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窯帽子,見證缸窯百年

2020-12-23 騰訊網

缸窯鎮,因為有諸多缸窯而成名,被稱為北國陶都,境內有豐富的白黏土資源,燒造技藝要追溯到300多年前。歲月蹉跎,老窯帽子(當地人對窯稱為窯帽子)基本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但是,人們還是發現一座老窯帽子,是清代的。

找尋老窯帽子位置

炎熱的夏天總有清涼的一天,筆者會同龍潭區宣傳部幹事朱建倫一行來到缸窯鎮,尋訪那座清代老窯。在缸窯鎮,筆者見到了老窯帽子的發現人缸窯鎮陶瓷文化辦公室主任孟廣俠,他很激動的告訴筆者:「這是一座老窯帽子,在一座工廠院子的角落裡,沒有人注意到,保存非常好,可以說是基本完整。說著走著,汽車來到一片住宅裡的一處工廠。工廠沒有生產,也沒有人攔阻筆者一行,徑直走向一處車間外的土坡。穿過過膝的雜草,踩出一條小道,孟廣俠指著一株大樹之下,石頭壘成牆壁之前,有一處磚砌的券門,裡面黑漆漆的,不知道有多深,這就是那個老窯帽子了。

孟廣俠首先鑽進了老窯帽子,筆者給照相機裝上外置閃光燈後,也跟著鑽了進去。門口矮小,下面是一道煙道通過,一個人通過需要蹲著挪進窯內,走進老窯帽子便豁然開朗,寬大了許多。窯內就像一個菜窖,上小小大,上面的「天兒」透進一束陽光,恍惚可以看到窯壁,是用磚一塊一塊砌成的。孟廣俠指著一處牆壁,說:「那就是燒窯使用過的痕跡。」筆者順著他的指點,走近牆壁看到上面有疙瘩樣的凝固物粘在牆上,手觸感較硬,就像磚的一部分,難以分開。牆體還有一處豎形突起,已經把窯體的圓形改變,想必是雨水滲入造成的。筆者好奇的詢問孟廣俠如何找到老窯帽子,他笑著說:「我就在缸窯長大的啊。」

問詢老窯帽子來歷

據《缸窯鎮志》記載,缸窯鎮的燒窯歷史可上溯到康熙元年(1662年),是「闖關東」的產物。山西、河北一帶發生嚴重旱災,許多人為了活命,不得不攜家帶口「闖關東」。在這些人當中,有個叫趙巖龍的人,他曾經當過瓷窯技術工人。 康熙二年(1663年),趙巖龍在燒炭過程中,常常對黃土窯蓋不能經久耐用而感到苦惱。偶然的機會, 他發現了燒缸的好材料——白粘土。經過長期問訪制陶高手,反覆研究窯體構造,趙巖龍建立了缸窯鎮的第一座窯帽子,便是後來的「福興隆」號。而後,多人進駐缸窯鎮,有了「福勝東」、「玉成祥」、「三義德」、加上「福興隆」兩座共五座窯帽子,稱為前窯。前窯興起之後,相繼在以後興辦的窯帽子,因時間在前窯之後,統稱為後窯。

這座老窯帽子到底是什麼時期、什麼名字、什麼沿革,大家都說不清楚。孟廣俠推薦去找周興禮。這位周興禮是永吉縣陶業公司制缸廠工會主席崗位退休,對缸窯鎮陶業發展很有研究,上世紀八十年代便有論文面世,這與筆者找到的文字資料《永吉制陶業發展概述》一文作者名字相符。在住宅區,筆者一行找到周興禮的家,當筆者問及剛才看到的老窯帽子,「這座窯是清代的,叫做下院子,是典型的饅頭窯。」他告訴筆者,「窯體全部為牛頭磚砌成,磚體一頭大一頭小,正好能砌成圓形的窯體。窯門券門、窯炕是耐火磚砌就,耐得住高溫,比較扛燒。」

從老窯帽子到博物館

缸窯鎮的窯帽子起初是私人經營,日偽時期大多破敗。1948年初成立了地方國營永吉縣缸廠,1951年增加舒北窯業和永吉縣社缸廠兩個生產單位。1955年各制陶業生產單位合併,以永吉縣缸廠為主體,把新建陶業和私營窯業劃為分廠。1956年公私合營。1959年,公私合營永吉縣缸廠改為地方國營永吉縣缸廠。這個老窯帽子自然也在缸窯鎮各陶業變革之中。

周興禮介紹:「這個老窯帽子在1986年停產,同年在老窯帽子所在地成立永吉縣缸廠的分廠碳素廠,1990年工廠個人承包。期間,老窯帽子便沒有人再注意它了。」這座老窯帽子悄悄隱匿在工廠的角落裡,隨著時間流逝,大家也就把它遺忘。此次老窯帽子的發現給缸窯鎮的歷史增加了有力的物證,也給政府即將籌建的缸窯文化博物館增添了珍貴的史料。

