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個無能的失敗者」:孩子的悲觀是錯誤的「解釋風格」造成的

2021-01-14 檸檬讀書育兒

小偉與小木是七年級的同班同學,上學期他們一起參加了學校的數學競賽,獲得第一名的學生可以代表學校參加全省的數學競賽,他倆平時成績很好,非常有希望獲得去省裡競賽的資格。

考試之前,他們用了好幾個星期的時間準備,每天都學習到很晚。但是考試結果出來,他倆名列第二和第三,和機會擦肩而過。

兩個人非常失望,但是他們的反應卻很不同:

小偉的反應:「我是個失敗者!我如此努力複習,結果還是沒考第一。我的學習能力真是很差,就好像我所做的其他事一樣,從來就沒有一件事順利,我還不如放棄算了,反正不管我怎樣努力,到頭來總是做不好,還是就做我自己吧!我知道每個人都認為我很笨,我還異想天開地認為自己有機會去省裡參加競賽,我的朋友一定在背後笑我。」

成績公布那天回家,小偉躲到自己的房間,拒絕與他的父母交談。晚飯時,在媽媽的一再堅持下,他才上桌吃飯。他挑剔食物不好吃,滿臉不高興,晚飯後,爸爸要帶他去打球,朋友找他去騎腳踏車,他都不願意去。

小偉消極的表現持續了好幾天。他對任何事都都不感興趣,沒有一件事能讓他高興起來。

和小偉不同,小木對失敗的看法完全相反,她將這次考試不理想歸結為特定的原因。

小木的反應:「我搞砸了!我的數學成績沒有我認為的那麼好,我盡所能去做了,但是還是沒能取得第一名,考第一的同學一定學的比我好。」

得知結果後小木哭了,她告訴媽媽她是多麼失望,並且說她再也不要如此努力了。媽媽花了一個小時的時間安慰她。到了吃飯的時候,小木已經可以和爸爸議論這件事而不再哭了。她比平日吃得少,但是當爸媽提議出去吃冰激凌時,她顯得很有興致。

雖然整個晚上,她還是有些不高興,但是朋友給她打電話時,兩個人約好周末一起去踏青。

每當小木想到數學競賽的事時,她覺得不快樂,但是她對生活裡的其他事並沒有退縮。她仍然喜歡吃冰淇淋以及與她的朋友聊天,並計劃周末要做的事。

小偉與小木對失敗的看法截然不同。但他們的即時反應是一樣的:兩個人都覺得被打敗,都相信失敗意味著他們數學學的不夠好。

但是小偉覺得沒考好是因為他是個完全失敗的人;而小木則找到局部的原因,就像她的自我解釋那樣,她相信是她數學學的沒那麼好,比考第一的同學差點。

有些孩子可以把困難鎖入盒子內,即使某一重要部分出了問題時,仍然可以繼續他的生活;有些孩子則會將困難災難化,當他生活中的一條線斷掉後,整塊布就散了。

什麼是解釋風格

著名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在《教出樂觀的孩子》這本書中通過實驗研究得出這樣的結論:

一個人參與一項競賽後,對結果(勝、負)形成的原因的看法被稱為這個人特有的「解釋風格」。「解釋風格」是一個人樂觀或是悲觀形成的基礎。

小偉和小木對同一件事有悲觀和樂觀兩種不同的想法就是因為他們的「解釋風格」不同。

解釋風格的三個維度

解釋風格從兒時開始發展,如果未經幹預,會保持一輩子。當孩子解釋為何某一件好事或壞事會發生在自己身上時,有三個重要維度需要考慮:永久性、普遍性與個人化。

永久性:偶爾vs.總是當壞事發生時:有的孩子會認為壞事件發生在他身上的原因是會永久存在的。既然永久存在,壞事就會不停地發生。

相反,從挫折中爬起的孩子則相信導致壞事發生的原因只是暫時的。

以交朋友這件事為例,悲觀的孩子認為造成沒有朋友的原因會永久持續,但是樂觀的孩子則認為只要他繼續花時間,最終是會交到好朋友的。

悲觀的孩子認為壞事是來自自身個性上的缺點,樂觀的孩子則認為壞事是心情及其他短暫、可改變的狀態。

當好事發生時:樂觀與悲觀的孩子,對好事的發生也會有不同的反應。相信好事發生的原因是永久的孩子會更樂觀,這正好與對壞事的解釋風格相反。

樂觀的孩子以永久性原因的方式來解釋好事,他們將原因歸為自身具有的特性與能力,比如努力工作或討人喜歡,他們會用「總是」來形容好事的原因。

悲觀者則將好事歸因於過渡性原因,「我那時心情好」或「我這次努力練習」,他們對好事的解釋限於「有時候」和「今天」,並且時常用過去式和限制次數,「我這次努力練習……」。

相信成功是由永久性因素引起的孩子,下一次會更努力地去嘗試;相信好事發生的原因只是暫時的孩子,即使成功了也可能放棄,因為他認為成功只是一次意外。

普遍性:特殊vs.一般如果你相信原因是永久性的,你會預測它對時間的影響。如果你相信原因是普遍性的,你會預測它對你一生中的其他事情帶來的影響。

面對好事時,樂觀者相信成功的原因會強化他所做的每一件事,但是悲觀者相信好事的發生是由某一特定因素導致的。

聰明要比僅在數學上聰明包含更多的信息;討人喜歡的特性暗示有許多人喜歡你,不僅是某一個人;有才能比只會唱歌更廣泛。

一般來說,認為好事的發生有普遍性原因的兒童,在生活的各方面都表現得比較好。

個人化:內部歸因vs.外部歸因除了永久性與普遍性以外,解釋風格還有第三個維度,那就是個人化,即決定是誰的錯。當壞事發生時,孩子可能會怪罪自己(內部歸因),也可能怪罪其他人或是環境(外部歸因)。

失敗時經常習慣性地責怪自己的孩子自尊心強,他們覺得愧疚及羞恥。當壞事發生時,怪罪其他人或環境的孩子,對自身評價較高。總的來說,怪罪其他人的孩子會更少地覺得愧疚和羞恥,並且更喜歡自己。當然,他們也是更容易憤怒的孩子。

但這並不意味著父母應該教導孩子將不好的事情皆做外部歸因。教孩子在事情不順利時埋怨他人就如同教他撒謊一樣,後果是可怕的。以下兩個行動目標,是父母需要注意的。

第一個目標是:當孩子做錯事,不要輕易就算了。父母要培養孩子說「抱歉,我做錯了,下次我會做得更好」的孩子。當孩子成為導致問題的原因時,他們必須對事情負責,然後進行改正。

第二個目標是:不要總是埋怨自己。有的孩子在事情不順利時,不管是否是他們的錯,總是埋怨自己。長期怪罪自己也會增加孩子患抑鬱症的機率。父母要教導孩子如何正確地看待自己,當錯在他們時,他們必須負起責任並且盡力修正其行為;當問題與他們無關時,他們仍然會覺得自己有價值。

如何改進孩子的解釋風格

改進孩子的解釋風格有兩個目標,第一個目標就是要確定他負起了實際的責任;第二個目標是讓孩子責怪行為本身而非普遍性自責。

1. 了解孩子的自責方式

下面舉兩個例子說明,請注意兩個孩子自責的不同方式:

小樂讀小學五年級,周六的早上,一家人正在一起吃早餐。當父母計劃周末如何度過時,小樂提醒媽媽周末要去籃球隊練習,需要媽媽開車送他,媽媽說自己忙讓爸爸帶他去,但是爸爸說他要準備星期一開會的資料,也不能帶他去練球。於是兩天大吵起來。周末小樂自己偷偷從家裡溜了出來,走去球場。

