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孩子的朋友圈 家長如何更好地引導孩子交友

2020-12-15 央視網

小朋友在一起學習。

小朋友一起吃飯。

小朋友在玩耍。

  小編碎碎念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們漸漸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家長一方面覺得開心,自己終於熬過來了、孩子不那麼黏著自己了,他們可以和小夥伴們愉快地玩耍了;另一方面又覺得擔心,沒有自己的看護,孩子會不會交友不慎,會不會被其他小朋友帶壞?一段友誼給孩子帶來的影響,確實難以預料。作為家長,到底該不該幹涉孩子的朋友圈呢?如何更好地引導孩子交友呢?小編有話說。

  策劃/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張宇、曹騰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湯新穎、陶開河、溫俊華、林琳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陳憂子、蘇韻樺

  有自己的「朋友圈」

  正是成長的標籤

  雖然一直很贊同一句話——「一個人只有懂得保護自己的隱私,才是真正成長了的標誌」,但當我在某個下午「葛優躺」著玩手機,忽然看到自家小娃在她同學朋友圈裡出現並且載歌載舞唱著我從未聽過的歌兒的時候,還是驚得「嚯」一下坐了起來。定睛一看,十來歲的小孩兒竟然註冊了抖音號。按圖索驥點進去,裡面已經發布了不少她自拍的作品,下面點讚互動的人還不少。而這些,我這個當媽的竟然一點也不知道。

  那一刻心裡真的有點慌。孩子的成長似乎是一瞬間的事。以前那個一刻看不到媽媽就到處找、什麼事兒都追著媽媽說個不停的小孩,忽然就有了自己的「朋友圈」!而媽媽,顯然不一定是這個「朋友圈」的「常任理事國成員」。

  還好我自認是個比較開明的家長,很快就完成了心理建設。萬物互聯的時代,孩子網絡社交的年齡提前在所難免。十來歲的孩子,已經有了很明顯的社交需求,和同齡人交流互動帶來的獲得感、滿足感,顯然不是向爸爸媽媽傾訴所能代替的。隨著青春期的到來,形形色色的朋友或者駐留身邊,或許擦肩而過,新奇未知的世界等待著她去發現,去探索。作為家長能做的,也許更多是告訴孩子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把界限講清楚,給她足夠充分的傾訴空間,其他該她經歷的事、該她摔的跤,就只能讓她自己去感悟、去體驗了。

  因此,我不會責怪孩子沒把開通抖音號的事告訴媽媽,但會提醒她自拍視頻必須適度,對陌生人的評論更要小心謹慎回復;我不會限制她加入班級「女生群」等小女孩兒們的「私密小組」說些悄悄話,但會鄭重告訴她一定不能隨便添加陌生人的微信;我不會限制她交朋友的自由,但會在晚上臨睡前的「臥談會」上和她談談每天在學校發生的事兒,幫她紓解小小的煩惱,分享小小的快樂,給她講一講媽媽的看法和觀感。畢竟,每個人都是在探索中慢慢長大的,孩子需要自己的「朋友圈」。(湯新穎)

  放棄掌控欲 尊重孩子的朋友圈

  自從那一次,我發現棉哥把手機和iPad的密碼改了,而且拒絕告訴我密碼的時候,我就開始忐忑不安了,青春期的棉哥有了秘密。

  我進而發現,他的朋友圈不再只有學校同學、鄰居小夥伴、課外班的同學等,還出現了「網友」;在網友裡不僅有同齡人,還有小學生、大學生;不僅有九校聯考穩拿第一的學霸,還有據說打通宵遊戲、經常翹課的學渣……儘管現實的世界如此複雜,我仍一直誤以為他所處的依然是象牙塔中。而其實他面對的形形色色的「小圈子」「小社會」,有很多超過我理解的、我遠未能掌控的東西——是的,家長們總是擔憂地、好心地,想要在孩子們成長到足以刀槍不入的時候,才放棄自己掌控的義務和權利。

  那麼,我是不是必須去對抗這種以保護為理由或初心的「掌控欲」?