走在鄉間的水泥路上,用大缸圍起來的圍牆遠近可見,當地人管這種圍牆叫「缸障子」,是缸窯鎮的特色。看著這些大缸,不由得想起當年興盛時期窯帽子數十家,聯營形成陶瓷工業公司,生產工業陶、建築陶、美術陶,更有一些精品陶製品出口美國、加拿大等13個國家和地區。而後隨著陶業製品需求量的降低,缸窯鎮窯帽子的陶業製品生產量也逐漸減少。

2007年,缸窯傳統制缸燒制技藝入選吉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此時,老窯帽子不只是一種陶業工具,更是一種文化。如今,政府準備建缸窯文化博物館正是要把缸窯燒制技藝和文化傳播、傳承下去。(圖/文 張海川,稿於2013年6月9日,同年發表在吉林日報報業集團房地產報)

相關焦點

  • 窯神廟,缸窯鎮內獨特廟宇 | 吉林地理 | 吉林老地名
    窯神廟在吉林是一座不多見的廟宇,吉林市老城區內並沒有它的影子,然而在龍潭區缸窯鎮這個缸窯聚集的地方就有一座窯神廟,歷經一百七十餘年,成為了缸窯鎮的獨特景觀。現狀,走進窯神廟第一次來到缸窯鎮的窯神廟是在2013年,筆者到訪缸窯鎮清代老窯帽子時看到的。前不久筆者再次來到缸窯鎮,特意看看這座由於行業生產產生的廟宇——窯神廟。
  • 開平缸窯路、河聯園、金域藍灣營業廳盛裝開業!
    開平缸窯路、河聯園、金域藍灣營業廳盛大開業!
  • 百年古樟見證時代變遷
    百年古樟歷經風雨,見證了蘭溪村的滄桑巨變。 蘭溪村是省級貧困村。自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在扶貧掛點駐村單位省司法廳和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蘭溪村爭取各類項目資金2000多萬元,實施70多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讓村民告別了破舊的土坯房,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樓房,並新建了衛生室、文化室、文化廣場等公共服務場所,安裝了節能路燈,通組路硬化率達100%,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 羅納爾多當年的帽子戲法,見證了弗格森與貝克漢姆的「決裂」
    西班牙時間1月13日,羅納爾多的紀錄片播出了他當年在皇馬vs曼聯的歐冠淘汰賽中,那一場經典的帽子戲法。這場比賽之所以經典,是因為羅納爾多當年的帽子戲法,見證了弗格森與貝克漢姆的「決裂」,大羅也通過那場比賽再次證明了自己的偉大。那個經典帽子戲法不僅讓曼聯痛上加痛,更是令那些看低羅納爾多的馬德裡球迷們刮目相看。
  • 保護、傳承、利用:吉林榆樹百年徐家窯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而正是這座百年老窯生產出來的青磚古瓦,東北的大部分古建築才得以修復保護。如今在鄉村振興中,悠久歷史的村落、紅色紀念館、古城牆、文化牆不可缺少青磚古瓦,而百年徐家窯以獨有的魅力,正在發揮著保護與傳承的歷史重任。
  • 百年夢劇場:一座球場見證了紅魔的百年榮辱興衰
    今天,我們一起走進有夢劇場之稱的老特拉福德球場,了解這座見證過紅魔曼聯百年榮譽興衰的殿堂。第一場他們的對手正是曼聯的百年宿敵利物浦。可惜,夢劇場的第一場比賽,曼聯卻3-4輸給了對手。 百年夢劇場:見證過紅魔百年榮辱興衰 建成之的百年裡,夢劇場作為曼聯的主場,既經歷過二戰戰火的洗禮,也在戰後見證過曼聯從巴斯比爵士到弗格森爵士的輝煌歲月以及丹尼斯·勞反戈一擊的灰暗時刻。
  • 面壁百年 終成見證
    《面壁百年——尋找「金釘子」的中國科學家》這本書是獻給揭示地球生物大滅絕事件的中國科學家們的。他們專業的稱謂是地質學家、地層學家或古生物學家,他們多為我景仰的同行前輩。幾代閃光的人物相聚在一起,都因結緣於浙江長興的一個全球界線層型剖面和點位,被俗稱為「地層金釘子」的地質遺址。
  • 百年京張鐵路,見證民族復興徵程
    從時速35km到350km,百年京張鐵路不僅記載了中國鐵路的變遷史,更是演繹出一部近代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史。 百年京張,變的是建設工藝,不變的是必勝決心。百年京張,變的是旅客體驗,不變的是智慧創新。青龍橋附近的坡度特別大,火車怎麼才能爬上這樣的陡坡呢?
  • 百年嶽麓紅 | 橘子洲頭,見證星城風華正茂
    紅色文化,百年彌新,成為嶽麓精神光譜中最閃亮的色彩。嶽麓區委網信辦、紅網長沙站共同策劃《百年嶽麓紅》系列報導,感悟這片熱土代代相傳的紅色基因,凝聚新時代奮勇向前的強大力量,奏響建黨百年宏大的史詩組歌。山、水、洲、城,對於長沙來說,橘子洲是一張不可或缺的城市名片。而橘子洲,因為偉人毛澤東的一首千古名詩而名聲大噪。