小樂對自己說:「我又做錯了,我老是使他們吵架。什麼時候我才能學會閉嘴呢?媽媽和爸爸最近常吵架,每一次都是因為我,我把每一件事都搞砸了。如果他們離婚,完全就是我的錯。我是世界上最壞的小孩,總是把事情搞砸。」

浩浩的自責的方式與小樂不同。

浩浩12歲生日前夕和媽媽計劃他的生日要如何度過。這時爸爸建議浩浩可以請他的朋友來,先看部電影,然後去遊樂場玩。浩浩覺得主意不錯,於是他和爸爸開始計劃細節。

媽媽不喜歡他們的計劃,她打斷談話,告訴爸爸她不同意這樣的安排,因為她不想帶那麼多孩子看電影、玩。之後媽媽與爸爸為了這件事吵了一架。

浩浩對自己說:「我真是太笨了。我明知媽媽不喜歡家裡來一群孩子瘋玩。他們倆時常為這種事吵架。我應該告訴爸爸我不想要這種生日,他們就不會吵架了,這都是我的錯。」

小樂與浩浩兩個人都將父母爭吵看作是自己的過錯,做了內部歸因的解釋(「這都是我的錯」),但是他們的解釋風格卻是兩種不同的維度。小樂的解釋是內在的,也是永久性的(「總是把事情搞砸」)以及普遍性的(「我是世界上最壞的孩子」)。

永久性及普遍性的自責被稱為「普遍性自責」。通常,「普遍性自責」者認為問題是自己個性中無法改變的缺點。因其永久性及普遍性,「普遍性自責」不僅損傷自尊,而且造成長期及普遍的消極與無望。

相反,浩浩認為爭吵的原因是內部的、暫時的及特定的(「我應該告訴爸爸我不想那樣過生日」)。

暫時且特定的自責被稱為「行為性自責」。孩子責怪某一特定行為而非指控自身個性,由於行為性自責指出可改變的原因,激勵孩子更努力地改變行為,所以可以防止問題的發生或是能夠幫助克服挫折。

當孩子遇到挫折或是自責時,父母要及時了解孩子的想法,進行引導,幫助孩子形成「行為性自責」而不是」普遍性自責」的思維方式。

2. 批評孩子的正確方法

孩子的解釋風格有一部分是從父母、老師那裡學來的。他們聽成年人如何批評他們的同時吸取了批評的方式。

如果批評孩子懶惰,而不是批評他不夠努力,那麼孩子不僅會相信他是懶惰的,同時也相信他的失敗是來自永久的及不可改變的因素。

當孩子仔細聆聽父母如何解釋他們自身的不幸遭遇時,他們會以此作為模式。如果父母是個悲觀者,孩子會直接從父母身上習得悲觀。

因此,當父母批評孩子或當孩子的面批評自己時,必須十分謹慎,因為這會塑造孩子自責的解釋風格。

批評孩子時需要遵循兩項規則:第一項規則是準確;第二項規則是在實際情況允許的情況下以樂觀的解釋風格來批評孩子。

任何時候當你發現孩子有錯時,如果事實允許,那麼著重於特定及暫時性的個人原因,避免責怪孩子的個性或能力。

3. 如何批評一個胡鬧的孩子

有天下午,媽媽帶著10歲的娜娜和三歲的弟弟去動物園。從上車開始,娜娜就不停地告訴弟弟動物園的獅子會咬掉他的頭;動物園的旁邊是監獄,如果他做錯任何事,就會一輩子被關在監獄裡。嚇到弟弟一直哭,娜娜平時很少這樣捉弄弟弟,媽媽當時心裡很不高興。

她對娜娜說:「娜娜,不準再捉弄弟弟了。你今天是怎麼了?你一向都是個好姐姐。你教弟弟玩遊戲,你與他分享玩具,可是今天你對他一點都不友好。動物園對年齡小的孩子可能是個可怕的地方,你這樣嚇他對他沒有一點好處,你知道我不喜歡這種行為。娜娜,我要你向弟弟道歉,如果你今天再捉弄他,晚飯後就不準到外面去玩,知道了沒有?」