  回家鄉收拾老屋的時候,翻到一張至少有二三十年前歷史的字條,字跡如此熟悉,顯然是媽媽寫下的。也許是她當時抄下的某一本雜誌裡的小文章,內容談及如何教育子女:「把孩子們當小草,讓他們粗生粗長,讓他們經歷風雨見世面,也許孩子們反會成長得更好些」。然而,媽媽呵護了一朵柔軟小花的成長,即使等到小花後知後覺地遇到風雨而不得不長成一棵樹後,依然恨不得時時把她攏在翅膀下。然而,現實讓我(以及許多媽媽)學會變身術:在媽媽面前是小花,在孩子面前是參天大樹。

  但棉哥說:「我比你高很多」「我有我自己的想法」「媽媽你要相信我」。如果我喜歡作為一棵樹的自己,我就必須允許棉哥成為一棵樹——不,是給他允許自己成為一棵樹的自由。

  打破一種原來的默契,有機會建立一種新的默契。當棉哥示意我離開他的房間,他要給朋友打電話的時候;當他的朋友來家裡,他們需要關門一起痛快玩遊戲的時候;當在外遇到朋友,他希望我站在原地,讓他們走開商量一件事情的時候,我爽快同意,扭頭就走。不打擾是因為相信,不打擾是我的溫柔。(林琳)

  做個傾聽者

  對孩子朋友圈順其自然

  明年1月,孩子將滿12歲。對孩子的朋友圈,我沒有過多篩選,而是順其自然,並從幼兒園與小學低年級階段的深度參與逐漸過渡到如今的適度參與。回憶孩子的交友史,也就重溫了孩子的成長史,在此過程中,不幹預,收穫的更多是驚喜。

  孩子是小班下學期插班進幼兒園的,當初隱隱擔心她難以融入集體。後來在家長會上,老師反饋,「她與一名男孩子很玩得來,大概是都會說粵語的緣故。」我清楚地記得兩個小朋友在第一次幼兒園集體出遊中的親密互動:手牽手的背影,餵鸕鷀的笑臉……

  幼兒園大班,孩子舉辦生日會,我鼓勵她邀請小夥伴,試探地提議請那個小男孩,她說「不」,然後吐出了一個相對陌生的名字,「戴萍」。相處中,我發現兩個孩子性格相近,幾乎從不吵架。遊樂場、公園、山野……她們一起遊玩、相伴成長;長大了相約逛街、臥室夜話……連爸爸都羨慕地說,「有個一起長大的小夥伴,真好!」到三四年級,女兒不時更新的好友排名中,出現了班上學霸的名字。我擔心她被學霸嫌棄,沒想到後者對她的評價卻是「知識淵博」。

  發現了嗎?孩子會在成長的不同階段選擇自己的朋友,交友標準也會不斷更新,父母需要做的是傾聽和分享,偶爾給些建議。比如,當她從幼兒園回家,悶悶不樂地訴說班上有些女同學以頭髮長短劃圈子,不和她玩的時候,我告訴她「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朋友的權利,你也可以選擇自己的朋友」;和她探討江歌被閨蜜前男友殺害的悲劇,告訴她「一味索取,不關心朋友安危和感受的人不是真朋友」;借用北大自殺女生的悲劇科普PUA陷阱,告訴她「一味貶低你、以達到利用和控制目的人」,只需對他們說一個字:「滾」。

  只要一直傾聽,保持「在線」,放手讓孩子自己選擇朋友吧。(溫俊華)

  孩子的朋友圈 大人不用管

  浩浩同學已經十歲了,可惜的是,因為他比較調皮搗蛋,他的朋友似乎真的不多。而且,在少數的幾個朋友裡,他似乎也難以維繫深入長期的友好關係。一般而言,我只是泛泛地跟他說,和朋友相處要互相包容、不要挑起矛盾之類的話。至於交什麼朋友,怎麼交朋友之類的,我一般不會跟他詳細說太多。這是因為,我向來認為孩子的朋友圈,大人不用管太多。

  其實,家長教孩子的東西,很大一部分都來自自己的童年體悟。而我對於童年朋友的回憶,就成為教育他的重要依據。想當年,這個中年老男人還是一個小小少年的時候,著實交了不少損友。甚至有一位小朋友帶著我去別人地裡偷別人的番茄,或者拔別人家的蘿蔔。其實,不經歷錯的怎麼會知道對的呢,後來父親著實嚴厲地教育了我,但也只是說這種行為本身有問題,也沒有說絕對不要跟這位小朋友來往。只是時間長了,這位小朋友在我的書包裡塞了一條死蛇,我在回家路上在書包裡找餅吃的時候突然發現這條蛇,嚇得魂都掉了,此後就對這種損友惡感爆棚,再也不跟他親近了。可見,放任孩子的朋友圈,讓孩子自己去判別是非黑白、好人壞人,或許是最好的辦法。而且,說實話,農村孩子哪有人管得那麼精細,但農村孩子的人際關係反倒是比較健康的。