  • 卜內門洋行:見證中國百年「洋皂」發展
    它的名字叫卜內門洋行,它就是最早進入中國的外國洋鹼公司,見證了中國百年「洋皂」發展歷史。英國洋鹼公司,見證重慶開埠歷史1873年,英國人卜內與門氏合作,創建卜內門洋行,由經營洋鹼起家,總部在倫敦,主要經營純鹼、化肥。近代的卜內門有限公司集團是世界五大公司之一、英國當時的四大公司之一,在英國有工廠300多家。
  • 如此多傳承顯赫的老窯上品,不容易再看到了
    一個老窯專場如果匯集了如此多的高等級名品,已經堪稱罕有了,而更何專場幾乎件件都有著顯赫的傳承,相當一部分出自於十面靈璧山居!、紐約藍捷理(JJ Lally)等等,十面靈璧山居的老窯瓷器收藏同樣令人嘆為觀止,過去兩年,保利拍賣已經陸續釋出了部分其收藏的老窯瓷器,創下了不少經典。
  • 安徽蕪湖:繁昌縣繁陽鎮缸窯村洪水中水利工程「大顯身手」
    缸窯村是整個馬壩片5村1居防汛任務最重的一個村,因為這個村地勢最低,遇上強降水,所有地勢高的上遊水最終都匯集到缸窯村境內。在縣、鎮兩級的關心重視下,該村在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中突出了「一站一河」的建設。「一站」指的是周樹排澇站,其位於周樹圩,地處橫山河流域上遊,排區面積近1平方公裡,圩區面積有0.5平方公裡。
  • 寧夏海原:百年震湖見證鄉村振興
    百年前的一場裡氏8.5級特大地震,讓一汪湖水整體北移近1公裡,成了具有獨特風貌的震湖。百年來,震湖滋養了村莊重生,陪伴一方人民從貧困走向富裕,即將見證鄉村振興。「以前別說風景好壞,這路顛的人都受不了。」在前往鹽池村的大路上,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海原縣甘鹽池扶貧開發管委會社會事務科科長賀鵬說。
  • 【新春走基層】跨越歷史的「握手」:小站見證中國鐵路百年變遷
    位於八達嶺長城腳下的百年老站青龍橋火車站則是這一輝煌歷程的見證者。已於2019年12月30日正式通車的京張高鐵在青龍橋站地下中心位置4米處穿越而過,與老京張鐵路的「人」字形線路組合成一個「大」字,新老兩條京張鐵路在青龍橋站實現了跨越百年的「握手」。「竊謂我國地大物博,而於一路之工,必須借重外人,引以為恥。」詹天佑後來在《京張鐵路工程紀略》中寫道。
  • 面壁百年 終成見證-浙江新聞-浙江在線
    《面壁百年——尋找「金釘子」的中國科學家》這本書是獻給揭示地球生物大滅絕事件的中國科學家們的。他們專業的稱謂是地質學家、地層學家或古生物學家,他們多為我景仰的同行前輩。幾代閃光的人物相聚在一起,都因結緣於浙江長興的一個全球界線層型剖面和點位,被俗稱為「地層金釘子」的地質遺址。
  • 百年復旦與百年郵政共同見證,今天這枚郵票首發!
    位於國福路51號的《共產黨宣言》展示館(陳望道舊居)見證這套郵票正式面世。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虞麗娟,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焦揚,上海市委宣傳部原副部長、解放日報報業集團原黨委書記、社長、1964屆新聞系校友賈樹枚,上海市郵政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馮力虎,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市分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王儉等出席首發儀式。虞麗娟與焦揚共同為《共產黨宣言》中譯本出版一百周年紀念郵票揭幕。
  • 9款光動能腕錶,見證CITIZEN百年曆程
    以輕盈舒適的超級鈦打造百年紀念款表殼,為了維持表殼亮麗如新運用專利Duratect鍍膜技術,搭載精準校時的電波時計、與輕鬆調整時差的GPS衛星對時機芯,突顯9款黑x金為主色調的光動能腕錶,見證百年歷史。黑x金為主色調的九款光動能腕錶百年紀念款。
  • 中山鐵橋,是一個見證金城蘭州百年歷史滄桑變化的紀念碑
    最早從明代洪武十八年,蘭州衛指揮僉事楊廉在現中山橋的位置用24隻大船,橫排於黃河之上修建了鎮遠橋,今天仍矗立在鐵橋南岸的將軍柱正是鎮遠浮橋500年興衰史的唯一見證。而後長達500多年都是使用浮橋,冬天拆除,夏天搭建!非常艱辛!光緒33年,清政府在蘭州道彭英甲的建議和甘肅總督升允的贊助下,動用國庫白銀三十萬六千餘兩,折合成人民幣約八千多萬用於建橋。
  • 從1900年出生的外曾祖母到她 四代幼教人見證百年幼兒教育史
    &nbsp&nbsp&nbsp&nbsp從1900年出生的外曾祖母到王霰,家裡已經有了四代幼兒園老師,女兒今年也將參加幼師資格考試&nbsp&nbsp&nbsp&nbsp四代幼教人,見證百年幼兒教育史