在批評娜娜時,媽媽指出特定與暫時的行為問題(「今天……捉弄」),同時指出這種行為不是娜娜一向就有的(「很好的姐姐」),媽媽用實際的例子(「你教弟弟玩遊戲」、「你與他分享玩具」)來指出問題並非普遍性,使娜娜仍以己為傲。

媽媽告訴娜娜她必須做的事(「向弟弟道歉」),以及如果再繼續捉弄會有何等後果(「晚飯後,不準到外面去玩」)。

這種批評方式是非常好的。娜娜接收到的信息是:媽媽認為我是個好姐姐,可是她覺得今天我對弟弟很不好,我可以向弟弟道歉,因為確實是我不對。

媽媽的批評是內部的,但卻是特定的但可改變的。她指引娜娜邁向正確行為,而沒有指責她的個性。

假設媽媽是以下面的方式批評娜娜:

「娜娜,我真是煩死了。你為什麼總是這樣頑皮?我本來打算三個人出來好好玩玩,你卻來搗蛋破壞。我不知道我為什麼要帶你們出來玩,反正每一次,你都要搗一些把戲,弄得大家都不高興。」

這樣的批評是有害的,媽媽將娜娜的個性一筆抹黑。娜娜被稱為頑皮小孩(個性上的)及被指責總是破壞媽媽的計劃(永久性及不能改變的)。

孩子接受這種批評後所得到的信息是:「我是個很壞的人,媽媽希望我不是她的孩子,我總是搞壞她所做的事。她是對的,我應該離家出走,他們沒有我會比較好。」娜娜覺得自己沒有價值,唯一能夠做的就是很情緒化地退出。

孩子最初的樂觀或悲觀風格在兒童時期逐漸形成,不僅從現實世界中得到,也從聆聽父母如何批評他和批評自己中得到。因此父母在平時教導孩子行為時要多想想解釋風格的三個維度,就事論事的評價孩子的行為。

end

作者簡介:lemon青檸檬,喜歡讀書,樂於分享婚姻育兒、情感心理相關內容。人生目標是每一個今天都比昨天優秀一點點。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我哦!

