有理,給孩子做好榜樣。

其次,家長要善於等待,排除孩子磨嘰的各種因素,對症下藥。當孩子在專心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家長儘量不要貿然打擾他,等待他把事情做完。和孩子說話時,不要太「急躁」,孩子還沒有說完,家長就接過話頭,喋喋不休。對於成人來說,做事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條理性,先做什麼,再做什麼,最後做什麼,事先在腦海中是有一定規劃的。可是孩子由於年齡和經驗問題,還不具備這樣的能力,也正因此,才需要我們去耐心地引導孩子,將做事的技巧傳授給孩子,讓孩子學會自己規劃著做事,形成孩子自己的條理性。

培養孩子秩序感

美國兒科權威詹姆斯博士曾經告誡過家長們:「處處對孩子包辦代替,這不是在幫助孩子,而是在坑害孩子。」這無疑給我們家長敲響了警鐘。請在培養孩子時,多一份清醒,多一份理智,堅持從我做起,以身作則,改變自己的教養方式,不要再包辦代替。

相關焦點

  • 孩子磨嘰,家長催促埋怨,結果越催越慢,家長該如何做?
    對孩子來說,自己的進步沒有得到認可,卻遭到了不斷的數落和批評,這種落差使他們幼小的心靈受到了傷害,這時候,反感、厭惡等負面情緒就會伴隨而生,導致孩子做事故意拖延、磨嘰,以此來對抗家長!家長數落孩子分析:不停催促埋怨,有可能強化孩子的愛磨嘰。
  • 好父母守望孩子,孩子主動成長,壞父母代替孩子,讓孩子被動成長
    文:惜朝身為父母,恨不得為孩子披荊斬棘,排除萬難。但若父母代替了孩子成長,孩子如何能夠長大?一、一直被保護的孩子,不會主動長大中國的父母,總是覺得孩子長不大。三、愛不是控制的武器,該放手時要放手幸福的家庭都有一個共同點:家裡沒有控制欲很強的人。有時候,父母以愛為名義控制孩子,那不是愛,而是傷害。愛孩子,不是佔有孩子,不是控制孩子,而是該放手時就放手。
  • 孩子磨嘰怎麼辦?關注身心發展,順應成長規律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認真培養孩子的各種能力,讓他們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熟練掌握自己的能力,有意識地提高做事效率,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孩子的發展和成長。1 培養孩子的注意力。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旁邊有吸引他的事物就會讓他忘記初衷。改掉這類孩子的磨嘰,就要培養他們的注意力。
  • 家長過度保護孩子是一種「病」,要讓孩子學會自我負責
    過度保護、監督孩子是很多家長所犯的通病。他們總覺得孩子還小,還不能獨立。因而對孩子的方方面面進行全方位、掠奪式保護。但這樣過度保護,會挫傷孩子的自我觀念,削弱孩子的自主能力。因為當父母過分保護孩子時,其實也是在告訴孩子:「你不能照料自己。」長此下去,就會塑造出一個沒有生活獨立能力,凡事依賴父母、縮手縮腳的孩子。
  • 孩子做作業拖拉,家長束手無策,寫作業需陪伴?家長該如何教育
    我們學校的老師向家長進行反應,頓時老師和家長吵了起來,一直在談論陪孩子寫作業到底是家長的事兒,還是學校老師的事兒,由此引發了大片的評論很多的爸爸媽媽都站出來說話了。由於正在輔導孩子的我每天接觸不同的孩子和家長,確實有遇到過這個情況。
  • 家庭教育一場「愛的合謀」 專家:家長成長孩子才能成長
    」 專家:家長成長孩子才能成長  作者 高志苗  19:30的鬧鐘響起,楊麗拿好筆記本,準時進入劉鎖志家庭教育直播間「聽課」。疫情期間和孩子相處時間變多的楊麗總覺得和孩子溝通不順,於是進入「家庭教育課堂」成了她每天的「功課」。  「直播是免費的,還讓我學到了和孩子有效溝通的方法,很感謝劉老師。」 楊麗告訴中新網記者。  疫情期間,「宅」成為生活常態,「停課不停學」的「神獸們」與父母朝夕相處,家庭「矛盾」隨之產生。如何恰當地解決這些矛盾,「九商三能」教育理論創始人劉鎖志給出了答案。