  而且,孩子之間的對話,其實是逐漸學習隱秘知識的一個重要空間。比如,怎麼跟老師處理好關係、對成人的判斷、對世界的思考等等,不要以為孩子沒有這種私密需求,恰恰相反,我認為孩子需要與朋友沒有任何拘束地交流這種感悟。而這種交流,也是孩子成長並逐漸學會思考、走向成人世界的重要途徑。因此,朋友的一句話造成的觸動,可能比家長說教一千句還要來得大。

  理想的孩子,肯定是乖寶寶。但假如你家有個乖寶寶,他又交了好幾個乖朋友,每天在一起學習、交流知識,那將是多麼無聊的一幕。我倒覺得,兩個孩子一起瘋,一起想壞點子,才是孩子正常的朋友圈狀態。所以,孩子的朋友圈裡也隱藏著無數種可能。起碼對我而言,我對自己的要求是,密切觀察、講清原則、調解糾紛,但除此之外就不要介入孩子的朋友圈了。(陶開河)

相關焦點

  • 吳一鈳:教孩子如何交友小妙招?做對3點,孩子快速提升社交情商
    我不是直接回答孩子,更不是直接給孩子答案,在這裡分享一個讓孩子終身受用的交友秘訣「啟發式提問」,一步一步引導孩子自己思考,讓孩子自己做出選擇,自己做決定。02家長如何正確引導孩子交友吳一鈳作為家長的我是如何處理孩子交友問題的?
  • 當孩子進入「人際關係敏感期」,家長該如何巧妙引導?
    她傷心地跟我講,不想和那個同學玩了。跟最好的朋友鬧翻了,這兩天女兒始終高興不起來。到了第三天,我見她還是這樣,便聯繫了對方的家長,要求他們給個說法,卻遭到了拒絕,因為對方的孩子也被女兒抓傷了。最後,在幼兒園老師的協調下,孩子之間的矛盾才解決。
  • 孩子沒有自己的「朋友圈」?家長要引起重視,教娃社交小技能
    沒有自己"朋友圈"的孩子很有可能喪失了自我的社交能力,家長一定要引起重視,尋找孩子為何沒有朋友,才好對症下藥。為何孩子不願交朋友?很難敞開心扉去主動交朋友,即使有其他人主動提出交友的意願,孩子也會懷疑真實性,並且更傾向於相信這段友誼最後會走向如家庭關係那般劍拔弩張。2、孩子性格原因性格內向的孩子不喜與人交流,主動將自己排除在社交圈之外,自然沒有自己的"朋友圈"。面對與別的好意,性格內向的人不懂得如何回應,下意識的漠視。
  • 小編碎碎念|進不去孩子的朋友圈?尊重和旁觀,但一直在線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們漸漸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家長一方面覺得開心,自己終於熬過來了、孩子不那麼粘著自己了,可以和小夥伴們愉快地玩耍了;另一方面又覺得擔心,沒有自己的看護,孩子會不會交友不慎,會不會被其他小朋友帶壞呢?一段友誼給孩子帶來的影響,確實難以預料。作為家長,到底該不該幹涉孩子的朋友圈呢?如何更好地引導孩子交友呢?
  • 小編碎碎念進不去孩子的朋友圈?尊重和旁觀,但一直在線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們漸漸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家長一方面覺得開心,自己終於熬過來了、孩子不那麼粘著自己了,可以和小夥伴們愉快地玩耍了;另一方面又覺得擔心,沒有自己的看護,孩子會不會交友不慎,會不會被其他小朋友帶壞呢?一段友誼給孩子帶來的影響,確實難以預料。作為家長,到底該不該幹涉孩子的朋友圈呢?如何更好地引導孩子交友呢?小編有話說。
  • 家長多給老師一些尊重和信任,老師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教師和家長目標一致卻成為了各自最大的敵人,教育孩子事倍功半。老師和家長,本應是一場愛和信任的邂逅,本應成為「同盟軍」「合伙人」。這是因為,雙方有著一致的目標——希望孩子健康成長、品行端正、學有所成。可要想把孩子教好,光有目標是不夠的,還必須做到互相信任:老師每天都要面對幾十上百的學生,難免有疏忽,還請家長諒解和提醒;孩子在校有狀況,老師也要多與家長聯繫溝通,以便更好地開展家校共育。