相關焦點

  • 養成樂觀的解釋風格是教出樂觀孩子的關鍵!!!
    孩子匆忙出去時所聽到的最後一句話常是莉迪亞對他們的叫罵聲。叫罵過後,她又後悔,因此莉迪亞感到很抑鬱。應用捕捉思維後,她發覺在叫罵之後,她總是對自己說:「我是個很壞的媽媽,像個潑婦似的,我的孩子會恨我的,我相信我的叫罵聲會貽害他們一生的」。第二個步驟是對這些自動思維進行評估。這就是說,要明白對自己所說的話未必是正確的。莉迪亞學會將對自己及世界的看法視為需要經過證實的假說。
  • 孩子遇事總是很悲觀怎麼辦?父母要了解下「斯萬高利效應」
    最近我朋友跟我說,他覺得家裡的孩子就像個「瓷娃娃」,時常因為一件事情沒做好,孩子可能就會哇哇大哭,其實這也還好,畢竟孩子相較於成年人人來說,抗壓能力比較弱,這很正常。但是很多時候明明事情已經過去很久了,孩子還是會一直處於那樣子的狀況之中,甚至於在有些時候,他安排孩子去做一些事情的時候,孩子總是用一種推脫或者是逃避的態度去面對。
  • 悲觀了怎麼辦?不要再折磨自己,踢開人生中最大的搗亂分子!
    在《活出最樂觀的自己》中,作者馬丁·塞利格曼告訴你,這種樂觀並非是學校裡傳授的一種技巧,也不是自己對自己做心理暗示「我很行、我很棒」,而是在於失敗的時候運用「非消極的思考方式」。一、悲觀者的解釋風格我們對一件事情的發生,通常會有自己的解釋風格。
  • 教給孩子樂觀的解釋風格,培養孩子樂觀精神,才更容易讓他們成功
    因此情緒風格影響孩子生理系統進而決定健康。消極的情緒風格可能會引起疾病,如抑鬱症:抑鬱症患者長期沉浸在鬱悶情緒,消極情緒造成抑鬱症患者不能計劃生活、無法對未來作出預期、也很難向目標採取實際行動。情緒風格影響生活,大腦活動和各種生理機能存在密切聯繫。如何讓孩子調整情緒風格呢?
  • 孩子心態不好,容易陷入悲觀情緒,家長如何幫孩子趕走這種情緒?
    3、經常否定自己 孩子每當遇到問題時,不是迎難而上,而總是說「我不行」、「我不會」,經常否定自己,這也是過於悲觀的表現。 如果你家孩子有以上的這些表現,說明他很容易陷入悲觀情緒,家長要重視起來。
  • 對不起,樂觀的人比悲觀的人更容易失敗|你需要「防禦性悲觀」
    ,對很多事情都感到悲觀。朋友告訴我:樂觀者往往成功,悲觀者往往失敗。這句話是被很多人認可的,乍一聽好像很有道理。按照大家普遍的認知,樂觀是一種美好的品質,而悲觀卻讓人感到厭惡。樂觀總被賦予積極向上的標籤,而悲觀卻是消極懈怠。
  • 樂觀孩子才會充滿希望,怎樣教出樂觀孩子?心理學家4個教育啟示
    在塞利格曼教授看來,能否形成樂觀的「積極思維」,關鍵是解釋風格。解釋風格從童年開始發展,如果未經幹預,就會持續一輩子。 解釋風格的判斷有三個維度:永久性、普遍性和個人化。 永久性即事情的起因是否會持續存在;普遍性即起因影響許多情況;個人化即起因就是我,而不是其他人活其他情況。
  • 我承認自己終究是個失敗者
    兩年的時間證明了一個我不願承認的事實失敗者去年一氣之下離開了單位,那會還有些許的不甘心,不願意承認我就這麼輸了,輸了職場輸給了社會輸給了競爭對手。但今年不同了,我從內心深處意識到自己的無能,「人最怕的就是認不清自己「而我現在是清醒的認清自己了,甚至覺得自己好可憐。簡單日子的蟲子,說的就是像我一樣的社會寄生蟲。
  • 培養樂觀的孩子,從正確地批評開始
    「解釋風格」指的是人們看待和評價一件事情的習慣。悲觀的人在思考一件事情的時候,有三個主要特徵,分別是:永久性、普遍性、內部歸因。簡單來說,悲觀的人會認為,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失敗和困難是會永久存在的,並且會把整個責任都歸在自己身上,常常會說「都是我的錯」「我就是笨」「我什麼都做不好」。
  • 孩子總是出現悲觀心態,用好ABCDE法則,培養孩子樂觀思維
    嘴裡還一直在說著「我不要我不要我不會。」壯壯尷尬的小手不知道該往哪兒放了。「樂樂,你看壯壯都邀請你去跟他們一起玩了,去試一下好嗎?」樂樂媽媽知道自己孩子性格內向,所以一直在鼓勵他。「我不要去,我不會。」沒想到樂樂一直在強調著我不會,軟硬不吃就是不去跟夥伴們一起玩。「你這孩子,不試一下怎麼知道不會呢。」樂樂媽媽拽著樂樂的手把他領過去,沒想到樂樂又自己跑回來哇的一聲就哭了。