  • 愛打人的孩子,一般來自這兩種家庭,孩子愛打人,家長該怎麼辦?
    孩子無論是在幼兒園還是在小區裡玩耍,喜歡別人的玩具,別人不給,他就直接搶,搶不著的話,就開始動手打人、踢人或者推人,並且不分輕重。 對於這種行為有的家長不以為然,認為小孩子愛打人總比被挨打好的多,也有家長認為小孩子在幼兒園打打鬧鬧很正常,讓老師處理下就行,家長不用插手。
  • 孩子偷錢怎麼辦,家長的做法很重要,做對的家長很聰明
    其實,生活中很多家長在這方面都有不同的做法,要想避免這種情況,家長平時最好要這樣養孩子,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下吧。定期給孩子零用錢現在每個家庭的生活水平都在不斷的提高,對於金錢方面也沒有太緊缺,尤其是孩子的零用錢,當孩子逐漸長大,他就會對金錢有了不同的認知,有的孩子平時想買什麼東西很多時候都是家長一手包辦,但是隨著娃不斷成長,家長應該適當的定期給他一些零用錢,平時讓他自己買一些學習用品或者玩具之類的東西,這樣不僅能讓孩子對金錢有不同的看法
  • 成長中的煩惱:孩子偷拿家長錢該怎麼辦?
    孩子成長過程中總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當問題發生的時候,家長應該如何應對呢?「偷東西」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容易激怒家長的問題之一,但孩子為什麼會去「偷東西」呢?因為有需求且想要去實現它。家長和孩子的溝通一定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很多家長在處理問題的時候都習慣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比如家長在帶孩子買東西的時候,是否習慣性用成年人的角度去替孩子做選擇,孩子想要黑,但你卻選了白。孩子可能會在表面上表現出了服從,但內心的需求並為得到滿足。
  • 【家長薦讀】孩子青春期叛逆怎麼辦?這20條建議送給家長!
    家長應對這些叛逆表現之後又該如何應對呢? 1 叛逆的原因 1生理的正常現象 青少年叛逆是生理的正常現象。
  • 孩子丟三落四,家長可以這樣做!
    這位家長說:「我的兒子,真是一個丟三落四的孩子,他都小學三年級了,可是,你看看,這一個星期裡,就忘記了三次帶課本,真是讓我頭疼啊。」 很多孩子,尤其是小學生,都會有這樣的情況出現,家長們需要的儘快給孩子調整一下,讓孩子能夠有所改觀。 那麼,家長們該怎麼辦呢?
  • 孩子「小升初」品德修養成績0分?孩子不善溝通,家長需這樣做
    但內向的孩子就是不會主動說話呀!如果家長都不去引導,如何能讓孩子提升這一點?所以,家長和內向孩子交流的時候,不要用成人和成人之間一問一答或一問多答的交流習慣,而是要形成「用疑問句的習慣」。比如,在孩子想做某件時但不敢說,而家長已經察覺孩子想法的時候,可以替孩子說出來,然後問他:「是這樣做嗎?有沒有需要補充的呀?」
  • 毀掉一個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包辦一切」!
    很多媽媽總是一味地替孩子包辦一切,認為這是在愛孩子。孰不知,媽媽越是這樣努力地去「愛」,就越會讓孩子成為「無用的人」。對此,有人就說,「毀掉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替他包辦一切」。為人父母,千萬別對孩子「事無巨細」的包辦,這是養育最大的「毒藥」。
  • 尊重孩子的朋友圈 家長如何更好地引導孩子交友