  • 孩子叛逆期怎麼辦?別硬碰硬,家長要懂正確引導方式
    ……家長們滔滔不絕地講述著孩子們的種種表現,不知道該怎麼和孩子溝通,心裡非常著急,親子關係劍拔弩張,家長們感到束手無策。02 初二現象」的共同特點不要總是糾正孩子說話中出現的問題,要耐心地聽完他們的表達。善於在言語中了解孩子的心理變化,找到交流的切入點再去引導。如果孩子與你衝突時,等雙方冷靜下來,先用柔和的方式緩解情緒,待心情平復後,再傾聽孩子要說什麼。謹記一個道理,情在前,理在後。#尊重理解,換位思考了解初二現象的共同特點,對孩子的心理和行為就會多一分理解。
  • 孩子樹立理想,家長如何引導
    如何引導孩子樹立理想:我們現如今對理想樹立這一塊的教育是沒有章法的,往往是在孩子還小的時候,以玩笑的心態去詢問一下孩子,僅此而已,並沒有實際的培養的方法或行動。是適合孩子的方向,而不是家長進行諸多考量之後所認為的應該的方向。確立了志向之後,家長來協助孩子一起認真的來分析、規劃,要用端正的態度讓孩子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肅性,而不是隨口說說的玩笑話。讓孩子為他參與制定的這份規劃擔負起責任,讓他能夠認真、嚴肅、負責的對待,同時也讓孩子通過規劃,明白這個志向該如何實現達成。
  • 孩子性格自大,是自我認知出現了問題,家長要引導孩子換位思考
    由於現在很多家中都是一個孩子,所以父母總是把最好的都給孩子,並且還有的家長為孩子規劃好一切,還會給孩子創造一個舒適的環境,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最優秀的,是別人比不上的,孩子就會開始變得狂妄自大,等到家長發現的時候孩子的性格已經開始有了改變,如果家長發現自己家的孩子變得很自大,就要及時地引導孩子
  • 家長尊重孩子的夢想,提升孩子的人生高度,別給孩子「潑冷水」
    臺下的媽媽也激動地對孩子喊話:「腳踏實地,穩步向上,去努力追尋自己的夢想,並付諸實踐。真正努力去做,將來無論成敗與否,我們經歷過,享受這個過程,就是最棒的!你不是孤軍奮戰,我們跟你一起加油!」雖然隔著屏幕,小編依然能感受到父母話語中帶來的溫暖,有這樣一對尊重孩子並支持孩子夢想的父母,孩子怎麼能不積極向上呢?小編不得不為這對父母的教育理念點讚。
  • 家庭教育,讓孩子學習後勁十足,家長如何引導和教育
    孩子上學後,家長就要幫助孩子養成高效率完成家庭作業的習慣,做到小學四五年級開始能夠獨立完成家庭作業,學會自己檢查。在學習上做到自理,能把老師當天布置的各項任務,自覺主動地完成好,不需要家長過問。能夠自主合理支配自己的放學後時間,家長要經常提醒孩子做事要有計劃,把主要的事情放在前面做,儘快完成,餘下時間可以自由支配,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 如何引導孩子正確地宣洩情緒?
    11月,不少學校迎來期中考試,心理聊吧的一則傾訴中,一位母親在為孩子亂發脾氣而痛苦時,通過溝通發現孩子情緒不穩的背後是學習壓力。作為家長,如何從孩子的日常表現看出他需要宣洩呢?又如何合理地引導孩子宣洩呢?聽心理老師聊一聊。傾訴:孩子亂發脾氣,我氣急敗壞剛過去的這個周末,我對孩子,經歷了狂怒到心痛的過程。
  • 《心靈捕手》:孩子情緒需要出口,家長要用「情感引導」教育孩子
    什麼是"情感引導"?所謂情感引導,就是向孩子傳授情感規則,讓他們知道如何辨認情感並以恰當的方式來表達。無論是強制命令,還是不管不問,實際上都讓孩子缺少了一個情緒傾訴的對象,並且家長也並沒有主動對孩子進行"情感引導"。情感引導相較於其他教育方式的好處,就是能幫助孩子認識、表達和調節自己的情緒、提高孩子的表達能力、促進親子之間的關係、促進溝通、讓孩子學會尊重別人的情感等等。
  • 《探索不可思議的心》,親子繪本幫助家長引導孩子解決社交難題