  • 失敗不等於無能,接受失敗是獲得成功最基礎的技能,應勇於挑戰
    無 論是從成功還是從失敗的實驗中,我們都獲益頗多。我們不該逃避失敗,而應該迎頭而上。不僅在實驗室研究中,在設計、體育、工程、藝術、商業,甚至是日常生活中,我們都該如此。只有經過千萬次的失敗,我們才能達到勝利的頂峰。
  • 《教出樂觀的孩子》:孩子是否能成大器,取決於孩子是否「樂觀」
    "生活的自然改變也無法使悲觀動搖,反而在一次一次挫折之後,悲觀會變得堅固,並且很快成為生活的寫照。" 許多人都說失敗乃是成功之母,當孩子在學習過程中,一次又一次經歷無數次考驗與練習,沒有取得很好的成果之後,他們的悲觀情感會變得加重,到最後,無論任何刺激都會讓的孩子變得無助,使得他們無法鼓起勇氣繼續前進。
  • 第一次玩高爾夫球,我悟出個道理:父母無能,孩子才有出息
    1、在我小的時候,打高爾夫是項貴族運動。那會兒,城市裡悄悄興起,拿大片綠地來做高爾夫球場,奢華得很!2011的時候,就有記者統計,「北京132家高爾夫球場佔地13萬畝,1年喝掉20個昆明湖」!>4、有次在親子APP隨便搜親自酒店,有個以高爾夫為賣點的酒店,成功吸引了我的注意。
  • 問;覺得自己很失敗,特別無能,情緒不易控制。怎麼辦?
    首先你得反思:覺得自己很失敗,特別無能,你會想什麼呢?人生遭遇失敗,你覺得是自己的無能造成的,是這樣嗎?說到底,你是不願意做一個無能的人,做一個無能的人有什麼不好呢?無能的人,也沒有什麼人打擾,為社會創造不了太大的價值,求你的人也少,你該承擔的責任也少,落得清靜,有什麼不好呢?能者多勞,有能力的人要為這個社會做出更大貢獻,體現更多的社會價值,他們才是最累的人。你是怎麼想的呢?
  • 俞敏洪:我們正用18年的教育,來證明孩子是個失敗者,刺痛了誰
    思想大師洛克曾經說過,教育上的錯誤是無法挽回的,就像配錯藥一樣,一旦第一次錯了,很難得到彌補,它將會在人生的每一步都打上深刻的烙印。那我們今天接受的教育是什麼樣的教育呢?俞敏洪曾經在一次訪談中說道,我們正用18年的教育,來證明孩子是個失敗者。教育本來應該是給人傳遞希望,讓人成功的。
  • 孩子老是自卑又悲觀,試試ABCED法則,輕鬆助你養出樂觀的孩子
    因此小剛即便是已經被接回到了爸爸媽媽的身邊,但還是會因為之前的經歷而存在有一定的自卑且帶有悲觀的情緒。對於這一情況,蘭蘭兩口子是各種心疼,人家婆婆都是「重男輕女」,但自己遇到的卻偏偏是個奇葩,也是實屬無奈。據蘭蘭說小剛平時會比較抗拒和別人接觸,而且無論做什麼事都會比較謹小慎微,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的理由都是怕自己會因為出錯而被責備。
  • 作為父母你最該做的是教會孩子怎麼面對錯誤
    昨天我在文章當中提到了要讓孩子把犯錯誤看作是一個學習的機會。犯錯不是什麼壞事。作為大人,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觀察過,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大人往往會願意逃避承認錯誤。如果我們把犯錯誤看成是一件壞事,我們會傾向於覺得自己無能感到灰心喪氣,並且會為自己辯解和推脫,那樣孩子在你身上學到的就是逃避責任。
  • 行為確證:為什麼悲觀的預期,總是產生一個悲觀的結果?
    當個體對某個人或者某件事形成一種錯誤的信念時,那麼就會引發這個人或者這件事採取某些行動,來印證你的這種錯誤信念。例如:你總是覺得某個人特別討厭,於是你跟對方接觸的時候,總是感到很排斥。作為回應,那個人也對你產生了反感。而你恰好以為自己獲得了證據,來證明對方真的很讓人討厭。事實上,對方對你的排斥行為,來源於你對對方的心理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