    小編碎碎念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們漸漸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家長一方面覺得開心,自己終於熬過來了、孩子不那麼黏著自己了,他們可以和小夥伴們愉快地玩耍了;另一方面又覺得擔心,沒有自己的看護,孩子會不會交友不慎,會不會被其他小朋友帶壞?一段友誼給孩子帶來的影響,確實難以預料。作為家長,到底該不該幹涉孩子的朋友圈呢?
  • 家長如何培養孩子責任心,教育孩子責任感和擔當意識的好處和方法
    你好,這裡是《「成長力」養成術,讓孩子從普通到優秀》系列課程,不講大道理,只分享為人父母可以實操的乾貨,這節課主題是「責任心」的培養。家長對孩子無微不至的愛,是為了他將來可以更好地在社會競爭中立足,長大成人後擁有美滿幸福的生活,而這離不開責任心和擔當意識。
  • 越來越多的孩子「偽獨立」,家長的揠苗助長,讓孩子越來越依賴
    很多家長可能覺得不服氣,認為自己對孩子用這種辦法就很有效果。被這樣的方式訓練出來的孩子,他們擁有的只能是偽獨立。因為在這個過程當中,家長沒有加以引導,沒有告訴孩子到底該怎樣做。家長做的就是把難題丟給孩子然後撒手不管,等著孩子自己研究出一個結果。
  • 孩子「天生」慢性子,家長應該怎麼辦?
    活動結束,老師請孩子們把自己的勞動成果展示出來,貝貝做的迎春花數量比其他小朋友少很多。可見,粘液質和抑鬱質的孩子是「天生」的慢性子,神經類型屬於相對安靜而緩慢型。這一類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是慢吞吞的,老是跟不上別人的速度,哪怕大人發脾氣也快不起來。案例中的貝貝小朋友並不是因為外界幹擾導致的磨嘰,也不是因為自己不夠專心而磨嘰,他只是性子慢,生活節奏就這樣,快不起來。
  • 李玫瑾坦言:孩子出現這4種表現,說明是在變優秀,家長要留意
    一個孩子將來能夠有多大的成就,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能夠看出來,優秀的孩子身上總是有一些異於常人的表現,所以家長在帶養孩子的過程中,要注意觀察孩子成長中的一些細節。4、孩子喜歡動手有的孩子在生活中特別喜歡動手,有時候要動手幫家長做一些事情,雖然可能有時候在幫倒忙,有時候喜歡動手幫家長整理東西,雖然總是在拆,家長還要收拾殘局。不過沒關係,只要孩子愛動手,說明孩子喜歡主動,有主動性的孩子長大之後成功的機率會高一些。俗話說: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會有一個優秀的女人。孩子也是一樣,優秀的孩子背後,肯定也會有一對優秀的父母。
  • 和孩子一起成長,做孩子終身成長的同行者
    和孩子一起成長——做孩子終身成長的同行者!觀摩、體驗時,家長應該關注哪些細節?該如何向家長傳達幼兒園的教育理念?怎樣指導家長科學的將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相結合?活動中,教師與家長努力做好觀察者、發現者、支持者,用心感受活動過程中孩子的本真狀態,發現孩子的內在潛能。用心觀察孩子,共同思考、研討如何更適宜的支持孩子的學習與發展,做孩子自主成長的夥伴。
  • 二年級的孩子是否報補習班,學習VS成長,家長該何去何從?
    「孩子剛上二年級,需要補課嗎?」很多家長都為此感到困惑。他們主要有兩種焦慮之處:第一種家長給自己的孩子報上補習班,因為看見孩子的同學報了補習班,擔心自己的孩子會落後。第二種家長雖然沒有給自己的孩子報補習班,但是內心還是在糾結,一方面擔心自己的孩子壓力太大,學習任務過於繁重,沒有自由時間用於興趣愛好的發展,導致不能快樂成長;另一方面,擔心孩子學習跟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