    我們作為家長,是否很好的幫助孩子做好社交的「幼小銜接」了呢?《探索不可思議的心》是一本能通過親子繪本閱讀,幫助家長引導孩子解決社交難題的繪本。《探索不可思議的心》會告訴我們,要關注孩子的社交和心理健康;同時告訴我們,小學生可能會遇到哪些社交困難,而我們又該如何正確引導和幫助孩子去解決這些問題。
  • 孩子在學校人緣不好,家長該怎麼辦?這3招助力孩子「好人緣」
    你家孩子有沒有遇到過這種問題?關心成績,關心身體,也該關心孩子的朋友圈了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速,人們生活壓力比較大。作為父母除了要照顧家庭外也要兼顧工作,大部分父母將有限精力放在關心孩子的身體健康、課業成績上,忽略了孩子的心理發展及交友問題。
  • 孩子總是易怒易暴躁?想要打破與孩子的僵局,3點引導家長要做好
    後來一打聽才知道,這個孩子爸爸媽媽早年離婚了,母子生活在一起,平時媽媽比較忙,孩子缺乏父母的教育。家庭和學校教育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都是非常重要的,相輔相成。學校裡的問題老師發現會及時管教,家裡面發生的問題,只有通過家長及時教育來教導孩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家長如何正確引導孩子,改變脾氣?
  • 家長群變身「交友群」,異性家長互加微信,孩子成「曖昧」的幌子
    隨著孩子上幼兒園後,老師都會組建家長微信群,方便與家長溝通孩子問題,這種微信群也讓一些家長互相之間產生了聯繫。正常來講,群裡大多都是寶媽,偶爾也有一些寶爸,相互溝通孩子問題時,交流難免就會多一些。家長群搖身一變成為「交友群」,異性家長互加微信,孩子成為「曖昧」的幌子。為什麼異性家長之間會產生「曖昧」對異性的好奇心,這是大部分人心裡都潛在的思維。成年人的生活每個人每個家庭都不一樣,送孩子上學上興趣班的家長,婚姻大多都持續五六年了,而這段時間也是夫妻感情進入到「平淡期」或者「七年之癢」的階段。
  • 孩子要有自己的朋友圈,做到這3點,幫孩子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很多家長都發現,自己的孩子不會交朋友,總是在交朋友的時候,出現退縮行為,要麼就是不敢交朋友,要麼就是對夥伴有攻擊性行為,家長很是頭疼,家長都知道,交朋友問題還是得孩子自己解決,有時候就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家長到底應該怎麼引導孩子交朋友呢?怎麼打造孩子的朋友圈呢?
  • 性格內向的孩子如何社交?家長可以試試這樣做!
    但是即便是小孩子,也會是有一個自己玩得好的小圈子,只有在這個圈子裡的才是真正的好夥伴,所以沒必要為了讓孩子多社交,就強求孩子一定要和某些人玩得特別好,畢竟興趣愛好不合的人硬湊在一起也不會長久。為了幫助孩子能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朋友,家長要做的就是給孩子創造交友機會。
  • 具備「專注力」的孩子,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家長該如何引導?
    家長希望孩子參與家務,但總是沒有合理的安排時間,隨心打斷孩子過來幫忙,例如:孩子正在專心看書,家長這時候讓孩子去晾衣服,孩子不得不去,因為不去幫忙媽媽就會一直絮絮叨叨的念,嚴重影響接下來的行動。這些看起來都是在正常不過的日常行為,卻給孩子帶來了嚴重的影響,他們一邊玩耍時一邊擔心被家長打擾,玩得不盡興又提心弔膽,要知道,玩耍是孩子目前唯一一個獲取快樂和認知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